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7章 缺大德的东非人

第227章 缺大德的东非人

远东是一处庞大市场,同时期的日本则是一处新兴市场,同样是东非王国在远东的重要移民来源地和粮食贸易市场。

为了表达对日本的重视,东非王国在同清政府建交的第二天,就同日本政府建交。

驻日本的黑兴根银行分行总经理,塞巴斯蒂安担任驻日本公使,同时东非在日本各地设置了一批领事馆。

在日本明治维新后,日本政府开始大办工业,但是办工业需要大量资金,日本政府筹得资金的手段无非两样,一个是向西方和本国大商人借款,一个是对内极限剥削。

而日本女性和农民是其中的重灾区,日本明治政府鼓励女性从事纺织等工作。同时期日本女性就业量第二产业则是“特殊服务业”。

有这条件,东非当然不能错过,在派了外交使节后,更加明目张胆的从日本引入女性移民。

明治政府首先对丝绸和棉花等轻工业进行了投资,同时雇佣外国人来进行工业生产指导,但是工业现代化项目需要大量的劳动力,特别是纺织工业更是需要大量女性劳动力。但是在招工时遇到了困难。在乡村的招工工作并不顺利,农民家的女儿并不愿离开他们的村庄。因此,全国性的政府宣传旨在说服妇女在工厂工作。有的地方官员为了达到宣传的目的,先把自己的女儿送到工厂去工作。当政府的示范作用显现后,许多人才将工厂视为一个安全的场所。

шωш ▪ttкan ▪co

这就为东非引入移民提供了便利,东非引入日本女性移民的方法很简单,在日本投资建立纺织工厂,专门招收女性工人,然后以公司内部调动的名义安排她们前往“欧洲”工作。

随后就是一波骚操作,去往“欧洲”的船只往往会在海上遇到风浪,海盗等问题“失事”,一次也不多,就损失个千八百人。

随后工厂主出面,对“海难”的发生表示同情,会发放一笔象征性的抚恤金,交给日本官方处理,至于能不能发到其家人手里,东非也就不管了。

“海难”是不可抗力,所以日本政府也没办法说三道四,加上现在日本国际地位低下,自然不会追究,我都给抚恤金了,你还想怎么样?

这样做坏处也不是没有,东非开办的皮包公司经常要打一枪换一个地方,下次则是另一帮人来继续这场骗局,借口都是现成的,前任工厂主因为海难事件,损失巨大导致破产,资不抵债工厂就被收购了。

至于背锅,自然不能东非王国来背,那都是德意志乃至欧洲各国的投资商人,一问来自哪里?什么波兰、乌克兰地区,沙俄,意大利,甚至是神罗时代存在,现在已经消失的国家。

第二是直接从日本农民手中购买,没有错,就是购买,这个时代日本女性地位极低,完全没有人权,在许多日本人饭都吃不上的时候,只能选择把女儿卖掉,毕竟男孩还要留下来传宗接代。

这也是日本的现状,东非王国以稍高于日本市场的价格,就能买走一大批,而且直接以粮食支付,这样也算双赢,明治维新之后,仅次于纺织业的第二大女性雇主是“特殊服务业”。明治政府将堕胎和杀婴定性为刑事犯罪,因此当饥荒和农作物歉收到来时,农村中许多家庭就会将女童卖给“特殊服务业”。

因此在明治时期,“特殊服务业”不仅在数量上和增长速度上都超过了德川幕府时期。

东非政府以粮食换取日本过剩的人口,其家人拿到粮食也能糊口,这些女性还不用从事“特殊服务业”,大家都有光明的未来。

虽然东非这么干,比较缺德,但是能让日本政府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自然有自己的办法。

纺织工厂虽然是个老演员,但是也有一批固定女性一直从事工作,其能从中赚取一笔钱汇入家中,同时工资比同时期日本纺织业稍高,而且从不拖欠,也算一笔固定收入,有稳定员工自然也有产出,这部分税收也就便宜日本明治政府了。

至于海难事故导致的失踪,只能表示遗憾,在这些稳定员工的配合下,下一次还是会有“单纯”的人进入东非投资的工厂打工。

而稳定员工也不是想当就当的,日本纺织业工资极低,而且直到1880年日本才设置了最低工资标准,即便如此,也有许多人拿不到工资。

东非投资的工厂,待遇放在日本如此优异,稳定员工自然身份也不小,其大多与当地日本官员有关系。

这就和前面呼应上了,日本官员为了忽悠女性进厂打工,把自家女眷送入工厂工作作为示范。

……

“塞巴斯蒂安先生,真是麻烦您了!十分感谢您的帮助!”东京的一群日本官员一个标准九十度鞠躬。

“哈哈哈,这是我作为一个外交人员应该做的。”塞巴斯蒂安说道。

就在刚刚,具有“正义”精神的东非王国公使,塞巴斯蒂安替当地政府从蛮横的“沙俄”商人手中,讨要到了一笔抚恤金。

沙俄政府:我不知道啊!哪国商人?

经过培训的东非斯拉夫移民,冒充沙俄商人那是相当好使,就算是沙俄外交人员来了也无法识破,毕竟不像是演的,一口流利的俄语加上对沙俄的详细了解和不俗的谈吐,怎么看都像真货。

尤其是大大咧咧的性格,更是补上了最后的漏洞,“沙俄”商人开办的工厂,日本员工在海外“遇难”,当地政府当然要过问一下。

结果,将海难缘由说出来后,可问题还没解决,作为当世大国,“沙俄”商人自然不惯着,这是不可抗力,不可抗力,不可抗力!……

随后扬言要将这群胡搅蛮缠的日本刁民打出去,“恰好”,此时外出“买”早餐的东非王国公使塞巴斯蒂安路过,于是“正义感”爆棚的塞巴斯蒂安狠狠地训斥了“沙俄”商人的做法。

最后在塞巴斯蒂安的斡旋下,双方握手言和,同时“沙俄”商人赔偿一笔抚恤金,这件事就算结束了。

“塞桑大大滴好人,是一名真正的gentleman。”

“呦西,如果东京的外国人都像塞桑这样通情达理就好了。”

“塞桑敢直面俄国人,甚至当面训斥,以后大和民族也要像这样挺起胸膛……”

“天皇陛下板载!我们一定会实……”

(本章完)

第663章 混乱西非第618章 良知第750章 葡萄牙士兵的抱怨第610章 军事顾问团第336章 东非菜?第249章 热度第345章 援助团第251章 各方行动第9章 接触战第202章 收拢军权第146章 农业研究所第80章 农业第331章 插翅难飞第430章 客人第48章 订婚第553章 大公无私第538章 霍亨索伦版“非洲刮分计划”第89章 汉堡远洋商业贸易船队第26章 远道而来的人们第75章 大逃亡第107章 图尔卡纳湖第135章 休整第667章 扩军备战第245章 我的总督舅舅第485章 战争推演第96章 西北悲歌第193章 夫妻交谈第631章 准备第66章 《东桑条约》第622章 索马里渔业前景第246章 1870年德意志战争的第一枪第470章 奥兰治投英第421章 东非大铁路计划第376章 作战会议第270章 忠心爱国的威尼斯商人第234章 兄弟拉扯第142章 三区一改第53章 土豆种植第517章 过剩第487章 太特城第83章 拯救马西米连诺一世第416章 定位不同第52章 的里雅斯特第251章 各方行动第744章 心态调整第102章 忽悠,接着忽悠第628章 引入外资第188章 维斯特宫第521章 申请第574章 服软还在审核……第109章 圣诞节第354章 电报第352章 东印度洋的海上马车夫第83章 拯救马西米连诺一世第14章 王国的野心第325章 恩德贝莱人的支持者第733章 四面楚歌第265章 战前准备第133章 西北移民工作第192章 拆分研发部第422章 铁路和铜矿第56章 平衡第2章 恩斯特的改变第595章 鼓动第190章 送行和交待第259章 意大利:这次该轮到我上场了吧!第752章 软柿子第624章 要人第457章 插旗占地第588章 哈拉雷市烟草厂第419章 危机爆发第178章 叶克王国第220章第374章 热闹的南非第405章 运河背后第372章 再临非洲第70章 蒙巴萨第682章 发展策略第633章 “故”人第693章 再次独立!第734章 战备状态的新汉堡港市第470章 奥兰治投英第181章 武装使团第624章 要人第744章 心态调整第707章 贸易和市场第430章 客人第672章 危与机第576章 人参种植第116章 鲁道夫噩梦之源第604章 民不聊生第662章 参会人选第441章 回国第355章 安卡村第30章 多多马第53章 土豆种植第385章 煽动第695章 纳塔尔第98章 游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