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4章 汽车之都

1905年12月3日。

莱茵市。

作为一国之都,莱茵市飞速发展,而其中格外引人注目的就是莱茵市街道上已经并不稀奇的汽车。

汽车虽然已经广泛出现在世界各个主要大城市,成为工业文明的一个象征,往往越发达的城市,汽车数量也越多。

在柏林,巴黎,伦敦和纽约街头,都或多或少可以看见这种稀奇事物,但是在莱茵,汽车数量多的有些过分,光是注册的汽车就达到了惊人的三万三千多辆。

彼时莱茵市总人口也就接近四十万,这相当于相当于每十几个人就有一辆汽车,汽车在东非已经彻底成为了主流的出行工具。

同时城市轨道车辆,和公交车数量也明显大幅度增加,在区域内密度高居世界首位,作为当前世界上的一座中等规模城市,莱茵市的发达程度可见一斑。

一五计划之前,东非汽车产业在世界上本来就比较出名,而彼时东非汽车产量还在各国外交人员理解范围之内,但是等到一五计划结束后,东非汽车年产量已经很难让各国外交人员理解。

当然,欧美各国外交人员还可以找到理由来解释莱茵市的汽车规模,就比如法国大使汤姆森就说道:“东非在汽车产业上起步确实比较早,不过这并不能说明东非已经超越欧洲国家,实际上东非这种集权国家,很容易把资源集中到首都来,恐怕东非政府将全国大部分汽车产量都优先分配给了莱茵市,这在我们法国就不可能存在这种情况。”

“我们法国不可能像东非政府这样,通过政治手段,集全国之力打造自己的政治中心,这是一种浪费极其严重的政绩工程,如果是在法国,只要你的能力强,就算巴黎以外的国民也可以购买的起汽车,而在东非,恐怕除了莱茵市等几个发达城市以外,完全是如同沙皇俄国一样的两幅面孔。”

就算亲眼见到了,欧洲人也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承认东非在某些领域超过了自己,这就是一种傲慢,实际上东非和美国都享受着这种“歧视”待遇,作为世界文明中心的欧洲怎么可能被东非和美国这两个野蛮之地的国家超越呢!这是当前持有欧洲中心论的人所不能接受的。

当然,也不是没有有识之士注意到东非和美国飞速发展的问题,美国尚且有迹可循,作为“天选之地”,美国的各项基础条件都不逊色欧洲,所以能够发展起来也在情理之中。

但是,当他们想要探查东非内部原因的时候,会遇到各种挫折,就以汽车产业为例,众所周知东非汽车产业在世界第一梯队,但是东非汽车产业成功的原因却很难寻找到。

因为东非是封闭国家,东非七大汽车厂都位于内陆地区,这些地方都不是外国人可以接触到的,沿海地区比较开放,但是从沿海只能看到几家和欧美同类型的小型汽车工厂,本质上没有任何差别。

距离各国外交人员最近的汽车生产基地就是新法兰克福市,但是莱茵市的“结界”让他们无法穿过仅仅几十公里的路程。

好在东非汽车产业是比较收敛的,如果真和国际市场对接,那对于其他国家的汽车产业绝对是一场灾难。

相对于欧美外交人员,远东帝国等落后国家外交人员自然没有这样的“歧视”滤镜,即便东非工业化程度依旧偏低,但放眼全世界,也是仅次于英,美,德的顶尖工业强国,就目前而言,法国工业对上东非都已经没有太大优势。

法国就相当于东非工业发达的中,东部,但是东非国土面积大,很多区域发展程度并不高,这拖累了东非工业化程度,而不是说法国工业比东非强。

如果刨除人均概念,东非工业不管规模还是质量,都已经超过了法国,和英国差距也不算大,当然,在轻工业方面,东非和两国相比另说。

而东非工业之所以能迅速崛起,实际上和第二次工业革命这个风口有着巨大关系,东非和德国,美国一样,是二次工业革命中的佼佼者。

只不过德国和美国早在第一次工业时期就打好了底子,这也是东非在传统工业类型难以和德国,美国竞争的主要原因。

实际上日本也是第二次工业革命主要受益者,只不过目前日本工业在其他工业国看来还远远达不到让人“惊叹”的程度。

第二次工业革命对世界格局的冲击力是相当强的,德国和美国实现了对英国和法国两个老牌强国的超越,日本也在远东地区迅速崛起,同时创造了东非这个“非洲怪物”。

后发国家只要把握住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机会,基本上都实现了自身实力的跨越式增长,反之,则继续在列强国家面前缓慢的匍匐前行。

东非从殖民时代到目前阶段,正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息息相关,第二次工业革命发源于上世纪七十年代,而彼时东非已经完成了初步殖民地建设活动,拥有了一定的经济规模和体量。

而七十年代又正好是东非借助欧美经济危机,大规模引入工业的重要机遇期,彼时东非虽然因为人才限制工业建设比较困难,但是凭借德意志地区外溢的教育资源,也就是人均小学教育学历,东非工业还是完成了框架的搭建工作,在八,九十年代就是对这个框架进行不断完善。

同时,东非本土教育不断发展,最终在九十年代末,东非在科研和人才领域终于结出硕果。

在这个基础上,东非一五计划顺利实行,东非工业产能加速扩张,使得现在东非正式成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引领国之一。

在一五计划结束的同时,东非在人才,工业,科研,市场等重要领域,已经彻底形成了国内大循环,就算彼时其他国家对东非实行制裁或者封锁,也不可能在阻挡东非崛起的脚步。

而东非通过几十年的努力,将东非变成一个半工业强国,虽然成绩受到欧美社会的质疑,却足以令欧美之外的国家羡慕嫉妒了。

远东帝国大使李凌就说道:“三四十年前,我们对东非有着种种误解,彼时我国对海外了解甚少,这导致我们认为东非和其他西洋国家无异,但是后来我们才知道东非只不过是这个世界上历史最短的国家,比美利坚更甚,但是在不到五十年的时间里,东非就算一片未开化之地,变成了面积相当之大,人口众多,工业强盛的世界大国。”

“东非发展的经验,对于我们这个国家有很强的借鉴意义,此国能迅速在极短时间里完成蜕变,虽然说有非洲富庶的原因,但在其立政权之初,连基本人口都无法满足,尚且需要在我国引入大量移民。”

“所以东非模式绝对不是简单三言两语就能概括的,其和欧美国家在制度上相差甚远,但是能一枝独秀,毫无疑问对我国复兴有着重大启示。”

远东帝国外交人员对东非感兴趣很正常,彼时远东帝国还是君主制国家,所以政府官员自然也倾向于继续维持君主制。

第668章 都需要时间第1023章 俄国海军靠岸第767章 占领安哥拉第228章 留学生第439章 非酋结婚第844章 鲁道夫第1011章 借钱第762章 分锅会议第501章 四海两湖两内陆第1101章 东非对波斯尼亚的渗透第989章 学术交流第177章 放牧第186章 “三线”计划第560章 记者会第388章 换师第350章 非洲新玩家第347章 开饭第1018章 磋商第935章 扶持西班牙第1066章 压力和治理第1088章 红海航线的战略意义第408章 刽子手上线第851章 前往莫桑比克第362章 第一铁路总体设想第957章 农林牧渔第508章 经济制裁第264章 威尼斯大逃亡第879章 军方的重视第624章 要人第537章 过去的七十年代第977章 情报摸底第242章 为什么是马约特岛?第593章 巴尔特库姆造船厂第810章 海岸线第821章 裁军第625章 第三百一十六德雷达瓦市想法第159章 实验基地第1042章 工业反哺农业第447章 趣谈第893章 天然气产业起步第977章 情报摸底第443章 韬光养晦第369章 送别第484章 训练第816章 1890年农业发展报告第959章 南美国家关系第847章 畜牧业第557章 江户谍影第790章 王旗跌落第43章 行政区划第350章 非洲新玩家第58章 密谋第631章 准备第491章 进攻失败第783章 马普托陷落第991章 抵达第945章 空军第838章 钢铁“怪物”第523章 旱情第1011章 借钱请假第35章 牛马第8章 普奥联动第959章 南美国家关系第248章 海因里希第744章 心态调整第987章 经济危机和一五计划第788章 俘虏的“觉悟”第51章 坦噶港第644章 量身定做第80章 农业第695章 纳塔尔第687章 近卫师境况第743章 第一阶段第377章 意大利的进展第803章 威胁第220章第10章 各国反应第37章 战争第838章 钢铁“怪物”第652章 经济收入第994章 经济外援第356章 铁路第133章 西北移民工作第798章 东非气象局第653章 省会选择第219章 关系户的重要性第850章 移民第50章 教育第424章 奔逃第106章 《东非与莫桑比克互不侵犯条约》第673章 象牙第849章 东非医学第370章 (不用订阅章)第774章 搬迁第764章 计划调整第646章 南方形势第947章 全洲黑人人口第445章 蝗灾和乘火打劫第835章 大铁路蓝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