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章 青帮

周宪章心头暗暗诧异,这个曾国彰不仅很有些臂力,脑子也好使,这问答式教学,一问一答之间,就把一个复杂的逻辑关系,说的一清二楚深入人心。朝廷用老百姓的钱欺负老百姓,这就是大清国的现状!此人看来颇有些领导才能。

曾国彰继续说道:“既然朝廷该死,那么日本人打这个朝廷,该不该!”

“该!”众黑衣人异口同声。

曾国彰大为满意:“不错,满清朝廷鱼肉百姓,恶贯满盈,咱们这些老百姓手里没枪,拿他没办法,可日本人利害呀,三拳两脚就把那些清兵清将打得满地找牙,狗日的,日本人固然可恨,可他们要是打垮了朝廷,打垮了慈禧太后,也是替咱们出口气!你们说是不是!”

“是!”

“那个狗日的周宪章,还有一伙他妈的章军,偏偏要帮着朝廷,打跑了日本人,妈的,日本人跑了,朝廷没垮,慈禧太后照样作威作福,咱们这些老百姓照样受官军欺负!大家说,周宪章帮着慈禧太后,他是不是极为可恨!”

“可恨!”众人怒发冲冠。

郭二杆凑到周宪章耳边,低声说道:“大哥,我怎么听着,这家伙的话有些道理呢。”

周宪章被曾国彰骂得头晕脑胀,一时半会也理不清这里面的逻辑关系。

张啸林挺身而出,振臂高呼:“活捉周宪章,扒皮抽筋!”

众人跟着张啸林,齐声高呼:“活捉周宪章,扒皮抽筋!”

周宪章大惊失色,急忙说道:“我听说,周宪章已经死了。”

曾国彰一声冷笑:“他就是死了,也是死有余辜!”

张啸林随即举起拳头:“周宪章为虎作伥,死有余辜!

众人跟着张啸林齐声高呼:“周宪章为虎作伥,死有余辜!

义愤的口号声响彻云霄,竟然盖过了马达的轰鸣声。

众人义愤填膺,曾国彰大为满意,高喝一声:“周宪章已经死了,可这两个日本人还活着!来人,把这两个狗日的日本人扔进海里,为死去的老百姓报仇!”

这个曾国彰口口声声说日本人打大清国,是对的,周宪章帮着朝廷打日本人,是错的。这话刚说完,又要杀掉日本人为百姓报仇。这个曾国彰的思维,其实极为混乱,毫无逻辑可言。

其实,绝大部分江湖帮会都和曾国彰一样,干事情想问题凭的是个人喜好,思想不成体系,想法前后矛盾。出于朴素的爱国观念,他们恨日本人,恨西洋人,出于切身利益的考虑,他们又恨朝廷,恨朝廷的鹰犬。当日本人与朝廷打起来的时候,他们的立场就有点不知道该往哪里摆了。

大清国的百姓之所以出现这样的逻辑思维混乱,其实,归根结底,是满清政权愚民政策的结果,朝廷故意混淆了国家与朝廷的概念。

数千年来,中国的历代朝廷故意将国家与朝廷混为一谈,他们告诉老百姓,国家就是朝廷,朝廷就是国家,爱国就要爱朝廷,反抗朝廷就是卖国,就是汉奸!

到了清朝,当权者进一步强化这种奴才思维模式,将朝廷的概念进一步扩大化,反抗皇帝是汉奸,反抗朝廷是汉奸,举报朝廷命官贪赃枉法也是汉奸,反抗朝廷命官的姨太太、狗腿子也是汉奸!

老百姓长期被愚弄。他们憎恨这个朝廷,却不得不在这个逻辑的诱导下,憎恨这个国家。甲午战争中,当日本军队横扫辽东、山东的时候,很多沦陷区的老百姓宁愿与日本人合作,驱逐清军,就是这个逻辑下酿成的苦果!

而事实上,国家与政府、或者朝廷,根本就是两回事。现代国家概念,政府或者朝廷,只是民众的服务机构,民众出钱向政府购买服务,政府就和淘宝店铺一样,收了买家的钱,必须为买家提供货真价实的商品。政府为民众提供了足额的服务,这是他应该做的,而如果政府短斤缺两,那么民众就可以举报、咒骂、甚至推翻他!

政府从来就没有任何功劳可言!任何民众都不必因为政府做了一件“利国利民”的大好事,而对政府感恩戴德!相反,如果政府有一件事民众不满意,民众就有权让他下台!

当然,在两千年封建专制下的中国,要想向民众说清楚这个逻辑关系,绝不是一句两句能说清楚的。

周宪章被这群满腔怒火的黑衣人举过了头顶,眼看就要扔进大海喂王八,哪里还有时间去解释什么朝廷国家。

就听周宪章大喝一声:“达摩面壁六祖盛,瓮武钱文潘道!”

周宪章话音未落,曾国彰腾地跳将起来,把手里的铁茶壶扔进了大海,大呼:“手下留人!”

众黑衣人已经把郭二杆摔出了船舷,忽听曾国彰呼喊,一个小子眼疾手快,一把扯住了郭二杆的裤腿,就听嘶拉一声,郭二杆的裤子撕成了两半,身子倒栽下去。

幸好这一撕扯,减缓了冲力,众人七手八脚扯住郭二杆的双脚,把光着屁股的郭二杆硬生生扯回了甲板上。

郭二杆气得破口大骂:“我操你们祖宗八代,你们他妈的把老子当猴耍!脱老子的裤子,士可杀不可辱,来来来,狗日的一起来,和老子过过招!”

张啸林一干人举着周宪章,动作稍慢,没有扔出去,听到曾国彰呼喊,急忙把周宪章放回到甲板上。

曾国彰也不理郭二杆,冲着周宪章说道:“刚才你说的什么?”

周宪章冷笑:“盘道条口,可一不可二!”

曾国彰大喝一声:“给二位义士松绑!给这位……义士换裤子!”

这曾大帅刚才还认定这是两个狗日的日本人,一转眼,就称呼二位为义士,前后态度天上地下。张啸林等一干黑衣人不明所以,却也不敢违令,急急忙忙给周宪章和郭二杆松了绑。

几个黑衣人急忙跑进船舱,给郭二杆找裤子,慌乱之中,半天没找回来。郭二杆光着屁股站在甲板上,气得暴跳如雷,挥动拳头揪住张啸林就要动手。

曾国彰喝道:“郭大海义士且慢!”说着,指着张啸林喝道:“你,把裤子脱了,给郭义士穿上。”

“大帅,这恐怕……”张啸林很不情愿。

“你他妈的动作快点,否则老子把你扔进海里!”曾国彰怒道。

张啸林无奈,只得脱掉裤子,递给郭二杆,自己穿着一条短裤,站在甲板上,风一吹,浑身哆嗦。

郭二杆穿上裤子,冲着张啸林冷笑:“张兄弟,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张啸林心头恼怒,却也不敢回嘴,只是满脸疑惑,看着曾国彰,不敢出声。

其实,别说是张啸林那一干人,就是郭二杆也是莫名其妙。周宪章那句话没头没尾,却把个曾国彰说得回心转意,不仅不把他们往海里扔了,看这架势,还要把二位敬为贵宾。

果然,曾国彰冲着周宪章拱手说道:“金先生请上座说话!”

周宪章也不客气,冲着曾国彰一抱拳:“多谢曾帮主!”说着,一屁股坐在铁茶几旁。

曾国彰与周宪章相对而坐,笑道:“大水冲了龙王庙。”

“哪里哪里,咱们这是不打不相识。”周宪章说道,两人哈哈大笑。

周宪章说的那句话听起来没头没尾,可在曾国彰的耳朵里,却是如雷贯耳。

这句话一共十三个字,是青帮的盘口,但这不是一般的盘口,而是青帮四大庵之一石室庵的入庵盘口,所知者甚少,就连很多帮半的帮主也没听说过,更别说是青帮的普通门徒了。

青帮创建于雍正年间,当年,雍正皇帝为疏通南北粮运,出皇榜由钦差田文镜招民兴办水路粮运。杭州有三位异姓好友揭皇榜愿受此任。这三位依年岁长幼而分,年长者名叫翁岩,江苏常熟人,秀才出身,后弃文习武,在河南少林寺习艺;次者钱坚,迁居河南,经商;最年幼者潘清,浙江杭州武林门外哑叭桥人。三人均为天地会成员。翁岩、钱坚、潘清三人结为异姓兄弟,创立粮运之道,主要是以通州至杭州这段航程,设七十二个半码头,一百二十八帮半。这便是现在的青帮。翁岩、钱坚、潘清便是青帮“三祖”。

青帮创立之初,原本是在官府的支持下,由民间办理的粮运组织。带有半官方色彩。所以,青帮一向并不与朝廷作对,而是依附于官府,与反抗官府的洪门有着很大的区别。正因为这一原因,青帮与洪门曾经一度势不两立。在官府的支持下,青帮发展神速,从雍正年间到光绪年间,青帮的势力范围以运河一线为中心,向东西南北扩展,逐步发展到了东部沿海的各个省份,并进一步发展到了内地,甚至在四川云南也出现了青帮的影子。

极盛时候的青帮,其势力范围南达福建,北至黑龙江,包括现今东北三省的满洲地区,也成了青帮的天下。

当然,青帮势力最为雄厚的地区,还是在江浙一带,这是青帮的发源地,也是青帮主要的营生所在。

第69章 青帮大佬第162章 冷兵器对热兵器第65章 海盗?第128章 野战医院第166章 狂怒的军魂第99章 以身相替第204章 交易第99章 以身相替第6章 二龙山第161章 神枪第170章 叛变者第155章 七杀令第181章 老长官第108章 向我开炮第79章 剪辫子第244章 旅顺口第235章 联合声明第181章 三崎之死第20章 殉国第161章 三个目标!第11章 小日本第141章 懿旨第174章 郑成功第二第243章 走投无路第168章 变态的偷窃第66章 最恨的人第203章 爆料第168章 死结第20章 殉国第128章 夺权(二)第159章 一报还一报第263章 除夕(三)第76章 奸细第61章 出殡第202章 绝境第139章 南北夹击第112章 殖民观第6章 光绪年第63章 疯子第141章 三不打!第37章 再次议和第15章 强行收徒第237章 东床快婿第216章 都是锦旗惹的祸第65章 京城第218章 规格不够!第123章 自相残杀(二)第31章 士兵的尊严第122章 自相残杀第177章 血河第23章 平壤光复第149章 大酋长第143章 吴先生第20章 殉国第165章 不幸中的万幸第188章 只有战斗!第57章 一石二鸟第115章 定武军第255章 谁的指令?第178章 将功折罪第2章 大本营第126章 吞并第136章 战争重负第49章 举棋不定第204章 愚蠢的代价第10章 狭路第264章 除夕四第55章 论功行赏第235章 日岛炮台第124章 了无生趣第57章 金家妻女第128章 野战医院第115章 决斗第193章 尴尬人第170章 反击!第183章 总理大臣第266章 除夕六第220章 老兄弟第58章 尿裤子的精兵第73章 风尘女子第95章 神枪手第181章 三崎之死第191章 开窑子第34章 陷阱第102章 倒打一耙第215章 占便宜第192章 恶性竞争第68章 盘道第11章 仇恨的机器第252章 自缚第240章 纳妾第222章 神圣的交合第168章 变态的偷窃第97章 洋鬼子第25章 铤而走险第53章 合力第140章 使西纪程第189章 性情之游第114章 巧芸馆第16章 来历不明的军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