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 老子

《道德经》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以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乃“夫莫之命(命令)而常自然”,因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作为客观自然规律,同时又具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义。此外,《道德经》中还包含了大量对于矛盾关系的研究,肯定了矛盾对立体中对立双方对立、统一、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可能性。如,认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反者道之动”,并能由对立而转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又如,认为世间事物均为“有”与“无”的统一体,“有无相生”,而“无”为基础,“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然而,老子在政治学和方法论上最为主要的贡献则是在于其提出了“无为而治”的主张。在西汉初年,该主张被奉为汉王朝的根本治国方略,极大地缓解了百姓生活的压力,促进了战争创伤的愈合,对当时社会的稳定发展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司马谈在《六家指要》中讲道:“道家无为,又曰无不为。其实易行,其辞难知。其术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无成埶,无常形,故能究万物之情。不为物先,不为物后,故能为万物主。有法无法,因时为业,有度无度,因物与合。故曰:圣人不朽,时变是守。虚者道之常也,因者君之纲也。”其实质是:强调君主治理国家时应该遵照“道”的特性,即抛弃已有的成见和桎梏,着力于发现社会发展的趋势,顺应时代潮流,体现民众意愿。可见,“无为”并不是“不作为”,而是因时因势而为,不是以“无为”为目的,而是依据“道”的特性,以“无为”为手段,达到“事少而功多”的理想效果。随后出现的道家经典《阴符经》丰富和发展了这一理念,提出了著名的“盗机”理论。所谓“盗”,即悄然利用的意思,因不为人知、难于察觉,故称为“盗”;所谓“机”,是指时机、机宜,指天道运化之初萌,人事变动的征兆,皆因隐蔽难察,故谓之“机”。形象地讲,“机”就是“太极图”中阳极转阴、阴极转阳的两个拐点,“盗机”就是要凭借决策者过人的洞察和预判能力,在事物的萌芽阶段(萌是即将出现,芽是小而未觉),运用智能,抓住时机,在常人不知不觉之中,占据有利的位置,借助阴阳更始的力量,乘势而上,攫取利益于将来,达到事少而功多的效果,这也为老子的“无为”理论提供了坚实的理论依据,使其实现成为了可能。

第六三 家分晋第十六 神兵破楚第三 秦国兴起第十七 成皋相持第十四 泓水之战第三十一 夷陵遗恨第十四 父子双雄第十六 金刚经第十一 乱世之治第四三 平晋乱第五 庄子第十六 金刚经第十九十 面埋伏第八 定抚关中第十三 奔袭大梁第十五 心战井陉第九 孙子第十二 春秋首霸第六 率先崛起第二十八 西破强楚第十二 鬼谷子第十 公孙败亡第九 孙子第三十三三 国归晋第十五 官渡之战一第十八三 置晋君第八 定抚关中第四 老子第九 兖州危机第二十二 火烧博望第十二 鬼谷子第十 兵出函谷第十四 父子双雄第十七 诗经第七 士人之望第六 北戎之战第三十一 夷陵遗恨第十八 潍水之战第二 帝国斜阳第十二 鬼谷子第十四 周敦颐第三十四 后记第六 商君第十六 金刚经思维的新起点第五 独霸西戎第三十 北威齐晋第二十六 姬光夺位第二十 崤之战第二十二 史记第二十七 孙武演兵第十六 不战定燕第十五 假道伐虢第十四 胡服骑射第二十二 后记第七 巨鹿疑云第十八 官渡之战四第十 汉中对策第四 掘地见母第二十二 火烧博望第十六 官渡之战二第二十一 隆中对策第十一 暗度陈仓第三十一 卧薪尝胆思维的新起点第三十 北威齐晋第十二 谋心之士第三十二 后记第三 谋攻第十三 惠能禅师第一 序言第二三 国志第二十 横扫六合第十九十 面埋伏第六 发机第七 取舍第二十九 南服越人第十五 官渡之战一第二十九 相据合肥第十六 神兵破楚第二十一 隆中对策第十 吴子第七 巨鹿疑云第二十一 函谷封尸第三十二 诸葛贤相第二十八 进取汉中第二十四 蒋干盗书第十五 心战井陉第二十三 赤壁鏖战第十三 车通三川第二十 平定河北第五 取势第十二 鬼谷子第十二 彭城之战第十五 东方剧变第九 齐魏争雄第十六 不战定燕第九 桓公得位第七 襦葛之战第十二 谋心之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