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0章 长绒棉

这次整个内罗毕市计划迁入人口是八万,加上之前存在两万人口,差不多能突破十万,有望成为东非第一个人口突破十万的大城市。

而计划中支撑内罗毕市这么多人口的产业是纺织业,内罗毕周围农业区,主要种植的经济作物就是棉花。

同时,为了拓宽产品种类,东非有计划在索马里的河流上游区域,引入埃及绵进行种植。埃及棉又称埃及长绒棉,其在世界上久负盛名,被誉为“白金”。

埃及棉花原产南亚次大陆,喜高温多雨,热带草原、温带和热带季风地区最适宜其生长,世界范围内随着灌溉技术的发展棉花日益向具有灌溉条件的干旱地区集中。

但是产出品质最优秀的就是埃及人改良后的埃及长绒棉,东非王国打算直接引入埃及品种的长绒棉种植。

埃及的尼罗河三角洲和尼罗河沿岸,因为尼罗河的存在保证棉花种植不会缺水,其土壤的水分含量始终如一,湿度恒定在60%左右,气温更是恒定的高热,日光照射和降雨量都太适合棉花的生长了,是个完美的天然棉花灌溉系统,典型的老天爷赏口饭吃。

而在世界范围寻找类似环境,那索马里无出其右,虽然没有世界第一长河加持,但是谢贝利河和朱巴河都是非洲大河。

尤其是谢贝利河,在自然条件上和尼罗河最像,他们都是从热带草原气候区域流向热带沙漠,在下游形成灌溉区域。

目前埃及是世界第一大长绒棉生产国,在阿里时代,阿里大力兴修水利,疏通旧渠,开挖20条新渠修筑近30座水坝,推广改良水车,试用蒸汽排灌机,引种新作物、新品种,著名的埃及长绒棉就是这个时期推广的。棉花出口量由1821年的944包增加到1849年的25万余包,棉花种植为埃及棉纺织业发展提供了便利,纺织业发展又为阿里政府提供了大量资金来开办更多的现代化工厂。

当然,现在埃及的经济体系已经彻底被英国人摧毁,尤其是棉纺织业,英国作为世界工厂,其最主要的就是纺织业,所以其殖民地的印度和埃及原本的棉纺织业都被其摧毁,变成单一的廉价原材料供应地。

也就是说,现在埃及人是在为英国人种植棉花,阿里时代建立的纺织业已经不复存在。

东非种植长绒棉,除了其经济利益丰厚外,同时依赖奥匈帝国和德意志地区市场,它们不适合长绒棉种植,所以这方面东非具有天然优势,也就不会和其本土纺织业发生冲突,因为定位不一样,长绒棉的特性注定其主打高端消费市场。

所以恩斯特的计划,是在索马里地区的北方省,朱巴省新建数个长绒棉种植基地。

最后这些棉花在收获后,转运到内罗毕市,经过加工再输出到中东和欧洲地区。

威尼斯纺织业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中世纪欧洲最重要的纺织中心,所以迁徙到内罗毕的工人在技术上不存在问题。

同时内罗毕市又处在东非北方畜牧业产区附近,东非有计划在肯尼亚草原养殖大量羊群。

推动内罗毕市成为东非棉纺织中心的同时,成为东非毛纺织业中心,甚至恩斯特都打算引入远东的丝绸技术,在大湖区基苏木市再建设一个丝织品产业中心,同内罗毕,蒙巴萨一起构成东非轻工业制造中心地带。

目前奥匈帝国因为战争原因,弗朗茨同黑兴根王室合作开发肯尼亚地区的计划也迟迟没有进行,所以东非只能先单独对肯尼亚地区进行开发。

而奥匈帝国也不是没有对肯尼亚开发起到助力,威尼斯地区大量农民随着移民船只,在姆特瓦拉港登岸,然后乘船从鲁伏马河逆流而上,经过一段陆地上的行程,到达马拉维湖,接着换船,再到达马拉维湖西岸,然后涌入赞比亚地区。

而被奥匈帝国困在城里的威尼斯市民,则被东非输入到东部的各个城市,大多数是用来推动东非手工业发展,就比如玻璃制造,纺织业,铁器制造等。

这些威尼斯市民大多数就是工人,所以具有一定技术,被东非各个城市瓜分,虽然其意大利文化属性比较深,尤其是内罗毕最为突出,但是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会进入人口负增长阶段,而东非的农村到那时早就只剩下单一的德意志文化人口,所以其所在区域城市,注定会被德意志同化。

通过意奥战争,东非的意大利移民数量有望在今年接近斯拉夫移民,而斯拉夫移民除了少量来自巴尔干半岛外,大多数来自沙俄,奥匈帝国境内的斯拉夫人则被东非统计时归类为德意志人,主要是前世的斯洛文尼亚和克罗地亚人,其受到德意志文化影响比较深,在生活上已经和奥地利没有太大区别,只剩下语言和宗教不一样,而东非一直在推行德语交流,同时刻意去宗教化。

内罗毕市目前本身就存在两万多德语人口,所以在同化方面不存在太大问题,后续远东移民和意大利移民混居后,其必定产生语言交流上的难题,意大利语和远东语言不能直接交流,而德语就自动变成这道沟通的桥梁。

总而言之,内罗毕这个在东非原本不起眼的小城市,再通过吸血威尼斯后,将成为东非重要的工业城市。

现在恩斯特只需要等到奥地利攻破威尼斯那天,再将威尼斯的机械设备白嫖到东非,完成一种强盗式的产业转移。

黑兴根财团的工作人员已经同奥地利军方打好招呼,黑兴根银行帮助奥地利士兵缴获的“小玩意”变现,他们则负责把这些“小玩意”搬运到码头。

价格也不高,毕竟这些士兵也不可能拿着这些机械设备当战利品,东非只需要支付搬运费即可。

至于威尼斯的企业主和地主,很大一部分已经被奥匈帝国宣布了死刑,绝大多数都是之前反对奥地利统治和撒丁王国勾结者,他们要么出逃国外,要么被流放,其土地和资产会被奥匈帝国没收,除了给帝国士兵发放报酬外,还会用来安置大量奥地利人。

第355章 安卡村第431章 居所第180章 足球国度第154章 发“货”第384章 临危受命第643章 西班牙和菲律宾第48章 订婚第499章 建交热第267章 各自战场第81章 煤矿第99章 岸防炮第109章 圣诞节第120章 热带疾病研究中心第650章 牛粪经济第325章 恩德贝莱人的支持者第373章 五十步笑百步第516章 爱国教育第453章 借款第399章 还是要请爹第539章 邻居论第639章 不对等交易第511章 输血第672章 危与机第529章 申请回国第469章 鲸湾港第487章 太特城第489章 战争归战争,贸易规贸易第647章 准备第679章 比属刚果第351章 过往第714章 伊林加第395章 耍无赖第655章 茶产业发展状况第68章 阿拉斯加第237章 小了,格局小了。第543章 南琉球群岛第161章 检阅第181章 武装使团第489章 战争归战争,贸易规贸易第39章 利萨海战第58章 密谋第645章 马塔贝莱省工业发展第503章 多管闲事第352章 东印度洋的海上马车夫第188章 维斯特宫第613章 工作报告第123章 诱拐第476章 高等教育第617章 行动第733章 四面楚歌第108章 历史课第499章 建交热第89章 汉堡远洋商业贸易船队第444章 到家第249章 热度第518章 循序渐进第364章 燃烧第140章 新品第355章 安卡村第461章 弗里德里希斐迪南大公第523章 旱情第228章 留学生第290章 长绒棉第243章 70式第46章 船队第435章 钢铁和人口第325章 恩德贝莱人的支持者第304章 调停第754章 东非海军困境第233章 又水一章(勿订)第325章 恩德贝莱人的支持者第169章 费舍尔的工作第579章 东非模式第39章 利萨海战第11章 黑兴根财团第539章 邻居论第155章 沙俄移民的特殊待遇第755章 攻守易势第575章 达成共识第767章 占领安哥拉第288章 内罗毕新市民第440章 太美丽了,维也纳!第663章 混乱西非第69章 黑兴根王室领地第294章 安达手表第111章 第一百一十像 文明论第404章 暴富第538章 霍亨索伦版“非洲刮分计划”第461章 弗里德里希第172章 扩张和移民问题第315章 清仓第487章 太特城第65章 电灯第81章 煤矿第575章 达成共识第481章 配合演出第68章 阿拉斯加第333章 三角联盟第268章 “爱国者”牛肉土豆罐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