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三 国演义

《三国演义》主要记述了从“东汉末年黄巾起义”到“西晋灭吴统一天下”之间近一百年的历史,以曹操、刘备、孙权为首的曹魏、蜀汉、孙吴三个政治、军事集团之间的矛盾和斗争为主线,通过不同人物的塑造和众多历史事件的描述,加入合理的虚构与演义,反映了汉晋之交瞬息万变的社会形势,从而再现了这场“风起云涌、四海鼎沸”的历史变革。在该书的四百多个人物中,作者对于诸葛亮、曹操、关羽的塑造最为成功,影响深远:诸葛亮超凡出世,淡泊名利,算无遗策,用兵如神,具有济世救民、再造太平盛世的凌云壮志,被誉为贤相的化身;曹操既有雄才大略,又残暴狡诈,是一个极具诈谋权术的投机者和野心家,成为一切邪恶的代表,这与历史上的曹操是有所不同的;关羽神武盖世、义薄云天,战功显赫,被奉为世间武人的楷模。同时,《三国演义》描写了大大小小的众多战争,构思巧妙,手法多样,串联合理,气势恢弘,以赤壁之战的描写最为成功,曹操横槊赋诗、孔明草船借箭、周瑜火烧战船、关羽义释曹操等均已成为经典,至今仍被世人广为传颂。

罗贯中先生在创作这部不朽名著之时,对于历史的描述和人物的塑造只是其中一部分,更重要的是,他通过曹操、诸葛亮、周瑜、司马懿等谋略家的事迹将自身的谋略思想阐发出来,正所谓“以史言理”,更直白的说,《三国演义》中的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只是表面,而作者自身军事、政治方面的战略、战术思想才是该书的精髓,故而我们断不能将《三国演义》简单地定义为一部历史小说,而应将其看成罗贯中先生的谋略战策集成才更为合适。其实,这个问题不是飞刀第一个看出来的,应该说也是老生常谈了。明末清初之时,满族将领们就将《三国演义》视作兵书对待,清廷假借崇祯之手杀死袁崇焕、招降洪承畴与吴三桂、以为明朝复仇为名进兵北京城等大多效仿《三国演义》中的计策。清朝末年太平天国起义,洪秀全在定都天京(南京)后开办军校,当时的教材就是《三国演义》,名将李秀成、陈玉成则是这批学生中的优秀代表。我们伟大的革命领袖毛泽东同志对《三国演义》也是非常熟悉与喜爱,其一生著书立说、报告演讲,均少不了三国的故事与人物,并将该书誉为一部活的兵法、一部形象的战争史。在五次反围剿时期、长征时期、抗日战争时期以及解放战争时期,主席都多次创造性地运用了《三国演义》中的军事思想,并获得辉煌的军事成就。

然而,当今很多历史学家和文化名人认为《三国演义》仅是小说家之言,不足为据,没有什么指导意义,同时又列举了一些演义中不合理的计谋与策略,以非议该书的应用价值。飞刀对于这一类的观点很不赞同:其一,所谓历史,大多是后人根据官方资料进行整理的,受到当时政府的影响很大,记录在册的未必就是事实,并且注书者多为儒士,很难将军事与政治权谋完整科学地记述下来。对于史书的研读,未必真的对谋略与思路能够有很大的提升。其二,《三国演义》的思想价值是具有超越性的,作者“以史言理”,进而阐发自身的战略与战术思想,其思想内涵已大大超越了三国史实本身。是否与史实相符,只是外表,该书的内在精神才是重点。其三,三国爱好者水平不一,一些人对于《三国演义》中的计谋策略理解得比较肤浅,应用不当,使得很多学者蔑视该书,以偏概全,给与了不恰当的评价。

飞刀受家庭影响,自幼喜欢百家典籍,对于兵法韬略略知一二。个人认为谋略的学习与掌握,离不开四本著作:《孙子兵法》、《道德经》、《史记》和《三国演义》。在此之中,《孙子兵法》与《道德经》是讲述战略思想的名篇佳作,前者贵刚贵速,后者贵柔贵久,蕴含了大量战略战术的真理,但缺点在于行文过于玄奥,不易理解,孤立地研读难度很大。《史记》为西汉大历史学家司马迁所著,作者乃秦国名将司马错之后,精通兵法韬略,后又在汉武帝身边作为中书令,了解大量军政机密,其著《史记》的行动又独立于当时的政权之外,目的在于“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绝非后世史书所能比拟。该书中详尽真实的史料、恰当深刻的点评,正是后学者体会兵法韬略奥秘的宝贵财富。《三国演义》,正如飞刀前文所述,是元末明初罗贯中先生阐述其政治、军事思想的不朽著作,该书对于历史事件的调整,大多是为了突出谋略的作用,绝非天马行空地随意更改。博弈如搏战,以象棋为喻,《孙子兵法》与《道德经》就如同象棋中的棋经(如,《棋经论》),阐述谋略的大原则、大方向;《史记》则是名手对弈的实战记录(如,《胡荣华精彩对局集》),虽招法高超,但偶然性与真实性并存,不易掌握;而《三国演义》本是小说题材,可以根据作者的心意对史料加以剪裁,更好地将谋略招式展示出来,突出谋略的原理所在,这就相当于象棋中的残局名谱(如,《韬略元机》)。在棋手的成长中,理论、实战谱与残局谱缺一不可,同样,谋略的体会也需要从这三个层次着手进行,以谋略理论为指导理解故事与史实中的原为真相,从故事与史实中不断体会谋略理论的精髓所在。人们对于谋略的学习,如果只偏重于兵法理论的研读,脱离史实实际,一味咬文嚼字,容易造成纸上谈兵;相反,如果只偏重于策略本身的套用,不明其成功的原因,一味的照猫画虎,亦很难有所作为。相比之下,《三国演义》以白话为主,故事生动,深入浅出,更有利于各层次爱好者开阔思路、了解权谋,因此,随着人们对其理解的日趋深入,该书势必将发挥更为显著的作用。

第四 老子第十八 吕氏春秋第四 掘地见母第十二 南举巴蜀第二十八 西破强楚第十四 泓水之战第三 沙丘变乱第三 谋攻第十五 心战井陉第二十一 隆中对策第二十 横扫六合第九 齐魏争雄第二十六 西定关中第二十二 后记第二十三 略第四 大泽狂飙第十二 谋心之士第十五 假道伐虢第十三 车通三川第十三 奔袭大梁第十四 父子双雄第三 秦国兴起解空第十二 南举巴蜀第三十 北威齐晋第九 齐魏争雄第二十三一 鸣惊人第十九 仓亭之战第三十一 卧薪尝胆第十三 惠能禅师第十一 暗度陈仓第二十一 战国策第七 河西之耻第十四 周敦颐第十五 易经第二十九 南服越人第三三 国演义第十八 长平大战第一 序言第十八 官渡之战四第十四 周敦颐第十五 官渡之战一第二十一 函谷封尸第二十六 西定关中第七 襦葛之战第十 管仲相齐第八 商鞅变法第六 北戎之战第七 河西之耻第三十一 卧薪尝胆策算法第十三 袁家仲氏第八 后记第二十三 赤壁鏖战第二 庙算第十五 东方剧变第六 商君第十七 成皋相持第十七五 羖治秦第六 发机第九 孙子第八 定抚关中第二十一 战国策第十一 暗度陈仓第四 大泽狂飙第三十一 卧薪尝胆第三三 国演义第十五 官渡之战一第二 秦颂第十三 病榻论相第一 序第二十八 进取汉中第三 沙丘变乱第十八 长平大战第十五 官渡之战一第十五 心战井陉第八 商鞅变法第十 汉中对策第三十二 诸葛贤相第二十二 赵盾弑主第二十六 西定关中第十 吴子第六 发机第三十一 夷陵遗恨第十四 周敦颐第九 桓公得位第十一 乱世之治第一 序言第九 项羽分封第九 孙子第三三 国演义第十三 惠能禅师第二十四 蒋干盗书第八 后记第三十一 夷陵遗恨第十一 纵横天下第六三 家分晋第十二 彭城之战第十八三 置晋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