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3章 京城

看着黄河里的纲船,杜中宵有些出神。过了黄河,就是京西路的滑州,离着京城不远了。自己登第十几年,从小小县官,做到现在一路之帅,军功无数,可谓辉煌。只是这十几年,一直在外为官,对于中央朝廷的事务,实在不熟。小官的时候无所谓,一入京就为御史中丞,觉得有些彷徨。

现在的皇帝登基之后,加强了御史台的地位和职能,现在与中书、枢密院互不统属,是官僚系统的三个支柱之一。不过现在的御史台,对百官的监察不密,还多是对官员的弹劾,甚少对职事问责。杜中宵琢磨着,自己要做出成绩应该大加强御史台的职能,就是不知道皇帝心里怎么想的。

过了黄河,滑州知州梅挚带着官吏早等在渡口,迎接杜中宵。看看天色已经晚了,只能明日乘火车到开封府,今天暂宿滑州。滑州是黄河渡口,连接南北铁路,这几年发展迅速,市面极其繁华。不过由于要治理黄河,这里惯例属于京西路,是京西路的飞地。

上了岸,与梅挚等人行礼毕,由梅挚送到了驿馆。当夜就在驿馆里,摆了酒筵,接待杜中宵。

第二日一早,杜中宵刚刚起身,就有士卒来报,说外面来了一个自己家人,等在那里。

梳洗罢,杜中宵吩咐把人请进来。一看,竟然是罗景,急忙吩咐落座。

杜中宵道:“你怎么到了这里?我昨日刚到,你今天早晨就寻过来。”

罗景道:“是夫人吩咐我来。知道官人要到这里坐火车,我等在这里几日了。上个月,夫人到了京城里,煞是运气好,有人缺钱,买了一处宅子。怕官人到了京城,不知道住处,早早派了我过来。”

杜中宵点了点头:“原来如此。听说现在京城的宅子贵得很,而且很难买到,没想到这么命好。”

罗景道:“哪里是命好,只是用钱罢了。”

杜中宵多年在外,自己一个人,颇攒了些钱,听了便问道:“花了多少?”

罗景道:“八千足贯。似官人的身份,在京城里面的居所可是不便宜。这两年市面上的铜钱有些不足,钱重货轻,不然听说还要更贵呢。而且全是现钱,不得赊欠。”

杜中宵听了不由啧舌。三年多前自己在京城的时候,开封府的顶级豪宅,也不过五千贯,再多一般都是王公贵族那些顶级人物的居所。这两年工商业发展快速,纸钞是以铜钱为准备金,实际上一直通货紧缩。没想到京城的房价,还是涨了这么多。

摇了摇头,杜中宵道:“花这么多钱买宅子,家里还宽裕吗?”

罗景笑道:“官人不需担心家里没钱,这些年,主人家四处做生意,着实是财源广进。”

杜中宵笑了笑,便不再问。罗景进士落第那一年,吃过没有钱的苦头,儿子中进士之后,便就把全部心思用于赚钱了。杜家的蔗糖生意已经形成产业,在四川有几个大的种植园。狄青平侬智高后,又与几个大商人一起,听了杜中宵的话,到广西去开辟蔗园。有杜中宵的背景在,生意顺风顺水,这些年赚了许多钱。现在的杜家,根本不靠杜中宵的俸禄,自己赚钱也是一方富豪。

与罗景一起用了早餐,杜中宵一行登上火车,向开封府去。滑州到开封府不足二百里,几个时辰就到了。在开封站下了火车,天尚未黑。

杜中宵看着天边的红日,感叹道:“这个时候,在胜州时,天已经凉了。没想到来了京城,却还是酷热难当。南北之别,着实是大得很。”

罗景道:“听主人家说,前年到广西开蔗园,那里才是热呢。许多地方瘴气厉害,外地人根本就不敢去,只能在州城附近选地。不过那里经了战乱,地极便宜,今年就开始赚钱了。”

杜中宵道:“正是地理湿热,才是种甘蔗的好地方。广西路地少人多,在那里开蔗园,必然是要赚大钱的。只是交通不便,收了糖不好运出来。”

罗景笑道:“糖又不会朽坏,哪里会怕这些。都是沿江运到广州,而后用海船到明州,用铁路运到中原。自从铁路到明州,这条路已经走得顺了,现在热闹得很。”

杜中宵点了点头。这就是海路联运,铁路的出现,配合着水路,市场突然扩大了许多。这些年宋朝只是摸索,实际还没有适应,年年都高速发展。南方河湖众多,特别是两湖开发不充分,建造铁路的时机不成熟。现在的铁路,主要是在两湖以北,最南就是到明州和江陵。其他地方,就要靠水运了。

北方新开拓的地盘缺人开发,也是因为两湖被开发,大量人口南下。不把两湖和两广开发完了,北方的人口就会是问题,宋朝没有那么多人。

外任官员到了京城,要先住到城外驿馆里,有了诏旨才能进城。杜中宵身份特殊,驿丞早早等在车站,迎了他到驿馆,安排了住处。到了驿馆,才能上章,由朝廷安排进京时间。

此时天色已晚,杜中宵洗漱罢了,换了常服,对罗景道:“城外现在如此繁华,必然热闹。我离京已经三年多,你与我一起四处去看看,就当作散心吧。住在城外的这几日,没有什么事情。”

罗景自然应承,与杜中宵一起,带了几个随从出了驿馆。

其实驿馆里还有官员,只是杜中宵不熟,宁愿跟罗景一起出来转转。御史中丞地位特殊,杜中宵不找别人,别人也不敢找他。这驿馆,对于杜中宵来说,就是一个中转的旅店而已。

开封城的几个城门外边都有草市,随着草市发展起来,已经成了与城内一样繁华的地方。开封府的管辖范围,不只是城内,还包括城外的这些市区。外城门虽然会关门,但却关得晚。

走在繁华的街道上,周围都是些不认识的人,数年来这是第一次。杜中宵只觉得,今天身心彻底放松下来,从心理上放下了边帅的重担。在胜州的时候,即使是没有事情,整个人也是绷着的,随时准备应付突发的事情。那里是边地,总是有各种各样奇奇怪怪的人,奇奇怪怪的事。

此进正是夏季,晚上的人很多,熙熙攘攘。路边各种各样的小吃摊,高声叫卖。还有卖水果的小贩挎个篮子,在人群里面穿梭。不远处还有一个玩杂耍的摊子,惹得许多人围着观看。

杜中宵看着,对罗景道:“这才是太平盛世的景象,不像边地,纵然是生意繁华,也让人觉得有些紧张。在河曲路待得久了,再看这些,真是恍如隔世。”

罗景道:“官人在边地为官,这些年,夫人不知多么想念。明天送个信进城去,夫人必然会出来看你。那个时候一家团聚,才是太平气象。”

杜中宵笑道:“你说的虽有道理,可我在边地为官,不是为了让更多人家能够团聚吗。这几日我不能进城,夫人出城来是什么道理?不必送信,等到进城之后再知会家人即可。”

罗景急道:“那成什么体统?夫人可是吩咐,你一到京城,便就要让她知道。”

杜中宵想了想道:“你派人知会家里可以,他们就不必出城来了。官场上面有自己规矩,外地官员到京,未得诏旨,实际相当于还未到京城。家人来见,传了出去,说不定会生事。”

罗景拱手称是。杜中宵多年在外,这次回来一下就做了这样大官,规矩家里可不知道,只能按杜中宵说的来。这些年杜中宵连立军功,家里人听了当然高兴,要保证他不出事情。

看了看四周,杜中宵道:“那里有处小酒铺,可以在外面饮酒。左右无事,我们过去饮两杯酒,看看京城的风土人情。回去慢慢等诏旨,到了京城就不必急了。”

第78章 重炮第177章 分进南北第254章 畏敌如虎第58章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第132章 一年大势第113章 最后一战第136章 坚守原地第47章 你去叶县吧第6章 两军对垒第51章 各有封赏第174章 打探第128章 刚刚好第62章 看看火车第57章 荒唐手段第58章 真香第47章 探矿第167章 阵兵河北第42章 疑惑第114章 富弼第142章 巧遇第34章 人心惶惶第42章 债券第97章 各取所需第81章 故人来第95章 特区第113章 大势所趋第129章 处处不同第43章 示之以恩第118章 新政失败第110章 变出来的钱第44章 新与旧第51章 大败第28章 也是狗官第202章 离去第141章 且先等等第15章 初具规模第82章 霹雳车第107章 大同府第97章 重任第59章 大变革时代第4章 新的形势第200章 何不参军第127章 南下第101章 要热闹第26章 反噬第117章 襄洛铁路第171章 主战第102章 奇风异俗第46章 游学第9章 地方的难处第91章 携手致富第85章 大比武第135章 要为民着想第53章 升迁第23章 会师第185章 地方矛盾第120章 委以重任第131章 京城来使第93章 工农并举第137章 再回幽州第59章 地方矛盾第139章 你想什么第199章 能放手则放手第49章 明哲保身第78章 党项来人第124章 郊外探查第70章 试探第32章 世交第40章 模范村庄第131章 边打边谈第31章 大军南下第21章 逃出生天第27章 回城第229章 军制变了第231章 细作第129章 提拔第172章 担忧第21章 员外请客第267章 敌军再至第69章 他乡遇故人第89章 各有侧重第8章 制硝第38章 峰回路转第138章 查粮第82章 霹雳车第61章 时间不等人第179章 战前严令第130章 香布的改变第127章 保持距离第141章 且先等等第59章 两军会师第86章 连夜攻城第61章 水车第209章 编制第33章 泄秘第64章 形势逆转第163章 过蒲昌第52章 若即若离第171章 主战第11章 垦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