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5章 钢铁和人口

“殿下,我们已经整合了德意志地区的钢铁企业共17家,其中大型钢铁企业3家,其余皆为中小型钢铁企业,按照国家类别区分,其中奥匈帝国钢铁企业8家,德国7家,卢森堡2家。”

自从1870年以后,卢森堡开始大量开采国内的铁矿,并在托马斯炼钢法的基础上,大力发展钢铁工业,取得了长足进步,东非收购的两家大型钢铁企业就是卢森堡的企业,还有一家大型钢铁企业则来是鲁尔区的企业。

在1873年,德国的工业发展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短短几年内,其炼钢厂从原来的920个猛增到1720个,生铁产量更是翻了一倍,达到了200万吨,所以恩斯特挖走的钢铁企业对于德国来说只是九牛一毛。

经济危机中,整个德意志地区大量钢铁企业破产,一般都是些中小型企业,大企业的抗风险能力则比较高一些,这也是黑兴根财团收购的大型钢铁企业中有两家是卢森堡企业的原因。

“截止到8月份,我们总共从奥匈帝国地区招募钢铁工人三万四千多人移民到东非,按照你的要求捷克人就占了一万三千多人,其余则以斯洛文尼亚和克罗地亚人居多。”

“太少了,还是太少了!”恩斯特有些不满意道。

“殿下,主要还是运力不足的原因,今年我们在美洲投入的商船数量几乎占了百分之五,还有百分之二十五的运力投入到铁轨运输上。我们自己的商船现在都不够用,即便是和荷兰,那不勒斯王国合作依然满足不了这么多需求。”

恩斯特沉思了一下:“嗯,这样,看来只能使用最后一招了。”

所谓最后一招,也就是雇佣英国商船,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

黑兴根远洋贸易公司是当前世界上最大的航运公司,拥有大型商船一千多艘,这是因为黑兴根远洋贸易公司说是民企,实际上垄断了整个东非的贸易,同时涉足美洲,欧洲和远东贸易。

虽然黑兴根的商船体积都不小,但是也没有办法和英国碰瓷,仅19世纪初,英国皇家海军就有各种战船一千艘左右,现在数量少一点,因为英国皇家海军正处于换装状态,铁甲舰每年下水,不需要再堆量木制战舰,而是更加注重吨位。

而英国的民用船只领域更是一枝独秀,19世纪的英国是名副其实的船舶帝国,生产了世界上80%以上的船只,并且拥有世界约一半的船队。

东非把全部家当拿出来也拍马不及,如果不是铁甲舰出现,世界各国海军连挑战英国海军的机会都没有。

恩斯特接着吩咐道:“不过,和英国人谈生意,不要和那些大公司谈,而是和那些小公司甚至个体户谈,同时除了英国以外,地中海沿岸都找一找,别管哪个国家,只要价格比英国人还低,都可以谈。”

航运价格一般来说肯定是英国最低,不过现在是经济危机时期,总会存在特例。

黑兴根财团自己的船队在这方面就差一点,一些必要岗位是无法代替的,但是船上的清洁工,厨师等职业可以让华人来做,主打一个便宜。

“目前钢铁订单怎么样了?”恩斯特问道。

“我们和奥地利政府谈了一笔每年三十万吨钢铁的生意,不过奥地利的产量实在太低了,这方面主要还是德国产量比较高,仅鲁尔区就达成了每年四十万吨的订单,加上我们自己企业产能的话一年应该可以向东非输入一百一十万吨的钢铁。”

“我们的钢铁产能除了卢森堡和鲁尔区,最后主要集中在捷克地区,和斯洛文尼亚地区。”

恩斯特的收购的钢铁企业,在完成注资后,顺势进行了扩充,所以实力都得到不小的补充。

其中卢森堡和鲁尔区是重点产区,一个是铁矿丰富,一个煤矿丰富,捷克则差一点,斯洛文尼亚地区完全是因为的里雅斯特这个距离东非最近的优良港口的原因。当然,东非自身也要担负一部分钢铁生产,这方面要单独建设钢铁厂,好消息是现在恩斯特一点也不缺技术人员和钢铁工人,所以在东非建设钢铁厂在技术上不存在问题。

不过,东非显然不可能消化那么多钢铁工人,其中一部分到了东非主要是填充人口的,也不需要他们从事钢铁生产,最大的可能性是安排到内陆去开荒。

跨行业就业问题不大,欧洲国家工业化也就这几年时间,许多工人都是农村人出身,说他们不会种地,那是不可能的。

“借助这次经济萧条,我们要对奥匈帝国境内奥地利及其周边的失业人口和农业人口进行大规模吸收,重点就是那些非德意志人,至于德意志人还是给奥匈帝国留着吧!”恩斯特强调道。

实在是哈布斯堡家族太不容易了,斯拉夫(捷克,斯洛伐克,波兰,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塞尔维亚……)人口加上拉丁裔(罗马尼亚和意大利)就占了一大半,奥地利人和匈牙利人加起来都凑不齐一半。

改变奥匈帝国全境人口结构,恩斯特是办不到,如果仅仅是改变奥地利以及奥地利周边还是可以办到的。

有两个地方,恩斯特认为对奥地利的作用最大,一个就是捷克地区,还有一个就是斯洛文尼亚,捷克意味着工业,而斯洛文尼亚代表着港口。

这次招募移民的主要对象就是这两地的非德意志人,至于东非这次从哪里吸收德意志人,除了德国是重点外,最大来源国是美国。

恩斯特在奥匈帝国的移民招募策略,放在以前,恩斯特肯定不会这么干,但是彼一时,此一时。

以前东非是急缺德语人口,在奥地利是饥不择食,现在东非则不缺了,通过近十年的努力,德语基本上成为了东非的统一语言。

这两年东非人口数据没有统计,不过恩斯特预计当前东非人口应该在八百万到九百万左右,德语人群至少在七百万以上。

至于不会说德语的新移民,放在东非这个大染缸里,不出一年基本都能通过语言环境变成德意志人的样子,实在太笨那就没办法了。

统一了语言,那文化认同上的事基本上就是细枝末节了,现在东非可以从全世界挑选自己心怡的“优质”移民。

不过经济危机中没有必要这么做,欧美各地都是失业人口,仅美国历史上记载失业人口就超过三百万,这只是预估数字,真实数字肯定不止这些。

德国和奥匈帝国失业人口肯定少不了,恩斯特可以肯定德国失业人口数量比美国还多,因为德国当前人口是在美国之上的。

即便没有经济危机,德国的外流人口也是世界第一,这也说明平时德国失业率就高,经济危机爆发后肯定更多。单从两国国土来说,德国巴掌大的地方就不可能比美国应对危机的手段多。

历史上德国人口外流逆转都要等到十九世纪末期了,也就是1893年以后,所以德国的潜力还很大。

当前东非从德国吸纳移民的重心已经从德国西南地区转移到德国东北地区,除了西南工业发展(主要是洛林和阿尔萨斯带动了钢铁和纺织业发展),消化了大量人口外,还有就是这里被东非吸了十年,西南基本已经不存在人口过剩,反而是东普鲁士地区因为工业发展水平落后,以农业为主,人口过剩严重。

第622章 索马里渔业前景第678章 “民主”东非第744章 心态调整第540章 文化宗教事务局第156章 焚烧(内容可能引起不适)第58章 密谋第697章 石油产业布局第699章 兵役登记第395章 耍无赖第464章 劝说第380章 夜谈第83章 拯救马西米连诺一世第183章 到达第199章 结款第361章 k001第107章 图尔卡纳湖第702章 东非的“政治资产”第269章 大津巴布韦遗址第604章 民不聊生第181章 武装使团第351章 过往第505章 提速第667章 扩军备战第130章 入侵第661章 柏林会议第695章 纳塔尔第542章 生个舰队第691章 南非形势第716章 突击检查第760章 421师野望第510章 给英国找点事做第267章 各自战场第333章 三角联盟第654章 军用车辆研究所第439章 非酋结婚第314章 贸易和冲突第484章 训练第690章 西部兵力部署第167章 文化灭绝第74章 “整肃”运动第393章 东英民间冲突第643章 西班牙和菲律宾第483章 新民族第416章 定位不同第251章 各方行动第8章 普奥联动第715章 短暂团聚第111章 第一百一十像 文明论第780章 追踪第423章 军工推销第639章 不对等交易第544章 奎河拱水坝第255章 五五开第374章 热闹的南非第588章 哈拉雷市烟草厂第337章 美利坚老乡第61章 桑给巴尔新朝雅政第551章 交给时间检验第131章 攻克卡扬扎第395章 耍无赖第740章 古战法第314章 贸易和冲突第716章 突击检查第11章 黑兴根财团第317章 《东埃边界划定协议》第737章 奇葩的印度人第189章 占领第720章 东非军事工业发展第131章 攻克卡扬扎第202章 收拢军权第156章 焚烧(内容可能引起不适)第259章 意大利:这次该轮到我上场了吧!第656章 扩产和升级第777章 圣诞节攻势第271章 新海军基地选址第536章 间谍第586章 忽悠合资第618章 良知第714章 伊林加第467章 观察第164章 肉类第195章 拜访第56章 平衡第712章 铁路所见第480章 英法合谋第34章 动员第300章 掠夺第294章 安达手表第654章 军用车辆研究所第454章 军演第753章 三个月结束战争!第109章 圣诞节第628章 引入外资第55章 到东非去第171章 1868年发展情况第407章 军事改革第163章 年底第413章 二元制中学第405章 运河背后第428章 谈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