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78章 崔耕旧仇敌

“闭嘴!”

崔耕心思电转,已经对阁罗凤逃走的原因有所猜测。他狠狠地瞪了杨思勖一眼,道:“你觉得阁罗凤逃走了是什么好事儿吗?”

“呃……”

杨思勖见崔耕真的生气了,不敢再满口谀词,字斟句酌地道:“阁罗凤不敢与我军相抗,连夜撤军回了南诏。以后咱们再想报桂州百姓之仇,就没那么容易了。”

崔耕这才点了点头,苦恼道:“正是如此。现在阁罗凤是十万大军号称三十万,入侵我岭南道。但咱们若真打到南诏去,他还就真能凑出三十万大军来抗,这仗不好打啊!”

何履光并不怎么了解崔耕,才跟着杨思勖一起拍马屁。现在见崔耕的头脑如此清醒,马上就改弦更张道:“不止如此,阁罗凤如此滑溜,一方面说明他畏越王如虎,另一方面也说明,此人极其狡猾,不是轻予之辈。以后我军与其对垒,必须加倍小心。”

崔耕颇为赞赏地拍了拍何履光的肩膀,道:“很好,何将军能看出这一点来,孤王心中甚慰。若我亲征南诏,定以将军为先锋!”

“谢王上!愿为王上效死。”何屡光大喜过望,跪倒在地,连连磕头。

开玩笑,崔耕亲征,何履光为先锋,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崔耕认为,何履光是岭南道数得着的大将之一!

旬日之间,从一个游击将军升到岭南道的军方大佬,这不是一步登天是什么是一步登天?

最关键的是,崔耕是出了名的大方。他带着六十多人去高昌,建岭西联邦,一下子就封了十来个人为王。而且是货真价实,有财权有军权的国王。何履光成了岭南道的军方大佬,很可能也捞一朝人王地主当当。

当然了,崔耕如此重用何履光,主要不是因为他这番对答。

在历史记载中,何履光比阁罗凤还滑溜。大唐四征南诏,何履光都率部参与,而且都全须全羽的回来了。有他做征南诏先锋,不会莫名其妙地中计,给阁罗凤反败为胜的机会。

但杨思勖却不知道崔耕这番计较,他见何履光得了彩头,心中一片火热,赶紧补充道:“还有,若是我军到了南诏,阁罗凤也见势不妙就溜之大吉,咱们可就难办了,必须得有所准备啊!”

崔耕摇头道:“关于这点,咱们倒是不必担心。如今南诏只是占了六诏之地的大部,而不是全部。他若是敢一直避战,六诏之地可就非他所有了。本王再宣布谁得了阁罗凤的人头,谁就为南诏之主。恐怕用不了多久,阁罗凤的项上人头就会出现在本王的御案上了。”

“王上高见。听说您为救太平公主,走了一趟南诏。想必已经埋下了一批暗子了吧?”

“那是自然,本王与其他五诏都说得上话。”崔耕冷然一笑,道:“阁罗凤若敢避而不战,南诏之地就会被其余五诏分而食之,再无复起之日。”

崔耕说这话,还真不是吹牛。

历史记载中大唐四征南诏,阁罗凤的战术,都是坚壁清野,利用补给和气候拖垮唐军,最后在吐蕃军的帮助下反败为胜。

但坚壁清野不是谁都玩得起的,历史上的天宝战争中,其余五诏已经覆灭,阁罗凤建国“大蒙”,是六诏之地的唯一主人,才能对唐军来这一套。

但是现在,其余五诏还在,唐军能得到大量土著的支持。阁罗凤想玩长时间的坚壁清野,那就是自寻死路了。

所以,对于崔耕来说,阁罗凤的大军退走,令攻打南诏的难度大增不假,但这难度并非无法克服。

阁罗凤是当世人杰,当然也明白这番道理,回到太和城后愁眉不展,长吁短叹。

这一日,王宫总管嘉实腊来报,王宫外有两个汉人求见。

阁罗凤眉头微皱,道:“两个汉人?他们姓字名谁?什么身份?找本王意欲何为?”

嘉实腊无奈道:“关键是他们俩不肯说名字,更不肯说自己的身份。他们想干什么倒是说了……那个……那个……”

“那倒是快讲啊,怎么吞吞吐吐的?”阁罗凤不悦道。

嘉实腊只得实话实说,道:“这俩人是来求官的,他们想让您封他们俩一人一个清平官当当。”

“啥?清平官?这俩人莫不是疯子吧?”

阁罗凤闻听此言,简直苦笑不得。

所谓清平官,就是南诏对宰相的称谓。好嘛,这二位还真不客气,一来就要当南诏的宰相,而且还是俩人都当!”

嘉实腊道:“应该不是疯子,这俩人为了让下面的人通禀,一出手就送了十两金子。您想想,他们要是真的疯子,哪来地那么多钱送礼啊!”

“有道理!”忽然,阁罗凤眼前一亮,豁然而起道:“既然不是疯子,夸下这般海口,肯定有所依仗。难道说……这俩人是真有本事做本王的清平官,特来毛遂自荐的?快请!快请!”

要是往常,阁罗凤绝对没这么轻浮。但他狠狠地得罪了崔耕,眼看着忘国在即,现在的状态往好里说是求贤若渴,往坏里说就是病急乱投医。

功夫不大,在嘉实腊的引领下,两个汉人来到了阁罗凤的面前。

一个人看年纪在六十岁左右,身材高大,背部微驼,五官相貌还望端正,就是眼神有些阴鸷。

还有一个人看年纪不到三十,相貌与那六十岁左右的人有六七分相似。

“参见王上!”二人躬身拜倒。

“两位先生请起,赐座。”

“谢王上。”

这二人刚刚坐好,阁罗凤就迫不及待地道:“听说二位先生求见本王,是欲为我南诏的清平官。不知二位有何本事,自信能胜任此职啊?”

那六十岁左右的人道:“臣的本事可大了去了,只是此事关系重大,还还请王上屏退左右。”

“你们退下吧。”

阁罗凤一挥手,伺候的丫鬟宦官尽皆退下,屋内只剩下了这俩汉人、阁罗凤以及嘉实腊。

那六十岁左右的人又道:“王上,还有这位……”

阁罗凤道:“两位先生有话尽管说,此人本王绝对信得过。当初要不是他,本王还入不得太和城哩。”

那五六十岁的这才放心,道:“既然如此,那某就可以畅所欲言了。刚才您问什么?我为什么自信能当南诏的清平官?嘿嘿,这么跟您说吧,要不是为了找崔耕崔二郎报仇,我才不稀罕当什么南诏的清平官哩。”

嘉实腊讽道:“哎呦呵,好大的口气!”

那人连连摆手,道:“不,不,不,某的口气并不大。南诏的清平官算什么?就是中国的宰相……我也不是没当过哩。”

中国,中央之国也。这个词儿不是后世才有的,古代就有此称谓。比如唐太宗李世民征高句丽的檄文上,就曾经写道:“辽东本中国之地,隋氏四出师而不能得;朕今东征,欲为中国报子弟之仇,高丽雪君父之耻耳。”

李世民这里用“中国”而不用“大唐”是因为,辽东归属中国领土,是在汉代以及汉代之前。所谓“报子弟之仇”,那些“子弟”也是大隋官兵,不是大唐官兵。

现在那个六十岁左右之人说“中国”,而不说“大唐”,同样是这个原因。

阁罗凤心中一动,道:“这位先生的意思……你是周朝(武则天一朝)的宰相?你……你……到底是谁?”

第1217章 红娘名秋月第924章 惊变突骑施第1673章 杜暹再遇师第1180章 割地来求和第447章 大意入彀中第896章 定谋乙丑日第1640章 劫后之余波第834章 三劝张柬之第1207章 结束祭鳄典第487章 道家导引术第1435章 惊醒皇图梦第540章 临行得玉蝉第1050章 二郎为花郎第020章 意外的请帖第755章 拼凑的真相第1515章 阿布想翻盘第1790章 小官掌大权第1688章 鉴真和尚来第545章 影响甚深远第1839章 算计复算计第1649章 初会回纥使第1751章 误入金铃峒第349章 土古城风云第802章 亲手刃二张第1860章 都付笑谈中(小番外)第608章 崔耕又升官第929章 安恒四上表第999章 有幸见高僧第541章 夜宿张庄驿第064章 大唐好仵作第1813章 钱财做文采第1118章 理财小宰相第1585章 苦主找上门第1697章 双方终联合第957章 水落石难出第1344章 得志便猖狂第276章 南北禅宗会第1308章 岭南有隐忧第739章 暂借岳父威第110章 接嫂嫂回家第241章 福兮祸所倚第1372章 搞笑离间计第1671章 痴情真种子第101章 花边小八卦第129章 要命不要钱第1534章 岭西有联邦第1188章 恶鬼拦路途第1643章 藩使贺千秋第1614章 佳人死与生第415章 同是有情人第840章 揭帖谁之祸第211章 迷醉温柔乡第1122章 姚州选蛮王第463章 你有我也有第1255章 双姝情义殊第913章 朱雀门之变第377章 无奈吟十香第1311章 柳江岸上歌第1851章 铸成惊天错第263章 上巳春浴节第934章 收为螟蛉子第788章 女时韦也乐第1373章 南人歌一曲第548章 敌踪初显形第235章 双方且休兵第488章 风云会房州第275章 利益驱人上第191章 月婵微松口第436章 当街拦惊马第332章 二郎有妙计第1561章 崔耕神来笔第1139章 陈篡仁招供第1086章 二郎在行动第591章 狂人杜审言第1859章 万国拜冕旒(大结局)第433章 风光入檀州第1807章 破局忘忧草第573章 光昭有把柄第298章 国师来断案第097章 装傻又卖乖第528章 欲加二郎罪第677章 女皇出三题第864章 二狗不简单第079章 胡县令有请第483章 今朝得佳徒第1303章 岭南成一体第1693章 火烧真经文第298章 国师来断案第739章 暂借岳父威第540章 临行得玉蝉第379章 官报满京畿第1365章 正事有眉目第850章 神通与天数第1709章 法进终现身第124章 倭寇背黑锅第1184章 张猷擅解梦第1785章 万事有关联第277章 人口失踪案(二)第1063章 神通与人心第838章 无字之丰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