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 行政区划

第43章 行政区划

移民的增加,无疑使得东非殖民地具有了更强的发展潜力,但是,人口增长也加大了殖民地的管理难度,尤其是当前东非殖民地混乱的行政管理规划,给殖民地管理加大了难度。

这种情况使得恩斯特不得不系统性的重新规划东非殖民地的管理机构,设立新的行政治理体系,在新的行政区划下才能更好的去统计殖民地数据,根据具体情况去实行计划。

比如滨海区,就是在土地和人口达到一定规模后,恩斯特临时起意设立的当前东非殖民地最高一级别的行政单位。

而索伦湖区,和大湖区是参照滨海区设立,但是他们设立时的规模只相当于滨海区一个镇的规模。

而当初殖民据点的数量和移民人数都非常少,所以便于统计管理。

现在人口规模达到了,而且一些地区已经发展起来,其中滨海区一个行政单位就相当于东非其他殖民地的总和还多。

而在滨海区,偌大的地方,已经形成了具有三个级别的行政区划,一个是滨海区,首府在第一镇,同时也是殖民地最高统治机关所在地。

往下就是第一镇,第二镇……这样的小镇,人口相对密集。

在第一镇,第二镇等小镇的下面是刚刚布置好的村落,他们围绕六个小镇分布。

而在其他区域,除了不伦不类的索伦湖区,和大湖区,还有卡龙加,姆贝亚这样的散乱据点,但他们其实实质上和前三者是一个级别的。

总而言之,就是当前东非殖民地的管理比较混乱,名称也比较随意。

恩斯个特在地图上用铅笔和量尺描绘了许久后,一份东非殖民地初级行政区划就诞生了。

首先是东非殖民地的最高管理枢纽,东非殖民地政府,依然被确立在第一镇,第一镇被从滨海区里单独规划出来,其中,第二镇也被划入第一镇。

其次是东非殖民地的省级行政区也被称为大区,被划分为十块。

原滨海区改名为上滨海区,以第三镇(基通加)为行政机关所在地。

在上滨海区的下方自然是两个将要规划的新区,一个以鲁菲吉河沿岸的鲁森带地区为首府的中滨海省,一个以罗恩罗达为首府的下滨海区。

这三个滨海区自北向南,紧靠着桑给巴尔苏丹国依次分布,北部直达肯尼亚境内,南部与葡萄牙人势力接壤。

上滨海区往西设立北部高原区,首府设立在卡拉图。

中滨海区往西设立中部高原区,首府设立在多多马。

下滨海区往西设立东马拉维湖区,首府设立在松盖阿。

在马拉维湖北部设立上马拉维湖区,首府在姆贝亚。

然后是东非殖民地围绕大湖(维多利亚湖)区域,设立大湖区,首府设立在姆万扎。

索伦湖(坦噶尼喀湖)以东设立索伦区,首府在基戈马。

而在索伦区和中部高原区中间再设立一个大草原区,首府在塔波拉。

这样东非殖民地的十个大区级别的行政区划就完成了。

分别是:上滨海区(第三镇),中滨海区(鲁森带),下滨海区(罗恩罗达),东马拉维湖区(松盖阿),上马拉维湖区(姆贝亚),中部高原区(多多马),北部高原区(卡拉图),大草原区(塔波拉),大湖区(姆万扎),索伦区(基戈马)。

然后是城市行政区划,除了各个大区的首府之外,还会有一些适合人口聚集的地方被划分为城市,比如位于马拉维湖畔的卡龙加,因为在上马拉维湖区已经有了姆贝亚作为首府,所以卡龙加只能单独划分为城市。

最后是最基本的村落,也就是自然村,一般由周围的市镇作为中心,代为管理。

目前的东非殖民地没有县这个行政单位,取而代之的是类似德意志地区的市镇,而东非殖民地的大区则是参考了后世德意志联邦的州。

这套行政区划设计,将作为过渡阶段的行政规划来使用,未来东非殖民地会随着对坦噶尼喀之外的扩张而发生变化。

而其中,中滨海区,下滨海区和东马拉维湖区并没有纳入实际掌控,这也会作为接下来东非殖民地的一个拓展目标。

……

新的上滨海区,曼达镇向北两公里,这里是新设立的龙卡村,隶属于曼达镇的管理范围。

这个村子是目前上滨海区的最北端的村落,大约有400多村民,其中包括一只五人的华人移民组建的殖民地治安队,用来提防北部的土著部落侵袭。

虽然东非殖民地已经在上滨海区进行过一次驱离行动,但是因为人手的原因并没有彻底对附近的部落进行围剿,所以还存在部落侵袭的可能性。

毕竟,东非殖民地虽然将他们驱赶到了四周,但是他们也因此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和环境。

如果不能找到新的资源来维持生计,一些土著就有可能会挺而走险,进入上滨海区的范围内。

为了这些移民的安全考虑,东非殖民地在每个村落都安排了五六人的村级治安队,其首领是德意志人担任,同时也是村子的村长,负责村子的日常生产活动安排和村子的安全问题。

刘大茂,是一个老实巴交的华北农民,原本在他以前的村子里有自己的两三亩地,在年景好的时候,还能吃得上口饭。

今年那里发生了旱灾,小麦几乎绝收,被逼无奈的刘大茂只能向地主家借了些粮食,虽然满足了暂时的最低生活要求,但是还不上粮食的刘大茂仅有的二三亩地也被周地主家收走了。

而恰巧同村的张根生,从东非殖民地回来招人,到东非去开荒土地,走投无路的刘大茂就报了名。

就这样,刘大茂不得不选择到东非殖民地来讨生活,初到东非殖民地的刘大茂,先是到了第一镇。

在经过登记后,他被安排到了龙卡村,经过几日的赶路,他和同行的人在殖民地治安队的带领下,到了曼达镇,然后在曼达镇领取了基本的生活物资和生产工具。

初到龙卡村,刘大茂感觉这里的环境还不错,地形比较开阔,植被也比较茂密,但是这么好的土地就随意荒废着。

龙卡村属于后世坦桑尼亚坦噶区,这里的自然条件十分优越,适合农业发展。

在德意志人村长的领导下,刘大茂等村民对龙卡村周围的土地进行了开发。

他们沿着河流修建水渠,搭建水车,将河水引上岸,沿着这些水渠翻耕土地,一块块农田就被开发了出来。

这里的土壤经过千百年的积累,同时,没有人开发过这些土地,所以土壤十分肥沃,作物的长势非常好。

而刘大茂等人的衣食住行都被东非殖民地包圆了,因此,没有后顾之忧,但是每天要准时工作,完成计划的生产工作量。

比如每个人每天要开发多少土地,都是有最低限度的。如果不能完成这些工作,那么,食物配给就会减少,落后的人也会受到惩罚,而德意志人负责监工,手底下的华人治安军会巡视移民的工作。

村子的华人治安军,其武器弹药都由曼达镇提供,他们负责村子的警警戒工作,如果发现敌人就由德意志人村长临时发给弹药。

像龙卡村这样的小村子,在整个新上滨海区有100多处,分别被四个镇领导管理。

而曼达镇这样的小镇,之所以人口稍微密集,是因为其地理位置更加优越,大多数都是靠近充足的水源地,所以生产条件比这些小村子要好。

在东非殖民地,也有一些市镇是因为处在交通要道上,连接整个东非殖民地的交通,所以不太受自然环境的影响。

就在上滨海区进行轰轰烈烈的农业开发的时候,一只东非殖民地的探索队已经开始南下,他们要去的地方,就是地图上规划的中滨海区和下滨海区。

最开始,东非殖民地的拓展方向主要是向西部内陆发展,所以反而忽视了靠近桑给巴尔苏丹国的南部地区,重点也放在后世的维多利亚湖,坦噶尼喀湖和马拉维湖,以及后世坦桑尼亚首都多多马等重要城市和地区。

分散了殖民地的精力,原滨海区南部反而被忽视,如今,恩斯特新规划的东非殖民地行政区划,让坦桑尼亚南部地区重新受到重视,所以,殖民地开始向南部进发。

(本章完)

第339章 加大投资第148章 教育移民第460章 冲突第143章 奴隶制经济第155章 沙俄移民的特殊待遇第125章 鲁道夫的变化第719章 骡马帝国第801章 恭贺第1108章 比利时人的震撼第836章 交通状况第398章 狗都要挨两巴掌第895章 第二次全国水利工程第827章 种植园改农场第951章 想法破产第753章 三个月结束战争!第681章 金沙萨第898章 太特市第100章 近海防御系统第1036章 铁路二五规划第204章 “流放”?“润”!第918章 《东,法领土确认协议》第911章 工业基础的重要性第531章 兵城第1046章 毅力号战列舰第661章 柏林会议第1085章 两国交易第601章 橡胶种植业前景和危机第589章 繁荣新城第120章 热带疾病研究中心第777章 圣诞节攻势第948章 夺取马尼拉第55章 到东非去第923章 坏事做尽第313章 盗版“斯图加特”第1015章 市场第210章 小丑第57章 探险队第898章 太特市第53章 土豆种植第423章 军工推销第178章 叶克王国第804章 狮子大开口第654章 军用车辆研究所第672章 危与机第54章 美泉宫谈话第940章 迁都工作开启第431章 居所第730章 拉穆湾海战第19章 黑兴根军事学院第889章 远东战火第709章 人才召回第666章 卡尔彼得斯第441章 回国第270章 忠心爱国的威尼斯商人第824章 机械化和开荒第351章 过往第526章 文明灯塔第725章 战前算盘第935章 扶持西班牙第865章 高原省第890章 铁路建设第196章 铁路第192章 拆分研发部第2章 恩斯特的改变第985章 第一大路桥第871章 “莱茵”市第157章 风车磨坊第880章 安哥拉农业第1070章 法德相争第207章 换牌第86章 咖啡第877章 合作办学第403章 撤资第244章 转败为“胜”第748章 第二阶段第871章 “莱茵”市第922章 大开杀戒第809章 事后第693章 再次独立!第103章 “大杀器”第637章 大缺大德第599章 世界“第一”第1054章 地缘博弈第983章 试点地区第391章 羊入虎口第937章 战争倒计时第697章 石油产业布局第357章 索加第913章 外国资本第486章 外交打压第29章 艰苦行军第1045章 教育第974章 方队组成第411章 斐迪南海军学院第441章 回国第880章 安哥拉农业第444章 到家第628章 引入外资第823章 西海岸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