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 孙子

孙武,字长卿,中国春秋时期齐国乐安(今山东惠民,一说博兴,或说广饶)人,著名军事家,孙武被后人尊称其为孙子、孙武子、兵圣、百世兵家之师、东方兵学的鼻祖。曾以“兵法十三篇”进见吴王阖闾,深得赏识,受任为将。曾领兵作战,战无不胜,与伍子胥率吴军破楚,五战五捷,以兵六万大败楚国二十万大军,一举攻入楚国郢都。使得吴国北威齐晋,南服越人,显名于诸侯。

孙武所著“兵法十三篇”,即后世所称《孙子兵法》,是中国古典军事文化遗产中最为璀璨的瑰宝,亦是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该兵法是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最早、最完整、最著名的军事著作,在中国军事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其军事思想对中国历代军事家、政治家、思想家均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其已被译成日、英、法、德、俄等十几种文字,在世界各地广为流传,享有“兵学圣典”的美誉。从古至今有众多军事家对其进行注释,其中最主要的有曹操、杜佑、杜牧、陈皞、李荃等十一家。其中,魏武帝《孙子略解》,即曹操注《孙子兵法》,是《孙子兵法》最早的注本,开注释孙子之先河,亦是诸多注本中最为简练和准确的。

《孙子兵法》全书仅五千多字,篇幅不长,但其文体大经深,是孙武本人对春秋以来列国征战经验的总结与升华。书中孙武对于战略、战术以及治军等方面均有精辟的论述。孙子本人作为“兵家”的代表十分重视和强调武力的重要作用,并将军事的作用提高到国家存亡,即“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的高度。战略上,孙武提出以“不战而屈人之兵”为核心的“谋攻”理论,讲求借助智谋进攻对手,通过低代价的完全胜利,从而达到“兵不顿而利可全”的战略目的,成为东方兵学“以计代战”风格的渊源所在;重视取舍,提倡“军有所不击,城有所不攻”的军事哲学,不与对手执着于一城一地的得失,而是放眼全局,运兵取势,以势制敌。战术上,其在“兵者诡道”这一基本原则的指导下,主张实施军事欺骗,欺敌误敌、示形动敌,强调灵活用兵,通过奇正变化,因地制宜,因敌制胜。治军上,孙武主张赏罚公平,恩威并施,力求军制统一,令行禁止。

孙子兵法是一部划时代的军事著作,突出以“诡诈”为核心的作战理念,这与商周传统作战理念大相径庭,彻底否定了以“尚礼”为特色的商周军事思想,将仁义与军事相剥离,政治必须注重仁义,而战争只对胜负负责,这与如老子的“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不谋而合。不仅为我国古代军事指挥学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而且为古代军事哲学的形成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影响深远,千古一书。

第三十四 后记第十六 骊姬乱晋第十九六 韬第一 序言第六三 家分晋第十五 东方剧变第十 汉中对策第四 掘地见母第十九六 韬第十八 长平大战第十三 袁家仲氏第四 老子第二十二 赵盾弑主演绎法第二十一 战国策第二十七 孙武演兵第二 烽火戏诸侯第三 沙丘变乱第二十二 后记第十一 乱世之治第十三 惠能禅师第十一 纵横天下第十 吴子第三 秦国兴起第四 掘地见母第十五 假道伐虢第八 后记第四 老子第四 老子第二十二 史记第一 序第十八 吕氏春秋第十七 诗经第十 兵出函谷第九 兖州危机第十四 形格势禁第七 襦葛之战第十 兵出函谷第三十三三 国归晋第八 商鞅变法第二十九 相据合肥第十八 官渡之战四第二 帝国斜阳第十 汉中对策第十四 父子双雄思维的新起点第十四 泓水之战第二十一 函谷封尸第二十四三 国演义第九 桓公得位第十三 奔袭大梁第七 士人之望第八 魏武挥鞭第二十二 史记第二十 平定河北第十四 胡服骑射第二十三三 国志第十八三 置晋君第十九 邯郸之战第十六 骊姬乱晋第十七 官渡之战三第十九 邯郸之战第十三 车通三川第十七 官渡之战三第三十 痛失荆州第三十 痛失荆州第十三 车通三川第四 谋形第十四 周敦颐第十 吴子第二十九 南服越人第十二 彭城之战第十 管仲相齐第二十七 孙武演兵第三十 痛失荆州思维的新起点第十八三 置晋君第十四 泓水之战第一 序言第二 孟子第七 士人之望第二十一 秦殇第六 绝世双雄第十九十 面埋伏第十一 暗度陈仓第十二 鬼谷子第十四 周敦颐第十九 仓亭之战第九 孙子第十二 谋心之士第十三 奔袭大梁第九 兖州危机第五 独霸西戎第十八三 置晋君第三十 北威齐晋第十五 官渡之战一第二十 后记第十八 长平大战第三 秦国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