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章 安排

让萧兑进了书房,萧革迫不及待地道:“此次去胜州,结果如何?”

萧兑道:“胜州果然是北地第一繁华之地,比这西京不知道热闹了多少!那里有铁路,阿爹,我跟你讲,铁路真是铁筑的!那火车,长长一列,笛声一叫,便就奔出去——”

萧革一拍桌子:“我问你与韩相公商理得如何,哪个要管这些!信交出去了没有?”

萧兑这才想起正事,道:“我与厉知院到了胜州,就去见韩相公。可恨守门的卫士狗眼看人,竟然拦着不让我们进去。还好遇到赵滋太尉,为我们分说,进去见到了韩相公,把信递了出去。”

听儿子尽说些不相关的事情,萧革心急如焚,忙问:“韩相公说的什么?”

萧兑一愣:“没说什么啊。韩相公派了个人扮作买货物的客商,陪着我们在胜州城里游玩。呀,胜州真是热闹!特别火车站那里,有诸般货物,还有来自各地的商人——”

萧革实在忍不住,厉声道:“这些杂事,以后再说!我是问你,韩相公怎么回信?”

萧兑道:“当然是写了封回信,让我交给阿爹。还一再吩咐,不许给别人看。”

“信呢?回到了家,你还不速速拿出来!”

萧兑掏出回信,交给萧革,口中道:“原来阿爹是要这回信,何不早说一声。”

萧革接了信,摆手道:“好了,你先出去。此去胜州辛苦,且在家里好生歇一歇。”

萧兑满心想着找个人说一说去胜州的见闻,见萧革并不感兴趣,有些失望。出了书房,找别人去谈。

萧革拆开信,看韩琦的回复。韩琦先是夸赞了一番萧革深明大义,知道趋吉避祸。而后告诉他,要尽量争取耶律重元,让他在最后无路可走时,最好归降宋朝。如果能够成功,朝廷必有重赏。

把信放下,萧革不由皱起眉头。这信里,没有说宋朝什么时候出兵,怎么取大同府,感觉内容太空了些。莫不韩琦志向远大,对于只取大同府,感到不满意?可现在这个局势,耶律洪基已经兵临大同的东大门,自己就是有心,也给不了宋朝更多的地方啊。

致于争取耶律重元,就更加空了。耶律重元是个纨绔子弟,只是因为身份,才做了皇帝。真到了耶律洪基兵临城下的时候,他哪里还会有主意?那个时候,还不自己说什么就是什么。

摇了摇头,萧革在书房里走来走去,一时之间摸不透韩琦的心思。

胜州经略府里,韩琦居中而坐。旁边是富弼,两边是刘几、赵滋、杨文广和贾逵,商议眼前局势。

韩琦道:“前几日耶律重元手下第一重臣萧革来信,说是愿意归降朝廷,双手献出大同府。现在耶律洪基已经兵临天成县,别说萧革没有能力献大同府,就是他有能力,消息一传出来,重元手下的契丹官兵只怕立即就要降了洪基,我们怎么来得及?还是依枢密院部署,以得朔州一城为最有把握。我已经回信萧革,让他争取重元,最好一起归顺朝廷。”

赵滋道:“耶律重元败军之将,归不归顺,也没有什么大的用处。”

韩琦道:“不可这样想,他是皇叔,归顺朝廷,耶律洪基以后就如芒在背。一个重元,可比大同府实际多了。有萧革做内应,现在我们想的,就是怎么在契丹两帝相争中得到最多的好处。”

富弼道:“既然有内应,就可以想的多一些,未必朔州一州。重元手下,还有德州、朔州、蔚州和应州,以及大同府。我们放弃了大同府,这四州可以想办法。”

刘几道:“按现在看来,想尽取四州不太现实。但除了朔州,还有德州和蔚州可以下手。”

杨文广道:“我部大军原来驻沙州,正对着契丹德州。这几年下了不少功夫,那里有多少兵马,路径如何,都一清二楚。若是经略司下令,取之不难。”

韩琦点头:“刘太尉说的是,除了朔州,可以考虑其他地方。我看枢密院部署,强调我们只取朔州一地,尽量不与契丹起大的冲突。看来朝廷还没有做好跟契丹全面开战的准备,此次不宜大打。我打算如此布置。杨文广所部,自振武县出发,做好取德州的准备。赵滋所部,自河滨县出发,进入大山,准备取朔州。刘几所部,扫荡大同府以西山地,整顿各蕃部,最好编户。”

说完,韩琦对富弼道:“经略以为如何?”

富弼想了想道:“如此布置,只有赵滋去取朔州,兵力少了些。到时洪基占了大同府,所部数十万大军,只怕会兴兵来攻朔州,当多派些兵马。”

韩琦点了点头:“经略说的也有道理。贾防御,你属下所部,能不能抽出两三万人,去做赵滋的后应?如果耶律洪基兴兵来攻,你部救援。加上河东路的兵马,应该足够了。”

富弼道:“不如刘几所部也抽出两三万人,一起去守朔州。河曲路二十万大军,灭了党项后,就有些多了。以后必然是要全部用于契丹,还是尽量把军队拉上去,先熟悉一番。”

韩琦道:“可以。对了,狄太尉正在攻横山,贾防御那边能不能抽出兵马来?”

贾逵叉手道:“自灵州破了,党项人已经没有出击的想法,抽两万人没有什么问题。不过我部所城贩粮草俱是从保德军运到府州,再到麟州,调到东来,要有粮草才好。”

富弼道:“自杜太尉去年带兵攻西域,胜州的粮草大多都已经消耗。我已上奏朝廷,抓紧向胜州补充粮草。枢密院的答复,是从京东路调粮过来,这些日子陆续到了。”

韩琦叹了口气:“打仗就是打钱粮。自去年杜太尉带兵平西域,接着又攻党项,朝廷数年蓄积耗用一空,现在有些捉襟见肘了。纵然京东路的粮草调来,也只能保证打朔州一地。再大的仗,现在还真是打不起了。枢密院定下只夺朔州,虽然保守,却是无奈之举。”

刘几道:“还好有铁路在,可以从数千里外运粮,不然这里哪能支撑二十万大军?将来与契丹开战的话,必然是五六十万人大战,那个时候,只怕要天下之半的粮草供应。”

几个人一起点头。有了铁路,天下的战略环境大不一样了。现在数十万人连续作战,粮草还能供应充足,以前是不敢想象的事情。京东路的粮草能运过来,全靠着铁路,不然没有办法。

由于工业发展,两京和叶县人口聚集,需要的粮草大增。江淮两浙这两个粮仓的粮草,多是供应中原,现在还没有余力用作军粮。

第92章 育种为主第53章 分兵第64章 形势逆转第106章 故人重逢第205章 人才难题第121章 回归第52章 准备攻城第61章 水车第111章 铁甲第115章 契丹相争第46章 分道扬镳第206章 闲话党项第93章 恩威并施第75章 一溃千里第78章 仙人跳第58章 临行之言第165章 首战告捷第248章 北上第35章 来客第3章 新家第2章 同年第154章 快进快出第192章 全军覆没第108章 赏功第187章 关键一战第111章 权在官员第8章 擦边球第156章 不去管了第24章 秘密回京第128章 模范农户第111章 权在官员第221章 朝廷来人第105章 宝货第1章 面君第84章 接驾第56章 身边人第239章 各处皆有用处第64章 自投罗网第78章 钱来了第1章 平安是福第126章 前路第40章 不进则退第18章 给你放个烟花吧第5章 刁难第86章 以工代赈第73章 内部牵制第118章 普通人第31章 良好兵源第42章 债券第21章 眼见为实第258章 出首第152章 恰逢其时第70章 知识是财富第10章 血溅五步第3章 同行是冤家第131章 京城来使第97章 军人本该不怕死第13章 关键证人第118章 鞑靼人第15章 初具规模第44章 背后势力第125章 党项商人第119章 小火慢炖第107章 无可奈何第227章 一天一杯果汁第77章 无可奈何第16章 好大的雪第77章 祸福自招第187章 人财两失第87章 末路第113章 大势所趋第196章 专卖店和储蓄所第14章 阵前杀将第149章 农事第55章 玩具第262章 一攻一守第65章 介绍进学第104章 海商第108章 劝降第164章 商量第109章 人人有书读第92章 育种为主第166章 恶人当道第47章 随你喜欢第55章 自寻烦恼第210章 韩琦到来第59章 顺手牵羊第27章 善后第161章 就近买茶第152章 诸事皆难第151章 无心插柳柳成荫第56章 人多粮少第171章 快刀斩乱麻第78章 钱来了第268章 备战第31章 竞争第27章 回城第13章 关键证人第185章 张网第12章 征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