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章 不甘心

夏竦详细询问营田务的事情,杜中宵一一作答。

营田务开田,以一户五十亩为准,此时约有五十余户,开田不足三万亩。亩收一石算,今年也有三万石的收成,成绩非常可观了。

问过了营田务和情况,夏竦问道:“你如此布置,若是一家有数儿,年长当分户析产,不然五十亩田如何支撑?分户析产,有违孝道。”

杜中宵道:“纵然分户,也多是一村或者附近村子,相互走动甚是便捷,又何虑有损孝道。世间有那不孝子,纵然日日在身前,衣食不济,又有何用?分户析产,月月供给不断,一样养老。营田务那里的农户,凡是分户析产,都由保正主持。分户之时,就定下老人住于谁家,其余各家每月给粮米若干,立契为证,各户护保。是以虽然分户,并无遗弃老弱之事。”

夏竦连连点头,心里合计。此时税赋的五等户制,必然面临一个问题,那就是不分家的大户人家资产多,户等高,税赋重的问题。虽然朝廷三令五审,祖父在不得分户,实际乡间一旦儿子成年,很多就分家另过了。这是面对税制的理性选择,靠法令如何禁得住?杜中宵按照前世的经验,干脆让营田务里的人家,只要儿子成丁便就分户,村子以单丁户为主,反而利于管理。

夏竦无书不读,熟于古事,做事干练,不拘泥于各种各样的条条框框。杜中宵列举了及时分户析产的好处,频频点头。既是利于朝廷管理,民户自愿,及时分家又有什么。聚族而居,在和平年代对朝廷没有什么益处,反而容易生事。

听罢杜中宵的介绍,夏竦问道:“既然营田务多为单丁户,差役徭役如何摊派?每户一丁,一旦服役,岂不误了农事?种田靠天吃饭,不可误了农时,此事是如何处置?”

杜中宵道:“徭役都是在农闲时,如修路治渠,多在冬天。朝廷给衣食,民户乐于服役。若是其余时间兴役,多每保抽一人,家中农事由其余几家帮衬,几户轮流。差役与此想同,靠各户互助。”

“五户为保,这就是五丁抽一的法子。只是乡民有勤有懒,有贤人君子有不肖之徒,总有只想占别人便宜不想出力的人家,又该当如何?”

“凡入保,不只是官府编定,还要各户自愿。若是有人憎鬼厌者,其余各户共同上禀官府,不愿与其一保。官府查验得实,便就驱逐出去,成为散户。散户在村外自成一村,随便编为保甲,朝廷依法例摊派徭役即可。这等人家不派差役,以徭役代差役,以免乱朝廷法度。”

听了这话,夏竦一拍手,面上喜色一闪,又迅速消失,口中道:“你如此处置,失了朝廷教化万民之义。那些散户不能让他们自生自灭,而应行教化,有做得好的人家,重行编伍才是。”

杜中宵恭敬拱手:“相公说的是,这是下官疏忽了。”

夏竦点了点头,想了一会道:“听你所言,营田务还算管得井井有条。回去详细条列,送到我这里来。若是得法,可推行于本州,不只是营田务。保伍之法,深合寓兵于民之古意,不可轻视。保伍之民闲时务农,战时为兵,可保乡里安宁。”

杜中宵忙道:“相公说的有道理。不过营田务用的是闲田,地本无主,只要招揽人户即可。若是推行于州县,只怕户等不一,丁口不均。如此一来,营田务的很多法子便不能用了。”

夏竦毫不在意地道:“你既知道有为保户不容的人家,逐出为散户,县里一样可以照做。只要行保伍时别建新村,官府贷钱括买田地,这些人家几年之内还钱即可。”

杜中宵忍不住,犹豫了一下道:“官府哪里有那么多钱,可以贷给农户买地?”

夏竦看着杜中宵,道:“我未到亳州,就听闻你擅货殖之法。在永城一年,办了不少场务,颇赚了些钱财。既有此法,何愁官府手里没有钱财!”

杜中宵哭笑不得,没想到这位新知州一上任,便就打起了自己永城办的实业的主意。好在吸取了烟花爆竹被州里收走的教训,现在永城的产业,都不挂在县衙下面,要么在营田务,要么在公社里。

见杜中宵不说话,夏竦微微一笑,不再提此事。作为知州,他有无数的法子从杜中宵手里把钱收上来,那些小手段不值一提。当然,作为知州,他也没有必要让属下难做。杜中宵建公社的时候,让县里的公吏差役集资,这办法夏竦同样也会。需要钱的时候,让永城那里出面放贷就是了。

夏竦回朝之后,被群臣攻击。本来想做宰相,结果只做了枢密使。忍着委屈枢密使没做几月,又被群臣上书赶了出来,外放做个知州。夏竦愤怒不已,不断地上书自辨,跟攻击他的朝臣争论。到亳州这里一上任,见杜中宵之前,他又发了一封数万字的奏章到朝廷。在西北数年,他不觉得自己有错,纵然没功也不可能有罪。两个副手春风得意,他一贬再贬,这口气如何咽得下去。

夏竦是皇帝未即位时的太子师,两人是有感情的,皇帝一直在挺他。朝中重臣,如宋祁、宋庠等人是他一手提拔起来,庞籍等人与他的关系也非常不错,并不是没有还手之力。到了亳州,他一心要证明自己是有能力管好西北的,战事不利不是因为自己。夏竦可以不回朝,这口气一定要出,到了亳州,他想到的第一件事就是在民间行保伍法。这不是为亳州准备的,而是为沿边州军准备的。

见杜中宵不说话,夏竦又道:“你在地方办场务,赚些钱财,总还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只是不能全用于永城一县之地。州里有事,永城那里要支持才是。——对了,我听说数月之前,你卖了一个商人几十把刀,甚是锋利。甚至有人说,犹强于禁军军器。”

杜中宵忙道:“相公莫听闲人乱传,哪里有几十把,只有二十把而已。那时县里买了些铁器和耕牛与营田务,一时无钱,才打造了些好钢,制成钢刀抵债。”

“正是听人说,你那里能够炼制好钢。只是从那次之后,永城再无消息,没听说再买军器。你是朝廷官员,此事断不可再做。你造那样好刀,等同军器,岂可乱卖?朝廷用好钢的地方甚多,既然你那里能够炼出来,可以此法付作院。真能制出好的军器,朝廷必有封赏。”

杜中宵想了想,向夏竦拱手:“谨遵相公吩咐。永城县里几户工匠专制好钢,我选派几人到州里来便了。好钢用处甚多,并不只用于打造军器,不能全部奉上。”

第124章 郊外探查第36章 各奔东西第135章 准备出击第40章 派兵第47章 随你喜欢第50章 烈酒如火第131章 不同的声音第156章 不去管了第7章 堵第132章 正道而行第101章 好心第114章 种地一条龙第269章 毙敌城外第213章 京城第134章 不原谅第128章 做多吃多第71章 戏中人第32章 世交第2章 城狐社鼠第55章 传颂天下第143章 兵临城下第131章 受不了了第177章 分岐第191章 于阗路口第134章 不原谅第19章 铁锤砸开硬核桃第5章 当街凶案第73章 生财之道第215章 军校第168章 使节第155章 机宜司第33章 各个突破第153章 有人来,有人走第144章 不许杀人第34章 大势第24章 劫富济贫第73章 内部牵制第107章 生财有道第136章 纳税人第87章 轨道第108章 商业旺地第63章 叶县第48章 冲不动的军阵第25章 栽培第93章 工农并举第131章 边打边谈第170章 围城第155章 贩鱼第60章 交锋第174章 打探第62章 分兵而进第30章 换酒而已第17章 需要改革第62章 追查第220章 早做准备第15章 攻城第100章 要不要也降?第20章 农民举人第36章 穷则独善其身第140章 拒绝第180章 奇人第8章 擦边球第77章 祸福自招第66章 自作聪明第70章 商场开业第212章 通车了第30章 侥幸第51章 三本册子第120章 谨慎为上第128章 做多吃多第104章 终于降了第174章 誓死不降第160章 应有尽有第152章 恰逢其时第104章 赏识第21章 吓了一跳第126章 细作第27章 善后第132章 割麦如打仗第144章 开拓两湖第19章 攻破曲阳第48章 庆功第122章 倒霉鬼第234章 狄青南下第115章 契丹相争第71章 错位第151章 畏难的营田军队第194章 截断归途第17章 通判要来了第135章 事发第139章 打探消息第94章 枢密副使第127章 该让而让第12章 已陷死地第66章 属官第35章 防守反击第187章 关键一战第17章 言过其实第22章 难题第24章 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