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绎法

一个逻辑学家不需亲眼见到或者听说过大西洋或尼加拉契布,他能从一滴水上推测出它有可能存在,所以整个生活就是一条巨大的链条,只要见到其中的一环,整个链条的情况就可推想出来了。推断和分析的科学也象其他技艺一样,只有经过长期和耐心的钻研才能掌握;人们虽然尽其毕生精力,也未必能够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

——柯南?道尔血字的研究

自从《血字的研究》发表以来,福尔摩斯,这一英国小说家柯南?道尔笔下才华横溢的侦探形象,便成为了世界推理界最为著名的风云人物,被广大福尔摩斯迷们狂热地追随。即便在今天,福尔摩斯的故事仍然被人们津津乐道,其广博的知识和超强的推理能力着实让人惊叹,而演绎法则是这位大侦探在推理案情时常用的招牌技法。

从逻辑学角度讲,所谓演绎法或称演绎推理(Deductive reasoning)是指人们以一定的反映客观规律的理论认识为依据,从服从该认识的已知部分推知事物的未知部分思维方法,是由一般到个别的认识方法。该方法多用于指导实践。与之相对的归纳法或称归纳推理(Inductive reasoning),是指人们以一系列经验事物或知识素材为依据,寻找出其服从的基本规律或共同规律,并假设同类事物中的其他事物也服从这些规律,从而将这些规律作为预测同类事物的其他事物的基本原理的一种认知方法。该方法是在认识事物过程中所使用的思维方法。现代科技的进步,一方面源于人类多年来科学经验的积累,另一方面也得力于演绎和归纳两种逻辑方法的广泛应用。

我们不难看出,演绎法实质上是一种由一般到个别的推理方法,在推理过程中,往往通过对关键信息的逻辑延伸,进而反推出事件的全貌。故而,整个思维过程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那么推理者又将如何增强自己推理过程的把握度和结论的可信度呢?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知道推理的素材究竟有哪些。一般来讲,我们人类的意识主要来源于利用固有常识对所得具体信息的加工,而根据性质不同,信息又可分为语言文字等传媒性信息和客观事实等实质性信息两大类。语言文字等传媒性信息的特点在于搜集渠道丰富、信息量大,但可信度较低,不能直接使用,需要进一步求证加工,这主要是因为信息的发出者在发出信息时,并非都是为了表达事物的客观情况,而是借助语言文字工具表达自身的意愿、态度和主旨,以此去影响受众,这也是人类语言的功能所在。《六祖坛经》中记载,惠能禅师对一位自以为是僧人的修行做过这样的评价——“心迷法华转,心悟转法华”。意思是说,如果人们心中迷茫,即使读诵《法华经》,也只是被动地被经文所转,不会增加自身修为;如果人们已然觉悟,读诵《法华经》,则可以驾驭经文的精神实质,通过不断地诵读,使自身到达更高的境界。我们分析别人的语言文字也是如此,如果只是被动地通过对方的表面信息来进行推理,那只是被动地被这些信息所转,陷入一个个逻辑困境。多数情况下,如果你根据自己的信息,如何也无法解释你面前的结果时,那么只有一种可能,就是你掌握的信息是不真实的。而如果能够打开信息通道,多方求证,适当整合信息,并融入自身对信息的思考和理解,不断地分析对方的种种表象,就是主动地转动这些信息,以求得最终真相。相比较而言,我们获得的客观事实等实质性信息则更为可靠,而其缺点在于此类信息只是结果,缺乏对事件过程的动态描述,信息量较小。根据两类信息的特点,我们往往采取不同的方法加以处理和利用。因此,信息处理效果取决于:推理者能不能获得真实而充分的基础信息、保证信息来源的多元性以及信息间的相互印证,能不能以一个置身事外的超然心态去进行客观而深入地分析。

众所周知,人类社会中的一切事情都离不开人的参与,故而,在事件的推理演绎过程中,我们除了逻辑推断之外,还需要综合运用心理学和社会学的知识,对当事人的心理活动加以揣摩。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从其诞生之日起就备受人们关注,该学科中的一些经典结论确实能够让人们对人类的思维活动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和掌握,具有积极的实践意义。然而,有些所谓的聪明人喜欢通过人们的面部表情、细微动作,管窥蠡测大作判断,希望能够成为先知,洞查一切。殊不知,心理学的研究结论都是盖然性的,不是绝对的反映,在我们对事情的来龙去脉有较好的了解时,它才能起到一定的辅助推断作用。如果脱离了大环境,单凭这个进行决策,其实用价值真的是低得可怜。社会学方面,对一个民族的认识绝不可以脱离它的历史文化和生存环境,对人亦复如是。作为社会的一员,一个人的职责权限、社会地位、家庭背景、经济基础决定着他的立场与视角,对于其内心动向和决策产生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这种作用是我们进行推理演绎时所不可忽视的。

此外,与很多工作一样,逻辑演绎法也不仅仅是一个依赖主观分析的被动过程,推理者在分析的同时,亦可以通过简单的接触或试探,进一步了解实际情况或者对自己已有的判断进行验证,从而修正先前分析造成的主观偏差。北宋理学家程颢的名句“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讲的就是,在静态时是很难看到事物的本质的,故而考虑问题,应该顾及有形、无形两个方面,着重于对于变化的观察,才能够切中要害,体会实质。所谓变化,包括事物运动发展的速度、加速度、频率、频次、基数变化、拐点等等。这种分析也是需要一定技巧的,举例来说,人们在分析工作情况时有个误区,喜欢使用百分率,这是非常不好的习惯,因为它所能表达的信息量实在太少,容易给人造成假象。个人觉得,相比较而言,分数比百分数要好得多,也不要搞约分,用繁分数最好。分子是成功数,代表成功案例数;分母是总数,代表工作量;比值就是成功率。如果分母太小,说明工作并不饱满或者单项任务工作量过大,酌情提高个人工作效力或者增加人力物力的投入;如果分子太小,那么我们就从成功的案例入手,解析成功率低的原因,提高日后工作的效率;如果分子和分母相差不大,那么我们就从失败的案例入手,解析失败的原因,不断完善自己。因此,我们不仅仅是在做形势分析或案例复盘时要从动态入手,而且要善于通过主动试探,有目的地激发对方的运动,从而窥见事物的端倪,将静止的东西看得运动起来,将运动的东西看出来层次来。分析与试探是进行推理或预判的两种重要手段,就如同“学”和“问”一样,是一个彼此促进的过程,也是主观和客观之间的一个互补。

总而言之,演绎法是一种具有逆向性的推理方法,由简单到复杂,由部分直至全貌。它要求使用者具有广博的知识结构,以及对事物的常态和走势规律的较为深入的理解。在推理过程中,推理者应以实质性信息作为逻辑推理的基石,整合加工所获得的传媒性信息,利用常理和一般性知识,综合心理学和社会学的分析方法,寻找各方势力的利益汇聚点,对客观信息逐级进行动态的逻辑延伸,对事物发生发展的过程进行推断,从而得出合理的推理结论。我们进行推理演绎是为了:通过现有信息的整合,对周围环境与形势产生有效的预判,并以此结论作为我们日后进行策算的信息基础。同时,任何事物和事件都是多种因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结果,演绎推理时千万不可以一两个信息而做断言。因此,基于某一信息的推理,在没有其他信息佐证和逻辑串联的情况下,切莫孤立推进太远,否则极易造成臆想,影响推理效果。实践中,随着逻辑的不断推演,我们的思虑导向应该变得越发收敛,形成金字塔式的思维结构;倘若此时的思维结构成为树状,变得极为发散,如此就失去了现实指导意义。请记住,思维决策的现实意义在于结合所得信息,找出针对此一事件、一时中、一境界的解决方案与备选策略,而不是罗列出事件的所有可能。理想情况下,演绎推理过程的各个层面可以被形容为一个个以实质性信息为基础、由逻辑和传媒性信息串联其中的层级网状结构;而推理的全过程就如同建筑高塔,是一个先由众多信息组成信息面,之后逐层升级、层层递进的过程,基层前提越是坚实,可推理的余地就越大,可操作性越强,当然可推出的结论也更加深入和可靠,其指导实践的作用也就愈强。

【演绎法要领】

多源互印:保证信息来源的多元性,重视信息间的相互印证。

启利合义:揣摩对方意图,以利益为根本,以道义为补充。

有无双观:考虑问题,顾及有形、无形两个方面。

动中取质:着重于对于变化的观察,体会事物的实质。

指向明确:推理的目的在于找出针对某一问题在某一条件集合下的解决方案与备选策略,而不是罗列出事件的所有可能。

层级推进:任何事物和事件都是多种因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结果,不可以一两个信息而做断言;基于某一信息的推理,在没有其他信息佐证和逻辑串联的情况下,切莫孤立推进太远;重视信息的整合串联,实现整体层级推进。

我们看问题一定要看透彻,要看到事物发展的多个层次和关节点,还要看到导致问题的本源所在,将自身思维形成有效汇聚,如此才能更好地指导我们的实践。而不应使自身思维过于发散,更不是罗列出事物发展的所有可能。知道这个道理只能叫做有知识,真正做到这个才算得上有水平。

策算法思维的新起点第九 项羽分封第九 项羽分封策算法第一 序言第十八三 置晋君前言第二十七 刘备入川第十三 奔袭大梁第二十四 邲之战第十六 神兵破楚第二十三 赤壁鏖战第二 帝国斜阳第十八 潍水之战第九 孙子第二十二 赵盾弑主第二十八 进取汉中第一 序言第十一 长勺之战第五 独霸西戎第四三 平晋乱第十八 吕氏春秋第六 北戎之战第八 魏武挥鞭第二十四三 国演义第十三 奔袭大梁第十一 纵横天下第十九十 面埋伏第十 公孙败亡第十六 不战定燕第八 后记第一 序言第一 序言第十三 惠能禅师第十九六 韬第七 巨鹿疑云第十五 心战井陉第十一 长勺之战第九 孙子解空第三 谋攻第十五 东方剧变第七 河西之耻第十九 仓亭之战第二十二 史记第二十二 火烧博望第二十一 秦殇第十一 孙膑第十 吴子第一 序第二十五 暂借荆州第一 孔子第二十二 赵盾弑主第二十八 进取汉中第十 兵出函谷第七 襦葛之战第三十一 夷陵遗恨第八 楚雄汉上第二十一 战国策第二十二 后记第十五 易经第十一 乱世之治第十四 父子双雄第三十 痛失荆州第二十八 西破强楚第八 魏武挥鞭第十八 吕氏春秋第四 大泽狂飙第三十一 卧薪尝胆第九 桓公得位第十 公孙败亡演绎法第三十二 诸葛贤相第十一 乱世之治第十三 袁家仲氏第二十六 西定关中第十六 官渡之战二第六 发机第十五 官渡之战一第二十一 函谷封尸演绎法第五 取势第七 韩非子第十四 形格势禁第十 汉中对策第七 河西之耻第三三 国演义第十四 周敦颐第二十七 刘备入川第二十九 南服越人第一 孔子第十 兵出函谷第二十 崤之战第九 齐魏争雄第三十二 后记第二 孟子第十五 官渡之战一第三 荀子第十五 易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