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三章 儒道之争(上)

万历四十四年的秋天,山东局势已经彻底稳定下来,而山东的现代化工业也开始了大发展,油田和炼油厂也已经正式开始向外界售卖煤油,向舰队供应重油燃料,合成氨工厂也已经正式投入运营,并且开始大量向山东商帮控制的化肥公司提供氨水,化肥厂开始产出碳铵肥料。

铁路公司的工程都已经完工,因此铁路公司的工程队也暂时闲置了下来,而在当地**出资之下,他们又在潍河、修筑了大量的小水坝、水渠和蓄水池等水利工程,因此这一年虽然仍然干旱,不过在水利和化肥的作用之下,山东的粮食已经能够自给自足,不过仍然有大量的农民选择出海,或是加入山东商帮的工厂、铁路公司、油田或是炼油厂,因为机械农具的运用,让耕作需要的人手大大降低,那些地主根本不会顾及这些人同宗同族的关系,直接将他们赶了出来,这让他们不得不另外群求他路,这跟圈地运动的效果相差无二。

对此朱由崧也别无他法,他能做的就是为这些人寻求一条生路,衣食无计的人可以向铁路公司寻求帮助,不过铁路公司不只是他一个人的,就算是朱由崧一个人的,他也没办法把它变成善堂,工厂主都是追逐利益的,因此那些流民也必须听从铁路公司的安排,或是加入工厂,或是出海垦荒。

朱由崧能够在山东待这么长时间,第一是因为万历皇帝真地是要让他把那支神枢营抓在手里,第二则是因为方从哲需要朱由崧在山东构建他们大学堂的后备人才基地,不过这两件事情已经做的差不多了,自己现在也算是位高权重,手里有军队有地盘,京里的不少人已经寝食难安了,他们甚至拿现在山东一些流民无地无产的情况说事,甚至把徐诵的奇异,说成是朱由崧官逼民反,相信不久之后他就能够收到北京的传召。

而在此时,山东大学堂也迎来了第一届大学生入学,不但有大量的富家大户学生入学,而且这里完善的奖学金制度和半工半读的助学制度,也让大量勤奋好学的寒门学子有了自己在这个高等学府当中学习生活的途径,因此山东大学堂第一届学生居然超过了三万,这可比国子监巅峰之时的数量还要多得多,大江南北无数学究都盛赞大学堂乃是文教方面的千古盛事。

在大学当中,他们有五年的学习时间,各种课程也行对宽松,这让他们有了很多的空闲时间,因此给了他们半工半读的时间,这些工作通常不会太繁重,在学习之余做些事情,也好锻炼他们的能力,让他们不至于成为书呆子。

全部钢筋混凝土结构,拥有全套现代消防设施,最关键的是拥有过百万册藏书的图书馆,此时已经成了山东大学堂的招牌,凡是拥有山东大学堂学子证书人都可以凭证从中借阅书籍,这在古代也是一种极其惊人的做法,古人对书籍往往敝帚自珍,因此一些贫寒学子根本没办法读到一些经典书籍,而随着历史的迁移,也有大量的书籍失散失传。

而现在居然有图书馆这种东西,让他们可以借阅书籍,这对思想的解放和见识的拓展是有着极为深刻的影响的,只是读四书五经的学子,肯定比不上那些天文地理都有涉猎的学子。

“道玄先生,你们的黄老之学不知有没有被学子们接受?”在山东大学堂园林一样的校园当中,朱由崧正与张道玄在人工湖旁散步,他发现黄老之学的很多理念,与他的需要不谋而合,因此他在学习和推广黄老学上面也变得颇为热衷。

张道玄笑道:“他们虽然不接受,不过很多人都起了兴趣已经开始从图书馆当中借阅我们的书籍,实际上他们一生当中所接受的文化都有着我们黄老学的影子,在他们开始感兴趣的时候,免不了会深入进去,成为我们的同道中人!”

朱由崧颇有些无奈说道:“就像是我一样?”

张道玄摇摇头:“王爷乃是天生圣人,所作所为不需多言,便暗合上古圣王之道!”

朱由崧连连摇头,说道:“好了,这些话就不要说了!”他明白,张道玄他们是绝对支持自己成为皇帝的,如果没有自己,他们的黄老之学恐怕在一开始就会被打入地狱,儒家在正统的地位上盘踞了千年,绝对不允许任何挑战,如果不是自己暂时充当了他们的保护伞,他们也没有向外传播的机会,不过黄老学想要在大明重新焕发生机,绝对不是某个君主支持就行的,他的理念必须有着一定比例的认可才行。

此时十几个学子突然从远处围了过来,拦在朱由崧面前,一个个义愤填膺,脸上都带着怒容,而为首的居然亓诗教,朱由崧不禁问道:“亓大人,这是怎么回事?”

亓诗教一脸苦笑,而一个二十多岁的学子走了出来,说道:“学生见过王爷,此事亓大人不适合说,还是在下来说吧,在下岭南学子陈子壮,得知山东将开设大学,千里前来与诸多同窗交流学问,以促共进,却不想得知这里居然有‘妖学’之课程!”

“妖学?”朱由崧奇道:“你是说什么?”

陈子壮盯着张道玄,说道:“自然是那黄老之学!”

朱由崧笑道:“这黄老之学怎么就成了妖学,要知道秦汉之时这黄老之学可是正统学问,与儒家不相上下!”

陈子壮慷慨激昂地说道:“西汉太祖以致文景之时,国力不振,以财帛女子媾和匈奴,而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朝堂方一扫陈暮之气,得意振奋士气,北击匈奴,开创我大汉基业,而南北朝之时,黄老清议之学,更是流毒匪浅,以至于南方偏安之地越发衰落,此学乃弱国乱国之学,还望王爷罢黜此学!”

朱由崧看了看旁边的张道玄,张道玄倒是仍然微微含笑,一副胸有成竹的一样,朱由崧索性说道:“本王才疏学浅,你们说的这些,本王也只是能够懂个大概,而张先生也曾经向本王介绍了他们的黄老之学如何优异,这就让本王难以分辨了!”

陈子壮果然上钩,说道:“王爷,在下愿与那位‘张先生’论道,若是论输了,还请张先生有些自知之明,就请把这妖学妖书都带回老家去吧!”

张道玄说道:“故而所愿不敢请也!”张道玄也知道跟陈子壮打赌没什么意思,就算是赢了,他也不可能代表儒家什么,不过却能够打出自己的招牌,输了的话,就算是陈子壮不说什么,他也没脸继续在这里呆下去了。

朱由崧哈哈一笑,说道:“大家不分学派,于这秋高气爽之际,纵论学问,倒也是一番盛事!”

圣门当中人数不多,却个个都是不凡之辈,而儒家学子这边却也声势浩大,几乎大半的学子都站在了他们这一边,另外一些则保持中立。

首先陈子壮就提到了一个尖锐的问题,说道:“黄老之学说是依法治国,这么说法家也是你们黄老之学的一部分?”

张道玄点点头说道:“道法不分,也可以这么说!”

陈子壮冷笑道:“那么先秦亡于酷法,又作何讲?”

张道玄呵呵笑道:“其一,先秦之亡在于二世,并非亡于秦法,自商鞅变法以来,先秦百年的国史都是不断壮大的历史,可见秦法并无过错,反而是因为二世和赵高等人违反了秦法,才让这偌大的帝国轰然崩塌!其二,先秦之亡在于不尊天道变化,秦孝公之时,秦国羸弱,方不得不以严刑酷法增长国力,而世易时移,天道循环,六国既灭,当从黄老之学,宽法轻赋以养民,与民休息,秦不知天道,以致灭亡,正是天道体现。”

陈子壮皱了皱眉头,说道:“天道?我只知天不变,道亦不变,你所说的天道竟能变化循环?又是何物?便是我们理学的天理吗?”陈子壮也没意识到,他已经开始在用请教的语气在与张道玄讲话。

张道玄笑道:“天道并非天理,而是人理,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天地本无心,又何来理,天道便是人间的习俗、道德和秩序,就算是帝王也无法违反他,否则就会像夏桀、商纣及周厉王、隋炀帝一般祸乱天下。”

此时又有一人站了起来,说道:“松江学子夏允彝提问,朱子讲,存天理灭人欲,与阁下所讲并无二致,却更加严格民间的秩序,你们这岂不是拾人牙慧?”

张道玄摇头道:“我们的天道并非朱熹的天理,朱熹讲的存天理灭人欲,这句话太过荒谬,天既无理,那么他所说的理,也是人理,人理原本就是万民共同认可的秩序规则,那么其中必然包含人欲,甚至是万民之欲,怎么能够消除?他的天理不过是自己制造出来,以惑万民的歪理,我们应当顺应万民,而不是使万民顺应某些人制定出来的‘理’。”

张道玄这句话可是直接打中了理学的命脉,争论就更激烈了,不过最终谁也没说服谁,朱由崧直接定了个平局,来日再来论道,理不辨不明,既然想要驳倒对方,就显得了解对方,这反倒是让黄老之学传播的更快了。

第二十一章 短命皇帝(上)第四十四章 不是人间富贵花第三十四章 清河阻击(上)第三十五章 进京面圣(中)第六十二章 揭竿而起(中)第三十一章 献土百万顷(上)第八章 北海之变(中)第五十八章 图穷匕见(上)第十三章 南洋大战(上)第三十三章 献土百万顷(下)第三十一章 亲征辽东(下)第二十六章 老唐当官第六章 枢密院(下)第八章 议会政治(中)第五十二章 山东变局(上)第十九章 兄弟阋于墙(上)第二章 智脑婉儿第五十七章 建州叶赫第六十四章 就藩之议(下)第五十六章 釜底抽薪(中)第十七章 铁路布局第五十四章 赚钱的股票第五十六章 釜底抽薪(中)第二章 以权换税(中)第六十五章 黄粱一梦为君王(二)第五十九章 图穷匕见(中)第二十四章 短命皇帝(续)第三十八章 威逼(上)第五十一章 博弈(六)第六十三章 揭竿而起(下)第六十二章 就藩之议(上)第三十六章 君臣之间第七章 新大陆第十四章 南洋大战(下)第六十三章 就藩之议(中)第三十三章 北海攻略第二十四章 山雨欲来风满楼(下)第二十六章 黑云压城城欲摧(中)第四十五章 铁路公司(下)第二十六章 黑云压城城欲摧(中)第五十八章 林丹汗的意图第八章 成婚第六十五章 福王就藩第七十二章 诸子重兴(下)第四十二章 东林贱人(下)第十六章 墨家传承第十四章 南洋大战(下)第二十八章 七大恨(下)第二十一章 兄弟阋于墙(下)第十六章 马六甲条约(下)第六十三章 就藩之议(中)第十九章 魏进忠的往事第三十三章 边打仗边整军(下)第四十四章 不是人间富贵花第七章 北海之变(上)第三十七章 新局面(上)第十章 壮岁旌旗拥万夫(上)第五十七章 魏进忠归来第四章 枢密院(上)第三十四章 清河阻击(上)第六十七章 黄粱一梦为君王(四)第六十一章 揭竿而起(上)第四十二章 发展计划第六十一章 揭竿而起(上)第二十九章 烽火连三月(中)第七章 新大陆第十章 东林内部第六十三章 揭竿而起(下)第五十一章 博弈(六)第七十二章 诸子重兴(下)第十六章 墨家传承第三十五章 进京面圣(中)第一章 以权换税(上)第四十三章 炮灰对炮队(下)第四十三章 铁路公司(上)第三十四章 清河阻击(上)第四十六章 博弈(一)第二十二章 山雨欲来风满楼(上)第四十一章 邵氏后人第七章 北海之变(上)第五十四章 山东变局(下)第七十三章 儒道之争(上)第三十五章 进京面圣(中)第二十九章 烽火连三月(中)第四十六章 百日大旱(上)第二十三章 合作联姻第三十七章 道法宪法(下)第四十一章 东林贱人(中)第十八章 京中生变(下)第十六章 北海擒龙(上)第五十三章 围堵和分裂(下)第三十六章 道法宪法(上)第四十六章 博弈(一)第四十六章 战力对比(上)第五十一章 骑兵武器(下)第二十九章 亲征辽东(上)第七十章 诸子重兴(上)第五十章 博弈(五)第五十一章 骑兵武器(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