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8章 一棹每随潮上下

第388章 一棹每随潮上下

七月流火,顾名思义,进入七月就是初秋,然后天气就会转冷。这种传统的时节描述,可能随着这些年天气渐渐转冷的情况下有些脱节,但最起码在中原王朝最根基的黄河流域还是很有指导意义的。

换言之, 七月的渭水,暑气已经算是消散,但繁忙的秋收和显得有些偏冷的深秋却并未到来,此时正是一年中最适合接触大自然的日子。

当然了,可能秋收后的重阳节和春耕后的阳春三月,这句话未必就很准确。

但是回到此时此刻的三辅地区,具体而言, 如果再考虑到之前董卓乱政一年来的残暴杀戮, 考虑到河南士民迁移过程中的苦难,再算上连番军事作战下对民间转移的压力,还有之前公孙珣在未央宫前展示的那种强横姿态……那么中枢朝廷的官吏们也好,三辅本地和刚刚迁移来的河南老百姓也好,甚至投降的董卓部队和公孙珣带来的幽并部队,似乎都需要一场恰当的、具有仪式感的活动,来寻求安全感。

便是宰了董卓,吞了三辅,压服了中枢的卫将军公孙珣,难道就不需要稍微缓和一下气氛,以安抚关中人心吗?

故此,这场原本被定为‘明日’开始的宴会,随着准备活动不停扩大、参与人员原来越多,从而一拖再拖,以至于明日复明日, 明日何其多。到了最后,居然是在七月下旬方才成功举行, 而且举办的规模也从一次针对中枢重臣的独立宴会变成了牵扯极多的三日大宴。

据说,可能是考虑到这个宴会背后的政治含义, 就连先行率部队离开的马腾韩遂等人,也一度想匆匆解散部队回来参与,却被公孙珣给撵回去了而已。

三日宴会。

第一日上午是卫将军出面,先举行了带有仪式性的祭祀,外加召见三辅本地三老、名士,与其说是宴会,倒不如说是政治作态,虽然必须却无太多可言。

而从当日下午开始到第二日晚间为止,活动就变得格外丰富了。

钟元常大汗淋漓,转身去帷幕后又取了一份圣旨和节杖,而旨意下来,乃是让黄琬持节出使荆州、并从荆州转益州,去专门调查荆州刺史刘表状告益州牧刘焉图谋不轨之事……并做调解。

宴席中何止三四百人,除了少数人事先知情,或者早有所料外,其余见状,不管阵营出身,倒是纷纷心中凛然起来……然后其中大部分人却又只能端着酒樽立在那里,尴尬不敢乱动,以至于心中渐渐惊慌。

唯独值得一提的是,据说刚刚跟卫将军结了亲,本该最适合这种场合的天下名士、右中郎将蔡伯喈,却始终没有露面。而相对应的反倒是卫将军本人,还有杨彪、王允、黄琬、皇甫嵩、朱俊这些真正的大人物,以及卫将军带来的那些幕府骨干、军队核心,有一个算一个,全都没有摆架子,几乎是整日都在渭水与基层同乐。

公孙珣不以为意,只是让贾逵拿过奏章去挨个给朝中大臣去看,而有一个算一个,几乎每个人借着明媚阳光稍微扫视一眼后,都宛如见了鬼一般。

以河东程银为散关都尉,守散关;

为什么说是前奏?

因为这毕竟是宴会,是用来缓和气氛、拉近关系的场合,而人事任免未免有竞争、争吵和得失,前两日如此和气的气氛想来卫将军也不愿意就此打断的。

话说,虽然公孙珣早知道吕布此人空有一身无双武艺,兼有飞将之能,可眼光、道德水平、个人欲望控制,最多只是一个普通人的样子,所以理性上并没有任何期待……可理性归理性,感性归感性,贾文和居然需要支开他吕奉先才能献关,公孙珣虽然不说什么、不问什么,又怎么会心里不膈应呢?

所以,借着这次机会,公孙珣正式罢免了其人虎威将军的名号,改任为大鸿胪……乃是剥夺兵权之余保全了其人脸面的意思。

“这是……自然。”杨彪尴尬应声。

“说的好。”公孙珣忽然失笑,却又当众在已经两股战战的刘璋脚下捡起了那被掷出的金樽,然后示意贾逵倒酒,待酒满之后方才举杯至杨彪身前,轻声笑道。“但是我这人平素直来直往,不屑于遮遮掩掩……杨公,我固然欲从速,可正是因为你们在这里,我却连人心都收拾不了,怎么办?你们在我身前,我想从速都难又如何?你们在我这里,这三辅的人心便不能聚力助我,又如何?”

前面众人都懂,唯独最后一句让人摸不着头脑……但随着枯坐在上首的刘虞一声叹气,然后起身大礼相拜后,众人多少有些醒悟。

所以这个改任,莫说是他王允不能反对,便是整个中枢上下,也没有一个人能够反对!而且身为一个大汉忠臣,没理由也不该反对啊!

一念至此,变成太中大夫的王允只能颓然坐回原处。

“不过。”公孙珣继续言道。“今日不是说这些大道理的……而是我忽然想到,当日我走时,如乱政的董卓尚是国家栋梁,如杀了一堆九卿、如今还要并吞整个关东的袁绍尚是只想着为国家诛除阉宦的党人领袖,如现在跨州连郡的袁公路当日也只是一个寻常公族子弟模样,便是刘焉、刘表,你们当日有谁能想到这些人如今居然已经割据一方了吗?”

“黄公,就凭这封奏折,咱们平心而论,要么是刘君郎真起了不轨之意,要么是刘景升在诬陷他,对不对?”公孙珣在上方放声笑道。“而刘景升这位昔日当日八骏若是如此诬陷益州牧,其实也只有一个说法,那便是如刚才刘范这小子所言的那般,是刘景升见我讨董功成,想祸水东引……可要是这样呢,岂不是说刘景升也把荆州当做了自己的地盘,不想让朝廷和我去碰他?故此,两位汉室宗亲,两位昔日天下公认的道德楷模,两位一州之长吏,总有一个是心怀异心的,或者干脆两位都有异心,对不对?”

旨意都接了,杨彪也是无奈中夹着一丝昏昏然,居然没听出对方话里的暗示,便在在座其余公卿的目瞪口呆中接过公孙珣亲自递来的酒水,然后一饮而尽。

杨彪大汗淋漓,本能想要说话,却又实在是不知道该说什么……公孙珣把话说这么透彻,已经算是先礼后兵了,既如此他又何必自找麻烦呢?

或者说,毕竟是董卓过滤后活下来的人,他又怎么会在合法手续都在的情况下,为了保全一点什么中枢权力而跟拥有绝对军权的公孙珣发生真正的根本利益冲突呢?

接下来一位乃是皇甫嵩,其人倒也没有受节杖,而是直接任命了一个新职务——凉州刺史。

“司徒王允党附董卓,阿逆奉承,大失天下所望。”公孙珣头也不回,对答如流。“今日一早,我便亲自入宫,请旨罢免了其人司徒之官,录尚书事之职,唯独念及其人执政期间多有维系朝纲之事,依然为太中大夫;又有大司马刘虞,以月初流星故,罢大司马改任太尉,领尚书事;太尉赵谦,迁司徒……子师兄,你早上就已经不领尚书事了,现在领尚书事的乃是刘伯安,唯独宣旨的黄门侍郎没在家中寻到你,你尚且不知而已。”

以沮宗为卫将军府民曹掾;

以韩浩为卫将军府贼曹掾,兼领中护军;

以卫觊为卫将军府决曹掾;

以田畴为卫将军府金曹掾;

以司马朗为卫将军府法曹掾;

以尚书华歆为左冯翊太守;

以尚书仆射裴茂为上谷太守,迁上谷太守高焉为尚书仆射;

征太原王柔为右扶风太守;

以中郎将李蒙暂署弘农太守;

奏折一路传递下去,三公九卿尚书御史大致传完一圈后,又由贾逵在下面御史、黄门、郎官、属吏、名士们身前大声朗读了一遍。

“卫将军今日到底何意,不妨言明。”一片寂静之中,皇甫嵩勉力相询。“总不能只是想让大司马拜一拜你吧?”

“若是没见过易子而食,那总该见过老百姓杀婴弃婴吧?”公孙珣继续冷笑道。“诸位都是饱读诗书之人,应该明白,杀婴儿这种事情,大概是天底下最无良的举止了,何况是以父母杀子女呢?但是天下各处,有一处算一处,又有什么地方不杀婴呢?而且又有哪处地方把杀婴当做是真正的罪行来处置呢?为什么如此……杨公,为什么如此,你能给我讲解一下吗?”

“能如何呢?”公孙珣摇头扬声感慨。“深层缘故,我之前在未央宫不是说的很清楚了吗?昏君乱政以至于盘剥过度、世族腐败以至于阻断贤才进位、豪强兼并土地以至于百姓无立锥之地……这些大汉朝几百年的痼疾就摆在那里,大家又不是瞎子,又何必佯做不知呢?我听说荀氏有一位叫荀仲豫的人还专门写文章论述过这些,若是真不懂,就不妨找荀公达去抄录一份,仔细学学。只能说,当日世祖光武度田,有先见之明,却摊上了灵帝这种后世子孙,也是让人无奈。”

王允看了看之前对公孙珣俯身而拜后端坐原处的刘虞,眼见着后者面无表情,竟然是一句话都不能反驳……因为哪怕是按照政治传统,他也该把录尚书事的这个职责还给这唯一一个尚在中枢的宗室重臣才对,因为人尽皆知,刘虞本来就有以宗室辅佐幼帝的职责。

“那卫将军以为呢?”停了半晌,倒是光禄大夫杨彪不得已出言接上了话,以防冷场。“是什么缘故?”

然而,公孙珣闻言只是端起酒杯,似乎便要饮下,却又忽然再度放下,然后依旧端坐不动。

这下子,真是人人面色精彩。

话说,当日反对迁都一事后,三公之中,司徒杨彪与太尉黄琬一起被罢免,接了光禄大夫的虚职,而司空荀爽又试图刺杀董卓不成,然后自杀,这才让王允以司徒领尚书事的身份成为群臣之首。

同样的流程,众目睽睽之下,一道圣旨,一杯水酒,然后连家都不能回,便直接赴任去了。

同时,又公开下令,要求三辅太守,将郡中民政、法务、仓储、治安俱汇于卫将军府。同月,以谶纬闻名的扶风名士法真之孙法正,以阿附张让闻名的前凉州刺史孟佗之子孟达,俱以束发之龄自投名剌至卫将军府,与庞德等新来的西凉子弟一起,进入白马义从。

众人闻言纷纷重新入座停杯,而虽然心知有异,却又各自无言相对,便是刚刚出言顶撞的朱公伟,此时也有些黯然——毕竟,他和公孙珣一样,差不多的时间离开洛阳守孝,然后再回来就是这么一摊子江河日下的破事了。

朱俊之后,居然是吕布。

其中,有引起长安百姓扶老携幼围观的蹴鞠表演,有大量名士参与的辩经经筵,有河东盐池、铁官招募民壮的集会,有贵族官宦年轻子弟自发参与的踏青……也就是相亲了……当然,最主要的肯定是开放式活动下各种大小规模的自发性政治连结,从中枢重臣往下,很多军中功臣、还有台署吏员,还有很多三辅本地的世族人物,纷纷各自组队,借着宴会或者种种活动的名义半公开的交流表态。

黄琬喏喏不能答。

下一位是性格刚硬至极,且掌握长安城一定防卫力量的城门校尉朱俊朱公伟。

八月秋收,九月登高,十月渐冷,就在三辅、河东、弘农三地以工代赈的规模达到最大之时,卫将军公孙珣与太尉领尚书事刘虞,联名上书:

尤其是杨彪,他的家族本就是天下仅次于袁氏的天下第三姓,素来并称袁杨,算上杨彪自己,也已经完成了四世三公的伟业……更重要的是,他的家族本就在关西(弘农华阴,潼关以西),这使得其人与其家族身兼关西本地名望和朝廷中枢威信,所以堂而皇之的成为了朝政公卿代表,也是某种特殊意义上的人心所向。

反正杨彪老婆是袁绍、袁术的亲姐姐,倒也无虞那俩人一怒之下砍了他……从这个角度来说,这个任命反而极度合理。

某种意义上而言,如果说之前未央宫前是确立公孙珣本人对中枢和三辅地区的无上权威的话,那这一次,就是决定未来关中具体权力划构的前奏与吹风会。

以贾诩为卫将军府兵曹掾,兼领前军师中郎将;

就这样,黄门侍郎钟繇继续宣旨,却是堂而皇之的当众宣布了一个任命,乃是以光禄大夫杨彪为使者,持节往豫州而去,旨意中要杨彪明告豫州各郡县,朝廷所任豫州刺史为刘备刘玄德,而袁绍所表曹操、袁术所表孙坚,俱为非命!

猝然袭击之下,又没有任何政治支持,只是一个匹夫之雄的吕布惶惶然受了旨意,自然不必多言。

但不管如何了,总而言之,这一场活动,无论是从与民同乐的角度来说也好,还是从安抚中下层官吏人心的角度来说也罢,效果都还是很好的。

果然,上午时分,秋日阳光明媚,渭水碧波荡漾,隔着一条河的蹴鞠赛场还有欢呼声隐隐传来,公孙珣与朝中几位重臣,也就是刘虞、杨彪、黄琬、王允、皇甫嵩等人一起入座后,还是言笑晏晏,聊得很开心的……丝毫看不出来半月前未央宫东阙处其人那要当场择人而噬的威风,尤其是此时坐在那里笑的很开心的诸位正是当日差点被吃掉的猎物。

于是乎,无奈之下,其人一声感慨,自言不辱使命,然后便抱着节杖当场告辞……随即,自然有甲士护送其人连家都不能回,直接过长安而不入,往武关而去。而到了武关,杨文先复又惊讶发现等在这里的副史居然是自己堂弟,算是天子近臣的谒者仆射杨众,那就更不必多言了。

而接下来,眼见着仅有的四个政治威胁,一个军事威胁全部用圣旨安然无恙的摒除,公孙珣便开始坐回原处,大肆批发圣旨以提拔、任命、罢免、迁职……所谓排除异己,并全力掠夺中枢人才:

以黄门侍郎钟繇为司隶校尉;

当然,其人既然就此滚到凉州,也就再没法子用自己于三辅的威望影响什么旧部、立什么山头了,公孙珣对关西兵的掌握自然会进一步加深。

公孙珣愈发失笑,端起酒杯一饮而尽,然后豁然起身四顾扬声而言:“话说起来有些难听,但诸位,要我说呢,这些本是理所当然!所谓人穷而气短,势穷而人屈,大概就是这个意思了,他们也是被时事给逼得……诸公,你们见过灾年时老百姓易子而食吗?”

“赐光禄大夫节杖!”公孙珣端着酒杯不动,直接扬声喊道。“宣旨……”

以原西园校尉冯芳为城门校尉;

以扶风京泽为虎贲中郎将,领兵镇守未央宫,而包括杨彪之子杨修、刘焉之子刘璋、王允侄子王凌在内的原公卿子弟所为的郎署郎官,俱罢免,转入白马义从;

以河东杨奉为潼关都尉,守潼关;

而如今,风水轮流转,以司徒王允为首的一波现任执政公卿在未央宫前被公孙珣指着董卓一通乱打,虽然没有罢免,但到底是政治威望大失,却又不好事事冒头了,这就让当日昂首站在右阙之下的杨彪、黄琬、朱俊,以及在关中向来有极大威望的皇甫嵩重新获得了政治导向力。

以京兆名士赵歧为尚书;

一旁刘焉表兄黄琬,也赶紧出列说话求情:“卫将军,我有一句恳切之语……如二袁之辈,看他们现在的架势,确实不能说他们没有存异心了。但是如刘君郎、刘景升,还有徐州陶恭祖、北海孔文举这些人,他们不过是碍于时事,不得已举兵自保罢了,未必是心存异心。若朝廷有命,然后道路通畅,他们一定会听从朝廷命令的。”

当然,总有人天生胆大,而且问心无愧的。

旨意既下,节杖既受,公孙珣又是一杯酒水亲自奉上,便让这位同样在中枢影响力巨大的光禄大夫直接走人了。

“正、正是。”

朱公伟跪地接旨,受了节杖,然后复又接过公孙珣的酒水,一时摇头:“我教子无方,这个任命我无话可说,也一定会尽力而为,但是卫将军,我们都走了……望你好自为之,不要忘了未央宫前扶危定乱的气势!”

同样的道理,当日晚间,公孙珣还婉拒了包括赦封他母亲公孙大娘、妻子赵芸的所有建议。

饮罢,杨文先递还酒杯,又稀里糊涂扶着节杖坐了回去。

以河东韩暹为武关都尉,守武关;

“因为百姓穷鄙,不杀婴也养不活。”杨彪无奈起身拱手答道。“于父母而言,与其日后没法养,不如早些杀掉……”

其余各部军官各有赏赐加秩,自然不必多言。

“此去路途遥远,彼处还有战乱。”公孙珣愈发感慨。“请满饮此杯,以作践行……”

皇甫嵩、朱俊、杨彪、黄琬等人各自面面相觑,最后却是杨彪带头躬身一礼:“卫将军想要从速抚平天下,确实是一片仁心……我等愿意全力相助,以助卫将军重扶汉室社稷。”

“朱公想多了。”公孙珣幽幽叹道,却又声音宏亮,显得不惧不愧。“只是见大家纷纷举杯为我贺寿,如此盛景,自然是想到了数年前刘师丧故,我在孟津与当时的中枢各位割瓶相对,然后相约共肃朝纲的场面……诸位都坐……你们说,如今物是人非且不提,为什么昏君丧身、阉宦覆灭,可天下局势却反而崩殂到这个局面了呢?”

“这就是问题所在了。”公孙珣俯身捡起案上空杯,旁边贾逵立即帮忙满上,于是这位卫将军便在众目睽睽之下,再度一饮而尽,方才继续言道。“百姓穷,多一口人便吃不上饭,那只好杀掉,而久而久之,杀婴这种事情就成了理所当然之事……非只是寻常百姓习以为常,便是你们这些名臣显吏,虽然心里明白这是坏事,却也只能坐视不理,到最后也习以为常……是这意思吗?”

除此之外,又加高顺为横野将军;

加张辽为骑都尉;

加成廉为骑都尉;

加魏越为骑都尉;

加焦触为步兵校尉;

至于什么都没有的长史吕范吕子衡,公孙珣只是在当日晚间回到府中后,让韩当、娄圭亲自去挑选了一个白玉圭遣人送回而已。

而值得一提的是,在益州的问题上,公孙珣依旧保持了足够的理性和克制,作为副使的,居然是刘焉次子,治书御史刘诞。

对此,刘表还不忘在奏折中文雅的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说刘焉这是‘有似子夏在西河疑圣人之论’!

子夏是孔门十哲之一,却背弃了‘克己复礼’的论调,而实际上成为法家思想始祖之一,所谓是在嘲讽刘焉,身为汉室宗亲,却居然想另起炉灶……而汉室宗亲另起炉灶是什么意思,不言自明。

他的任命是出使交州,调解士燮和朱符的矛盾……朱符是交州刺史,却横征暴敛,很不得人心,而士燮是交州本地唯一大世族,深得人望,两家在交州闹得很开心,并不比这大汉朝什么别的地方安生。

以荀攸为卫将军府尉曹掾,兼领后军师中郎将;

而这个任命也是很有道理的,朱俊是扬州人,又曾经成功讨伐过交州叛乱,而尤其是这个横征暴敛的朱符,乃是他朱公伟的亲儿子,这也算是某种秉公不避亲了,将来说出去说不定是个美事。

话说,公孙珣这种不屑于做遮掩的人,既然要清洗,又如何会只扫表面呢?

黄琬茫然不解,直接伸手拿来,打开一看,只是区区几眼便面色煞白,以至于失语难言。

而公孙珣接过空樽,转身让贾逵继续满上之后,却忽然回头变色:“既已受命,又已践行,杨公怎么还在此处?”

值得一提的是,公孙珣专门遣使,特别与振武将军关羽、建威将军程普、赵国相审配、钜鹿太守董昭、荡寇将军公孙范、宁朔将军公孙越格外加秩,并从郿坞挑选了大量的珠宝财货对昌平留守诸人,如屯田掾属枣祗、昌平守将张南等予以赏赐。

征召原太尉府掾傅巽为卫将军府辞曹掾;

征召尚书郎、长沙桓阶为卫将军府仓曹掾;

以王象为黄阁主簿。

“黄公,请接旨意与节杖。”公孙珣捧着满杯,然后示意钟繇继续宣旨。

座中一时沉默……说起来,这才几日而已,这些公卿大臣就已经习惯了在公孙珣说话时保持低调了,学不会的,除了那几个硬茬子,其实早就在董卓时期就死光了。

当然,随着卫将军和大司马、三公、九卿一起入座以后,下面的气氛还是很快变得严肃了起来——这些人聚在一起,想不严肃都难。

而在一日内驱除了四名关中政治元勋,进行了从中枢到幕府的一系列任命后,公孙珣从第二日开始,便开始大举整编西凉军,并以工代赈反向招募无安置处的百姓往河东、弘农兴修水利,并按照公孙大娘建议,以河东盐池、铁官为导向进行民间人口引流;以弘农最近,鼓励逃亡百姓返乡。

而到了第三日上午,公孙珣更是以主人的名义,邀请朝中、军中、地方的重臣与骨干人员在长安城北渭桥南畔的一个小坡地上围起帛障,举行了正式宴会。

征召京兆第一大族族长韦康为常山太守,正式迁常山太守董昭为钜鹿太守,以钜鹿太守李邵为卫尉;

以原河东太守王邑为将作大匠,正式迁杜畿为河东太守;

实际上,很多人认为,公孙珣很有可能要等到八月初一大朝会,或者干脆九月初一大朝会才会正式推出自己的任命与安排……尤其是持后一种意见的还比较多,这是因为九月初一再进行全面人事梳理的话,一来公孙珣可以从容完成政治协商,制定一份完善的幕府属吏名单与朝廷官员名单;二来,公孙珣也可以趁机先将三辅今年至关重要秋收以军管的方式完成,从而掌握三辅未来一年最要害的东西——粮食。

“卫将军这是何意?”城门校尉朱俊一面举杯一面愤然质问。“若是对我等这些人不满,尽管处置!但在下有一言……你若是屡屡视所有人皆为敌,那与董卓何异?”

加徐晃为荡寇校尉;

旁边三兄弟中的老大刘范眼看着表叔失色,情知有异,也顾不得多少,赶紧起身挤过去看,也是只看了一眼便神色惊惶起来,却又立即大声相对:“卫将军,这必然是刘景升诬陷我父!其人知道你平定了关中,所以行此祸水东引之事!”

以赵云、田豫、文则、宇文黑獭、杨开等为别部司马;

“且住!”就在此时,王允惊疑起身质问。“卫将军,为何旨意、节杖之事我不知晓?便是天子年幼你来辅政,可未经尚书台版制,如何算是圣旨?”

这个任命同样合情合理,黄琬本人是荆州大族,又是刘焉表兄,正如二袁不会剁了自己亲姐夫一般,黄琬在这两个地方同样不会有任何危险。

渭水对岸的蹴鞠场传来一片欢呼,而公孙珣所在的帷幕宴席之中却近乎鸦雀无声。

“我只是想说两件事,”公孙珣坦然而答。“其一,天下割据大势已成,中枢权威已丧,不要做什么一纸令下而平天下的美梦了,行不通的;其二,乱世宜短不宜长,也不要做着什么缓缓图之的美梦了,要凡事只争朝夕……否则天下困局之下,人心沦丧极速。今日我平董卓后,还能借大义安抚地方兼收其降兵,还能想着接济无依靠的河南士民,可你们信不信,若是乱局绵延数载,天下便会有战后屠城之事?信不信,绵延十年乱局,天下便有长平之战后杀戮十数万俘虏的惨事?信不信,绵延二十载,便有公卿子弟满族填河的惨事?你们都不读史的吗?”

“杨公。”杨彪茫茫然接了旨,受了节杖,尚未扶着节杖站稳,那边公孙珣便捧杯至其面前。“你四世三公,素有盛名,今日持节去豫州,宣扬朝廷威权,望你不负使命!”

言至此处,一片寂静之中,公孙珣将手中空杯掷于地上,然后扶刀睥睨:“诸公啊,咱们今日能坐在这里置酒高坐兼观秋日渭水盛景,见百姓、士卒嬉戏于隔岸,你们知道有多不容易吗?信不信,再过几年,如董卓那种人会越来越多?信不信,过几年,如果继续割据下去,刘表也会跟刘焉一样有‘子夏西河疑圣人之论’?信不信,过几年若袁绍依旧无人能制,恐怕就不会自表为车骑将军,而是自己为自己刻天子印玺了?信不信,过几年我也会像袁绍、董卓那般肆意斩杀公卿,反而无人以为意?大司马,你是真得谢谢我!”

“为卫将军寿。”既然落座,在众人颇具试探性的一番推辞后,倒是皇甫嵩这个御史中丞主动起身,拿低做小,给公孙珣这个昔日的同僚兼后辈做出了姿态。

之前俯身行礼的杨彪抬起头来,其人三分恍然,三分茫然,三分愕然,还有一分惶恐,却最终没有说出话来。

加徐荣为长驱将军;

又,

以王修为卫将军府东曹掾,兼领镇军将军,暂署三辅总略;

“家父只是因为米贼阻断了道路。”数人匆忙闪出,跪地请罪,正是以刘范为首的三兄弟。“其实一心向汉,并非割据……卫将军,你与我父相知许久,应该知道,家父只是为人谨慎小心罢了……况且,我家中乃是正经汉室宗亲,怎么会作出如此事端来呢?”

以戏忠为卫将军府西曹掾,兼领右军师中郎将;

慌乱之下,眼见着钟繇从帷幕后取过一份圣旨,又有甲士捧来一个节杖,杨彪只能匆匆下拜接旨。

言罢,其人倒是主动一饮而尽,然后重重将空樽交回到公孙珣手里,竟是转身便走。

一曰,以初平年号董卓所擢,兼天下实为割据,大乱已成,请改年号为建安,于翌年始行;

平心而论,这同样是一个让人无话可说,甚至合情合理的位置,凉州刺史只能管到半个郡,同时兼有调解、监视、安抚凉州军阀的责任,以皇甫嵩在凉州的威望去出任此职,正是人尽其用。

以田丰为卫将军府奏曹掾,兼领左军师中郎将;

毕竟,无论如何,公孙珣做主人的基本政治立场还是已经定下来的。

又,原将军府长史吕范、司马韩当、从事中郎娄圭,以及后者所领将军号不变,唯独戏忠空下的一个从事中郎,改由新来的张既所领,以示他在郿坞前的功劳。

又加太史慈为骑都尉,转回辽东复命。

原来,刘表奏折上写的清清楚楚——他说刘焉之前在益州击退了董卓的攻击并顺势清理了益州后,而当时恰恰卫将军进入关中的消息又有延后,所以其人志得意满之下,居然仿造天子仪仗,在益州造了数千辆天子乘舆!结果有从南阳逃往益州的人看不惯,直接跑回来告诉了他刘表。

“那么刘表、刘焉、陶谦、二袁,乃至于董卓,其实不都是一回事吗?”公孙珣捧着空樽失笑道。“只不过对他们而言,穷困的是天下大局罢了!咱们刚才说昔日孟津畔的忠臣良将为何如此,不就是这个缘故吗?灵帝把天下搞得崩坏,从中枢到地方全都不可救药,所以天下大局开始变得穷困起来,而他们这些人处在这种乱局、困局之中,所见所睹所遇所闻俱是杀戮、劫掠、强取、豪夺、谋逆、篡悖之事,耳濡目染之下,又手握强权无人能制,又怎么可能不日渐骄横多疑?无非是堕落的不如董卓那么快罢了!我昔日见人点评人物,说某一人乃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现在想来,这难道不是言语上的机锋吗?天下出身不错的秉权者,有哪个不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诸位知不知道贾文和已在武关取了李傕首级?”公孙珣一时摇头,却又努嘴示意。“而武关既通,便有南面奏疏送到……贾逵,你将前日武关送来的刘表奏折给黄公看一看。”

“为卫将军寿。”公孙珣端坐不动,只是目光一扫,周围自刘虞以下便纷纷起身齐齐举杯。

以中郎将段煨暂署河南尹;

以原云中太守赵平为尚书仆射,副署太尉刘虞;

自刚刚从河东赶来的大司马刘虞以下,朝中三公九卿及其府掾属吏;外加尚书台、御史台、黄门监全员;以及在董卓死后,以公卿大臣子弟充当,然后实际上作为最核心禁卫的郎署成员;还有目前在三辅暂驻的军中核心将领以及卫将军幕属;再算上京兆尹本郡的郡县长吏,以及虽然没有出仕,但在本地有着巨大声望的韦端、赵歧等名士……换言之,整个关三辅内部真正有能量的人,能来的都来了。

二曰,司隶连年战乱,秋收荒废,请禁新酿酒一年。

三曰,司隶迁移百姓百万计,积累三辅,请以世祖度田事,清查关中土地,以作安置。

—————我是喝酒两行泪的分割线—————

“初平年间,天下乱离,民弃农业,诸军并起,率乏粮谷,无终岁之计,饥则寇略,饱则弃馀,瓦解流离,无敌自破者,不可胜数。袁绍在泰山,军人仰食桑椹。袁术在淮泗,取给河蚌。太祖在关中,虽无饥馁事,亦曾扫略坞堡,追缴算赋,聚粮求存,关中豪强破家者十之二三。”——《新燕书》.卷二.太祖武皇帝本纪

(本章完)

第444章 南阳龙虎方争斗(续)第356章 波涛失意虓虎起第252章 辨声知人心第220章 匹夫之勇第8章 破营第399章 北邙故人今何在?第467章 榆中西门逢故人(续)第359章 但教方寸无诸恶第222章 掷首而还(7.7k)第194章 只见旧人哭(下)第258章 孝衣白肥冲南风第474章 吾将上下而求索第150章 明白第160章 秋猎(上)第261章第540章 天若有情天亦老第398章 莫将生死较疏亲第79章 远迎第111章 灾异第528章 铜雀游客恨来迟第527章 尽日徘徊浓影下第51章 当走第301章 河南塞北三千里第432章 伏盾终起盾(本月153k)第127章 巡游第57章 归家第432章 伏盾终起盾(本月153k)第263章 首身离兮心不惩第533章 不见枯枝培土时(下)第19章 大案第375章 雄心如君莫可拟第193章 只见旧人哭(上)第494章 故人北走临沂水第509章 力尽关山未解围(下)第66章 插曲第292章 乡音无改鬓毛衰第392章 达官非自有生来第494章 故人北走临沂水第153章 无力(下)第12章 请赏附录10:公孙离和她的“家”——冬树寒枝第404章 世情梦幻复作如斯观(7k勉强2合1继第347章 初冬登塞山第85章 首尾第430章 鸟飞似得林第416章 单骑偏能复十城第445章 赤伏真人正天位第297章 白云迷路合复开第16章 存问风俗第375章 雄心如君莫可拟第64章 临阵(下)第440章 休问天下早晚清第347章 初冬登塞山第376章 夜夜酣歌感知己第319章 纷纷塞上行第18章 虎 羊 狼(6k大章)第268章 草木黄落兮雁北飞(上)第460章 汉室诸公鸣玉佩第389章 策策芒鞋不怕泥第315章 白马猎长原第152章 无力(上)第260章 太守孝衣横野渡第321章第429章 鱼困自见水第116章 惊动第322章 循循州牧道服人第375章 雄心如君莫可拟第103章 麦饭第540章 天若有情天亦老第23章 不疑(6.6k)第285章 万事俱可忘第369章 出师未捷身先死第265章 志气方自得第200章 一意起高楼(上)第315章 白马猎长原第136章 急转第199章 摒除万般事(下)第520章 正与此意同一涂第243章 亿钱予一钱第75章 撤屯(上)第68章 大人(下)(5.6k2合1)第25章 勤奋苦读第386章 人生有新旧(继续2合1还债)第463章 渭水一竿霜月白第520章 正与此意同一涂第341章 关东起群雄(下)第537章 第二十三张 故垒萧萧夏如秋第379章 鼎湖当日弃人间(7k勉强二合一)第507章 力尽关山未解围(上)第347章 初冬登塞山第139章 劫持(下)第493章 变化纷纷入静观第211章 顺逆藏于心(下)第471章 伏清白以死直兮第290章 故将直笔作春秋(下)第474章 吾将上下而求索第22章 借刀第156章 谋断第186章 妄妄山中言第280章 文物多师古(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