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3章 大投入 大发展

中国并不是一个盛产金银的国家,因此经常出现钱荒,也就是所谓的通货紧缩。这对于经济来说,并不是好事情,在健康的财政之中,应该保持适度的通膨,这样就能促使人们增加消费和投资,要不然把钱留在手中,只能看着贬值。

“在以往,金融没有统一的时候,如果奉票大举贬值,老百姓就会转而用其他的货币,甚至直接持有外币保值。可是现在金融统一之后,市面上只准流通华元,我们搞通膨就会由所有老百姓买单,造成货币贬值的状况。”

“岷源兄,这么做恐怕不合适吧!”唐绍仪一听在讨论货币的问题,也忍不住凑了过来,皱着眉头说道:“老百姓手里头本来没有多少钱,要是在贬值,他们岂不是活不下去了!”

王永江摆了摆手:“少川兄,这个帐头儿不能这么算,当然老百姓会受到一点损失,但是那些有巨额存款的人,他们损失更多,这样就迫使他们不得不把资金拿出来,进行投资。投资就需要雇佣工人,就需要采购物资,这些资金还是会流回老百姓手中。只要保持百姓收入增加的速度,稍微超过通膨率,那么老百姓的收入还是不断的增加,怎么能算是盘剥百姓呢!”

唐绍仪一听,也微微点头:“岷源兄果然是理财高手,见识就是不一样。”

“还有一点需要注意!”张廷兰也补充说道:“还有一点,废两改元之后。一定要尽快杜绝市场上的金银直接交易。我听说中原和西北有很多地主,他们把攒下的金银全都埋在了地下。这是守财奴,对国家一点用处都没有!”

“嗯。”唐绍仪也说道:“统一的货币的时候,附加一条规定,在一定期限之内,主动把金银换掉,可以多得一成的资金,如果逾期,就要按七折兑换。”

“这个办法好。”张廷兰笑道:“以后制定政策也要有点弹性。不要只是死硬的命令,必须交,不交就杀头,这样的话少说。政府要善于利用利益杠杆,听话就有糖吃,不听话就挨板子。”

几个人说着都哈哈大笑起来,这时候阎锡山已经吃完了。他也到了这张桌子前面。

“副总统,总理,岷源先生,我这有点难题,还想请你们给指条明路啊?”

“百川客气了,有什么话就直说吧。”

“我和楚参议在河南土改的时候。接触了不少的地主,有些人的确有心投资工商,也曾经试图进军实业。但是他们对现代的经营一窍不通,机器啊,财务啊。金融啊,市场啊。这些完全都是陌生的。就算是有心,也不敢投资,因此大多数都选择注资政府办的企业。可是政府企业数量也有限,无法把所有资本都利用起来,这也让人为难啊。”

阎锡山和张廷兰他们讨论的问题正好是两个方面,张廷兰他们想要用通货膨胀,迫使那些不想投资的人去投资。但是阎锡山考虑的正是想要投资的人如何去找到市场,有了想法,还要有方向,有路子才行。

唐绍仪忍不住说道:“政府不是开办了培训班么,难道没有效果?”

阎锡山忍不住苦笑道:“要说没有,那是扯淡,但是说实话,效果真的有限。我们抽调的授课人员有些是企业家,有些只是眼界开阔一些的老师。各地办厂条件不一样,想要很快把找到路子,难度不小,另外那些干脆不懂经营,胡说八道,恐怕只能帮倒忙。”

张廷兰一听,脸色也有点不好看,阎锡山的话让张廷兰想起了后世的一种现象。教别人成功,你就成功了;教别人发财,你就发财了。

虽然张廷兰提出要办培训班,但是靠着一帮本身就稀里糊涂的人,怎么能指出一条明路?从小农经济,到市场经济,这中间天差地别,想要一步就跨过去,难度还是太大了,不是一蹴而就的。

王永江也忍不住说道:“的确这是一个要紧的问题,我们一面缺乏资金投入,一面却又找不到投资渠道,就好像血管被堵住了一样,循环不畅,可是要命啊。”

“但是企业家也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培养出来的,那要靠着自己去拼,去闯,去找路子。”唐绍仪也忍不住说道:“政府能帮一点忙,但是主要还是靠自己。”

大家都忍不住低头思索,一时还没有主意。张廷兰沉吟半晌,突然笑道:“我倒是又一个办法了,既然自己没有合适的,那不妨就从外面引进!”

这时候黎元洪也凑了过来,忍不住说道:“这恐怕不行吧,要是让那些洋人都进来,岂不是开门揖盗么?”

“当然不是洋人了。”

“那还有谁?”唐绍仪也皱起了眉头,然后眼前一亮:“拙言,你是说用海外华人么?”

“没错。”张廷兰笑着说道:“南洋华人几百年前就背井离乡,前去闯荡,很多人已经经营了几代人。在那种条件之下,他们很多人都建立了自己的工厂,种植园,成为了南洋的富商。国内要是能给他们提供更好的发展空间,让这些人回国投资,我敢肯定,一定会快速见效。有了他们作为榜样,就能带动更多的人!”

利用华侨华人,来投资办厂,这可是后世的成熟经验,开放初期,就是这些华商回国投资的。

而且现在还有一个很好的契机,张廷兰在背后策动了南洋华人独立,造成了冲突越来越严重,不管是英国还是荷兰,都对华商有严重的不信任,经常审查,到处找麻烦。很多华商的经营空间越来越小,这时候国内给们开了一扇大门。这些人多半会踊跃回国。

听到张廷兰说出了这个设想,王永江就忍不住揶揄的说道:“拙言也读过厚黑学不成。我怎么感觉有点像补锅法的味道啊!”

张廷兰一想,这话也有道理,南洋的事情是自己闹出来的,结果又开放大门,把华商弄回来,和故意扩大裂痕的补锅匠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不管怎么说,只要能做到皆大欢喜,那就是好办法。”张廷兰道:“让华侨回国投资。也有一点问题,那就是他们多半都是广东福建的人,就算投资,也多半会投在家乡。”

王永江笑道:“那就要看引导了,另外还有一点,就是要把基础设施跟上去,粤汉铁路一定要加快修通。另外从杭州南下,到福州,再到广州的沿海铁路也要修出来,这样东南各省也就连接到了一起了!”

一聊到铁路的问题,唐绍仪急忙说道:“赶快回会议室吧,正好部署一下第一个五年计划。”

众人再度聚集到了一起。王永江编制过东三省的发展规划,虽然完整执行一个五年,就因为全国统一,而不得不进行调整,但是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按照新计划。从1924年开始,一直到1928年结束。作为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

在这个时期当中,中国要让主要工业品翻番加倍,其中钢铁产量要达到500万吨,在23年,东三省的钢铁产量达到了65万吨,比起预计的还要多将近10万吨。

加上国内其他地区的产量,总计也只有80万吨左右,要达到500万吨,就要增长4倍还多,这是一个相当惊人的数量,不过张廷兰对这个目标还是很有信心的。

自从入关以来,张廷兰就在北京,唐山等地着手建立钢铁厂,另外对汉阳铁厂的扩建工作也在进行,河南完成土改之后,也有了大笔资金,因此也在建造钢铁厂。

这些钢铁厂基本上在三年之内,陆续都会完工,到时候中国钢铁产量就能达到200万吨左右。

而且由于茂山铁矿的开发,中国和意大利签署了一项协议,中意合作,在中国建造粗钢生产基地,然后将钢锭运到欧洲销售。

同时德国也加入进来,中国要引入德国技术,全面提升东三省的钢铁企业,如果顺利完成,鞍钢一家的产量就会超过100万吨,加上本溪,再加上其他的钢铁厂,光是东三省,在5年之内,也能超过300万吨的产量。

扩建之后汉阳铁厂产量也会超过50万吨,实际上对于钢铁行业来讲,并不是5年增长这么多,而是7年,投资从22开始,就已经在增加了,只是这5年到了收获期。

根据记载,苏联在1930年钢铁产量是576.4万吨,同期日本是228.9万吨。这两个国家是中国目前最主要的威胁,如果28年中国钢铁产量达到了500万吨,就基本和苏联持平,是日本的两倍多。

现在战争就是钢铁的较量,基本上都是钢铁多的,胜过钢铁少的,有了这些钢铁之后,面对苏联,中国就有了充足的底气,也可以说日本也彻底失去了击败中国的可能。

而且以目前的情况来计算,中国在二战之前,应该能完成三个五年计划,到时候钢铁产量至少能突破2000万吨,换句话说,中国就能成为和苏德比肩的大国,当然比起美国还有很大差距。

但是中国也有足够的实力,至少能有力量享受胜利果实,如果发展能再快一些,甚至可以改变世界走向。

这个世界不能总让盎格鲁撒克逊人主导,君临天下几千年的古老帝国,在打了一个盹之后,要重新回到世界的巅峰。

除了钢铁之外,煤炭要超过一亿吨,发电量要超过300亿度。在石油方面,要把延长矿和玉门矿彻底开发出来,保证石油自给率达到7成。另外还要加强寻找石油的力度,实现自给自足。

除了这些主要工业品之外,张廷兰还要求每年化肥产量要增加30万吨,保证农业增产稳产。

在交通运输方面,要建成粤汉铁和武汉长江大桥,这样等于是京广铁路彻底贯通,南北之间,就多了一条最重要的交通大动脉。同时要修成川汉,宁汉铁路,沿着长江,修出一条并列的铁路。在加上东南沿海的铁路,以及兰新铁路,纵贯中国南北的铁路网要初具端倪。中国的铁路里程要超过3万公里,主要省会城市基本同火车。

在农业方面,以中原土改为契机,要大修农田水利设施,建立水库,灌溉沟渠,多打深井,这些工作都尽量发动有地农民出义工。毕竟政府的资金有限,没法投入太多的钱,就只能利用农民的无偿劳动了。

在教育方面,要基本建立起三年义务教育,后世都是九年义务教育,目前的财政实在是承受不起,因此只能限定在三年,也就是保证学生完成初小。

林林总总,一共涉及到了方方面面,会议连续开了三天,才把各项任务明确下来。不过除了这些明面上的东西之外,张廷兰还有两项秘密的目标,第一是彻底解决西南和两广,将全国统一起来。第二则是打造出第一个航母战斗群,使中国拥有海上干预力量。

一个统一的中国,再拥有了一定的海上力量,就可以放手在南洋进行经营,甚至可以支持徐树铮他们直接打出造反的旗号,而不用向现在一样躲躲藏藏。

眼下的时代还算是大有可为,毕竟没有了核武的限制,中国有四亿多的人口,兵源几乎不会枯竭,就算和北极熊比起来,也有四倍的优势。

只要是接壤的地区,就绝对无法阻挡中国的滚滚洪流,五年时间,苦练内功,然后就是恢复中国势力范围的时候,张廷兰已经暗暗下定了决心。

第一个五年计划终于编制完成,在议会当中也得到了通过。五年时间,中央财政计划累计投资15亿元,加上地方资金以及私人资本,总计会有投入50亿以上。

这还没有算上农民的义务劳动,总的投资金额绝对是空前的。不过要想实现这么大的投入,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中央政府平均一年要拿出3亿元。

在北洋时代,政府一年财政收入才8000万而已,目前中国收回了各种权力,又进行土改,增加税源,再加上工商发展起来,每年贡献了大量的税收,但是财政收入的总额也不过6亿元左右,5年之后,能达到10亿元已经很勉强了,想要拿出3亿进行投资,绝对不可能。

“拙言,为今之计,就只有举债,向国内发行债券,最好也能在欧美发行,借钱搞建设!”

王永江,唐绍仪,以及刚刚出任央行行长的王树翰共同提出了这个建议。。)

第606章 下马威第285章 沙里淘金第471章 段祺瑞下台第107章 良币驱逐劣币第55章 送礼的学问第356章 学生们第135章 偷梁换柱第163章 血腥镇压第97章 肥羊过境第749章 南下战略第618章 热卖第35章 盟友第496章 封疆大吏第605章 分化瓦解第533章 人财两得第239章 援军来了第773章 大力援助六百零四章 再兴兵第20章 替罪羔羊第406章 算旧账的来了第165章 张网捕鱼第21章 治安大权第796章 平乱第268章 冰上商机第112章 小礼物第752章 通膨促发展第511章 兰帅新政第192章 一统奉天(二)第六把九十章 磁性水雷第735章 蜕变第735章 蜕变第460章 经济大反攻第830章 军舰外交第320章 势如潮涌第326章 纵兵抢掠第553章 开门红第750章 锄奸第72章 截杀第728章 再战长江第160章 法律为重第108章 当官了第175章 血战第800章 肆虐中亚第425章 出发第616章 铁路所至,兵锋所至第221章 百分之一第348章 初战第22章 第一笔军火第809章 围猎第883章 做一个负责任的大国第383章 百密一疏第332章 向大豆进军第181章 援兵来了第634章 回国路第552章 危险的迂回第413章 集中营第90章 钱和枪第173章 惊变第265章 打赌第340章 要挟第667章 大丰收第557章 手里有粮第115章 新的制度第422章 海军战略第369章 土包子第883章 做一个负责任的大国第404章 江东六十屯第588章 艰难的一夜第242章 山县的态度第789章 收割成果第267章 杀良冒功第674章 硝烟散去第571章 后院起火第221章 百分之一第743章 中原土改第585章 合围第185章 私了第61章 生财有大道第617章 推销武器第420章 三军齐备第120章 震撼第466章 愤怒的美国人第654章 狂飙第496章 封疆大吏第428章 成功和失败第465章 “月亮女神”号第177章 收获颇丰第820章 说服第736章 交换第593章 乘胜求和第671章 港口交锋第115章 新的制度第22章 第一笔军火第824章 结盟摩根第471章 段祺瑞下台第544章 德国考察团第122章 宝马第63章 王对王第509章 都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