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章 蛮荒之地

晚上酒筵,杜中宵提了铁路上不得走马车的事情,李复圭轻轻带过。杜中宵不得不怀疑,是不是牵扯到李复圭的什么经济利益。现在铁路运力不足,贵重货物运输,还是大有钱可赚。

实际上李复圭与此事无关,他只是不重视而已。铁路空在那里,又没有军队严密巡查,百姓借以图利无法避免。下面官吏借此收些钱财,所在多有,这种事管起来不胜其烦。

即使火车撞了马车,出了人命又如何?这种官司清楚明白,衙门既已禁止走铁路,被撞死了活该倒霉。这个年代,官府的行政能力有限,正经事情做不过来,哪有空去管这些自己寻死的人。

下午得了提醒,杜中宵提一句便就不说。李复圭觉得事情多余,根本就没往心里去,此事就此被轻轻揭过了。其实杜中宵担心的是,在铁路上运货的有钱人,并不会自己去赶车。真出现了人命官司,出事的是被雇佣的穷人,将来必然出现争端。

这便是不同背景产生不同想法。李复圭根本就不会有这种烦恼,撞死了穷人,那就把违禁的货主罚得倾家荡产就是。甚至牵连到州衙官吏,那就一起办了,这正是他拿手的本事。事情办得好,还可以得一个处事果决的名声,把坏事办成好事。

善战者无赫赫之功,杜中宵是把事情做在前面,预防为主,跟李复圭根本不是一个路子。论做官的能力,杜中宵比不上李复土。论做事的能力,李复圭又差了一些。

集议结果写成公文,众人签名画押后,便就各自离去。

欧阳修要回随州去看叔父,与杜中宵和向综同行,先去随州。

随州地近荆湖,人烟稀少,河流湖沼众多。这里现在最大的出产是耕牛,大量被贩向中原,价钱极低。百姓养牛,都是放养在池塘沼泽周围的草地,打上烙印,便就不管。卖牛的时候,设起围栏,里面放好草料,牛群自然聚集。这种养牛方法几乎没有成本,价钱很低,一两贯就可买头耕牛。

在这一带营田,土地和耕牛都不是问题,最缺的是铁制农具。这一带大多数的地区使用的还是木制农具,非常原始。土地多,广种薄收。

看着路边一望无际的闲田,偶尔有几个村落点缀,欧阳修道:“运判,随州这里一州万余户,闲田无数,耕牛尽有,是营田的好地方。只要善加体恤,一两年间,就能收粮无数。”

杜中宵道:“不错,就是如此。这一带最缺的是人,人来了,就一切好办了。唐州随州和邓州与其他地方不一样,因为河流向南,而非东向,大多数河流倒流。是以此处与中原交通并不方便,而南边荆襄又荒芜,才成这般景象。兼之不在南北大路上,太过偏僻。”

此时后世的武汉地区还多大泽,地理格局不同。南下取道襄州,而后去江陵府,即荆州,再转向鼎州进入湖南。是以南北交通的要害是襄州,对着北边的邓州,随州恰巧被绕过。等到武汉发展起来,按照就近原则,中原经信阳直下武汉,随州又不在这条路上。

杜中宵记忆中的两湖,中心是武汉和长沙,即是这个时代的鄂州和潭州。这个时候,鄂州一带沼泽遍布,还没有发展。潭州则出城即是梅山蛮,汉人稀少,不时爆发叛乱。为什么叛乱?因为潭州周围的开发严重影响了蛮族上层的利益。

想起此事,杜中宵叹了口气:“正是人烟稀少,多土著豪族,营田务开过来,只怕不太平。”

欧阳修笑道:“运判多虑了。这里土地广有,都是闲田,开了之后地方也得好处,怎么会不太平?”

杜中宵摇了摇头:“龙图,地方得好处,是谁得好处?营田务开来,必然不能只开荒种田,还要教民耕种,教化地方。随州地方偏僻,不少地方还刀耕火种。营田务来了,必然会推广农具,教民如其他地方一样种稻植桑。有了这些,平常小民也可开块闲田,成小康之家。当地豪族的奴仆,必然不会甘心受人役使,自己做小农如何快活?如此一来,土著豪族岂不怨恨?凡地方之乱,多是豪族所为,哪里会跟中原百姓样,没有衣食才聚而为乱。这些地方根本不缺土地,不一样的。”

这个问题杜中宵是最近才想明白。这些年来,荆湖和两广的化外之民多次叛乱,前边有区希范,现在侬智高也已出现苗头。他们到底为什么叛乱?课本上学到的,这些统统被称作起义,是为了反抗朝廷的暴政。但是仔细梳理事件的经过,这个道理就讲不通。

真正的原因,是大宋立国已经近百年,以前的偏僻地区慢慢得到开发。在社会不发达的时候,当地的普通人难以独立生存,大多都是本地豪族地主的奴仆。地方开发,朝廷的势力进来,落后的人身依附奴隶制是不被承认的,从而摆脱豪族,或者说奴隶主的控制。豪族不满,由此发生叛乱。

这个过程其实很明白,本就不该有误会。前世有例子,西藏解放的时候,同样发生叛乱。这样的叛乱怎么可能称为起义呢。这个年代的叛乱,大多性质相同。站在底层劳动者的立场上,也没有正当性。

随州地方跟唐州不一样,因为过于落后,人口多是由地方大族控制。营田务进来,必然带来生产力和社会发展水平的飞跃,地方豪族会坐视才有鬼了。

不说别的,能够这样养牛,就说明了这里的农业水平多低。

欧阳修道:“运判多虑了。营田务来这里,必然会推广铁制农具,教民耕种。就是地方大族,同样会得到好处。他们原来雇人,只能种一百亩,现在雇同样多的人,可以种五百亩,租子收的多许多。”

杜中宵道:“龙图,话不是这样说的。豪族凭什么控制人口?一是爪牙无数,动辄私弄,百姓不敢逃离。但最重要的办法,是耕具、种子等等,凡是活命的东西,都在他们手里。离开了他们,百姓无法存活。纵是心中不甘,也只能任他们役使。豪族不缺吃喝,多收粮食又有什么用处?对于他们来说,百姓脱离其掌控,纵然多收钱财,实际没有多少用处,还是不能满足其欲。”

剥削最有效的办法是什么?直接人身控制是低级手段,社会早就过了那个阶段了,最有效的还是控制生产资料。没有生产资料,普通人离开奴隶主无法生存,只能任其鱼肉。

这一带土地不缺,豪族控制奴仆的手段,是掌控农具、种子诸如此类。农业技术发展,会立即削弱他们的掌控能力,怎么会支持?同样的人,是会多收钱粮,但对这些豪族来说有什么用?

这几天了解了随州的情况,杜中宵断定,营田务到这里,必然不会太平。再跟在唐州时一样肯定不行了。来的是厢军,唐州时的办法是化军为民,在这里,只怕必须还要保持军队的性质。这里的营田务要使用军屯的形式,不能像以前广建村庄,不然以后会吃苦头。

第69章 南线出兵第18章 威力惊人第60章 交锋第122章 新的时代第167章 阵兵河北第35章 这是挂面第27章 一命换一命第69章 打出去第213章 京城第77章 谁买谁倒霉第113章 迎接第44章 闲情第188章 大胜第202章 离去第120章 不问从前第34章 似是而非第225章 新与旧第95章 绝路第43章 示之以恩第67章 意外第125章 游街第89章 同去第49章 党项军略第5章 旧人第128章 进城前夜第138章 进退不得第250章 兵临城下第215章 军校第128章 伊州来使第121章 派人探望第85章 大比武第68章 别出心裁第127章 南下第170章 釜底抽薪第135章 不为他人做嫁衣第82章 不甘心第2章 连夜攻城第29章 去不去?第124章 密商第12章 三个和尚没水喝第109章 献不献城?第162章 不如离去第59章 大变革时代第101章 庆功宴第184章 冤家聚头第190章 无路可退第98章 只取朔州第211章 各有各烦恼第262章 一攻一守第73章 旧人第174章 打探第167章 阵兵河北第23章 可曾读书?第188章 风云汇聚第22章 实验第54章 赞助者第81章 合议第27章 一命换一命第44章 背后势力第32章 官、吏、差第111章 铁甲第47章 京城居不易第232章 重赏之下第17章 言过其实第6章 从河曲到河曲第113章 创业维艰第85章 幽州是灾区第114章 办个会员吧第6章 做个什么样的官第88章 和为贵第186章 蠢蠢欲动第144章 先玩吧第49章 党项军略第132章 一年大势第138章 布置第147章 大乱将起第226章 进退两难第29章 去不去?第222章 观军第117章 襄洛铁路第228章 大敌当前第142章 旅游团第143章 乱起第63章 脱胎换骨第22章 难题第101章 庆功宴第31章 你想错了第4章 随从与属下第60章 不正经的男女第206章 广南乱起第97章 大刀阔斧第52章 分岐第110章 俗文化第125章 游街第30章 谁敢告他?第76章 无冕之王第56章 依山而阵第76章 吃好住好第65章 提前反攻第35章 防守反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