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章 数学

数学

39集团军不让改编,对38集团军的再次改编工作,沈日秋很花了一些心事,针对下一场战斗进行改编的口号早已深入人心,改编工作不是为了升官发财,而是为了更有力地打击日寇。烽&火*中$文@网

沈日秋带着战区的领导们找到一个师一个师地谈,慢慢地谈、细细地谈,谈经验、谈教训,谈设想、谈方法,

这次普遍访谈中最受沈日秋关注的是战术室主任汪明凡。

汪明凡认为:部队的改编工作应与我军对日战术方向进行接合,

汪明凡在详细研究了,从168师第一次习家店的战斗到刚刚结束的洛阳之战,把38集团军的战斗进行了分类说明与部队编制组成说明。

先说伏击战:在各次伏击中,也就是沈日秋的砧板战术,在战斗打响后我军冲击部队,以梯形方式进行多波次攻击,安排了七个波次。

看起来没有问题,而且我军在战场上也是屡屡获胜,说明是一个有效的战术。

我们对日军运动方式进行分解,可以发现日军运动时一般是采用中队集中方式行进,约280人,队型前后不过100米,我砧板方向部队,一般部署了3挺机枪和二个连队的兵力,约500余人,其实用不了那么多,很多兵力使用被浪费,现在改成5挺机枪,每挺机枪封锁50米正面,只要三挺就可以实现150米范围实现密集火力,二挺充当预备,每挺机枪设员6人形成一个机枪组,两个射击手,三个弹药手,工兵一人;

两个射击手好说,一正一副,副射击手不和正射手一起而是在后面埋伏,如果前面出现事故,则上前射击,弹药手供弹,工兵的作用则是帮助射击手扫清射击障碍,构建临时射击阵地,增强枪手的生存力和打击力,运动时,正副射击手轮流背负机枪,或者上山时搭把手,降低体力消耗,加快运动效率,和持续运动时间,三个弹药手,每人只背负弹药箱一个,三个弹药箱能打3次伏击战,工兵则在运动时为前锋,开辟道路,辅助大家运动。

5个机枪组的火力当砧板没有什么问题,为了保障机枪组的安全,安排一个排的步枪兵和两名狙击手,在机枪阵地周围,进行点射清除日军的突然袭击动作,安排一个排的冲锋枪手为预备队,防止意外发生,步枪手的配备是38大盖步枪一支,子弹120发,手榴弹4枚,狙击枪手一枪两人,另一人在射击时主要是保护狙击手,在运动时帮助背较重的狙击步枪,在战斗前建筑临时阻击阵地,

这就是砧板力量改编安排,可是汪明凡继续说着,为了攻击方向攻击更顺利,将我军掷弹筒部队移到砧板方向,由掷弹筒部队率先发起对日军攻击,将日军队型100米扩大到150米的长度进行测算,将日军队形的横向5米扩大到12米进行测算日军所占面积为1800平方米,一枚掷弹筒打击范围是3米*3米,共计9平米,大约攻击200次可以进行全面覆盖一次,我们安排20名掷弹筒兵,用快速度射击方式需要打10次,一个掷弹筒兵配两个弹药手每人背8枚小炮弹,共计为60人,所余弹药,则在攻击部队发起攻击后未到达覆盖区以前进行补射,这样砧板方向兵力总计为:5个机枪组每组5人小计25人,一个掷弹筒排60人,一个步枪排30人,狙击手队2个4人,一个冲锋预备队50人,战斗部队共计169人,加上组织指挥和通讯联络卫生救护和、后勤保障人数为200人左右,组建一个砧板连队,

在我攻击方向则组建一支突击部队。

我攻击队形分散开来3米间隔,这样攻击时能对攻击进行全面覆盖,也没有问题,但以前我军开始小股后来梯级增强,象刀一样斩向日军,但开始前沿兵力投入过少,而后期兵力过多,无从发挥,可以将攻击部队进行调整,100米范围,30米间隔需要一个波次35人,现在将这个数扩大,主要保障我攻击方向能正对日军,以150米进行安排,每个攻击波次安排50人,从实战看一般我军打击四个波次已经成功,可将7波次兵力安排成5个波次,这样采取平型攻击方式,如同把斩刀转了90度,拍下去砸烂日军,另外在冲击波次中增加少量步枪兵,对部分远程火力点进行清除,支援冲击部队,增加几挺机枪对日军少数会过神的反冲击冲锋队进行封锁打击,增加两名狙击手,专打日军机枪和掷弹筒,加到我军预备队则由冲锋枪手组成,

计算5个投弹攻击波,每波50人,250人,一个冲锋预备队50人,一个枪击排30人,2上机枪组12人,两个狙击手队4人,共计战斗部队346人,

为了扫除我攻击方向不利的障碍,增加工兵排30人,攻击方向加上组织指挥和通讯联络卫生救护和、后勤保障人数为400人,

两侧共计600人,与被伏击的日军人数250的比例为2.4倍。

这是对付日军一个中队,而日军大队一般由4个中队,加上后勤火炮等,我军需要配备5组突击部队,组成一个团,

伏击团另外需要增加两个防御连队,保障战区安全,防御连队人数不多,只有5组机枪和一个30人的步兵排,由于狙击手比较少,而防御部队作战机会比较少,不配狙击手,各有55人加上指挥后勤,约有70人,两个连队共计140人,加上团级的指挥后勤保障等一个团的兵力为3300人,这时对一个日军大队1100人的比例为3,主力兵力富裕在一组突击部队对应的将是日军人数少的指挥与后勤火炮部队,应付我军的冲击会比较弱,能迅速拿下是可以接受的。

日军一个联队一般分4个大队,加上指挥通讯后勤约5000人,我军一个师配5个团,16500人,另加强一支工兵连队150和警卫连150人和炮连150人、特务连队150人、侦察连150人、冲锋连队150人,一个师18000人,可以打掉日军一个联队,

这样对付一个日军师团,我们需要5个伏击主力师,共计人数为9万人,比例是我军9万对日军2.6万约为3.5倍,从2.4倍到3倍3.5倍兵力依然还有冗余,汪明凡也想不明白为什么会这样。

沈日秋、李副长官、参谋长都在听了,的确比上次兵力部署、兵力编排、运用比上次更清晰,而且对部队的运动状态也想得很清晰,最重要的是考虑到了我冲锋部队,防御阻击部队的各种行动作战困难,增加了相应辅助工兵,这对减少轻伤,提高战力和战斗效率很有帮助。www,有意思的是汪明凡的研究被直接用于实际改编,李副长官更是让汪明凡协助对5个主力师的改编工作,并在这个过程中作了部分小调整,没有将一个师的兵力进行了压缩,但增强了后备力量,说是能反复对各主力师进行使用,这是后话。

汪明凡对防御6师的整改意见也让人兴味盎然,防御是沈日秋的弱项,所以听得特别仔细。

汪明凡认为防御作战,我军打得不错,但是兵力冗余最为严重,一个师3万6千人,而在上次作战中参加战斗的兵力不到5000人,说明3万多人没有发挥应有效率,当然工兵团除外,也就是说6师参战部队为8000人左右,建功的也正是这8000人,尤其是工兵团,一个水淹七军,打垮了日军,因此兵要地质发挥的作用甚于兵力使用。

汪明凡分析日军对阵地的攻击是先飞机,后炮击,然后步兵在坦克的掩护下冲锋,得一个个问题进行针对解决,

1、飞机与重炮轰炸问题,飞机轰炸的主要特点是炸弹大,一枚航弹1吨多重,丢下来就是一个大坑,覆盖范围汪明凡测量了是80米*80米,当然30米内问题严重,后面只是弹片或者炸起的沙石土块在作用,但飞机准头不行,而且航弹数量有限,普通飞机炸弹作用一般,甚至不于日军的重炮,如何防呢?就是工事的坚固程度的问题,因此我军需要建立钢筋混凝土的工事,来应对日军的飞机和重炮,这是一个方面,另一方面是挨揍总是个坏事,尤其是日军重炮比飞机准,所以应当建立一些虚假目标让日军轰炸,使我军的有生力量得以保存,当然如果有防空武器比如防空炮就能还击日军则更好。

2、日军火炮的威力,上次作战,日军火炮发挥其实很好,我方阵地被损毁,如果我方能用钢筋混凝土建立工事,问题并不太大,但有个问题,汪明凡认为更为严重,那就是日军在冲锋前发射的烟幕弹,好在当时战斗是在雨中进行的,烟幕消散比较快,但其作用不可小视,我军狙击手攻击失效,步枪攻击失效,仅有手榴弹和机枪还能发挥部分作用,日军则混水摸鱼攻上了阵地,

因此需要在我军阵地前约30米在区域,也就是日军烟幕弹施放的地方建立起一道防冲墙,挖一条战防沟,放入木材,建立一条条水管从阵地通向战壕,战壕中准备一些汽油桶,在日军炮火延伸后,士兵将油倒入水管,灌到战防沟中,用手榴弹进行引爆,用汽油加木材的燃烧时间会长得多,日军的烟幕弹时间是15分钟,只要过了这个时间,我军阵地火力就可以得到发扬,封死日军冲锋,杀伤日军,日军反复冲击,我军则反复灌油,当然油桶得安排好,用浮土掩埋就可以。这是一个方面,另一方面世界上没有攻不下的阵地,那么如何防守反击则是阵地战要研究的另一课题。

阵地防守反击上次我军打得一般,一是我方反冲锋时,日军可以退却逃跑,脱离我军攻击让我攻击失去效果,然后又会组织冲锋起来,汪明凡想到的是,我军的砧板战术,在阵地内如何实现砧板战术呢,在敌后没有阻击阵地如何不让鬼子退出呢,其实也很简单,那就是火墙让鬼子进得来,退不走,在我军反冲击下,必然全歼,则敌必然胆寒,

阵地防御兵力部署和火力配置方面,汪明凡认为应以火力为主,这与他砧板战术改革的思路一致,我军的重机枪被广泛应用在阵地上,重机枪的火力有效范围是200米正面,50米至1000米的纵深打击,配合轻机枪、步枪,阻击部队,根据所防区域进行配备,不能事先确定,大约每200米正面距离配3挺重机枪,一挺是明火力,一挺是备用火力,一挺是暗堡火力,轻机枪则夹在中间,步枪兵则在敌人炮火延伸后进入第一道壕沟,兵力不用多,主要是观察打击日军的掷弹筒兵,日军掷弹筒的打击很准确,我机枪手往往就是被其打掉,如果能有效地阻止掷弹筒兵,则敌人无法冲上阵地。

关于坦克冲锋的问题,汪明凡认为这是反坦克部队的事,他的阵地研究就是依靠火墙可以烧日军坦克,如果我军有能够直接射击日军坦克的火器,那么阵地战将好打得多,

日军习惯多波次来回冲击我方阵地,我方阵地如果被突破怎么办,就用砧板战术进行反冲击,因此兵力安排上,一个防御师为12000人,一个工兵团3000人,一般建立三道防线,2000人一道防线,近3000人作预备队,相机调整部署就可以,2000人的防线又分成多组,每次在阵地作战的兵员只有200余人,狙击手在后卫阵地或者侧翼阵地进行协防,人数也有200人100支狙击步枪,组建三支突击队,每支400人,1200人,其余1600为机动兵力,增强防御韧性,应付日军的反复冲击。

特种作战汪明凡说自己还没研究明白就不作建议了。

第24章 精锐军团第216章 突击第163章 919(2)第118章 暴光第93章 陈诚的道第103章 万箭穿心第203章 断箭第23章 打头第233章 抢断第53章 10战区第226章 修道?第217章 德军的实力第68章 板垣的坚持第118章 回音第36章 愤怒第13章 长官的道第205章 远洋第182章 啃草第82章 答辩第31章 特色第4章 纸上谈兵第185章 混仗第206章 练手第65章 数字特战第230章 富二代?第123章 两双草鞋第118章 回音第202章 风云再起第59章 板垣调兵第17章 日军的礼物第217章 德军的实力第171章 海拉尔第101章 内生胆第11章 抽冷子与小砧板第208章 海上魔步第26章 对刺第81章 走火入魔第112章 委曲第62章 孙立人第169章 921(2)第234章 国家队第37章 乌云第47章 困死第171章 海拉尔第192章 传说第97章 统一战线第238章 无敌无人机第159章 轻取河北第178章 冰糖葫芦第52章 小财第7章 廖言的遭遇第191章 定军第92章 重庆述职第143章 换将第126章 滴血第15章 38集团军第106章 钓鱼第112章 委曲第91章 离间第93章 陈诚的道第20章 迂回第227章 留后第91章 离间第127章 斗转星移第152章 刺第236章 后庭花第18章 熏第118章 回音第97章 统一战线第186章 信息战第28章 谍战第18章 熏第176章 南攻北守第34章 杂务第78章 势如破竹第46章 追歼第163章 919(2)第213章 死战第195章 夺命腿第88章 攻城练习第33章 定编第199章 归零(3)第76章 内部冲突第218章 无敌坦克第190章 猪肉饨粉条第183章 肌肉第100章 调研第74章 第一个日军俘虏第44章 血拼第96章 虎威第138章 变第88章 攻城练习第95章 恶化第204章 霍普金斯第135章 火灾第46章 追歼第58章 101的含义第223章 惊退第30章 潜伏第3章 墙头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