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8章 铜雀游客恨来迟

第528章 铜雀游客恨来迟

贾诩同样保持了诡异的沉默。

毕竟,这次政潮不仅是对公孙珣的一次考验,也不仅是对一直没吭声没露面的靖安使戏忠的考验,同样是对他贾诩的一次重要考验,因为他是首相。

燕国的首相真不是什么摆设,处在这个位置以后, 贾文和才真切感觉到了什么叫做天下权柄……尤其是今年公孙珣从王屋山折返回邺下以后,基本上没有再大规模干涉过各个政府机构的运行,而当事实上的‘皇权’选择对官僚优容以后,那某些事情自然会变得理所当然起来。

十年前还是个三公属吏的贾文和一定想不到,自己有朝一日竟然可以决定大半个天下的朝廷命官的任免,想不到自己可以调度安置十几个州的仓储物资, 想不到自己可以一年两次去遴选整个帝国的年轻俊才。

这是任何一个士人都真切渴求的人生顶点, 贾文和也不例外……甚至他更加珍惜这次机会, 因为他本来就没想过自己居然会来到这个位置的,所有人都没想过他会来到这个位置。

对此,他对公孙珣的提拔分外感激,却又格外想把事情做好。

至于明年吕范近乎注定的回归,更是让贾诩产生了一种给自己这一年首相任期画上一个完美句号的强烈欲望……说起来,从熹平石经时流传天下的标点符号,似乎就是眼前自己这位主公所制。

而在这种情况下,在自己这位主公即将达到人生巅峰的情形下,其人又会怎么应对这股来时微妙的政潮呢?

贾诩其实已经想好了,如果这位事实上的天下至尊需要自己这个首相来负责或者应对的话,那么自己也无话可说……反正也快要卸任了,反正名声本来就不好,反正一切都是眼前这位至尊赐予的,只是稍微有些可惜罢了!

“文和的意思孤已经知道了。”

“回禀殿下,”董昭转过身来,侃侃而谈。“彼辈一开始多只是中原、两淮新降之地的年轻人,很多之前便已经出仕了,但因为是降人,且有邺下学子纷纷通过科考入仕,南下代替了他们……哦,还有一些本是长安朝堂上的人,也多类似,所以才不得不纷纷来此,试图在邺下寻个出路。然后偏偏又才学不佳,或者是不适应邺下教材,很难再度出仕,这才起了怨怼之心,开始聚众生事,只是因为平素有名,所以又引来了不少邺下学子的参与。”

“仲达啊。”胖乎乎的董昭放下白瓷茶碗,也是一声叹气。“你跟我说实话,你到底是想来问什么的?你跟了咱们燕公这么久,难道不明白殿下其实是个讲人情本性之人吗?你假装不闻也好,明日带着弟弟求情或者投案自首也好,殿下真会苛责你吗?依我看,你要么说实话,要么滚出去!”

至于走在其中的司马懿虽然只是一身常服,但其人年纪轻轻,气质非凡,军旅生涯更是让其人龙行虎步,腰杆笔直,再加上身上称不上奢华,却也足以体现经济水平的辽锦常服与玉佩,还有一把从不撒手的仪刀,到底是格外出彩……沿途不知道多少官家小姐顾盼生姿,甚至有人大胆询问姓名。

贾诩几乎是瞬间便醒悟到了什么,其人先是微微一怔,旋即后退数步,就在阁上正色大礼参拜,然后方才告辞而去。

司马懿满头大汗,狼狈之意愈发明显,却是终于咬牙说了实话:“不瞒董公,我是想不懂这件事情到底有多严重?明明之前是在说靖安台的事情,说辽西地震的事情,说南面汉帝有后的事情,明明这是事关天命继承的天大政潮。甚至今日傍晚时分,首相贾公分明是存了去职以交代此事的心思,可为什么燕公却如此轻易让他放心,反而只是让董公过去,然后郑重其事的交待了这么一个小案子?几个士子臧否一下人物,固然不妥,但跟天命承袭一事又有什么关系呢?”

府邸主人倒没有犹豫,直接将其请入。

“父亲大人。”

“这些人,有的是中原新降的士人,有的却是久随燕公的河北豪门世族,有的是为了做官,有的是纯粹不满于新政……但却有一个共通的短处,那便是目光短浅,自私自利!这些人,总以为在燕公眼里,所谓天下易鼎之势,以燕覆汉之举,公孙氏登基称帝之为,才是天底下最大的事情……这叫以小人之心,度英雄之腹!不像我,早十几年就知道这位燕公是个英雄了,所以从未犯过如此荒唐之错!”

“小案子啊,也不知道你是真不懂还是假不懂……且坐。”董昭幽幽感慨道。“这种案子,自古以来哪里小过?两次党锢之祸一开始不也是挺小的案子吗?”

“孤倒是真注意了。”公孙珣缓缓颔首,似乎并没有置什么可否。“其实也算是人之常情,摊谁身上也都会有怨气的,我也不该太过理会的。只是这些人为何能在邺下久驻?为何他们臧否起人物会真正形成舆论?为何会有邺下官员受他们影响?这些事情,你身为一州之方伯,要负起责任来!弄清楚是怎么一回事,然后正式汇报过来。”

“但现在孤听说有这么一群人,既有邺下大学的年轻学生,也有非是邺下大学的士子,本来也算是一群青年才俊,却偏偏不安心学业……更有甚者,彼辈常常聚会于邺城与铜雀台之间的繁华地段,整日饮酒作乐,指点江山,说朝中这个政策不好,那个官员无德……这倒也还罢了,年轻士子嘛,不说这个说什么?但偏偏他们还仿效着之前灵帝时的光景,定期聚会,点评年轻士子,说此人是河内第一,彼人是徐州第二,再度鼓吹起家世、孝德,并以此二者贬斥考试,攻讦出身素寒的学子,此风难道可以涨吗?”公孙珣忽然扬声再问。“你身为冀州主官,知道有这回事吗?”

“但有些人就不懂这个道理了!”

“有件事情想请公仁去办。”华灯初上,公孙珣在内阁静立无言,一直等到董昭到来方才回头,却只有三言两语交代而已。“马上九月中旬邺下大学就又要射科取策了,你也知道,以糊名考试代替察举制度乃是燕国之根本大政……任何人,无论籍贯、出身,只要能过入学试便可入大学,大学期间能过日常基础科目考核便可参与一年两次的射科取策,出仕为官为吏……这么做,要的就是尽量摒除虚名影响,摒除家世加成!是吧?”

负手看了许久落日的公孙珣忽然回头,却是对着自己的首相微微一笑。“你放心, 这件事孤亲自来处置!你是一国首相,春种秋收, 人事军务,乾坤运作,阴阳调和,都要仰仗你才行,区区朝中攻讦事,还不需要你来操心……安心回去吧。”

但司马仲达心中有事,满目繁华根本难以入眼,反而匆匆行个不停,左走右转,最后来到一处规格极高的府邸之前,方才驻足一时,并在犹豫了许久之后上前报名求见。

“于是,当这些小人眼看着益州三月落下,天下大势不可逆了,便再不犹豫!他们自以为自己是士人,能掌握了舆论,便趁机鼓噪生事,喋喋不休,借天命之论,德承之威,吵吵嚷嚷,只是试图握住这个天赐良机,与燕公做个交换……你信不信,若燕公给他们官做,稍微放缓下新政,他们马上会转过身来,鼓吹燕公的圣德!催着燕公早日登基,早日称帝!早日以公孙代刘!早日以燕覆汉!”

董昭一时怔住,然后不由用一种诡异目光盯住了对方。

“……”

一套起兴之礼刚刚过半,司马懿便尴尬不已,却也只好狼狈起身,就立在堂中继续拱手以对:“懿冒昧,但实在是失了计较,所以只能来求方伯指教。”

“但……但听方伯的意思,这次案子与党锢之事有异曲同工之处?”重新坐回去的司马懿惊得心跳难止。

“殿下所言不错。”董公仁继续侃侃而对。“曹孟德和刘玄德虽然也仿效殿下行新政,但多只重眼前,而稍忽视将来长久之策,屯田、度田还好,可其他地方……尤其是在用人方面,所谓科考基本上是空架子,本质上还是靠亲友举荐。如曹孟德刻意举用寒门,刘玄德不计出身,多少还是看个人机缘。故此,这些人来此行此事,一开始本质上还是求官碰壁,还是因为殿下没有用他们,所以不免存了怨怼之心,并借此希冀于得到达官显贵,乃至于殿下本人的注意。”

“譬如靖安台一事的滥觞,也就是燕公斥责郭嘉一事,真的是郭奉孝失宠了吗?不是!”一阵凉风出来,董昭忽然起身,昂首负手踱步向外,立到了门廊之处,然后口中不停。“所谓斥责郭奉孝,只不过是其人此举确实有些违制罢了,只是碍于自己之前任性杀了吕布,不好大肆斥责而已。至于有些人说,郭奉孝真正恶了殿下的,乃是其人太过急切,与殿下宁可走得慢几步,也不可偏颇之策有所抵触……这就更是胡扯了。”

“直接说吧!”董昭这次倒是坦然受了对方拱手之礼,然后不以为意。“你堂堂白马义从护军,又只是来求指教,谁难道会不给你个面子吗?”

司马懿更加狼狈,再度拱手恳切相对:“董公,小子回去后左思右想,实在是为难,不是为难舍弟会遭到何等处置,而是为难于如何持身以公……一开始,小子有心想装作今日在内阁什么都没听到,放任他被处置逮捕,以示忠忱;但转念一想,却又担心此举有些自作聪明,明明就是听到了,燕公何等人物,又如何会不清楚?会不会反而觉得小子过于装模作样,甚至有些凉薄?”

不过人家董昭也不在乎,他素来最在乎的,乃是身为开国第一代功臣,很多时候传统官场升迁手段是没用的,大家得论资历和功劳……以及所谓‘圣眷’。而其人后发至此,俨然在七相中前三相这个层面上显得有这么一点点底气不足,一次出任也是代行,偏偏身侧身后还有程昱、荀攸、钟繇,以及两位公孙氏宗亲等优秀人选虎视眈眈,那就更让人难受了。

“这是自然。”董昭依旧从容以对。“但你着实不必惊愕,须知所谓政治,最重要的便是人事,是跟紧步伐……桓灵二帝,尤其是灵帝的党锢,虽然也是为了争夺人事之权,但争取的根本却是为了让自己舒坦;而咱们燕公呢,是有自己的政治理想,有自己的规划,有自己的理念的,他夺人事,是为了自己的治政理念能够畅通无阻!”

“臣失职!”董昭心下愈发醒悟,连连应声。“请殿下与臣数日,臣保证在今秋射科取策之前将此事调查清楚!与殿下及天下一个交代!”

首相既去,诸多义从、文书本能的嗅到了一丝严肃的气氛,而果然,公孙珣继续负手望外,却是随意出言:

就在此时,燕公长女公孙离忽然出现,并为自家父亲带来了一壶新的暖茶,沏茶完毕,其人顺势捧杯询问。“这么晚了,父亲大人在看什么?”

其余人且不提,只说司马懿回到位于铜雀台东面的官宅内,连衣服都没换便枯坐于廊下许久,心中犹疑不定……而半晌之后,其人到底是一声叹气,却又兀自起身,换成了常服,然后匆匆出门去了。

“这倒与当年初定三辅,三辅本地人贬斥幽州的狗皮帽子有异曲同工之妙。”公孙珣忽然失笑。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白日还是稍显闷热的秋老虎,到了夜间便忽然清凉起来。而就在董昭向司马懿传授着自己最珍贵的人生经验之时,铜雀台上,早就通过靖安台密报知道此事的燕公公孙珣却丝毫没有在意,反而是捧着一个白瓷杯,立在一处稍显矮小的望台之上,看着远处铜雀台下的万家灯火神情惬意。

面色黝黑的董公仁端着一件样式古怪的茶碗,许久不言,而司马懿却是束手而立,恭敬相侯。

司马仲达想要起身,却只觉得腿软。

不过,被质问的当事人却并不以为意,恰恰相反,董公仁心下彻底明悟,反而即刻俯首称命:

“据臣所知,是有这么一拨人。”

“而且我再问你,桓灵二帝用来夺人事的属下,都是些什么人?阉宦而已!摒除的是什么人?而咱们燕公呢?”就在司马懿失神之时,董昭再度连番追问不及。

而如今公孙珣不顾天黑召唤他去,他对政局又素来洞若观火,自然是心中立即有所猜度,并喜上心来了……做官嘛,首先就得跟紧上头的步伐才行,这事他乐意去办。

就这样,召见完董昭后,燕公公孙珣便没有再耽搁什么,而是即刻解散内阁,并直接回后方位于铜雀台上的燕公府邸方向去了,内阁常驻的黄阁文书与白马义从中不当值的文武职属军官们也纷纷离去。

司马懿神色慌乱。

立在门前的司马懿心中一跳,却不敢怠慢,即刻与马岱一起出列俯首称是,旋即,自有义从军官匆匆去传召董昭。

就这样,司马懿转入此户人家后堂,入得堂上,见到对方确实是本人无误,且周围并无闲杂人等后,竟然直接端正跪坐于地上,准备用早已经不太流行的旧日大礼朝对方参拜,并口称‘方伯救命’!

烛火之下,面色黝黑发胖的董昭一时失笑,却也不去扶对方,反而直接在太尉椅中端起一杯茶来,抿了一口后方才含笑相对:“司马护军这是演的哪一出啊?最近新建的那个什么剧院中的典故戏吗?就是太后老人家最近常去看的那个……赶紧起来吧,你是堂堂义从护军,官职虽低,却是殿下私人,除了咱们燕公本人外,别人受不了你这如此郑重一礼的。”

“燕公的志向对别人而言可能还有些云里雾里,可对你我来说他难道曾做过遮掩吗?燕公心里是有一整套治政方略的,那便是结束战乱的同时,通过度田、均田消除世族、豪强,建立一个寒门小户,并以科举进仕途的天下!”董昭那张黑胖的脸上愈发笑意明显。“而且燕公的气度,是超出一家一姓之私的!”

“唤冀州牧董公仁来此!”

刚刚屁股落地的司马仲达吓得立即重新站了起来。

“去吧。”公孙珣的声音格外缥缈。

“是……”司马懿回过神来,本能欲答,却居然不能言,然后旋即面色涨红,失态一时。

司马懿本能的咽了下口水。

“仲达,你说这些人的举止,是不是像昔日洛阳市井中的某些无赖方士,乃至于无赖乞丐一般,看到别人成婚了、建新房了、开新店了,便上门说这个不吉利,那个不合适,等别人给了钱,便立即大吉大利了?”

不过越是如此,董公仁越不敢怠慢,甚至还有一丝窃喜……他这个人一方面才能极为出众,民政谋略俱佳,但另一方面却也从不讳言寻求高位,素来为清正之士鄙夷。

“说来。”已经站立了一个下午的公孙珣终于负手回到了自己的座中。

“是!”董昭小心俯首,听得愈发仔细了。

话说,邺城本是河北名城、古都,是河北精华所在,而在公孙珣击败袁绍,将此地事实上当做自己的都城后,就更是一日千里。至于铜雀台的修筑,出乎意料,并没有想象中的劳民伤财,造成传统意义上的经济损害,反而间接扩大了城市的范畴,塑造了一片新的邺下繁华区域——铜雀台位于邺城西南十余里外,沿漳水修筑,周边堆砌了大量的禁军军营、官寺、蹴鞠场、赛马场、官员府邸、吏员宿舍,以及货运、客运码头,而邺城城南又专门营造了低价出租给邺下学子的公屋,那么两片区域之间自然而然就顺着道路以茶楼、酒馆、客栈之类连成了一片,又与原本就很繁华的邺下形成一体!

而此时,不过刚刚进入晚间,距离静街还早,甚至因为刚刚结束了一天的办公,反而正是邺下官吏、显贵,还有一些游学士子们相约聚会的好时候……这片区域自然是热闹非凡。

说到这里,黑胖的董昭转过身来看着双手发颤的司马仲达,笑的难以自抑,几乎要笑岔了气。

“咱们殿下心中明白着呢,郭奉孝处在那个位置,此举本意是好的,是为了让天下早一日统一。而且蜀地那个乱局,眼见着是个人都被权力迷了眼,也说明战事一久,人心确实会沦丧。换言之,燕公心里比谁都清楚,郭奉孝和他本质上还是力气往一处使的,并不是什么异己,区区不协,他能容忍!恐怕,郭奉孝也懂得这番道理,才会如此放纵的!”

后者看的清楚,对方手中茶碗乃是铜雀台那里最近专门赏赐下来的,只有七相与其余寥寥十几人才有这个福气使用,是中原一地某处特产,被燕国太后公孙大娘专门赐名为白瓷的一种特殊贵重陶器(曹操墓中出土的白瓷使得中国白瓷历史提前了数百年)。

这个时候已经是傍晚日落时分了,消息传给董昭自然已经天黑。

“坐。”董公仁端着白瓷茶杯在烛火下不以为意道。“不至于到那份上的……两次党锢之祸,说白了,是汉室没了威望,桓灵二帝不得已才用如此粗陋之策来抑制世族,而开国之君,威望何其之高?高祖和世祖两位一个兼并异姓诸侯,一个压制河北豪强,乃至于始皇帝并六国后抑制六国贵族,不也是类似之事吗?却也没说哪里就出了乱子,也没人说是什么祸事。”

烛火飘摇的内阁中一时肃然,很多文书和义从已经许久没见到公孙珣用这种语气来说话了。

司马懿微微颔首,俨然是想到了河东王屋山下,自家那位燕公的那番话语。

“想明白了?”董昭终于失笑。“你以为燕公眼里的自己人是谁?是河北人?是公孙氏宗亲?是邺下大学学子?是那些随他多年的功臣元从?都不是!燕公眼里的自己人,是能坚持他的法度,维系并能助力推动他的新政,从根子上改良这个天下之人!以你在燕公身侧的位置,应该早就听过咱们燕公本人的某些表态了吧?却为何不愿信呢?”

司马懿一声叹气,终于说了实话:“不瞒董公,我弟司马孚年少无知,之前说聚集于铜雀台与邺城之间,臧否人物的,恐怕就少不了他……”

“但是可惜啊!这群无赖不知道的是,燕公根本不在乎这个!他在乎的恰恰是那些人不满的东西!可惜仲达了,你前途大好,怎么就有一个喜欢跟着别人当乞丐的蠢弟弟呢?你家兄弟八个,这让燕公以后怎么看你们兄弟?”

司马懿已经面色苍白难持了。

实际上,义从根本就是兵分两路,一面去就在铜雀台范畴内的州牧官寺寻人,一面则往董昭位于铜雀台附近的宅邸处堵人,最后果然在宅邸门前寻到对方。而此时,天色已经彻底黑了下来。

“在看天下。”公孙珣接过茶来品了一口,微微回头笑答。“你家大人的天下!”

———我是无耻的分割线———

“若司马懿、诸葛亮、王粲之后进,时人皆曰:司马懿承董昭之才德,贾诩之克己;诸葛亮行吕范之恢廓,王修之忠贞,荀攸之缜密;唯王粲只得王象之文学。”——《世说新语》.识鉴篇

PS:北京下雨了……咱这也算是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了。

(本章完)

第442章 卓哉光武真圣君第374章 被驱无异犬与鸡(二合一)第44章 医无闾第80章 赠刀(8k)第206章 人从河中来第240章 赴前连赴后第296章 脱粟在傍书在前第327章 战殁尤思过往事第359章 但教方寸无诸恶第139章 劫持(下)第243章 亿钱予一钱第163章 岔口第337章 白首汉廷刀笔吏(续)第302章 河内洛中两相隔第444章 南阳龙虎方争斗(续)第448章 爱叹非为婚姻故附录1:《喏,相公》——本初林登万第148章 女人(10k还债)第320章第408章 又见猛虎起河东(上)第60章 出奇第36章 颍川论士第375章 雄心如君莫可拟第501章 虎啸喧争如窃语第223章 卷旗而出第47章 软纸第483章 违天辄非凯第495章 旧友南行雨纷纷第73章 辞行(6k二合一)第402章 更觉归可喜(7k勉强2合1)第346章 单于在山西(下)(新年快乐!)第203章 皆怜宫阙土第495章 旧友南行雨纷纷第210章 顺逆藏于心(上)第232章 虚言复东阿第144章 盛意(上)第94章 放火第452章 白雪纷纷落庭中(下)第232章 虚言复东阿第432章 伏盾终起盾(本月153k)第401章 去留皆洒然第142章 雷雨第116章 惊动第382章 定跨赤龙越长塬第413章 强移栖息一枝安(上)第14章 有故人久候第303章 试拂铁衣如雪色第491章 枕膝堪入眠(下)晚上别等第127章 巡游第335章 直指边城虎翼飞第69章 大飨(上)牙疼的受不了,请假去急诊第57章 归家第461章 山人琴畔鬼吹灯第222章 掷首而还(7.7k)第230章 歃血附录1:《喏,相公》——本初林登万第34章 义舍(7k2合1)第2章 卢龙塞第246章 孙文台所向无前第199章 摒除万般事(下)第230章 歃血第441章 云台千尺尽功臣第10章 家暴第263章 首身离兮心不惩第86章 霜降第288章 须信人心有真伪第44章 医无闾第117章 相邀第450章 大江东去老诸侯第452章 白雪纷纷落庭中(下)第350章 南辕咄咄欲何求第312章 李广无功缘数奇第204章 谁问道左人(2合1)第201章 一意起高楼(中)第290章 故将直笔作春秋(下)第377章 人言宝刀投烈士第322章 循循州牧道服人第288章 须信人心有真伪第88章 巡视(8k)附录8:女频写手日记(上)——sduyiyi第446章 世间鱼鸟各飞沉第30章 花明柳暗第302章 河内洛中两相隔第304章 聊持宝剑动星文第189章 深居俯夹城第220章 匹夫之勇第26章 緱氏县中附录1:《喏,相公》——本初林登万第162章 冬狩第200章 一意起高楼(上)第75章 撤屯(上)第86章 霜降第19章 大案第122章 乱箭第492章 当头退避也应难第102章 大事(下)第165章 雾气第405章 羽书无路达深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