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七章 长安

南州从四年前就开始修建一条贯穿南州全境,岔路由曲靖抵达盐津的驰道,想接通益州的境内的驰道,使南州能够直接与中原交通。但南州这边属于高原多山地区,驰道修建不易,修了又塌坏几次,直到去年年底才报说完工。

徐恪谨慎,这么大的工程在他没有验收之前不敢虚报政绩,所以滇安驰道修成的奏疏至今还没有报上去。也幸亏没报,贵阳侯携伪诏时才走的巴郡故道,入了大理,给南州上下挣得了二十几天的缓冲时间。

我急于赶赴长安,走的便是这条新通的驰道。虽然押着一百驮上纳的绢和棉,但驰道新成通畅,路面用似是而非的水泥浇铸过,但行程也不慢,早行晚歇一天也能赶二百多里路。

十日后过得益州,再问驿站的驿丞,但能听到一些消息:太后遇刺,中毒昏迷;天子先伤皇后之死,后惊太后之危,急怒攻心,也重病卧床,不能视事。朝政暂由尚书台于御榻前组成内朝,暂领国政。

这种情况已经很严重了,但我隐约感觉,真实的情势可能比现在的传言更严重。

齐略为了改革,废了掣肘的丞相和太尉之位。在原本太后和天子一掌东朝军政,一掌西朝庶政的情况下,废除丞相和太尉于大局无碍。但现在太后遇刺,天子病重,东西朝都无法正常开设,就出现了权力的真空,最易为人所趁。

丹陛之下,有人窥九鼎之位,否则没有人会去打南军的主意。

谁人为帝谁人为皇,于我本无关系,我只在意一个人而已——齐略!他一直都在努力集权,人手中所握权力的大小,与危险性成正比。天子集权,就意味着野心家谋取权力的时候他没有缓冲地带,必须直接面对危险,我只担心有人趁他有病,便要他的命!

我一颗心悬在半空里来回飘荡,没个着落,一下一下的牵扯着,丝丝的痛,灼灼的烫,只恨不能将这千里关山,都化成尺寸之地,让我一步跨过,早入长安。

虽然为了最好的保持体力,我每晚都自我催眠放松入睡,但在将醒之时,却还是不禁为恶梦所魇。这日清晨,我又一身冷汗的醒来,做了什么梦,我已经忘了,只记得梦里有人一声一声的唤着我:“迟——迟——迟——”

我怔然痴立,梦里还能听到你的呼唤,现实里你是否还活着?

我想再见你一面,可还有机会?

我深深的呼吸镇定:冷静,冷静,若不冷静只会坏事。

再赶五天,终于望见了建章宫的位于山顶的亭台楼阁,长安那巍峨的城墙也映入眼来。

横门之外我家的开的那家医馆正在道左,门庭若市,已经成了个教学和治病相长相合的综合医院。我勒了勒座骑,还是忍住了没下马,只是扬声对馆门的外坐着晒太阳的看门老仆道:“老伯,我是云迟。有劳你请人替我传个信给我老师和小赤,告诉他们我回来了,等公事了结就回家。”

老仆又惊又笑,大声答应了,看我身后还跟着一队满载财帛,有军士押送的驮子,知道我公务在身,便不赘言,只问了一声:“云姑,你今晚回家吃饭吗?”

“说不准,你让老师和小赤自己先吃,让人给我整理好房间就好了。”

我领队先往国库那边交接上纳之物,然后转往司徒府,准备述职的同时也探听一些长安的消息。

可没想到我没见到司徒就被司徒府长史拦了驾,一句话就把公私两面的请见都拒绝了:“州务叙职之月都在五月,现在时间没到,不可乱了规矩;至于私下请见,云祭酒与司徒大人素不相识,多有不便。”

这敘职的日子订在五月,是为了州郡专心农耕,并迁就偏远州部的路上的行程。有州部能就着来京办理的其它要务,将叙职一体办妥,司徒府多半不会刻意留难。

我来司徒府叙职,遇到这种冷落,到底是他们看我不顺眼,还是另有隐情?

我向司徒府的文吏探问消息,可一无所获,显然长安政局诡谲,我跟他们不熟,他们便不肯明说。

我十分无奈,看看天晚,只得安排了手下,先行回家,准备明日再做打算。

老师因我不肯结婚而恼了三四年,无可奈何之余渐渐的看开了,再不问我婚姻大事。他听说我是带着贡品上京的,吃过饭后就问我:“你这次回来除了纳贡还有什么公事?能住多久?”

老师这几年和一群老兄弟编纂医经编得已经入了痴迷,虽然住在天子脚下,却完全不闻政事,不涉世事。赤术担心老师的身体,跟在他身边寸步不离,也是半点不知政治风向的。我不愿他担心,便轻描淡写的说:“我是代都官从事押解贡品来的,想顺便看看能不能说动太学院的博士们同意我出版《苍山集》。这事儿繁琐得很,可能要费些时日。”

老师听我说来长安除了纳贡以外就是做学问,脸上顿时露出笑来:“等我把医经校完,你也要给我把付版印刷之事办好,让它流传出去。”

“那当然,老师这部医经能够令整个时代的医学水平都要提高几个层次,做弟子的如果不努力推行,日后一定被人骂死。”

“后人骂不骂你我管不了,但你要没把事办好,我是肯定骂你的。”

老师原先一直对我不放心,直到看到我在南州几年,不仅没有憔悴失意的样子,反而精神焕发,很有仕途得意的样子,才真的放下心,开始将我视为可当老来依靠的晚辈,吩咐我做事比以前随意。师徒姑侄三人说说笑笑,到晚了才散去睡觉。

回到家里一夜好眠,红日满窗,我才迷糊的打了个呵欠,起身穿了衣裳,下楼洗漱。

老师正在院里舒展筋骨,做健身操,见我下来梳洗还半眯着眼睛,不禁呵呵一笑:“你小心点,别摔着了。”

“知道……”

等我洗漱完毕,赤术和厨娘便端了早膳上来,我啃着葱香饼,赞叹道:“小赤的手艺是越来越好了,御厨肯定都没这份好手艺。”

“好吃你就多吃点。”赤术见我吃得高兴,就将盛饼的盘子推到我面前,然后问我:“姑姑,你什么时候有空?”

“你有什么事要姑姑做?”

赤术吭了一声,白净的脸上透出一层红晕,好一会儿呐呐的道:“那个,东市林家家学的林明老师的……二女公子昨天听说你回来了,很想见见你。”

我微觉讶异,旋即有些忍俊不禁:“小赤也长大了……她想什么时候什么地方见我,你去问问,我就是没时间也会挤出时间的。”

赤术的脸一下涨得通红,张了张嘴却什么话也没说,猛的扒粥,三两下吃完就跑。我和老师对视一眼,笑了起来,我问:“老师,小赤既然喜欢林家的女公子,有没有去提亲?”

老师恪守食不言的规矩,却点了点头。我兴致勃勃的问:“那位女公子品性好不好?跟小赤合不合得来?有什么才能?长什么样子?成亲的日子是哪天?”

老师放下碗筷以后才说:“都好,跟成方很合得来,婚期是四月二十八。我的书信上个月就发出去了,昨天见你回来,本来还以为你是接了信以后才回来的。”

早饭后将老师和赤术送到医馆,便去驿站寻与我同来的文吏,两人商量了一下,理顺应做的事,便往尚书台请见。

尚书台是齐略为了集权而设立的机构,因为丞相被撤,尚书台直承天子之意,其职能与丞相相仿,因此尚书台也被称为相台。不过齐略集权是为了使政令畅通迅捷,却无意让尚书台又成为能制约天子的丞相。因此尚书台的权重份位却不高,连令官都没设,台中只有六名位不分高下的尚书及其属下协理的郎官。

接见我和尚书名叫石秦,是个略显干枯的中年人,神色颇为冷峻。我呈上徐恪写给相台的公文,仔细陈述南州府库的空虚实况,请求尚书台减免上纳数目。

“云祭酒,上纳数额是陛下亲订的,减免之事,非尚书台所能决,你别为难我。”

我欠身道:“云迟岂敢,石尚书既说减免纳贡须由陛下作主,就烦请石尚书回份手书,容我前往未央宫求见陛下。”

石秦却怎肯写这份手书:“云祭酒,陛下卧床静养,太医早有案判,非有大事,不准扰劳陛下。似这等征纳小事,陛下有诏令尚书台直理,不必呈于御案。”

“在春荒开耕之际,份外征纳数额巨大的财帛,实为动摇国本之举。若非朝廷有能告知天下的理由的急需,却不是小事,而是关系天下臣民的生计,陛下清誉威望的大事。石尚书既说尚书台做不得主,又说陛下有诏令尚书台直理,二说相冲,难于取信于民。云迟身份低微,但此身却是受命代南州刺史徐恪份位,有权与闻政事,还请石尚书将陛下的诏令请出,容下臣一观。”

石秦作色道:“云祭酒,尚书台做为陛下亲掌的内朝官,署理政务,代行丞相事早有惯例,你如此纠缠不清,藐视君威,将陛下置于何地?”

这顶帽子扣下来,可真能将人一盖到脚,我不动声色:“陛下英明神武,胸怀四海,仁泽天下,谁敢不敬?然而加重赋役,关乎国本民生。本就就君臣相商相询,议论底定方能施行,岂有丝毫不加询问,骤令尚书台催收之理?”

我话音刚落,堂外便传来一人接口道:“何况尚书台虽被誉为相台,但毕竟不是真正的相台,只有陛下有诏,才能代行丞相事。要是没有陛下支持,所谓‘内相官’,不过是秩只六百石的小官儿而已。”

这是什么人,说话竟这样放肆?我瞠目结舌,寻声望去,却见一个身着戎装,气宇轩昂的武将正自堂外转了进来。

尚书台从前汉孝武帝设立起,就带着很浓的私人色彩,任用的官员多是天子近人嬖宠。这也就形成了一种奇异的现象,尚书台权力固然极大,身份却极低,名声也不好。不止有身份的朝官不肯入尚书台,就是有才华能力但没有实职的世家子弟,也多半瞧尚书台不起。

但瞧不起归瞧不起,像那武将一样当面说得这么难堪的人,却是绝无仅有,无异于大耳括子打了石秦一掌,让他顿时面色大变,怒瞪那武将:“你是何人,竟敢擅闯尚书台?”

“我乃豫州兵曹从事谢源,押送贡纳之物前来缴令,及代刺史苗轨前来长安请陛下圣安。”

谢源一句话说完,叉手傲立,对石秦冷笑一声:“石尚书,在下主理豫州军事,秩千石。你若有陛下诏令,代行相权,在下自然得弯腰行礼。你若拿不出陛下的诏令,那就恕在下无礼了。”

我暗暗咋舌,石秦却气得面皮紫涨,胸腔起伏,忍了又忍,突然转头厉声喝斥身后的文吏:“你们是死人,没听到云祭酒和谢兵曹的话?还不快去将陛下的诏令请出来?”

我磨了半天他也没将诏书拿出来,谢源一蛮,他立即乖乖的行事,这是在笼络武将?

过不多时,诏令请了出来,我和谢源一齐跪下接诏。石秦先把诏令送到谢源面前,谢源接过仔细看了,浓眉紧皱,但却没有怀疑,只是满脸不赞同,道:“下臣请见陛下!”

“陛下正在静养,无大事外臣不得惊扰。”石秦脸上露出一丝得意来,一面收回诏书,一面道:“谢兵曹,诏令你已经验过了,就请你依诏行事,转回豫州,督请姜使君速速将大行皇后的殉葬财帛押赴上京吧。”

我看他似乎有意将诏书收回,不给我看,便不等谢源回话,插口道:“石尚书,请将陛下的诏令赐下臣一观。”

石秦见我插口打断他的话,不禁恼怒道:“谢兵曹已经验过了,你还要验什么?”

我淡淡的说:“下臣虽是文职,但与谢兵曹一样都是代州刺史行事的州佐吏。石尚书要一视同仁才好,否则下臣无法向刺史交待。”

石秦见我执意要看诏书,只得将诏书递了过来。我缓缓地打开诏书:“皇后大行,而陵寝未成,居无所安。诏令十三州贡纳去岁赋数三分之一,押送上京,以资建陵。此令由尚书台督理,一应事务其自行裁决。”

因为陵寝未成而征收财帛建陵,放在寻常帝王那里理所当然,但齐略跟我闲聊的时候,曾对前汉厚葬奢靡之风大是不满。他登基之初便依例修建的陵寝也一直是拨少府里他自己的用度在修,从不动用国库,何况是专门下诏用增加赋税的手段来搜刮民财?

细看那诏书上的盖的印,倒没有发现先印后书的毛病,只是它没盖“天子之宝”。而是盖着齐略日常处理寻常小事,与各州、郡主官递书信商议政务的私印“建章私印”。

建章印是齐略用得最多,官吏最熟悉的一枚印,但只能用在非正式的场合。哪能压得住征加赋税这样的大事?难怪石秦不想拿出来,他先给谢源看,想必是见他是武将,性子直爽,未必懂得庶务,只管印玺是不是认识的,有没有假,却不清楚那印玺的效力范围吧?

我奉还诏书,应酬几句,看到石秦的精神放松了,这才行礼告退。石秦挥手道:“云祭酒,南州的贡纳未齐,你既然验过了诏书,那就速速回转,督促徐刺史将此事办妥。”

他这却是唯恐封疆大吏借押送贡品之际,将得力手下留在长安,另生变数,所以急着赶我回南州。

我脑中念头一转,已下了决定,微微一笑,道:“石尚书,云迟在南州掌管教化之职已有六年,为当地瘴厉所害,近年来身体愈来愈差,常生疾病,已不足再领祭酒之职。我这次回长安,一是代刺史呈书,请陛下减免征赋;二是想面圣辞去抚民使之名,致休退仕,回家奉老抚幼,颐养天年。”

我若是辞职不干,他就没有正常理由赶我出京。石秦听到我的话,也吃了一惊,面色古怪的看着我,干笑道:“云祭酒玩笑了,你年纪轻轻,风华正茂,何来颐养天年之说?况且祭酒红颜玉貌,容光焕发,却哪有丝毫病态?再者,你身为女子,却以外臣之途而成为秩千石的州祭酒从事,博得千古未有之名,这般年纪就致休退仕岂不可惜?”

“南疆初平之时熟知民情,通当地语言的人不多,云迟得此机能以女子之身为抚民使,领祭酒之职,实为因缘巧合千古难逢之事。但我教化滇民六年,已是竭尽所能,再往后却是才具不足了。我虽为女子,远见有限,但也知道做人当见好即收,急流勇退的道理。且我家中长辈垂垂老矣,幼者又到了成家立业之时,已不容我远游南州了。”

我说着话,轻咳一声,又道:“我现在不显病态,是因为长安气候干冷,克制了瘴毒,若是身在南州,此时早已卧病。云迟是领不得实职了,还请石尚书通融一二,替下臣递上奏疏,请见陛下辞职。”

州祭酒从事也是千石的高职,尚书台名份太低,没有诏令就无权决定我的辞职。石秦当然不可能让我去面见天子,陈情辞职。他沉吟片刻,大约还是看我是女子,怀了轻视之心,觉得让我留在长安比硬赶我走,使徐恪也像豫州刺史苗轨那样,派来霸蛮难缠的武将要强,便道:“云祭酒身体不适,需要留在长安休养,那也罢了。至于辞职一事,待陛下玉体康复,亲理政务之后再上疏奏报,那也不迟。”

我达到了留在长安的目的,又探清了尚书台的态度,也不再纠缠,谢过石秦,告辞退出。

刚出了尚书台,便听到有人叫道:“云祭酒,请留步。”

原来却是谢源追了过来,我向他一点头,问道:“谢兵曹唤云迟有何要事?”

谢源直截了当的说:“云祭酒,谢某是武夫,看不出细微之处,你却是文臣,又是女子,看东西应该仔细。那诏令你看过了,到底是不是真的?”

“自然是真的。”

谢源闻言皱眉,我问道:“谢从事,陪你一起押送贡品的是豫州哪位同僚,怎么没见着?”

谢源嘴角抽动了一下,打了个哈哈:“那刀笔吏自缴了贡品后就没见人影了,八成是瞅着长安繁华,跑去寻欢作乐了。”

看来除了南州看出这纳贡之令有异,派了真正得力的人来查探长安动静的刺史也不在少数。我心情微微放松,笑道:“国丧未过,长安真正游乐的好去处估计都不敢大鼓开张。贵同僚寻欢作乐,须得小心些,别让人抓到了治个大不敬之罪才好。”

谢源干笑:“多谢云祭酒提醒。”

第十四章 为臣第六十四章 东进第三十章 意外第十八章 断念第十四章 为臣第十八章 断念第六十六章 陪都第二十一章 议亲第六十七章 罪罚第三十六章 故人第六十三章 偷天第五十六章 返京第十七章 迷意第五十五章 异况第五十一章 一梦第三十五章 王庭第三十章 意外第五章 赦诏第六十四章 东进第六十章 皇子第二十七章 遇险第六章 治病第三十章 意外第三十四章 巫蛊第七章 访人第十章 未负第五十二章 偷闲第五十四章 隐忧第六十四章 东进第五十八章 政乱第四十一章 负心第四十九章 入主第二十五章 纨绔第十一章 无谢第二十九章 救兵第六十章 皇子第四十章 年关第二十五章 纨绔第四十八章 平南第四十七章 传声第三十章 意外第三十章 意外第七十章 桃符第一章 风起第三十六章 故人第六十四章 东进第六十章 皇子第五十五章 异况第三十八章 蛇咒第三十八章 蛇咒第十九章 离宫第四章 面君第三十七章 冲突第四十三章 瘟疫第二章 断脉第四十四章 战事第一章 风起第四十章 年关第九章 托付第二十六章 滇客第四十七章 传声第四十九章 入主第十八章 断念第五十七章 长安第五十一章 一梦第二十三章 释怀第六十三章 偷天第十二章 冬至第三十八章 蛇咒第四十七章 传声第六十七章 罪罚第十九章 离宫第二十五章 纨绔第三十一章 决裂第四十一章 负心第十六章 惊情第一章 风起第十三章 镜奁第八章 定案第二十六章 滇客第六十二章 国玺第五十四章 隐忧第三十八章 蛇咒第六十四章 东进第三十三章 南国第十三章 镜奁第六十六章 陪都第三十九章 滇王第十一章 无谢第八章 定案第五十章 所会第二十二章 疑问第二十九章 救兵第三十一章 决裂第七章 访人第五十二章 偷闲第六十章 皇子第四十二章 事变第四十八章 平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