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目标国子监

那晋不懂军事,能当上会办,纯粹是因为他家是满清勋贵。

十九世纪末,满清的八旗子弟越来越无能,成了一帮纨绔子弟,大清国危机四伏,这帮八旗子弟实在难以承担救国重任,可朝廷又对汉族大臣不放心,尤其不敢把军队交到汉人手里军队,没奈何,只得矮子里面拔尖子。把人品稍微过得去的满清子弟提拔到关键岗位上。

那晋是儒生出身,军事上完全不在行,但是,他有两个优点,第一,对大清忠诚,第二,处处以儒家传人自居,以儒家纲常严格要求自己,人又极好面子,虽然很是迂腐,但毕竟人品上有保障。所以,朝廷把他派到了学堂会办这个关键岗位上。

那晋这个会办管不了军事教学,他对军事教学也不感兴趣。对下面的情况全然不知,他既不知道周宪章是在自暴自弃努力当劣等生,也不知道,学堂各级官员为了他的面子,硬性拔高周宪章的考试成绩。反正,从成绩单上看,周宪章这个门生很不争气!

那晋暗暗后悔,不该一时冲动收了这么个门生。可木已成舟,天下人都知道周宪章是那晋磕了头的门生,周宪章成绩差,那是那晋教导无方!

那晋极好面子,周宪章却是给他丢尽了面子,那晋思来想去,想出一个好主意来。

那晋是举人出身,诸子百家经史样样精通,也算是一代大儒。他的门生,军事上不精通倒也没啥,只要在国学上有所成就,也不会辱没了他。

所以,那晋打算另辟蹊径,给周宪章开小灶,恶补国学,他要把周宪章培养成一个儒生!

那晋规定,周宪章每天晚上必须到他的书房,由他亲自教授国学,从三字经、百家姓这些启蒙读物,到论语周易这些儒家经典,还有诗歌词赋,全面教授。

周宪章跟着那晋学国学,本来比学军事要难上一百倍,他连三字经百家姓都没读过,一来就学孔孟之道,难度太大了。

但周宪章的国学造诣却突飞猛进,让那晋大为欣慰。

这里面有两个原因。

第一,那晋是个大儒,搞军事他不在行,教国学却是轻车熟路,方法得当。

第二,周宪章眼见学堂里官官相护,要想被淘汰难于上青天,灵机一动,想出另外一招来——把国学成绩搞上去,哄得那晋一高兴,把他从天津武备学堂调到国子监去当太学生,这也相当于曲线救国。

所以,周宪章学国学学得格外卖力,他的脑子原本也不笨,不久,周宪章的国学就小有成就,竟然可以和那晋唱和几句。

就这样,周宪章成了个两面人。在军事上,他极为精通,比学堂里那些成绩名列前茅的学员要高出一大截来,但是,成绩单上却是一塌糊涂,人人都以为他是一个军事上的蠢才,除了两个——冯国璋和艾德。

而在国学上,他只是个二半吊子,但是,学堂里的学员都是行伍出身,和他们比起来,周宪章的国学可谓是造诣颇深。

久而久之,大家都认为,周宪章入错了行,他应该去国子监,而不是呆在武备学堂。

就连那晋也深有同感,打算把周宪章送到国子监去,并给周宪章透了点风,让他做好去国子监的准备。

这让周宪章大为欣慰,只要去了国子监,那就自由多了。周宪章打定主意,只要离开了天津武备学堂,立马逃回湘西,让国子监见鬼去吧。

当然,要去国子监,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周宪章身上没有功名,还是个白丁,那国子监是大清最高学府,就算那晋有关系,也不能说进就进。

不过,有了那晋的承诺,周宪章倒是安心多了。

一晃八个月过去了,冯国璋也不提砍头打赌的事,中日两国之间风平浪静,看不出丝毫战争的迹象。久而久之,那砍头打赌的事,也就慢慢淡了下来。

时间会消磨人的记忆。

现在的周宪章,安安心心做起了大清国的臣民,他甚至开始相信,自己生来就是大清国的人,至于二十一世纪的湘西大山和新兵营,周宪章越发肯定,那只是大梦一场。

他甚至不再相信,中日之间会发生战争。

不管是二十一世纪的钓.鱼岛,还是十九世纪的甲午战争,都是他做的梦,现实世界从来就没有发生过,今后也不会发生。

他开始担心起了大哥冯国璋的脑袋。

一想起冯国璋,周宪章心头是百感交集。

本来,冯国璋拿他的脑袋打赌,让周宪章极为不满。所以,刚入学的时候,周宪章对冯国璋来了一个敬而远之——这样的大哥不地道,小弟不奉陪了!

周宪章在学堂里不务正业,装疯卖傻,冯国璋并不以为意,反正,冯国璋知道他有内秀。

冯国璋只对周宪章有一个要求——把日语学好。

冯国璋坚信中日之间必然会大打出手,作为大清国的军官,必须知己知彼,要想知己知彼,就得掌握对手的语言。

冯国璋的日语就不错,那是他自学的,所以,他就自告奋勇,当起了周宪章的日语老师。逼着周宪章学那些片假名。隔三差五还要亲自考校,学得不好,冯国璋就他面壁思过。别人面壁思过是对着一面白墙,周宪章面壁,却是对着一张日本地图。

久而久之,周宪章不仅日语水平大增,把日本地图也被了个滚瓜烂熟。

闲暇时候,冯国璋就找周宪章侃大山,有时候是和艾德一起来,有时候是一个人来,每次来都是提着酒肉,高谈阔论天下大势。

周宪章心头有气,可冯国璋毕竟是学堂的教习,又是磕了头的大哥,不好当面顶撞,只得来一个冷处理,由着冯国璋高谈阔论,自己低头喝闷酒,给冯国璋来一个沉默是金。

可那冯国璋却对周宪章的冷淡毫不在意,只顾自说自话,说到兴起,引吭高歌,什么“男儿自当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什么“大雪满弓刀”,意气风发,旁若无人。

久而久之,冯国璋的愤发激昂也感染了周宪章,有的时候,周宪章有一句没一句地搭上上一两句,冯国璋见周宪章有了回应,更加兴奋,和周宪章勾肩搭背,从英吉利说到法兰西,从俄罗斯说到美利坚,从世界列强的咄咄逼人说到大清国的萎靡不振,大清国连年战败,说到惨烈之处,冯国璋拍桌子打巴掌,放声大哭。周宪章也跟着落下几滴惺惺相惜的眼泪。

渐渐地,周宪章与冯国璋还真培养起了兄弟感情。

其实,如果不是有个砍头的堵约,周宪章还是很认可冯国璋的。冯国璋是个性情中人,想到什么就说什么,直来直去,一点也不像别的大清官员那么做作。

唯一的缺点是,冯国璋太喜欢当官了,总是把光宗耀祖封妻荫子挂在嘴边,而且自视甚高,不把大清国的官员们放在眼里,常常自叹时运不济,顾影自怜。

在冯国璋眼里,大清国的官员,上至朝廷下至地方官,全都是占着茅坑不拉屎的庸人,而他冯国璋有着管仲乐毅之才,文能安邦,武能定国,却屈就一个未入流的教习!时运不济,英雄气短!

其实,冯国璋看不起别人,也是有道理的。他的确比同时代的大清国官吏看得更远,视野更为宽阔。

大清国自*战争以来,连年被动挨打,倒也打醒了一些人,很多朝廷大员不得不承认,洋枪洋炮的确比长矛大刀利害,他们开始办洋务,学习西洋的先进技术,开工厂,仿制西洋枪炮。

但是,就连那些办洋务的所谓开明之士,也认为,西洋的技术虽然利害,可他们的国体和制度,比起天朝上国,却差了无数个等级。他们坚信,大清国的国体和纲常,是天底下最优越的制度,儒家文化是天底下最完美的文化。

所以,他们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也就是说,西洋的奇巧淫技可以学,工厂可以办,铁路可以修,但是,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大清国的伦理纲常和社会制度,要把西洋先进的技术,融合在大清国的伦理纲常之下。

按照二十一的话说,就是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叶赫那拉那晋就是持这种观点的代表人物。

第70章 生命代价第246章 江河日下第44章 内斗第143章 吴先生第238章 黑材料第26章 反水第9章 报应第33章 死路第74章 元帅军魂第151章 设伏第80章 绑架第211章 衙内行径第23章 平壤光复第149章 仙子阿第258章 天涯沦落人第92章 绝处逢生第141章 懿旨第65章 海盗?第100章 诱惑第102章 进园子第44章 苦肉计穿帮第127章 夺权(一)第115章 定武军第128章 夺权(二)第67章 孤城第44章 内斗第145章 两袖清风的毛贼第60章 骊铁第43章 捡回一条命第223章 纵虎容易缚虎难第115章 定武军第83章 军前效命第148章 高丽参第44章 内斗第21章 恶战序幕第218章 强拆第93章 仁川港第241章 洞房第191章 义勇队第169章 观海楼第186章 大哥的铁哥们第247章 胶州湾第151章 设伏第255章 清之亡也第48章 空城第62章 革命党第103章 剑拔弩张第102章 倒打一耙第4章 愤青冯国璋第193章 退婚第164章 约法三章第197章 战争红利第189章 来历不明的军火商第193章 尴尬人第136章 战争重负第108章 祠堂里的总督衙门第84章 脚夫当兵第119章 十三衙门第64章 汪洋中的一条船第176章 陌生的炮口第27章 反水(二)第106章 团长教主第41章 最美丫鬟第76章 奸细第143章 吴先生第36章 海军陆战队第235章 日岛炮台第222章 神圣的交合第216章 都是锦旗惹的祸第89章 最后的愿望第96章 金姝的影子第84章 脚夫当兵第168章 死结第262章 历尽劫波第210章 做个买卖第135章 斩首行动第68章 铲除异己第65章 海盗?第108章 祠堂里的总督衙门第32章 正确答案第177章 血河第168章 死结第240章 腾飞(二)第65章 京城第134章 天上掉下个皇叔第26章 反水第109章 千里迢迢第155章 七杀令第137章 缺枪第43章 捡回一条命第139章 南北夹击第30章 杀人第156章 骑兵第261章 贼心第100章 诱惑第97章 洋鬼子第197章 战争红利第50章 皇上病危第227章 生孩子的秘密(二)第20章 殉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