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5章 安卡村

傍晚。

车队走了大概二十多公里路,就停下来,一行人在东非的一处村庄借宿,在村长的安排下,村子里的驿站用来安排大家住宿。

虽然达累斯萨拉姆市距离第一镇没有太远距离,但是考虑到这些“人才”们的特殊性,所以走的并不是很快。

傍晚时分,村子里的人已经开始生火做饭,寥寥炊烟从烟囱里升起,晚霞在天边划开一道耀眼的红海,辽阔清脆的原野上洒满落日余晖。

“好一幅摄人心魂的画面!”看到这景象雅利安忍不住赞叹道。

这也是到东非后,这几天下来,援助团第一次见识到东非的乡村,白天出了达累斯萨拉姆市后就看了一路的荒野,偶尔还有动物出现在道路两旁,证实了东非王国比较荒芜的传言,现在终于看到了良田和村落。

不是凡尔赛的说,东非地广人稀到令人发指的程度,尤其是东非的环境使得整个东非王国大部分地方都适合人类居住,所以东非的村庄和市镇比较分散,而这些村庄和市镇之间存在大量未开发的土地,可能是森林也有可能是草原,所以动物生长快也在所难免。

东非也不可能每天什么都不干,就围剿这些野生动物,后面也干脆放就弃了,只要保证居住地附近的安全就行了。

颇有一种澳大利亚被千万袋鼠大军包围的既视感,不过东非对比同时期面积同样比较大的澳大利亚和加拿大两国,还是要好上不少,尤其是移民数量不断大规模增加的情况下。

澳大利亚沙漠面积广阔,加拿大则主要分布在寒带地界上,适合人类生存的地方真不能和东非相比。

远东和美国的自然条件倒是可以和东非做比较,不过单论土地资源还是东非更胜一筹,尤其是可耕地潜力在两国之上。

援助团借宿的安卡村是第一镇市到达累斯萨拉姆市公路上的重要的节点,这里正好处在公路中心的位置,往来货物和人员众多,设施相对完善,光是驿站就不止一座,而是好几座,有时会有前往内陆的移民和运输队在这里歇脚。

而移民不断内迁也是东非东部沿海地区虽然开发比较早,但是人口增长速度相对平缓的原因,东非内陆就像一个无底洞,消化着来到东非的移民,安卡村就是这样除了担负农业开发工作外,同时负责为前往内陆的移民提供便利的村庄。

安卡村是个大村庄,整个村子有一千多户人家,村子规模比东非王国在赞比亚地区的许多省会还要大,人口也更多。

说是村庄倒不如说是个镇子,公路从安卡村南面通过,村子北方则是安卡村的农田。

田地里种植的全是水稻,眼下已经是收获季节,金黄的水稻,已经被收割了大部分,收割后形成的稻草堆随处可见。

这也是这也是援助团许多人第一次见到水稻,毕竟援助团成员清一色的北方人,大多数没见过水稻。

安卡村,给援助团留下的第一印象依然是干净整洁,同时村子规划非常死板,几乎和移民过渡点差不多,好像是用直线量出来的一样,区别则在于安卡村的生活气息更加浓郁。

雅利安:“这里看起来和远东颇为相似,尤其是许多土坯房简直和远东一模一样唯一的区别就是村子里有许多德意志风格的公共建筑。”

罗伯特:“早期殖民地建设的时候,因为砖石和水泥产量不足的原因,所以许多村子刚刚成型的时候,建设的房屋都比较粗糙,现在随着王国建材产能的提升,至少在中央省,已经开始对原有的土坯房进行改造,预计明年我们村全体居民就可以住上更加安全,宽敞和舒适的新屋子。”

安卡村村长罗伯特是最早一批到达东非的德意志移民,实际上就是最初的那批雇佣兵成员之一,曾经参加过对桑给巴尔苏丹国的那一场战役,不过现在罗伯特算是退休了,作为一个老德意志,他的年纪比当初雇佣兵团长亚尔曼还要大。

在东非殖民地日益的发展中罗伯特认为东非是一个很有潜力的地方,所以他并没有像其他战友那样,选择回到德意志养老,反而是让儿女们来到东非,一家人在东非开启新的生活。

罗伯特丰富的阅历,以及他在东非长期的工作,让他对整个安卡村乃至东非殖民地时期的一些历史如数家珍。

雅利安:“国王陛下和王储殿下向来重视民生,虽然东非可能不太富裕但是平民的生活水平要远高于世界其他地区。”

罗伯特:“这也是我选择留在东非的原因,世界是动荡不安的,欧洲尤其如此,德意志地区历史上的战争太过频繁,所以我认为未来欧洲还是会有大战发生,而战争对于我们这些普通人来说是最大的灾难之一,除了战争因素外,恩斯特殿下的信誉,我是完全相信的,当初他对我们这批老人的许诺也基本上都实现了。”

罗伯特所说的老人,也就是开辟东非第一块殖民地的雇佣兵们,当初是恩斯特亲自送他们上的前往东非的船只,那时,恩斯特对他们的许诺,包括工资,奖金和抚恤金全部发放到位,每年还会对他们在德意志的家人进行一些帮助和照顾,所以罗伯特对于恩斯特是完全信任的。

而恩斯特的年纪如此年轻,未来,东非王国在他的统治下,以后十几年的前途必然是光明的,至于更遥远的未来,反正那个时候自己也早死了,罗伯特把自己的后半生和后代子孙的未来都交给了东非王国。

倒不是罗伯特天真,而是这个时代大多数德意志平民,对于贵族们还是比较相信的,尤其是口碑好的贵族,更是会受到平民的爱戴,在乡村地区尤其如此,就比如奥匈帝国,虽然民族矛盾重重,但是绝大多数民众还是支持哈布斯堡皇室的,不管他们是哪个民族。

第48章 订婚第872章 棉花扩产第1064章 人口和城市第109章 圣诞节第479章 牛马帝国第692章 差距悬殊第46章 船队第121章 姆万扎船厂第134章 第一阶段作战任务结束第1157章 “0”号文件第405章 运河背后第603章 能源问题第1129章 火药桶上跳舞第484章 训练第1183章 撒哈拉铁路第282章 “进步”的桑给巴尔苏丹国第992章 入籍第920章 图谋棉兰老岛第539章 邻居论第783章 马普托陷落第321章 基图伊煤矿第549章 自行车产业第537章 过去的七十年代第240章 大借款第159章 实验基地第951章 想法破产第406章 黑色产业链第42章 移民热潮第142章 三区一改第386章 兵临城下第251章 各方行动第183章 到达第28章 “圈地运动”第628章 引入外资第841章 大国使团第851章 前往莫桑比克第267章 各自战场第279章 索马里香蕉第850章 移民第657章 安哥拉防务第361章 k001第59章 桑给巴尔宫廷政变第400章 互不侵犯条约第655章 茶产业发展状况第1032章 世界最大封闭国家第790章 王旗跌落第731章 损失惨重第36章 滨海区第1002章 人人如龙第413章 二元制中学第117章 天伦之乐第20章 第一镇(姆兰迪济)第675章 水铁联运第941章 “莱茵帝国”第1160章 凯波尔首相第870章 前期工作第674章 鱼米之乡第838章 钢铁“怪物”第462章 由德国引发的危机:狼来了!第363章 百万亩橡胶林第546章 许可第980章 大西洋经济区第1032章 世界最大封闭国家第375章 第一镇市的安全形势第255章 五五开第940章 迁都工作开启第462章 由德国引发的危机:狼来了!第701章 城市化第825章 不同抉择第942章 宣战第622章 索马里渔业前景第728章 索马里海战第956章 专家建议第920章 图谋棉兰老岛第1006章 英日两国动作第904章 卡宾达第529章 申请回国第37章 战争第340章 淮海经济区第141章 中亚马匪第568章 宜居城市第440章 太美丽了,维也纳!第367章 铁甲舰第190章 送行和交待第875章 海军售后第301章 奥地利商业考察团第913章 外国资本第73章 消化第879章 军方的重视第1000章 两条腿走路第621章 欧亚果篮计划第324章 珠海通商区第848章 教育资源集中化第906章 东非计划经济委员会第69章 黑兴根王室领地第495章 准备反攻第260章 南辕北辙的猜想第963章 合作想法第969章 有限度合作第350章 非洲新玩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