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4章 堂中辟一人

第234章 堂中辟一人

公孙珣说到做到,毫不拖泥带水。

当日他便将大营托付给了曹操,却又只是下令让对方悉心打造攻城器械,等待自己引‘援兵’回来再开战,然后居然就连夜带着韩当、关羽与八百骑往韦乡东南侧几十里外的济阴郡乘氏而去。

如此举动,搞得曹孟德莫名其妙之余也是浮想联翩。

而另一面, 一直到越过了韦乡,进入济阴郡以后,路上通过矮胖子董昭的详细描述,公孙珣这才对济阴李氏有了一个更加直观的概念:

实力强大,这家人户口数千,丁口万余,并不是夸张说法,而是事实;

势力也广, 这李氏以济阴乘氏为核心,以乘氏东北侧的巨野泽为私产,商业、田地沿着濮水、济水、巨野泽一路扩展,势力几乎遍布兖州各郡;

家中向心力极强,明明已经强大到跨郡连州的地步了,可实际上整个宗族依然牢牢掌握在嫡脉主枝的手掌之中,并未有任何分家的迹象。

“如今整个李氏当家的乃是嫡脉的三兄弟。”夜间,半路上停下来歇息喝水的时候,董昭继续介绍道。“最长者李干字伯健,目前就在乘氏,是实际上的当家人;次者李震,字仲断,现在却是在山阳郡,主持那边的李氏势力;三者李艮,字叔节, 如今为长兄辅佐,依然在乘氏……”

“那李进是何人?”公孙珣忽然打断对方问道。“如何让你董公仁念念不忘, 以至于在冀州还要拿此人名讳做遮掩?”

不过,公孙珣倒也没心思吓唬这些人,只是安安静静的接过热汤和胡饼,就坐在一个马扎上吃了起来。可是,也根本不用他吓唬,等到那位县丞和董昭说上几句话,又往公孙珣身上配着的双份印绶(亭侯的紫绶金印,中郎将的青绶银印)上一扫,再看了眼白马旗旁的那根节杖,却几乎是自己要被自己吓晕过去。

“我知道你二兄李震不在乘氏,可李干、李进何在?”公孙珣面无表情,凛然问道。“居然敢没来迎我吗?”

“伯健兄明见万里。”立在廊下的董昭依旧很是恭敬。“这三件你都说对了!军情紧急,分派给中郎将的并州兵马其实未至;而中郎将此番持节而来,两千石以下皆可斩,自然可以就地征募兵士;至于这六七千人,也全都是朝廷精锐骑兵。”

李干微微恍然,然后复又问道:“既如此,我便只有一问了……董司马,韦乡处如今有多少朝廷官军?”

董昭自然不会跟关羽这样的人物置气,当即便只是憨笑一声:“关司马见笑了,我这人确实胆小怕事……不过,历来郡守、刺史不敢碰这户人家也是事实,不然我也不会借君侯之威来压制此辈了。”

院中众人再度安静了下来,连李进都老实了很多。

眼前的董昭和关羽有些小摩擦,可公孙珣并未多言,只是望着漫天繁星不由暗暗感慨而已……其实,到了此时他那里还不明白董昭会何要暗中对这家姓李的使绊子?这种巨无霸一般的豪强人家,盘踞在中原腹心之地,跨州连郡,肆意妄为,刺史、太守无人敢管,那么同郡之人又如何会不觉得如芒在背呢?

大雨倾盆而至,院中三人各自狼狈之余却全都面色青白不定:

“倒是一个昂然武勇之士。”公孙珣微微笑道。“可有字?”

不过,公孙珣倒是未曾把这户人家往李典那里想……这实在是因为他母亲故事中的李典形象极佳,而眼前李氏的豪强做派,即便是未见其人,那种狠厉嚣张的气势便已经迎面扑来,实在是让人难以产生相关联想。

“当然,也不是没有第三条路。”公孙珣愈发笑道。“现在我就在你家中,你们或许可以拼死一搏,先杀光了我与这八百骑,然后趁着韦乡援兵未到,仓促四散而逃,去海外,去交州……或许还是能有人活下来的,但兖州数代根基,就不要想了!故此,还是那句话,今日我若不能辟人,便要族人!如何啊?”

“既如此。”公孙珣不由冷笑。“若你弟不应我辟,我何须杀你区区三人?族诛你李氏三千人又何妨啊?”

在另一个时空里,董卓乱政,关东群雄并起之后,这家人在李干的带领下是一度试图自立的。只不过,他们实在是空有实力而缺乏政治名望,所以无法获得天下人认可,这才在半割据的状态下投奔……或者说带资入股,强强联合了当时的东郡太守曹操。

实际上,从这家人如此大的势力可三兄弟却都只是白身来看,怕也是他们平日间行事肆无忌惮,名声极差,这才引起了州郡中的警惕,早两辈子就绝了对方整个家族的仕途。

“不好。”公孙珣失笑摇头道。“名进,还字进先,太过于激烈了,将来会吃亏的,改了吧!叫退之如何?为人须谦冲一些。”

当然了,公孙珣不知道的是,他还是小瞧了人家李家。

“其实我大略还是知道一些的,但却又实在不敢明言!”董昭忽然严肃起来。“贤昆仲可知道,堂内这位将军自弱冠以来,攻鲜卑而烧其王庭弹汗山、杀权宦而悬其尸首、覆灭高句丽则发其国四十万丁口为奴……如此人物,我便是对他心意有所猜度,又怎么敢跟你们说呢?我不要命吗?”

“乘氏李氏可有人来?”公孙珣根本没有拐弯抹角的意思。

“鄙人李艮,字叔节。”一个二十五六岁,年轻士子模样的人当即越众出列,恭敬行礼。“见过君候!”

“然也!”李进强压怒火,浑身湿漉漉的下拜言道。“小民便是李进!”

但无论如何,三人却终究没有敢轻易离开院中去廊下躲雨……哪怕这是他们家中!

大雨之下,不知道过了多久,董昭才又重新急匆匆的出现在三人视野之中。

“不愿意?”公孙珣迎着对方目光坦然看了过去。

然而,即便是曹孟德,面对着实力强大而又向心力极高的李家,也是无可奈何。李干死了是他儿子李整接手族兵,然后李整死了他在山阳的堂弟李典接手族兵……所以李整年纪轻轻便是青州刺史,李典不到二十岁便是中郎将、太守!

最后,一直到曹操击破袁绍,势力无可动摇之后,李典才将自己家族整个迁移到邺城以示彻底降服。而这个时候,经历了几十年的战乱,李典居然依旧在乘氏保留着‘户口三千,人口一万三千余’的惊人族中私有实力!

“没错,”低头强耐的李进在旁也是突然插了一嘴。“听说韦乡前日打了一仗,官军被打的落花流水,主将屁股都挨了一刀,是真是假?”

不过,看起来公孙珣也确实没有动手的意思,他瞅都不瞅规模庞大的李氏聚居之地,也不理会李氏族人如何招待自己带来的八百骑兵,反而直接顺着李艮的引导,来到一处极为宽阔的院落,并下马进入其中内堂!

当然,联想到了怕也没用,因为此时的李典不过三四岁而已,俨然打小在张辽、乐进这两位面前就是个做弟弟的。

“哼!”不待公孙珣说话,一旁听了许久的关羽却终于是忍不住冷哼一声。“中原腹地,竟然有如此强横人家,听董司马你这言语,郡守、刺史居然也不敢招惹吗?还是董司马你胆小怕事?”

李进弄了半晌才反应过来自家兄长口中的退之是谁,又闻得一个区区屯长……也就是所谓百夫长,也是愈发悲愤,却又无可奈何。

然而闷雷滚滚,天色愈发阴沉,眼看着已经有稀疏雨滴落下,堂内却依然无声,倒是让原本性格不一的李氏兄弟俱皆不安起来……他们此时已然不是担心是否会被淋成落汤鸡,他们担心的是堂上那人的态度。

堂中众人一时呆住。

这位持节将军的语气依旧不善,可骤然听说对方要带兵入城去自己家中,李艮此时反而松了一口气……无他,此举最起码说明对方并没有猝然发难的意图,不然不至于亲犯险地!

一夜疾驰,等到第二日上午,公孙珣便引着八百骑兵陡然出现在了乘氏县城之外。

县中的表现当然可以理解,兵过如匪,谁也不敢放这些骑兵入城,然而天色此时偏偏又有些黯淡,明显有下雨的趋势,就怕不让入城,这些军士又会闹起来,这才放出一个背锅的县丞来。

然而即便如此,他们还是怼不过世族人物……当然了,这也许跟李整、李典这堂兄弟俩死的太快有很大关系,因为即便是这个家族乱世中掌权最长的李典死时才三十六岁,而公孙珣从自家老娘故事中的认识的那个李典李曼成其实更像是李干、李整、李典这三人的历史集合体。

“如此勇士,藏于乡野之间也是可惜。”公孙珣复又淡淡言道。“黄巾贼祸乱国家,如今正是勇士保国安家,疆场用命之士,你也不要留在家里了,随我从军去吧!”

“请君侯放心。”李干咬牙应声道。“必然在乡中替我弟优选出一百勇士来,并自带兵器、牲畜、粮草,然后随将军征伐蛾贼,以示我们族中对朝廷的忠谨!”

“不是一百。”公孙珣居高临下看着这个李干李伯健从容言道。“是三千……你堂弟空有一勇之气却毫无将才,兵少了恐怕会丧师辱国,这一屯中须有三千人马才勉强堪用!除此之外,但凡我军在河南有所为,你们济阴李氏还要替全军准备粮草补给,调查黄巾贼布置动向,如此方才勉强可示忠谨!”

“能得君侯看重,这是退之的体面!”李干赶紧伏在地上言道。

李艮立时汗如雨下,根本不知道该如何回应……对方明显来者不善,而自己长兄本就是听说有兵马在城外,以谨慎起见才只让自己出来探视的。若是按照眼前这位的意思,让当家人长兄李干还有负责族中武事的从弟李进一起出来,那要是被对方当场拿下,济阴李氏岂不是要任人宰割?

然而,面对着一位持节的将军,此时不答,又待如何呢?不要说当事人李艮,便是一旁的县令和城中其余豪右官吏,也都已经两股战战了,生怕即刻生乱。

“回禀君候。”这李艮听着话头不对,赶紧直接俯身请罪。“君候刚刚来到乘氏,便是县尊与我等也是临时得知,家兄与从弟尚不知君候到此!”

“是!”李干咬牙答道。

春夏之交,闷雷滚滚,院中也一时安静下来。

狼狈不堪的李干看了看董昭一眼,终究是没说什么,反而在雨中认真行了一礼,这才大踏步的往自家内堂而去。

雷声隆隆中,公孙珣不由拊掌而笑。

很快,又有一名精干中年人和一个身材高大魁梧的青年人物匆匆赶来,并恭恭敬敬来到院中侍立……但公孙珣却居然没有召唤这些人的意思,反而直接在后堂榻上躺了下来。

“识得此物吗?”公孙珣抬手指向了韩当怀中之物。

“李伯健是吧?”公孙珣终于再度笑问道。

“第一次见到,却早有耳闻。”李干勉力答道。“此乃节杖,代天子权威,两千石以下皆可斩……君侯难道是想说,若我弟不应君侯之辟,就要杀了我们三兄弟吗?”

董昭也是尴尬苦笑,然后便微微躬身以对:“明公之情,属下没齿难忘。”

李干也恍然醒悟,然后微微拱手称谢:“多谢董君看在同乡之义的面上直言相告了。”

年逾三旬,却面部线条强硬的李干仰头望着乌云密布的天空,根本理都不理自己堂弟的话。

李艮茫然看着发出了微微鼾声的这位将军,又看了看侍立在堂下的两个挂着印绶的军官,最后将目光转向了那个其实很熟悉的黑胖子……但终究也只能无奈退出,和自己兄长、从弟一起侍立到了院中。

“董君。”骂完了自己从弟,李艮复又盯住了立在廊下的那个矮胖子。“你我是乡人,何妨透个底,这位好大名声的白马将军不去打黄巾贼,缘何到了我们乘氏,还专门寻到我家?”

“我也不为难你。”公孙珣负手而言道。“李干与李进既然不愿意来,我便入城去见他们好了……听说这城中一半都是你家产业,那一事不烦二主,你让你家人收拾一下,让我这赶了一夜路来寻你家的八百骑兵好生歇息一下,也替我收拾一间干净房子,稍作歇息。”

就这样,李干、李艮、李进这三位李氏族中权势者们立在了院中,董昭立在廊下,关羽与韩当立在了堂内,公孙珣睡在了最里面的榻上……虽然前两者偶尔有些交流,但整体而言,情况却是僵持住了。

“谁取得?”

“董公仁,你须也是一千石司马,如何能不知道?”李进闻言愈发不耐烦起来。“莫不是明知而不愿言……你我乡人,何须为一外人隐瞒?”

李进一时不知道该如何作答,只能呆呆看向自己长兄兼族长。

“鄙人在。”满头大汗的李艮干脆利索的跪了下去。

“然后,这位持节的中郎将便弃了韦乡,直接来我家了?”李艮愈发失笑。“公仁,此事我心里有底,确实不怪你,但你要跟我说实话,他是想要钱还是想要粮,又或是韦乡围攻不利,想要壮丁?”

“如此,”公孙珣终于从座位上起身,向前虚扶起了这三人。“退之便是我同袍了,他之家人,也是我之家人了,三位请起!”

三兄弟闻言神色各异,李进明显面露不屑,李艮若有所思,李干却是愈发郑重其事起来:“是后援未到,还是要就地募兵?这六七千人莫非都是如今日这般精锐至极的骑兵吗?”

董昭一时正色言道:“李进嘛, 字进先,乃是这李氏当家三兄弟的堂弟,也算是近枝了,今年刚刚二十有余,平日里好勇斗狠,大概便是经常聚拢族兵做武事之人,听说李氏与徐州糜氏的私盐生意便是此人日常来做……至于当日我为何要拿此人做遮掩?不瞒君侯,不是我对此人有成见,乃是因为李氏势大,我便是举了孝廉,当了朝廷官员,也不敢拿人家这嫡脉三兄弟做阀,用一个李进的名号,已然是到头了!而明日一早到了乘氏,我也建议君侯便只征辟这个负责武事的李进便可,不要征辟人家当家的李氏三兄弟,否则,便是君侯日后无忧,我董昭家在济阴,也是要难过的。”

“多谢将军赐字。”李进无奈,也只能恨恨而言。

堂中三人依旧不言,只是死死盯着眼前之人。

于是稍等片刻之后,城门当即大开,县令和一众城中官吏、豪族首领也纷纷列队出迎,这一次,不仅有大量的酒水和未及宰杀的牲畜,那县令甚至咬牙邀请了公孙珣入城休息。

“是真的。”董昭微微拢手笑道。“正是韦乡作战不利,中郎将昨日才亲自提大军到了韦乡的,然后才有今日来此之事……至于说公孙将军想要什么,恕在下位阶不高,并不知晓。”

李氏兄弟一时语塞……便是一直抬头看着天的李干也终于低下头来认真看向了自家后堂。

李进当即憋得面色通红,只能将脑袋强压了下去。

县中见到有兵马出现,先是慌乱不堪,等看到汉军旗号这才稍微安稳,却依旧是紧闭城门……过了许久,才出来了一个县丞,战战兢兢的领着几个人抬着一些汤饼出来劳军。

“自然知道。”李干听到对方否认要杀人,也是不免浑身一轻。

“果然。”公孙珣见状不由叹气。“定然是你们济阴李氏素来无德无行,平日间怕也屡有不法之举,这才心虚难耐,不敢来见我……李艮!”

不过,正所谓天有不测风云,昨日晚间尚未看出来,可今日早上八百骑兵来到乘氏县城外的时候天色就有些阴沉的意思了……如今公孙珣一睡不起,外面居然渐渐的昏暗起来,乌云密布,俨然有落雨的意思。

公孙珣一番循循善诱之下,堂中却鸦雀无声,屋外也闷雷滚滚,李氏兄弟也俱皆面色惨白而无言。

“举族而出为我与朝廷尽力又何妨啊?”公孙珣依旧不急不怒。“如此方能显出你家的忠谨,不对吗?莫非你这堂弟居然要不应我的征辟吗?”

随即,三人也不敢多留,只是告辞而出,说是事关重大,要冒雨准备,而公孙珣却也没做挽留。

“尽如君侯所言!”片刻后,从董昭身上收回目光的李干无奈叩首言道。“三千李氏子弟,即刻随退之出征,粮秣、器械,河南各地情报也请君侯放心,绝不敢有半分虚妄之处!”

李干难得动容:“俱在韦乡?”

“除白马城千余留守,其余尽在韦乡。”董昭直接了当。

“我如何会做如此低端可笑之事?”公孙珣昂然作答。“我再问你,你知道就在韦乡处,我还有四千骑兵吗?”

“现在知道了吗?”公孙珣居高临下看着此人问道。

“既如此,我明日倒要看看是何等人物,竟然嚣张至此?!”关羽横眉怒目,半是鄙视半是愤然。

当然了,没有动手余地不代表就不需要继续尊重这位持节而来的中郎将了。毕竟,虽然有黄巾乱起,可看着眼前的局势,李氏却也不觉得汉室权威就可以藐视,他们也没准备造反如何的……实际上,看看地图便知道了,若非是济阴李氏的立场摆在这里,怕是从幽州到荆州,黄巾军上来便能连成一片了!

换言之,这李氏很可能是中原第一豪强之家,甚至是整个大汉朝的第一豪强!

身材高大,且年轻气盛的李进第一个忍耐不住:“两位兄长,不如咱们去廊下躲一躲吧?却也不算失礼!”

“伯健啊,你说,我是无力而不能呢,还是心有顾虑而不愿啊?”公孙珣见状继续笑言道。“我手上握有强兵,又有节杖,还是一个跟兖州八竿子打不着的幽州人……为何就不能轻松灭你济阴李氏全族,然后拢手从容归朝呢?你们说,这个道理你们是真不懂,还是跋扈惯了,压根就不愿意往那边想呢?”

李氏兄弟步入内堂,果然,只见那公孙珣印绶齐全,鹖冠扶刀,高坐在自家内堂上首,身旁一名鹰目细髯的军官则抱着节杖立在一侧,而那名身材异常高大,据说是姓关的司马,则手持长兵,眯着双眼立在内堂门内,而且还毫不掩饰他双目中对三兄弟的憎恶之意!

最年轻的李进是纯粹愤慨于对方的轻视;

李艮似笑非笑。

“族中长辈。”

董昭听得此言,也是赶紧拱手:“叔节兄羞煞我了,我一个千石司马,在你面前如何敢称君?”

而稍倾之后,身为李氏族长,李干也终于第一次开口了:“公仁,你有难处我是晓得的,但有一事你须与我坦荡一些……这位公孙将军身为朝廷一路主将带了多少兵马?韦乡处又有多少?”

“不过。”公孙珣复又缓缓言道。“虽然许了屯长,可军中却无多余兵马,也没有哪位军官战殁之事……你们族中且替他凑些兵马壮丁来。”

“这实在是……”李干不顾礼仪无奈放声言道。“君侯,我族中不过几千户而已,三千人岂不是举族而出?!”

然而,公孙珣依旧不以为意,只是继续坐在马扎上喝热汤吃胡饼,任由董昭在那里应付……而等到他不慌不忙的吃饱喝足了,方才起身看向了这一拨人。

浑身湿漉漉的李干怔怔抬头看向了高踞于自家堂上的这位‘君侯’,长久不知该如何言语。而他的弟弟与堂弟,也都各自攥紧了拳头。

稍长一些的李艮是在担忧这次出血的额度;

而身为族长的李干却是忧心忡忡,思虑更重。

“那就好,就让这位李退之且做个屯长吧!”公孙珣不以为意道。“我虽持节,却只能杀两千石以下,而不能替朝廷任命六百石以上官员……你们要懂得我的苦衷。”

李进终究是年轻气盛,再加上他最后入内,两个堂兄难以照看到他,所以居然与这位司马毫不示弱的对视了起来……倒是李艮站定后将要行礼时发现身边没人,这才一把将人拽了过来。

“对不住贤昆仲。”董昭苦笑连连。“我进去想要喊醒将军,却被那位个头极高的关司马给挡住,不许我打扰将军之余还居然还不许我出来……我与他素来有怨,乃是故意为难我……不过,现在将军已然醒了,唤我喊三位进去。”

至于说董公仁为此借用自己的手敲打这家人一二,公孙珣倒也依旧无话可说,因为且不说人家董昭并无有什么遮掩的意思,便是他公孙珣此行平叛,似乎也的确需要一股强横的地方力量来替他打破眼前的黄巾军的壁垒连城……自己没理由放过这家人。

进入城内,诚如董昭对公孙珣所言的那般,整个乘氏县城,恐怕一多半都是李家族人的聚居之地……这还只是城中,城外的田地、庄园恐怕也是一多半都属于李氏所有。这种级别的豪强之家摆在眼前,真出了事,怕是八百骑兵还真不够用。

没错,虽然公孙珣带了八百骑兵,可在李艮看来,只要这八百兵入了自己家中,那就是入了‘险地’,也就没有了直接动手的余地!

“你便是李进?”公孙珣坐在上首,不等三人行礼,便饶有兴致的伸手点向了那个与关羽顶牛的年轻人。

饶是门内的关羽之前面色冷峻,此时也不禁有些笑意,便是捧节的韩当也有些忍俊不禁,而李进本人却陡然抬起头来,面色涨红不定!

“多谢将军赐字!”不待李进出言,族长李干便当即大拜以表感谢,而那李艮也赶紧拽了下自家堂弟的衣角。

而看上去文质彬彬,之前在公孙珣面前也挺礼貌的李艮闻言却张口便骂了回来:“躲个屁,若是能淋一场雨便能躲过此劫,便该让全族之人一起出来淋雨才对!”

言罢,这位矮胖的济阴名士便大摇大摆的往内堂而去了……而且一去不复返。

“我去替几位问一问好了。”董昭见状倒也有些不好意思的味道。“贤昆仲稍待。”

李进、李艮爬起身来,各自双手发抖,李干则不由苦笑起来。

董公仁低下头来,不再应声。

“不瞒伯健兄。”董昭微微拱手作答。“这一次朝廷尽发三河五校,外加幽并凉徐扬各州精锐,各处累计动用精锐大军不下十余万……不过,公孙中郎将这里目前手上却只有六七千人!”

“哦。”一直到将三人送出以后,公孙珣倒好像才刚刚反应过来一般,却又看向了身后一人。“公仁,你看如此可还行?你家总不会再被他家欺负了吧?”

片刻后,倒是一直抱怀憨笑的董昭忍不住收起笑意,并僵硬的咽了口口水,惹得众人齐齐看了过去。

“小字进先!”

“若不应又如何?”李干实在是愤然难耐。

这一边公孙珣不管不顾,直接翻身上马,引兵入城;那一边李艮赶紧遣人去通报安排,然后却又亲自在前引路;至于城门外的乘氏县令、吏员、其他豪右,却也只能目送这些人径直行事,视他们为无物了。

至于说,这李氏有没有在东郡黄巾攻城略地时分出一些族人、亲信加入其中,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至于说公孙中郎将为何来此处,”董昭见到对方表情不由苦笑。“说来不好意思,倒与我有几分关碍……前几日我军连克白马、燕县,然后昨日又围住了韦乡,这公孙中郎将知道我是济阴人,便主动问我,此地方圆百里谁家中英杰最多,势力最大……你说,贵家的名声怕也不缺我一张嘴吧,我这也就只好实言以告了!”

—————我是能族人的分割线—————

“太祖伐黄巾至东郡,闻济阴有士名李进者,素知诗书,乃殚夜而往辟之。李进感其德厚,逢太祖克城勤苦,乃慨然举族而助。”——《旧燕书》.卷一.太祖武皇帝本纪

PS:继续推书《三国之主宰中原》。

还有书友群,684558115有兴趣可以加一下。

(本章完)

第110章 宫前第223章 卷旗而出附录6:旧燕书.太祖武皇帝本纪.卷一.卷二—第185章 淡淡夕阳景(还债)第435章 君臣不易逢第98章 处置(下)第125章 无生第320章第130章 一招第274章 陌上显大德第39章 虚惊第295章 读书万卷不谋食第42章 请和第157章 亲厚第126章 速杀第372章 纷纷入歧途第198章 摒除万般事(上)第509章 力尽关山未解围(下)第414章 强移栖息一枝安(下)(三合一)第123章 更胜第371章 一骑如熊虎第453章 何敢自矜医国手第446章 世间鱼鸟各飞沉第380章 破敌克将下蒲关第280章 文物多师古(上)第11章 远方的讯息第298章 星河挂户夜长晓第14章 有故人久候第516章 屈指南行冬更好第36章 颍川论士第472章 岂余心之可惩第197章 不闻新人来(下)(熬夜8k补偿)第1章 楔子第149章 清楚第44章 医无闾第396章 中原北望气如山第324章 忽进忽退忽渡河第76章 撤屯(中)第77章 撤屯(下)第524章 剑阁峥嵘而崔嵬第252章 辨声知人心第147章 意外第47章 软纸第4章 相谈第377章 人言宝刀投烈士第57章 归家第53章 中流击水第360章 虎狼从中也立身第33章 却陷纷争(5.6k)第226章 不论身后第87章 表文第289章 故将直笔记春秋(上)第165章 雾气第68章 大人(下)(5.6k2合1)第167章 祭旗完本总结第326章 挥刀断虚繁第233章 帐中言三策第464章第305章 节使三河募年少(还账成功)第522章 但见悲鸟号古木第474章 吾将上下而求索第175章 国破第250章 群英会玄德做歌第540章 天若有情天亦老第493章 变化纷纷入静观第537章 第二十三张 故垒萧萧夏如秋第459章 旧恩如言亦难收(续)第163章 岔口第212章 万众皆北走第511章 出不入兮往不反第133章 争言第357章 大河封冻乱武兴(上)第538章 故垒萧萧夏如秋(续)第472章 岂余心之可惩第457章 君前愿报新颜色第36章 颍川论士第303章 试拂铁衣如雪色这次是正经请假第50章 用武(8k2合1)第191章 天意怜孤草第132章 伺机第283章 不如持一觞第34章 义舍(7k2合1)第251章 阳翟城子伯辟贤第25章 勤奋苦读第454章 药方只贩古时丹第366章 夕阳西去水自流(续)附录9:女频写手日记(下)——sduyiyi第326章 挥刀断虚繁第381章 长驱白马向西殿第382章 定跨赤龙越长塬晚上别等第514章 终刚强兮不可凌第51章 当走第17章 归家第14章 有故人久候第7章 激战第320章第49章 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