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0章 世间底是英雄物

第410章 世间底是英雄物

雨水没有彻底的停下来,邯郸城外的袁军大营则陷入到了一种诡异的萧索气氛中。

之所以说是诡异,乃是说整个大营其实都在忙碌,收尸、整理军械、挖掘排水沟、安置伤员……同时别忘了,头顶上的细雨依旧在噼里啪啦的敲打着帐篷。但是,偏偏一个如此忙碌的大营却显得极度消沉与安静, 这实在是让人难以忍受。

想想也是。

两位两千石战死,一位千石司马战死,连着自我践踏、误伤的,袁军上下拢共有两千余死伤减员……当然了,平心而论,这对袁军而言倒称不上什么伤筋动骨的惨败。其中,两千伤亡对于八万大军而言真的只是毛毛雨,而且还都是分散伤亡,所谓建制还在, 随时可以补充;三位战将身亡可能有点过分,但说实话,袁绍握有十九郡国,真不缺这种为了出人头地而来此建功的世族子弟、豪强头子。

死了一个武安国,必然还有武安邦,没了一个高览,或许还有一个高阅在等着。

唯独这一战,几乎是关云长独自领千人所为,而其人一个六七年前以勇猛著称的武将,却居然能把握天时,掌握战机,以一己之力将袁军八万之众、三州英杰玩弄于鼓掌之中,最后几乎全身而退,实在是太让人难堪了!

配合着攻城一方最讨厌的雨水, 也就难怪袁军上下士气格外低落了。

中军帐中,无数幕僚、军将、吏员汇集, 而往日往往面红耳赤, 争执不休的这个要地,此时却鸦雀无声,大概就是这种士气低落的最直接体现了。

“明卿的尸首已经装殓好了吗?”隔了不知道多久,倒是刚刚用热巾敷过了额头的袁绍扶刀从后帐转出,尚未落座便主动询问,算是打破了沉默。

“公台见笑了。”几乎不能起身的袁绍扶着陈宫臂膀,满脸焦急,再不复刚才风度。“可我数子皆未成年,幼子年方两岁……这若是落入贼手,有所闪失,该当如何啊?公孙文琪好毒的计策!”

帐中呼气连连。

袁绍一言未定,周围便有许多有准备之人主动闪出,然后俯身行礼……从总揽幕府、本就有背锅责任的陈宫,到这次计划的制定者辛评,再到失了东门守区的沮授,还有诸多昨日参战将领……不用想都知道,这些人此时纷纷出言,俨然是要请罪的。

“头发与你,今日事后,还请你替我将头发悬到将台之上,明告军中上下,罪将袁绍已经处置,望全军莫要再视军纪为无物。”

“关云长这人,本以为只是一勇之夫,所谓樊哙、英布之勇,却不料彼辈明天象,知战机……”袁绍站起身来,继续四顾而言。“如此人物,已经堪比古之名将了!还有审正南,其人慷慨激烈,忠贞果敢,也是古名臣风范!便是之前的公孙伯圭,平原一败,也绝不是他不能战!至于公孙文琪其人,早在讨董之前,便已经是公认的天下统兵之人第一了!而我袁绍呢?出身世族,自幼养于洛阳繁华之地,成年后尽孝读书,何曾会打过仗?!若不倚仗你们,我可有半分胜算?!高祖能胜项羽,靠的是萧何、张良、韩信,不是他自己!若让高祖与项王各领十万兵,一决胜负,他早死一万次了!所以这一战,罪皆在我,诸君无过!”

而就在沮授接手大任之际,忽然间,放下的帐门却被人猛然掀开,一名满身雨水之的翎羽甲士带着一股水气与凉气匆匆入内,并向袁绍跪交了一封油纸封皮的军报。

“仲治何必如此失态?想想便知道了,公孙文琪如何出兵如此之速?”袁绍复又在座中笑道。“他又不会飞……前日趁着大雨,突然攻陷邺城的,乃是分成十余部的数万太行山匪,为首者唤做于毒……黑山贼是也!”

陈宫半跪着起身接过头发,却又几乎落泪:“明公何至于此?臣等无能……”

袁绍一时恍然。

袁绍登时正色:“速速讲来。”

“若是卫将军的兵,你我今日便已经亡了!”陈宫黑着脸在旁答道。

“什么决断?”依旧披头散发的袁绍正色相询。

袁绍没有理会,而是先与沮授授刃,这才接过军报,撕开封皮,稍作浏览……而浏览完后,其人不慌不忙回到座中,方才不动声色从容开口:“两千石与车骑将军府中幕僚留下,其余人等全都出去。”

满帐愕然。

“臣谢过主公!”听得此言,陈宫捧着对方的头发领头谢过袁绍的恩典,却是已经改了称呼。

“八万之众围堵一千轻兵,却损兵折将,本该斩首以正军法。”披散着头发的袁绍收起刀子,起身来到帐中,对着跪倒一片的众人缓缓而言。“但三州十九郡国皆将讨贼事托付于我,不得已要留有用之身以对将来,所以只能割发代首,以正视听……军法官是元图,但他如今替公台去了清河处置季氏,尚未归来,那公台……”

这段话,袁绍一开始听得糊里糊涂,但听到此处,却是恍然大悟:“你是说秋后河北乏粮?”

袁绍不急不缓,只是在众人茫然的目光中解下头上的进贤冠,复又撤掉发髻,然后一手握发,一手却兀自从怀中掏出一把短刀来,手起刀落,干脆利索,将自己的满头秀发从根部给直接割了下来。

“都起来吧!”一口气说完,停了半晌,袁绍方才回到座中,然后示意众人起身。“也不用谢了,此战的责任到此为止,不必再提,今日我只听有用之言……”

“诸君。”袁绍将信件递给了身侧的陈宫,然后环顾作用,平静言道。“今日连夜收拾,明日便撤军……”

“可是……”一旁辛评满头大汗。“明公,你不是让高元才(袁绍外甥高干)去了河内稳住张稚叔了吗?如何失陷的邺城?卫将军从哪里出的兵?”

袁绍一时犹豫:“我也有此念,但邯郸不管了吗?”

“前日暴雨忽至一事,让属下心怀耿耿,所以昨日专门寻到了军中做辅兵的一些本地年长耕作之士,询问天象。”沮授认真回复道。“这场雨,恐怕还有的说。”

“本该亲自为明卿主持葬礼,但战事如此,也不好轻易脱身。”袁绍一声感慨,这才坐下。“我长子袁谭,刚刚束发,如今正在邺城,待会我派人写封信去,便让他替我往渤海走一趟,也算是聊表哀思之意……”

“明公!”辛评咬牙上前。“前面斥候来报,说是昨日邯郸公然开了西门,关云长和其部堂而皇之带着城中补给物资回到西营,依旧如前……事到如今,需要做个决断了。”

“回禀明公,已经装殓好送往渤海了。”陈宫避无可避,只能黑着脸应声。

“不是整个河北,昌平那里是燕山气候,而是太行以东,自河内至常山一代,恐怕麦粮将要受损。”沮授终于说明了一切。“这种损失,对彼对己皆是一样的,且都只能算是局部地区局部受灾……但无论如何,邯郸正在其中,属下不知道邯郸城中存了多少粮食,但食敌一斗,胜过己收一石,总要防着他出城抢收粟麦!既如此,何妨留一支真正精锐兵马,不用多,两万人,在此不求破城,只求看住咱们的大营,兼防审正南出城活动?这样,也不算是撤围了。而等我们在魏郡那里整编完毕,天色放晴,军中士气复起,甚至于收好秋粮,再突然杀回来,说不定反而有奇效。”

“我的家眷也在邺城……”袁绍似乎是明白众人心意。“也未见如此失态!”

“属下有一言。”忽然出列的乃是沮授。

“公与请讲!”对于沮公与,袁绍还是很尊重的。

陈宫恍然醒悟,再度回身放下头发,然后扶起自家主公。

“哪里是恳切?”袁绍坐定在高腿几案后的太尉椅上,一时摇头。“分明是愧疚,此战……”

袁绍这下子倒是狠狠点了下头,而其人凌乱的头发也是跟着甩动了起来:“公与战败知耻,复能窥的先机,吾之子房,或许便是公与了吧?”

“确实。”陈宫稍一思索,也不由感慨。“幸亏此时秋粮未收,其余粮草也皆在梁期。”

可怜袁绍素来以容貌闻名天下,此时突然去发,所谓中间秃,四面长,倒是显得格外滑稽

然而事发突然,众人无法阻止且不说,此时既然见到袁绍断发,满帐上下,却又谁人敢笑?实际上,只是片刻之间,帐中就无人再立着了。

“主公如此恳切,若高将军泉下有知,想来也会感激的。”郭图在旁微微俯身称赞。

“何至于如此急促?”辛评大为不解。

众人先是面露恍然,却又愈发惊慌——山贼固然容易驱赶,但他们的家眷可是在城中的!从这个角度来说,还不如让公孙文琪的正经军队来呢!

但是,袁绍连连摆手,却是将这些人的争先恐后给挥手打断:“都不用说了,前日一战,若是论罪,那自我以下皆有罪,可若要寻一个人来担此罪,却不如让我一人为诸君担起来……此战到此为止,诸君全都尽力了,是我这个一军主帅指挥无能,以至于出师不利,我当领罪以谢天下。”

沮授赶紧在其余几位幕僚的面无表情中尴尬推辞。

“邺城丢了。”一旁正看信的陈宫一脸平静的说出了一句石破天惊之语。

而其余人等虽然没有像陈宫这般认主,却也纷纷叩首谢恩。

“据营中本地老农讲,这场雨看起来是一场,其实是两场。”沮授正色答道。“前日乃是夏日暴雨,而昨日到现在,却算是连上了秋雨绵绵……换言之,今日往后非但雨水会继续绵绵不止,还会渐渐降温,此时全军强行留下,未免失策。”

帐中一时愕然。

然而,陈公台回身抓起头发便要转身离去之际,却又被袁绍给喊住了:“公台稍缓……扶我站起!”

众人不解其意,但也只好依言而行。

“不许泄露军机,违令者斩!”袁绍复又在座中从容下令。“就依刚才所言,沮公与在此统两万兵监视审正南与关云长,但安守便可!其余诸部,连夜收拾,准备撤回……文将军与鞠将军为先锋,现在便动身,晚上还可以赶到梁期城安歇,明日便要回到邺城城下!”

然而,李退之也好,其余诸将也好,却是面色如常……一来,袁绍已经担起了所有责任,二来,抛开李进前日也是死了一个侄子不说(当时不知道),大部分参战之人或多或少也是付出了不少伤亡的,所以算是另类的腰杆挺直。

“非只如此。”沮授进一步言道。“那些老农还说,这种雨势虽然往年也偶尔出现,但每一年都会在秋收前引起涝灾,而且,若是往年多种粟米时这种涝灾还好,只要及时排涝,秋收前及时放晴,还是可以抢收粟米的。但这些年,面食渐渐常见,种麦的多了起来,麦秆脆弱,却是容易在这种秋收前的风雨中倒伏,而且麦收早于寻常秋收,怕是已经损伤不少了……”

“一事不烦二主!”袁绍懒得理会太多,而是从怀中将刚刚割发的那个短刀取出,兀自起身上前交与对方。“我让韩猛为你副将,留两万人在此,军中上下,皆由你做主,谁敢违逆,你便执此刃格杀勿论。”

而辛评也知道这时候追责是坏了袁绍大局,所以只是看了一眼,便干脆将自己的建议给全盘托出了:“明公,属下非是说追究责任,而是说需要改革军制。譬如说,凡出战指定将领统帅一方,须予虎符、将旗,乃至于节杖!让其人有临阵决断之权责,也有处置两千石之权责……明公握有十九郡国,天下四分有其一,麾下两千石亦众,总得有个阶级分划!所以,属下的意思是,我军既然被挫,又遇雨水,拿关云长一时也没辙,何妨将大军撤回到邺城、梁期之间,先做整顿?”

“主公!”

“前日一战,我仔细想了,还是在于军中指挥不畅,兵马半归将有,以至于各营一旦失主则失战心……”辛评说着干脆的从一众武将身侧扫过,最后停在了李进身上。

众将轰然应诺,各自告辞,便是各有所掌的郭图、辛评等人也即刻去准备,而陈宫更是去而复返……他差点忘了从几案上将袁绍的头发拿走挂起来。

袁绍一时意动……他是真的想好好整顿一下自己的兵马,不仅仅是什么制度上权责什么的,而是说在军中安排一些可靠之人监督各营,以免武安国一死整个两千人的部署就一哄而散,以及李整被俘三千李氏子弟兵就不敢动弹,那些荒唐事再度在战场上发生。

“我可以无能,敌将可以智勇兼备,但你们却不可以无能!”披散着头发的袁绍俯身厉声相对。“若你们都无能了,我拿什么与公孙文琪并争天下?!”

“明公!”

一言既罢,袁本初几乎落泪。

“无妨的。”郭图闪出从容言道。“主公不必忧虑,如今只是七月中旬,夏秋之交而已,秋收都尚未开始,卫将军来不了那么快。等我们在魏郡那里整编完毕,天色放晴,军中士气复起,再突然杀回来也不迟!”

“诸君不必惊慌。”袁绍见状不慌不忙,反而失笑。“事已至此,惊慌何用?要我说,丢了便丢了,回师夺回便是,并不误大局。”

“将军!”

不过,就这么撤军,总觉哪里不对……

“属下在!”陈宫这才抬起头来。

沮授也是感动一时,然后毫不犹豫立即俯身接刃。

众人陡然一肃,今日之袁本初,却是让人心服口服。

陈宫则默然以对。

————我是比袁绍还英雄的分割线————

“绍方围邯郸数日,为关羽所破,又逢淫雨,方与诸将共会,论及退兵,忽闻黑山贼于毒以长安命乘雨覆邺城,杀太守栗成。贼十馀部,众数万人,聚会邺中。坐上诸客有家在邺者,皆忧怖失色,或起啼泣,独绍容貌不变,端坐自若也,其口指划令,留后、先发俱全,左右遂安。”——《新燕书》.世家第一

PS:郑重推书,回到明朝当暴君,暴君要完本了,距离万订只差57均(此处羡慕57s),大家有兴趣的可以看看,这标准的万订精品历史文啊。

还有,袁绍拿到邺城第二年被于毒攻下是历史事实,不要说不合理了。

(本章完)

第406章 力障孤城势转穷第220章 匹夫之勇第466章 榆中西门逢故人(8k为白银盟加更)第75章 撤屯(上)第385章 受寿永多夫何长?(二合一还账)第336章 白首汉廷刀笔吏第447章 几人虚费一生心第33章 却陷纷争(5.6k)第524章 剑阁峥嵘而崔嵬第106章 郎署第222章 掷首而还(7.7k)第25章 勤奋苦读第497章 千里连舸断龙背第69章 大飨(上)第100章 大事(上)第226章 不论身后附录11:《旧燕书》孝庄文皇后本纪——sduyi第130章 一招第279章 旧俗疲庸主第540章 天若有情天亦老第437章 旧怨平兮新怨长(继续小小2合1)第339章 河北有义士第15章 熊孩子第531章 不见枯枝培土时(上)第465章 送君十里往邺城(万字还债)第460章 汉室诸公鸣玉佩第340章 关东起群雄(上)第388章 一棹每随潮上下第308章 耻令越甲鸣吾军第142章 雷雨第486章 新策闻故地第69章 大飨(上)第31章 洛阳城外第468章 长安城内闻更声第336章 白首汉廷刀笔吏第387章 贵贱不相逾第386章 人生有新旧(继续2合1还债)第145章 盛意(中)第217章 范阳之枉第263章 首身离兮心不惩第190章 春去夏渐腥第354章 道德几时曾去世第108章 中台第173章 请降第393章 早岁那知世事艰第146章 盛意(下)第448章 爱叹非为婚姻故第128章 爷们第56章 路遇第202章 一意起高楼(下)(四合一还债)第193章 只见旧人哭(上)第401章 去留皆洒然第526章 使人听此凋朱颜(续)第75章 撤屯(上)第536章 今逢四海为家日第521章 正与此意同一涂(续)第279章 旧俗疲庸主第520章 正与此意同一涂第129章 牌戏第8章 破营第178章 定论第251章 阳翟城子伯辟贤第372章 纷纷入歧途第335章 直指边城虎翼飞第126章 速杀第57章 归家第519章 大雪照映如冰壶第130章 一招第504章 金樽应啼别离后第351章 从今吹笛大军起第62章 临阵(上)第313章 汉兵奋迅如霹雳第385章 受寿永多夫何长?(二合一还账)第143章 不取第512章 出不入兮往不反(续)第366章 夕阳西去水自流(续)第63章 临阵(中)第463章 渭水一竿霜月白第496章 三杯拔剑刺虎穴第120章 崩坏(中)第86章 霜降第307章第33章 却陷纷争(5.6k)第229章 进退而定第172章 直入第463章 渭水一竿霜月白第359章 但教方寸无诸恶第276章 门前立故友(下)第109章 道旁第412章 关塞萧条行路难第240章 赴前连赴后附录3:汉燕演义标题集——燎原火第402章 更觉归可喜(7k勉强2合1)第533章 不见枯枝培土时(下)第478章 邺下书味亦何偏第401章 去留皆洒然附录8:女频写手日记(上)——sduyiyi第196章 不闻新人来(中)第27章 胆大包天第143章 不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