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入宫

饮罢了酒,几人来到车船上,感受一下这新生事物。

陶十七格外兴奋,在船上走来走去,每一个细节都不放过。他折腾了蒸汽机数年,最后制出来一辆大车,结果只是玩物。今天终于见到实用化的蒸汽机,分外受到鼓舞。

听着沉闷的机器轰鸣声,杜中宵对韩绛道:“这声音过大,确实恼人。将来做得力气大了,船也建得大一些,离机器远了想来会好。”

韩绛连连点头:“待晓说得是,这船要改的地方还是颇多。不过最大的用处,还是运货,而不是用来运人。这船行得不快,人坐船,还不如骑马来得快。”

看着旁边汴河上不时来去的大船,杜中宵突然心中一动:“子容说到运货,这船却过于小了些。不过这船的用处,不全在船大小,而是用机器给船提供助力。可曾试过,用这船拖其他的船呢?”

韩绛一怔:“用船拖船?这倒没有试过。”

杜中宵笑着道:“若是得闲,子容可以试试用船拖船的法子。把机器做得更大一些,其余漕船按纲编在一起,前面用车船拖着。数十船连缀,沿汴河而上,既省纤夫,也省船工。”

看旁边行过的船时,杜中宵想起了前世偶尔在运河中见过的惊景。前面一艘动力船,后面拉着几艘甚至几十艘船,缓缓前行,仿佛长长的火车一般。现在蒸汽机的功率还小,拉火车有些不足,但在运河上拉船却是足够了。单单制成单独的车船,用来运货还是太费。如果用作拖船,就有用多了。

这是运河的长处,里面的船与海船是不同的。水流平稳,吃水很深,水情单一,只需要不大的动力就可以前行。而且一旦动起来,消耗的动力不大。

韩绛对杜中宵的提议非常感兴趣,坐在一边仔细思索。一旦这个办法可行,汴河里的大量漕船就可以利用起来,使用蒸汽为动力,可以大大减少两岸纤夫。而且多船编在一起,就连船工也少许多。

其实大量船编组,还有一个好处,后面的船行在前面船的后面,水面分开,大大减小了阻力。这是充分利用动力的方法,哪怕千年之后,运河里的运输船也是如此做,相当于水上的火车。

韩绛越想,越是觉得此法可行,不由兴奋起来。大宋境内可不是只有一条汴河,实际淮河以北的所有水系,几乎被运河连接了起来。如果此法可行,北方的货物运输将上一个台阶。

几人在汴河游览一日,直到天近傍晚,才各自散去。

杜中宵回到住处,把今日的所见所闻想了一遍,心中更加确定,自己认为蒸汽机先用在船上是正确的。不说制火车不易,就是火车造出来,修铁路更难。这个时候的铁产量还不足以支撑大建铁路,而且以北方的多山地形,也没有开山修路的工程储备。船就不同了,不但是所需的动力比火车小,而且有大量现成的运河,如果实现船只编组,相当于行驶在水上的火车。

不过这些是韩绛接下来面临的难题,真做成了,也是他的功绩。杜中宵的心思,还是要放到河东路任官,怎么做出政绩上来。并州可与永城县不能比,不但是自然条件不如,还有许多不一样的地方。比如有大量驻军,消耗巨大,位于边地,麻烦众多。

五日之后,杜中宵早早来到皇城,等在垂拱门前。

直等了一个多时辰,才见到权知开封府杨日严和户部判官苏安世出来,一个面有喜色,一个愤愤不平。两人扫了杜中宵一眼,快步向前面去了。

这几天杜中宵也听说欧阳修出事,正是这几个人审理。事情起因是欧阳修有个妹妹嫁给张龟正,没多久去世,留下一个前妻生的女儿,由欧阳修妹妹带着养大。养大之后,由欧阳修作主,嫁给了他的一个族侄欧阳晟。不想这个妇人不检点,与奴仆私通,被发觉,收到开封府下狱。

庆历新政的时候,欧阳修任谏官,意气风发,奏章几乎不断,不知道得罪了多少人。趁着他家里有人犯事的机会,许多人趁机报复,谏官钱明逸依据流言劾欧阳修与张氏有染。朝廷特意派了苏安世和内侍王昭明一同审理此案。最终的结果是查无实据,流言为人编造。因为以前欧阳修曾经弹劾过杨日严,他坚决不认可欧阳修无罪的结果,这几天经常入宫与苏安士争辨。

看着两人神色,杜中宵便就知道,欧阳修只怕是要被贬了。前些日子枢密副使韩琦出知扬州,庆历新政的领导人物全被贬出两府,到了别人秋后算账的时候,欧阳修怎能不受牵连?

两人远去,导引卫士对杜中宵叉手:“评事,这便随我入宫。”

随着卫士进了垂拱门,一路沿着游廊而行,杜中宵也不知道经过哪些地方,好久才到崇政殿外。

宣赞官高声赞礼,一个小黄门过来,引着杜中宵进殿。

这几日同知太常礼院的韩绛早已派了得力手下,教过了杜中宵上殿的礼仪。杜中宵谨记,一切行礼如仪,进了殿内。随着宣赞官的声音,上前见礼。

行礼过,杜中宵在阶下站立,也不敢抬头,静静等着询问。

隐约间听到,上面有个小黄门在低声介绍着自己。何时中进士,所为何官,有什么政绩,为什么召见,下一任要到哪里。简明扼要,把自己的履历说得一清二楚。

听了这些,杜中宵心中不由有些失望。他还以为自己被皇帝重视,定然早已经熟知自己的政绩,在地方是如何施政的,才被召见。召见的时候,说不定还要问些治国方略呢。现在看来,根本不是那么一回事。大约是自己政绩太过突出,下面报了上来,皇帝礼仪性的见一回罢了。

直到那小黄门把自己介绍了一番,杜中宵才听到一个温和而又不失威严的声音:“你在永城地方为官三年,提举营田务,开田一千余顷,收粮万余石。近几年营田,未有如此功绩,甚是难得。”

杜中宵躬身行礼,连道不敢。

上面又道:“永城知县一任二年,治绩均第一。税赋完足,月余即交齐,从所未见。且问你,如此是县里钱粮尚有余力,为何没有羡余?”

杜中宵恭声道:“赋税皆有账籍可循,按正税及杂钱,实不足上缴州郡之用。幸赖县里面有一处公社,是公吏差役凑钱所建。钱粮不足,皆从公社所取。公社之钱,用于公吏差役发放,修桥补路之用,皆有用处,不是多余之物。是以钱粮完足,却无羡余。”

上面沉默了一会,才道:“你建那处公社,既非官物,也非民有。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行,终非正途。朝中大臣议论多次,不知如何处置,你有何见解?”

杜中宵道:“臣以为,公社好就好在既非官办,也非民有,模糊自有模糊的好处。若是官办,则必然被州郡所取。县无余钱,则官吏无心,甚县内外勾结,必然办不下去。若为民有,则官取之就是侵夺民财,不能补县里使用。所谓公社,自然是县民公有,以备官之不足,民间灾祸。如常平仓,是取官物备民间灾荒,公社则是以民力备县衙使用,补正税之不足,庶几无差。”

上面又沉默了好一会,才道:“你说的虽有道理,只是终非正途。官贪者可上下其手,无能者则势必亏钱,却难长久。你能想出此法,既便官,又便民,已是难得,只是还需完备。”

杜中宵拱手称是。

上面又问:“此去并州,为一州签判,非一县之地可比。治下兵民众多,又在边地,养兵安民之责极重,又当如何?边地不比中原,旧法不可行。”

杜中宵理了一下思绪,沉声道:“天下事,无论军事民政,全在钱粮。臣不知边地如何,只知只要钱粮充足,不缺军中使用,又能不扰民,必能大治。”

“钱粮?那些地方缺的就是钱粮啊?党项反叛,战事绵延八年,国库已空,地方残破,要钱粮充足谈何容易?你又有何法,能保钱粮不缺?”

“广收钱粮,第一自然是治生产。臣闻河东路地广人稀,野多旷地,当循亳州营田之法,招募人垦种,以补军粮之缺。第二河东多石炭铁矿,冶铸极多,只要善于利用,可以广收钱财。此一工一农,为多收之法。治下军民众多,不事生产,全赖商人转输。朝廷在河东路行入中法,多虚估,臣闻,至于虚估近十倍者,扰乱价格,败坏钱法。当由朝廷设市,行商,不图取其利,只欲去其弊。”

用杜中宵前世的话说,经济败坏,那便一手抓生产,一手抓贸易,发展生产,除低流通成本,提振经济。至于到底要采取哪些措施,只能等自己到了再说。

此话说完,上面好长一段时间没有回音,想来是在考虑杜中宵说的可行性。等了近一盏茶时间,才等来一句“勉之”,便就被打发出来了。

第82章 霹雳车第107章 无可奈何第181章 焉耆第151章 无心插柳柳成荫第182章 军中封建第84章 接驾第51章 进逼甘州第13章 关键证人第65章 介绍进学第5章 旧人第85章 幽州是灾区第116章 好时机第19章 齐射最好第46章 人心惶惶第36章 各奔东西第101章 庆功宴第122章 阴暗角落第104章 都堂问对第123章 年前时节第78章 钱来了第190章 进占疏勒第201章 只去拿人第49章 围歼第31章 你想错了第133章 忘记以前第14章 隐情第83章 霹雳车来了第127章 剑指西域第88章 和为贵第62章 新奇第11章 决战第229章 如果胜了呢?第209章 御史中丞第19章 走访民间第60章 不正经的男女第85章 四散而逃第87章 轨道第45章 乾宁军第62章 新奇第124章 千头万绪第123章 广种棉花第10章 马大官人第4章 汴河上的纤夫第168章 你们不管我管第52章 若即若离第176章 钱荒第166章 调兵遣将第44章 债券第101章 好心第213章 演练第98章 时代的碾压第226章 霹雳车第34章 亲临前线第134章 赵滋述职第201章 广招人手第55章 不重要的战场第153章 外戚第87章 既要面子也要里子第154章 降不降?第81章 故人来第25章 终究心软第105章 去牢城营吧第38章 试枪第171章 快刀斩乱麻第66章 力求全歼第185章 地方矛盾第91章 争斗第32章 世交第88章 左右为难第5章 生意人家第66章 给钱第33章 泄秘第77章 诸事不同第107章 生财有道第100章 两使相遇第20章 威力尽显第236章 时移事易第115章 契丹相争第4章 随从与属下第73章 内部牵制第148章 愿不愿一起走?第151章 大雪第29章 再次自荐第97章 公事私事第18章 互相推诿第169章 攻占柳中第104章 安排第211章 各有各烦恼第253章 斩将夺旗第192章 银钱两清第41章 差强人意第71章 试枪第30章 杀人者死第118章 抢占先机第170章 围城第29章 过界第39章 杂谈第238章 营田务的作用第70章 试探第18章 威力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