第七十章 震动天下

武昌被攻克,宁忠源自号复汉大都督,并向全天下人发布伐清檄文,又被称为庚子伐清书,文中历数满清入主中原以来的种种暴政,人心向背,邀请天下群雄起兵伐清,恢复汉家江山。

此文一出,天下震动,许多汉人都偷偷携带此文在南方各省传播,几乎形成了一股浩大的反清潮流,这让各省督抚都为之焦头烂额,可如今的大清朝廷,似乎根本没有将这件事放在眼里,对这件事情的态度非常奇怪。

紫禁城乾清宫正大光明殿中,正在举行一场盛大的朝会,百官群僚正跪在地上,向着康熙皇帝三拜九叩,三呼万岁。

康熙皇帝如今已经六十六岁高龄,精力已经没有那么旺盛,可是依然坚持着进行大朝会,这也是为了向世人宣告,自己根本就没有那么衰老,依然是那个圣明无双的皇帝。

群臣起身肃立,一个个都保持着毕恭毕敬的神态,目不斜视,只是这内心如何做想,却是任何人都不清楚的,哪怕是圣明如康熙皇帝,如今也感觉在对付这群官僚时的乏力。

康熙望着下面的这些大臣,却禁不住想起了自己年轻时所经历的那些大臣,从早期的四大名臣,从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乃至于鳌拜,都曾经是他所需要清除的障碍,也是让自己走上一代圣君的垫脚石。

到后来,又提拔了明珠、姚启圣、施琅、李光地以及周培公等人,这些人辅佐着自己,战胜了三藩,收复了台湾,消灭了噶尔丹,帮助自己一步步走上了巅峰,可这些人如今也都已经不在了。

若是今日这朝堂之上,还有这些人的存在,想来也是一大盛况,可如今的现实就是,如今整个朝堂之中,都再也找不到几位栋梁之才了。

康熙望着群臣当中的那位年轻人,唤做张廷玉,他不是那种第一眼就会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人,可是越看越觉得此人不凡,如今已经做上了礼部侍郎的高位,日后也能成为一代名臣,只是此人自己已经用不上了,只好留给了自己的儿子。

张廷玉此时正低着头,双目微闭,仿佛感受到了御陛上皇帝的注视,只是将头埋得更深了一些,那颗已经被打磨得九曲玲珑一般的心,没有半分波澜。

殿中的气氛越发微妙起来,礼部尚书贝和诺硬着头皮出列,跪在地上道:“皇上,一等公佟国维丧礼已满一年,不知皇上给予何祭?”

这件事在康熙朝其实是很敏感的,因为佟国维是八爷党,曾经在太子一事上大力支持八阿哥胤祀,让康熙大为恼怒,甚至说出了“朕拘执皇太子时,并无他意。不知尔肆出大言,激烈陈奏,果何心也?”

此话一出,佟国维便彻底失了势,也成为了康熙心中的逆臣。在去年,也就是康熙五十八年,佟国维终于不负众望果断去世,倒是让康熙少了一块心病。

这一年时间过去了,康熙这心里的气也就散了,如今正是重新捡起君臣相得的好时机,以维护圣名,当下便做起了秀。

“国家优崇勋旧,逮及闺闱,苟内则之用修,宜特恩之下贲。尔何奢礼氏含英华胄,作配名门......迨奄逝之遽闻,用悼伤之滋甚。典隆赐奠,礼备饰终。呜呼!托肺腑于天家,累世之宠光既久。畀丝纶于幽壤,中闺之褒锡维新。灵如有知,尚其歆享。擢其子隆科多为理籓院尚书,仍管步军统领。“

一番表态之后,殿中群臣纷纷叩首,甚至有人涕泪相加,以感皇上恩德之厚重,如同久旱之霖雨,令人感怀莫名。

不过此时却有人破坏了这种气氛,四阿哥胤禛脸色有些黑,他咬了咬牙,毅然决然出本参奏。

“禀告皇阿玛,儿臣胤禛参奏湖广总督满丕贪财枉法,逼反汉阳城守将宁忠源,以至总督驻地武昌失陷一事,请皇阿玛速派大军进剿,平乱安民,并将湖广总督满丕捉拿归案,以定民心!”

这一番话如同狂风骤雨一般,让康熙眼前微微发黑,他其实已经知道了这个消息,可是他不允许有人当着大朝会说出来,若是如此,自己辛辛苦苦维系的圣君威名,又该如何自处?

明年就是康熙六十年了,自己登基六十年之际,无论什么坏消息,康熙都不允许有人直接提出来,否则这半生的圣名岂非一朝东逝,不过这个时候倒也不急,总有人出来为圣君分忧。

户部尚书马齐在心底微微叹息了一声,出列呈奏。

“启禀皇上,四阿哥所虑不无道理,不过此事也不可过于担忧,满丕已经呈上奏本,绿营乱兵宁忠源聚众倡乱,抚标参将岳凌峰率兵往捕,为贼杀害,而后逆匪猖獗,率众围攻武昌城,以奸细叩城,致使武昌城失陷。满丕令提督王文焕赶赴武昌,令总兵官高成珍、参将林政等率领官兵,共计三万五千余人,听候调遣,围攻乱匪,平灭祸乱。”

康熙一听此言,心中甚为满意,当即便上发朱笔谕旨,命兵部发往湖广总督满丕传谕湖广百姓。

“据督臣满丕等所奏并伊等进折家人所言,逆兵乱匪围攻武昌,实乃大恶不赦。朕思尔等俱系内地之民,非同贼寇或为饥寒所迫、或因不肖官员刻剥,遂致一二匪类倡诱众人,杀害官兵,情知罪不能免,乃妄行强抗,其实与众何涉。今若遽行征剿,朕心大有不忍。故谕总督满丕,令其暂停进兵。尔等若即就抚,自原谅尔等之罪。”

四阿哥胤禛气机郁结,正想继续反驳,却被人轻轻拉了拉袖子,回头一看,却是刚刚被提拔的隆科多,此人向来与胤禛交好,因此也只好在心底低叹一声,退了回去。

康熙此时也倦了,委实不愿再生出什么麻烦,便直接摆驾回了宫,他真的很累了。

第四百四十七章 妥协的艺术第五百二十三章 大策凌敦多布第三百二十五章 厘定制度第四百二十一章 达成协议第二百七十三章 内忧外患第四百七十一章 大决战之遗诏留书第三百九十章 谁买谁就是傻子第四百四十七章 妥协的艺术第八十章 劝降第二百一十四章 决战练潭镇(七)第二百五十四章 岳钟琪的野望第三百二十五章 厘定制度第四百五十一章 联合大义军第四百六十六章 隆科多之死第三百六十八章 种痘之法第三百三十六章 创建报纸第二百九十三章 最大隐患第一百五十九章 有进无退第二百七十二章 官商勾结第四百九十三章 弘历登基第二百二十八章 撤军第二百四十二章 刺刀对刺刀第五百三十章 东北开发第四百零六章 营啸之变第二百二十三章 八旗勇士第一百六十二章 大义凛然第四百零九章 督帅,我愿留下!第五百零五章 二万万银元第一百章 年关第五百零一章 清兵入寇第一百九十四章 战前摩擦第二百八十七章 成立军机处第四百三十五章 李绂辞官第六十二章 举大白,听金缕第二百八十九章 劝进第一百二十二章 博弈第一百九十六章 身前事第八十六章 西攻南守第一百零一章 康熙还有六十年?第四百六十一章 各为南北第二百二十六章 血战桐城(下)第四十五章 湖广商会第五百四十二章 党争要公开第七十四章 大冶第一百五十二章 义阳三关第二百五十五章 做个买卖第一百六十五章 朔本清源第三百二十一章 废除贱籍第四百一十一章 工业1.0计划第一百四十五章 围城第三百三十二章 玉石俱焚第五章 家族产业第一百六十三章 湖广决战?第一百四十六章 倡办团练第四百二十四章 拿下鹤丸城第二百五十二章 皇上又晕了第五百四十五章 长缨在手缚蛟龙第三百二十五章 厘定制度第二百九十七章 离心离德第五十二章 加快速度第一百四十六章 倡办团练第七十七章 大胜第三百三十九章 多走走,多看看第五十三章 祸事第四十三章 表彰第二百一十五章 决战练潭镇(八)第三百五十三章 攻占西安第四百八十一章 大决战之八里桥之战(一)第五百四十七章 帝国的朋友第六十三章 反旗第四百七十五章 大决战之死中求活第三百四十六章 苛政如虎第三百三十八章 魏武捉刀人第六十四章 战起第四百零四章 顶不住就是死第三百一十二章 扑朔迷离第二百七十一章 兄友弟恭第八十章 劝降第五十章 千古圣君第三百一十四章 除旧迎新第一百二十九章 喜迎大捷第二百四十八章 生或死第一百三十八章 屡败屡战第三百二十八章 廉耻与风骨第二百三十九章 战康熙(九)第五百七十章 靠不住的准格尔第三十七章 军事编制第一百八十九章 利与义第二百一十七章 决战练潭镇(十)第二百七十章 忍辱负重第二百零七章 强行成亲第五百八十五章 铁路兴国第九十九章 受降第四百三十章 俄人来使第两百章 男儿至死心如铁第两百章 男儿至死心如铁第二百七十三章 内忧外患第五百八十六章 新一代武器第四百八十二章 大决战之八里桥之战(二)第四百八十四章 大决战之八里桥之战(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