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3章 请降

第173章 请降

浑江是鸭绿江(此时唤做马訾水)最大支流,甚至一度被认为是鸭绿江的主干,但抛开这些不说,中途有近九十度转弯的浑江和鸭绿江上游一起,完美的在长白山下围出了一个长方形区域。

这对于人类而言,无异于最大的恩赐。

历史上, 高句丽人被王莽逼反以后,又与光武建立的大汉和解,但是随着这个国家的军事扩张最终引起了大汉的警惕,两国终于还是进入到了漫长的军事摩擦期。而面对着大汉的巨大军事压力,原本立都于浑江西侧纥升骨城的高句丽人,随即将目光投向了自家都城的对岸,也就是之前所言的那块风水宝地!

三面环水,一面背靠长白山, 这为这块领地提供了古典时代最出色的防御设施,然后这片领地又极为开阔,完全能够提供足够的农业保障……而这就足够了!

百余年间,高句丽人就是以这块长条形土地为立身根基,不断扩张,硬是在大汉眼皮子底下变成了一个人口数十万的‘大国’,还动辄与大汉的玄菟郡打得有来有回,有声有色,也算是足以告慰被王莽像杀鸡一样杀掉的初代高句丽王朱蒙了。

然而回到眼前,就在大汉光和元年即将过去的时候,汉人却是终于突破了高句丽人在外围营造了上百年的防护,将战火烧到了浑江之畔。

这么说或许又有点不大准确,因为徐荣攻破浑江上高句丽人最重要的据点,也就是他们的旧都纥升骨城时,并没有放任何一把火, 死人也只是死了七八个……后者主要是因为先头部队进入高句丽人在此城的行宫时,忍不住进行了一些劫掠, 然后惹出了一场不大不小的巷战。

当然了,这只是一个小插曲,随着数千骑兵的入驻,以及上百名敢于反抗的高句丽人脑袋被挂了起来,这座高句丽人的旧都还是彻底的落入到了汉军手中。

而且不管如何,无论此城的陷落有多么轻易,都不能抹杀汉军获取它的巨大战略意义……

首先,这是高句丽人的旧都,本身就是高句丽国中第二大城市,它的陷落本身就有足够大的政治意义,即便是汉军到此为止,那把这座城市搜刮一下,然后一把火烧了回家,也足以青史留名了,从公孙珣的角度来说也足以达到预定目的了;

其次,纥升骨城同时还是浑江上的枢纽城市,控制了它,就意味着高句丽人最核心的那段长条区域被彻底打开,甚至即便是浑江开冻,集安山下的高句丽人国都,也照样会对汉军敞开着大门!

更别说了,徐荣还在这座城中无意中抓到了一条超级大鱼。

“竟然如此吗?”公孙珣不禁若有所思。

“我家大王自然是愿意去洛阳走一遭的。”明临答夫继续恳切道。“要杀要剐都无妨,而将军有他在手,那此番功劳、声望自然是不必忧虑,至于称臣割地之事也是理所当然……”

公孙珣见状倒是觉得好笑,他现在才发现,这徐荣打仗固然是把好手,但政治方面却迟钝的厉害。

明临答夫当即俯首,却一时没有回复。

要知道,高句丽虽然只是撮尔小国,但毕竟开国建制快两百年,他们的高句丽王更是光武正式册封过的,换言之,人家这个大王的规制是正儿八经,名副其实的,受到中央朝廷认可的。而公孙珣此行,就算是最后真的在覆灭了高句丽,那估摸到最后上报时,也要捏着鼻子来一个‘替高句丽王讨伐叛逆’之类的废话以做遮掩的……

然而此言一出,周围居然又是一时冷场,便是公孙珣也是当即止步。

徐荣闻言愈发尴尬:“我乃是玄菟郡正职司马,剧太守正是我的主君。”

“且住!”徐荣忽然挥手制止了对方的讲解,并转而侧耳倾听了起来。“外面出了何事,我怎么听着似乎是有人在远远的喧哗不止?”

“让此人换套衣服,然后速速带上随我去见将军。”徐荣惊愕之后也是赶紧中止了这场临时审问,并迅速朝身边的侍卫吩咐了另外一件事。“顺便把行宫收拾一下,让给将军下榻!”

“高句丽撮尔小国,”公孙珣忽然起身言道。“主动起刀兵之事,只是钱财便可吗?”

“而且不止如此。”明临答夫赶紧言道。“其实我们高句丽人制度缺失,凡事并无明文法度作为依承,官职大小也是看族中势力大小而分……依我看,我们高句丽都中局势,不要说覆灭我椽那部了,那些逃回去的贵族恐怕连个领头的都还没推举出来呢!”

“若是将军觉得不够,在下还愿意将国中矿产、山林一应交与将军家中的安利号经营!”明临答夫当即再度叩首不止。“务必量高句丽之物力,结将军之欢心!”

公孙珣在问话,众人自然要屏声息气,然而这明临答夫此言一出,周围却登时响起一阵压抑不住的嗤笑之声,便是公孙珣也跟着怔了一怔:“你倒是够实在!”

“老夫这些年有意废除旧制,对国中各部贵种多有得罪……兵败如此,他们自然顺势把我推开了。”明临答夫依旧显得极为坦诚。“之前被司马沿途追索时,我曾让他们来纥升骨城,可他们却一起鼓噪,要趁着浑江结冰直接过江去国都……”

“也罢,不过行宫而已,”一念至此,公孙珣倒是主动为徐荣开脱了一二。“而且如今的高句丽王还是权臣私立,也未必就要有所敬重……这样好了,住就不必住了,且在里面摆宴,然后除必要防守之人外,全军队率以上军官,都进去见识一下。”

“你且讲来。”公孙珣倒也不至于没有这个耐性。

徐伯进回头定睛一看,才发现说话人居然是明临答夫……原来,刚才的事情让前者一时慌乱,所以并未来得及将此人交与公孙珣。

讲实话,仗打到这份上,公孙珣并不觉得自己会少掉功劳和名声……人家剧腾也确实出了不少力,甚至可以说没有剧腾的支持这一仗胜负都未可知,那么分润他些功劳,让这厮混个封侯之功也无妨。

“其二,”明临答夫丝毫不在意上首之人的嘲讽,而是继续言道。“我虽然被举国仇视,但族中椽那部毕竟是高句丽五部之一,再加上贯那部哑哑可虑已死,桓那部于畀留也不知下落,王族也被我昔日杀的元气大伤,故此,这些人虽然恨我入骨,却拿我没办法,我还是有能力为大汉做事情的。”

“他便是高句丽莫离支明临答夫?”公孙珣不由停杯失笑。“我还以为是徐司马从哪里找的账房先生呢……不过,多日对峙之下,虽然看不清面容,可身形与这须发形状倒是对头,应该是没错了。”

“你身边人呢?”徐荣闻言不由好奇。“堂堂一国莫离支,总揽朝政数十年,便是兵败如此,身边也该有些人追随吧?”

“诸君辛苦了!”白马旗下的公孙珣眼看着仓促出迎的汉军大小军官,也是恶作剧一般的迎面招手问候。

明临答夫不由一声干笑。

“将军太高看我们那位大王了。”明临答夫不由冷笑。“也太小瞧我们国中贵族势力了,王族也不过是六族之一,而且当日宫变废立之时他们便已经势力大消,便是那一千五百宫廷卫军,也不过是我们三那部的私兵而已……谈何覆灭我们椽那部?”

此言一出,周边诸将居然全都点头附和于莫户袧,倒是让徐荣一时无言,而且刚才刚刚失去的那种不安感也是陡然回来了,偏偏他又不明所以,便不由有些喏喏。

“好了,你我就不必相互吹捧了。”公孙珣拽着对方手臂,与对方平行而立。“且说正事,剧太守已经到了坐原,我便先行一步……我问你,纥升骨城既下,不知道军中士气如何,能否尽快动身围攻高句丽国都?”

“将军,”明临答夫诚恳言道。“鄙人在坐原一口气败光了我们高句丽国中几乎所有兵力,上至各部贵人,下至各城国人,都恨我入骨,我要是依旧做高句丽执政,那战后唯一能依靠的便是大汉了,所以我不会狡黠反复,对大汉与将军不忠!此其一也!”

众人这才各自有所舒缓,然后又纷纷来了兴致。

没人昂首挺胸喊一句‘为大汉效命’,而是几乎所有人都慌忙下拜。

“……”

“将军明鉴!”明临答夫瘦小的身形不禁一震。“实在是攻城则确实未必可下,可若是将军能饶过我们高句丽国都,并届时让在下执掌国政,那在下保证,国中财富必然倾力付与大汉、将军还有诸位……”

明临答夫微微耷拉下了眼皮:“那徐司马到底是怎么想的,是想助这位公孙将军,还是想助那位剧氏府君呢?”

“战场之事,瞬息万变,几日前你也非不可能胜之局,若是你赢了,我岂不是也徒惹人笑吗?”坐在上首的公孙珣不以为意道。“不过战事大局已定,接下来无外乎是贵国国都能不能被我们拿下,然后此战又如何收尾而已……莫离支此时如此坦诚,想来是有些言语与我?”

但是问题在于,当公孙珣得知了审配当日求取援兵的细节,也就是后者不得已吃下文书一事后,他不免起了几分护短之心,所以就趁着对方还没来,径直往前军处来了,故意让剧腾扑个空……这宛如拿鱼干逗猫一般的行为,其实并无实际作用,只是单纯的任性罢了。

“败军之将,让将军见笑了。”明临答夫赶紧干笑着下跪请罪道。“本不该与大汉天兵对抗,以至于徒惹人笑。”

徐荣目瞪口呆。

几名护卫当即转身跑出了行宫,却又迅速返回,然后一脸兴奋的下拜回复:“司马,外面的人都在喊,说将军已经入城了,不少人都在往西门那里去欢呼迎接!”

当然了,没人会觉得公孙珣现在没有资格任这个性……尤其是转眼间连纥升骨城都已经被汉军拿下了以后。

“徐司马请起。”公孙珣也是赶紧笑着上前,然后揽着胳膊将对方扶起。“几日前我在高台上见司马长驱过敌营,今日又听说你马不停蹄直入此城,所谓长驱直入,真是有古名将风范。”

“我想也是。”明临答夫赶紧点头道。“这位公孙将军虽然年轻,但确实御下有术。刚才也是一眼看出徐司马落入僵局,便主动维护于你,先闭口不再谈进军之事,又引全军上下来行宫,省的有人嚼你舌头……”

明临答夫一时也是无言:“徐司马,你家将军既然说到什么剧太守已经到了坐原,分明就是不想将功劳分给那位剧太守的意思,所以才要速速进军,拉着你的手说这话,更是要你主动出言赞同……这番道理,便是那几个鲜卑人都能听得出来,你一位汉将如何不懂这些关节?!”

而从其他将领的反应来看,大家应该是普遍性心怀不满,所以才会在他公孙珣面前含沙射影。

“刚才一会功夫里,徐司马连犯了两个大错。”来到行宫,眼看着公孙珣又趁着开宴之前挨个慰问那些能够入内的中级军官,徐荣耳后却是陡然传来一个声音。

徐荣旋即大喜,之前莫名涌出的不安也是消失不见:“将军料敌于先,又指挥若定,大局既成,才有此战大胜!”

公孙珣确实是来了。

“现在看来,明临答夫,此番你其实是主动求俘,想与我说这几句话吧?”

眼见着和自己一起追击出来的塌顿、莫户袧、段日余明、韩当、公孙越等人居然早已经簇拥在了公孙珣身旁,城中诸将居然就只差自己一人,明明打了胜仗的徐荣反而有些莫名心虚,于是当即远远拜倒。

“拜见将军!”

徐荣闻言不禁缓缓点头,然后却又忽然开口:“其实,我还犯了第三个大错。”

“回禀这位将军……”坐在地上的明临答夫倒也称得上是低眉顺眼了。

“正是。”明临答夫赶紧下拜行礼。“既然大局已定,还请将军许我在战后继续主持高句丽国内局面……”

“那你为何不一起去?”徐荣愈发奇怪。“你去你们国都,说不定还有所为,孤身来此,不是正送入我手中吗?”

“一来,徐司马你不该当众将行宫献上,这是很犯忌讳的事情,之前也不该私自占用……”

“外邦小臣,不敢在将军神威面前有所欺瞒而已。”明临答夫跪在行宫大堂上,然后昂首恳切应道。“还请将军许我自述缘由……”

“你族中势力尚存吗?”公孙珣倒是真来了点兴趣。“据我所知,你们国都中不是说还有一千五百宫廷卫军吗?你如今人不在都中,要是你立的那个大王稍微有些手段,此时椽那部怕是已经要覆灭了吧?”

“唤我司马即可,我们军中只有一位将军。”徐荣当即蹙额打断了对方的吹捧。

“此事确实是我欠缺考虑。”徐荣当即恍然大悟。“我忘了这是王宫,不该请将军下榻,昨晚上更不该留宿于此。”

“二来,徐司马你不该当众反驳你家将军速速进军之意……”

徐荣一时愕然:“虽然兵贵神速,可将军为何如此着急?我意既然纥升骨城已下,那不如休整一二,等后方兵力赶到,然后集结大军,从容攻下高句丽国都。”

“而且,”明临答夫继续言道。“虽然不知道徐司马你和那位剧太守是什么关系,但你家将军既然主动寻你说这件事情,俨然是对你有所期待的……”

“恕在下直言,恐怕并非如此。”明临答夫赶紧抬起头来继续认真作答道。“将军若不去,他们自然会纷争不断,可将军若真是围城,恐怕他们就会围绕着我们那位大王团结一致一番也说不定,各族中最后藏着的力量也是要全都掏出来的……我们高句丽国都已经建城一百多年了,背靠集安山居高临下,而且城垣坚固易守难攻,若是贵族们能够团结一心,将军未必能急速拿下!”

“所以你才不回去吗?”公孙珣不由恍然笑道。“你若是回去了,给他们立上一个靶子,反而会让这些乌合之辈联合一心与你家椽那部作对,然后突然引起内乱?”

“小老儿并无他意。”明临答夫赶紧低声言道。“只是蒙司马以礼相待,再加上我本人多行政务,对人心多几分把握,所以才不顾身份,多言了几句……”

“刚才徐司马说你事时我还奇怪,以你的才智,难道不晓得孤身一人并不能守住纥升骨城吗?既如此,为何还要孤身来此,以至于自投罗网呢?来不了纥升骨城,去不了国都,去随便一个其他偏远小城躲着又如何,为何一定要来此处?”

“徐司马此言差矣!”就在这时,莫户袧忽然跳了出来。“将军既然有军令下来,你我直接奉命行事便可,何须多问?”

“当然是助公孙将军。”徐荣倒是毫不犹豫的应声道。“剧太守来我郡中数月,未见恩德,反而是公孙将军虽然不过相处数日,却隐隐有大将之风,我辈能执掌万军,一战至此,全靠他的指挥有力!而且何止是我一人尊崇将军,军中上下谁人不服,便是后来剧太守遣来的其他援军,不过几日而已,也是心服口服。”

公孙珣长叹一声:“我明白了,明临答夫!”

“有其一必有其二,”公孙珣满脸戏谑的接口道。“莫离支继续!”

“是!”

这种情况下,本就是私自出兵的公孙珣焉能不明不白的入驻敌人的行宫?这不是找不痛快吗?更别说,身后还有个玄菟太守呢,万一被身后的剧腾揪住了尾巴,到时候癞蛤蟆爬到脚上,咬不死你恶心死你怎么办?

实际上,这一点政治敏感性,不要说是公孙珣、公孙越等人了,便是莫户袧、塌顿、段日余明等胡人头领也都是有的……甚至对他们而言,这种名分上的事情恐怕还更严肃一些。

实际上,当他确定了前方高句丽大军彻底覆灭以后,就只带着数十名白马骑兵,沿着满是尸首千山通道,径直往此处而来了。

“那你到底怕什么?”

“正是怕他们……”

“将军已经下定决心要进军了?”徐荣登时无言。“他不是专门问我该不该进军吗?”

“怕被你们大王治罪吗?”

“是,这位司马。”明临答夫当即改口,用还算利索的汉话答道。“我原本确实是想守卫一下旧都的,但无奈之处是……我这次乃是孤身入城,身边乏人,一开始连身份都没人帮忙证明。”

然而,偏偏是汉军将领徐荣表现的有些失措了……实际上,他刚才似乎就是从行宫方向而来,说不定昨晚上他本人就是在那里休息的也有可能,甚至可以想象,那边应该也有被徐荣下属给搜刮的可能性。

“你便是明临答夫?”看着眼前身材矮小、而且衣着破烂的小老头,徐伯进也是半信半疑。“既然你比我们早半日入此城,那为何没能据城而守,反而让我们如此从容便冲入城内呢?”

“可我若是还觉得而不够呢?”公孙珣持杯来到对方身前问道。

不过,眼见着身后侍从从行宫中跑来,徐荣也是赶紧转移了话题,力邀公孙珣入行宫下榻,先行宴饮,然后宴会上再论进军一事。

“你且说来听听。”徐荣倒是真的有些疑惑。

“这……”虽然依旧有些不明所以,但徐荣好歹也知道自己应该是哪里办错事情了,便不禁有些慌乱。

“既如此,”公孙珣见状不由眉头一挑,复又扬声追问。“你们国中一盘散沙,我此时进军岂不是能轻而易举?”

“回禀这位司马,不是怕治罪,其实我们高句丽国中本就没有明文司法,人若是犯罪的话,大家一起公议时比谁嗓门大便可……而我家乃是本国大族,便是兵败如此,他们也很难治我罪的。”

“一来,此城实在是要害之地,不敢轻弃;二来,在下实在没想到司马如此急速。”话到此处,明临答夫不禁苦笑。“三来,以如今的情势,在下也不敢去国都了。”

“那么这就是其三了,”公孙珣缓缓言道。“你莫不是想说攻城未必有利,所以想劝我不要攻城吗?”

公孙珣仰头大笑,这才下马上前扶起了众人,而此时徐荣也是忙不迭的出现在了视野中。

一旁韩当等人原本想蹙眉喝骂,但此时开宴未久,并没真失了分寸,所以眼看着上首的公孙珣居然变得面色严肃起来,一时间,也是并无人敢多嘴。

这倒不是说他功利心迫切,恰恰相反,他只是单纯的想恶心一下玄菟太守剧腾罢了……话说,后者听闻前方大胜,高句丽五万大军一日尽没以后,先是和所有人一样,惊的下巴都要掉了,然后却也是显出了一个大汉朝边郡两千石的风采。据说,当时这位剧公剧太守连鞋子都不顾的换,就直接跑到官寺的庭中发动了整个玄菟郡的力量,大车小马,民夫壮丁的,直接往坐原而来,然后他本人也是高头大马,鹖冠铁甲,威风凛凛的紧随在大队之后了。

“来得好快!”徐荣和明临答夫一起惊愕了一下,不过后者没敢喊出声而已。

……………………

“将军明鉴!”明临答夫深深压低了脑袋。

———————我是罪己的分割线———————

“太祖伐高句丽,俘其国莫离支明临答夫,以答夫年迈,不予刑辱。答夫遂请降于纥升骨城,曰:‘量高句丽之物力,结将军之欢心。既有悔祸之机,宜颁自责之表……今兹议约,见将军高德之见谅,疾愚暴之无知,事后追思,惭愤交集。’呜呼,执一国政者,其人堪无德如此乎?”——《典略》.燕裴松之注

PS:感谢书友寂寞灬好了的打赏……很惭愧

还有新书群684558115大家可以加一下。

(本章完)

第85章 首尾第241章 盗马亦盗人第76章 撤屯(中)第395章 塞上长城空自许(2合1)第515章 谁道天涯知己少第416章 单骑偏能复十城第230章 歃血第27章 胆大包天第468章 长安城内闻更声第199章 摒除万般事(下)第157章 亲厚第22章 借刀第18章 虎 羊 狼(6k大章)第81章 鸡汤(上)第171章 长驱第60章 出奇关于完本与完本活动第20章 杀人者,贾超也!(4k)第493章 变化纷纷入静观第371章 一骑如熊虎第42章 请和第375章 雄心如君莫可拟第207章 喜怒形于色(上)第53章 中流击水第184章 檐下多蓬蒿第90章 出塞第219章 天下大吉第156章 谋断第241章 盗马亦盗人第18章 虎 羊 狼(6k大章)第98章 处置(下)第329章第52章 当归第135章 何从第142章 雷雨第51章 当走第338章 丈夫功业本相依第136章 急转第500章 一朝斩龙落田埂(继续大章还债)第101章 大事(中)第214章 宴于桑庭第192章 人间多真情第197章 不闻新人来(下)(熬夜8k补偿)第33章 却陷纷争(5.6k)第287章 夫子如何较去留第57章 归家第101章 大事(中)第376章 夜夜酣歌感知己第222章 掷首而还(7.7k)第300章 满酌陶碗俯首退第390章 时事难从无过立第422章 智士见事迟第254章 汹汹人寰犹不定第528章 铜雀游客恨来迟第447章 几人虚费一生心第238章 思南忽思北第337章 白首汉廷刀笔吏(续)第44章 医无闾第401章 去留皆洒然第453章 何敢自矜医国手附录6:旧燕书.太祖武皇帝本纪.卷一.卷二—第191章 天意怜孤草第86章 霜降第217章 范阳之枉第355章 舟车何处不通津?第360章 虎狼从中也立身第79章 远迎第486章 新策闻故地第454章 药方只贩古时丹第432章 伏盾终起盾(本月153k)第224章 呼喝而死第220章 匹夫之勇对不起,写了一章又删除了第151章 不甘第126章 速杀第100章 大事(上)第163章 岔口第174章 兵临第30章 花明柳暗第522章 但见悲鸟号古木第508章 力尽关山未解围(中)第37章 汝南买士第72章 宦游(5.3k二合一)第533章 不见枯枝培土时(下)第242章 释怀难释意感谢白银盟阿蕾格格巫,顺便说几句话第435章 君臣不易逢第528章 铜雀游客恨来迟第500章 一朝斩龙落田埂(继续大章还债)第247章 公孙珣且战且思第259章 铁刃瘦黑立北营第219章 天下大吉第127章 巡游第279章 旧俗疲庸主第374章 被驱无异犬与鸡(二合一)第528章 铜雀游客恨来迟附录5:新燕书.卷二十六.世家第一——娜斯塔第511章 出不入兮往不反请来领奖!第438章 不能捐身兮心有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