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章 匠人方案

第134章 匠人方案

自从李靖活捉了颉利可汗,干掉的东突厥后,回来就因为大唐那段时间实在没钱而被敲打了一下,李靖便重新做回了兵部尚书。

说实话,如果不是杜如晦还活着,那李靖怕是会成为尚书右仆射。

但即使如此,李靖至少也得到了左光禄大夫的散官职务。

而李靖也知道,自己灭了东突厥多少还是遭人嫉恨的,所以就更加低调了。

除非关乎军事,否则李靖表示自己只是朝堂上的泥塑木雕,你们想要怎么做就怎么做。

李靖麾下,那些跟着李靖一样选择乖乖做木雕的,基本都在随去年因大丰收而获得弥补。

或是赐予绢,或是赐粮,总之,肯定得到了奖赏,李靖自己更有了三千匹绢。

只不过,那些跳得很厉害的,尤其心中有几分怨气的,那多少受到了打压。

见到下属被打压后,李靖就更安静了,几乎不跟自己的旧部怎么往来。

而这次,李靖微微眯着眼睛,那仿佛刚刚睡醒的样子。

朝廷若占百姓的便宜,时间久了,那朝廷自然毫无信誉可言。

魏征面对着李泰一脸严肃,倒也没有因为李泰出了这个主意便是轻易通过。

李世民不由双眼放光,看着自己的儿子,心中嘀咕着还有这么一手操作办法吗?

而对朝廷来说,这事自然不会反对。

现在晾了他一年,显然李靖希望给他个机会!

“可!”李世民思索了一下,到底还是答应了下来,毕竟李靖的面子还是要给的。

当然彻底断流了,那他们家后代的子孙,也就不需要再对这一段的郑白渠维护了。”

“如此……”李世民却是真准备准奏下来。

“至于另外一部分,则要为修洛阳宫做储备的!”李泰道,“洛阳宫重修要大量匠人,而到时候怕匠人又不够,所以我觉得从现在开始培养,想来还来得及!”

“我想借助这次机会,向百姓发布一次匠人考核,考核为郑白渠整个工程彻底结束为止。

说实话,李泰倒没怎么担心钱粮不够的事。

“魏卿请言!”李世民听到魏征的话神色一正,不由说道。

对朝廷来说,这样让匠人跟这工程直接绑定,以后在行政成本上也会下降很多。

魏征正色道:“首先是如果收这些人为朝廷大匠良匠,那么以后所拨付的钱粮从何而来,是否会增加朝廷的负担?

其次郑白渠整个工程为测试题,工程时间怕有数年之久,对这些匠人进行测试,那修建好后,为得通过的匠人应该如何安置?

最后,郑白渠翻新期间有高陵百姓,有异族劳力,现在又准备大量匠人,您所筹集的钱粮是否足够。

总之,只要今年小麦能成功丰收,那么基本上几年内不用担心会出现信誉破产的事。

当然,任何的方案肯定是有漏洞的,到时候再进行想办法也就是了。

李泰详细的说道“首先一部分会负责郑白渠区域的定期维护工作。

其中考试结束后,大匠与良匠顺势吸收入国家,至于骨干与学徒,则是遣散回家!”

因为一开始就约定了的朝廷固定拥有三分之一的郑白渠耕地,主要为了满足李世民修建的那些仓储,剩下来的三分之二才是其他世家分,以及补齐仓储之中未满的部分。

李泰听到了工部尚书这般的言语,眉头挑了挑,三个,您还真敢说啊!

李泰知道,自己要再对工部下手,怕不是工部会直接放狗咬自己了。

听到李泰这般的言语,在场的人思索了一下,倒也没有什么大问题。

这时候的李泰把目光放到李世民的身上,继续道:“阿耶,另外修建郑白渠,除了劳力,还需要技艺非凡的大匠,所以不知道能不能让工部调配大约五十名大匠给我!”

“工部大匠数量有限,水部能调度的大匠,已尽可能调度给郑白渠工程了。

“越王的设想却是极好的,但征此刻有几分的疑惑,不知道越王是否可以解答。”

李泰耸耸肩,却对李世民道,“阿耶,工部没有足够工匠,那能不能提供政策上的支持!

郑白渠的修建光有人力还不行,肯定需要足够的技术人员进行支撑的。”

就好像,李泰提出来的计划什么,难道朝廷上的人没有反对的吗?

不可能的!

说实话,众人也都没想到魏征的询问会这般的尖锐,但这是李泰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这就是干实事的事最好的地方,别人进行挑刺时,你能够合理的给一个解决方案,别人又没有其他解决方案,那这东西基本上就不会再进行争执下去了。

自己以后要修园子什么的是不是也能这么操作。

朝廷重臣听到李泰这般的话语,倒也纷纷点头,虽然越王特会来事,跟儒家也不对付,长得还没有李承干帅,但这一份心系百姓的心,说实话朝臣们都认可的。

做事情更是把这一件事情放在心上了,与之相比,其他的朝臣就太苛刻了。

李泰说到这里,目光自然而然的向着段纶看了过去。

如果不够,我肯定是会第一时间找朝廷求粮,更重要得是,我觉得真到那时候,我去向宗室世家再求一笔钱粮,相信他们是很乐意出借给我的。

若这工程真的进行到了一半,大不了李世民脸不要了,先把朝廷三分之一的土地收了也就是了,毕竟三分之一的土地至少有三千倾啊,为此不要脸面算什么。

而实际上李泰知道,这种操作办法更多的是不得已而为之。

就算他们没被考核上,但希望阿耶看在他们协助完成郑白渠工程的份上,允许他们免除相应时间徭役。”

毕竟他们也不希望自己在郑白渠的投资打水漂吧!”

李靖听到这话便退回了一边不再说话,选择继续做泥塑木雕。

经过实践把这些从民间考核而来的匠人分为大匠,良匠,骨干和学徒四等。

这么强的吗?这么强的家伙,就来给异族做看守真的好吗?

李泰没想到居然能要来这么个家伙,对李靖道,“原来如此,谢李尚书解惑。”

甚至对那些匠人来说,虽然自己有一脉肯定是被限制在这项工程上,但要知道这可是吃官家饭,旱涝保收的官家饭,别说是古代,就算现代,也很多人想吃一辈子吧。

不论怎么样,这个理由给魏征,魏征便是退了下来,没再多说什么。

魏征的问题一个接着一个的问出来,朝堂上的大臣们也都屏住呼吸看着李泰。

到时候,李泰出面说自己手上没钱了,怕很多人赶着送给李泰。

“郑白渠区域有三分之一是属于朝廷的,用其中一小部分来拨付他们酬劳终归没问题吧。

“至于钱粮……”李泰开口道,“钱粮至少到现在为止,肯定是足够的。

至于他们会不会坚守自盗,那就要看朝廷发觉某块地段粮食少了,自然会派人下去查询。

“圣人,臣有事询问越王!”魏征此刻走出来,对李世民道。

这种制度,在现代看来好像相当的不仁道,但在古代,且不说子承父业是绝大多数人希望看到的事情。

再加上煤炭上还要再调度大匠,其他大匠工部、屯部、虞部都有职责,顶多再给越王您挤出九……不,挤出三个来!”

除非这段水渠彻底断流,否则他们子孙至少要出一人负责给郑白渠进行维护,否则除名。

如果是自己负责中央的财政调度,那自然是要把朝廷经济占比提升,世家的经济占比下降,加强朝廷对大唐的控制。

李泰自然不知道苏烈厉不厉害,毕竟自己又没有什么需要接触军方的必要。

最怕的是,你有方案,别人也有方案,谁也不能证明谁的方案最好,这是最麻烦的。

李泰耸耸肩说道:

甚至粮食少到了一定程度后,那就以无需维护此地为名,取消此人资格,到时候多少也会暴露一些事情。”

当然,别人听到李泰的话,不由满头黑线,他们明白,李泰虽然无耻,但这办法真可行!

如果李泰真的没钱了,向着世家要钱,这些世家真会把钱继续投资给李泰。

修建好了后,唯有定期维护才不会让郑白渠荒废,把这维护之事直接交给这些匠人,甚至让他们传家维护。

“你想要进行怎么样的政策支持?”李世民听到李泰的话对李泰好奇道。

最重要得是,这个人有点不知好歹的生了怨气,所以去年补粮与锦缎的时候没有给他。

而此刻李世民听到了李泰的话,不由摸了摸自己的胡子,还是儿子真切想着自己啊。

而保持朝廷在百姓中的信誉是最重要的。”

听着众人的话,不管李泰提出来的这个主意好不好,至少是一个可行性的方案。

“是的!”李泰点头道,“郑白渠工程短则两年,长则三年,不给点好处,总归不合适。

虽是异族,但到底是以东突厥为主,所以这件事李世民安排自己处理是理所当然的。

而李泰则继续道:“魏秘书所提的第二点,则怕这些人在郑白渠区域工作了一段时间后,没有考核上,回去后会有怨气,从而影响朝廷的信誉,应该是这问题吧!”

不过,到了这个时候,那就要看谁手上有钱粮能够把自己的方案能够执行下去了。

“那另外一部分呢?”段纶听到李泰的话又问道。

毕竟李泰清楚,随着粮票的出现,以及自己对于各种零零碎碎的产品不断向上游掌握,整个体系已经越来越完善了。

毕竟就算是薅羊毛,也没有逮着一只羊往死里薅的道理。

“魏秘书请问!”李泰见到魏征出面,不由神色一正,对着魏征询回答。

李靖出列道:“臣调配左武候中郎将苏烈,率军三千驻扎高陵以防不测,不知是否妥当?”

段纶咳嗽了一下,像是洛阳宫这种奢侈的设施,就算是段纶肯给李世民建设,但朝中重臣多得是希望李世民能够怜惜民力的人。

所以,李泰说出这办法后,一众已经出了钱的宗室世家的大臣,这时候只能真心祈祷,越王有人格一点,千万别贪污浪费,最好这一波就足够了。

因为这往往会成为所谓的道争,谁都为自己的方案死都不退。

听到李泰的话,李靖开口解释道:“当初与东突厥作战是苏烈亲身擒拿了颉利可汗,可惜因为纵兵掠夺平民而受贬,不过有他驻守,东突厥的异族定然不会为乱!”

“看起来越王也考虑到这一点了!”魏征听到李泰的话,正色回答。

“凡是在这里考核的工匠,如果超过半年以上,则会全部按照服役的时间来计算。

听着段纶的话,在场的众人却也知道,显然想要再从工部要人手却是不现实的。

听到李泰的话,段纶道,“如果收入国家,总不能这么养着?越王准备如何安排他们。”

而自己收割到的财富也在无形之间,变得越来越多了。

“这就是我希望朝廷补充的另外一部分政策!”李泰道,

而李泰不由开口问道,“这苏烈强不强?能不能镇压东突厥劳力的暴动啊!”

别得不说,张玄素和魏征肯定希望李世民能消停。

听到李泰的话,工部尚书段纶连忙出列道,

若不够,是不是会引发骚乱,所以您才事先调度了军队驻扎!”

所以通过他们,朝廷应该能够知道哪里又侵占土地了。

另外这些人维护不同的地段,如果这些地方的粮食少了,那么他们到手的酬劳也会少了。

儒家一系的人恨不得把李泰的计划说的一无是处,让李泰熄了干实事的心思。

“也就是说,把他们在郑白渠考核的时间,计算入免除徭役的时间吗!”魏征不由一愣。

在这过程中,产品成本越来越低,体系越来越全,同样在这范围内的钱也越用越少。

“苏烈?”李世民听到李靖的话,倒想起这个人,当初温彦博当初杀敲打李靖时,便拿了苏烈来杀鸡儆猴。

说实话他还真没想到,今天的事情会跟自己有关,不过想了一想,李靖也明白,这件事情跟自己有关也是正常的。

但事实是,李泰的每一个计划,自己总是能够解决钱粮问题。

不论李泰怎么坑蒙拐骗,手上有钱粮,心中有方案,有资本就进行试验对错,这是绝大多数的朝臣所不具备的能力。

因为他们只能找朝廷要钱来实施自己的方案,毕竟破家为国也做不到某些工程啊,这就是他们跟李泰的最大差距。

那朝廷会选择哪个?自然可想而知!

(本章完)

第455章 复仇VS团结第275章 杜楚客到来第528章 为了劳力的李泰(今天一更)第392章 荒谬的刺杀第316章 不可能的任务第347章 吐蕃的战略第202章 五月无事第132章 李泰的喜好第210章 粮食入河南第6章 请蝗仪式第222章 沧州的高速发展第5章 鸭蛋王第163章 三个人选第133章 意外的收获第541章 徭役们的福利第423章 糖衣炮弹第157章 张玄素第170章 谋划高句丽第141章 冯盎第324章 飞行的热气球第341章 赌狗拯救计划第78章 杜如晦的决定第7章 马周第424章 第四百二十一 李承乾的觉悟第202章 五月无事第14章 羽绒服与火炕第151章 岭南大捷第86章 心黑第178章 杜楚客的专权第359章 薛仁贵的急袭第376章 草种计划的后续第439章 高句丽事变第232章 时光的残忍第403章 三百五十三万户第498章 顺利的伏击第248章 许敬宗的手腕第282章 令人头疼的材料学第484章 占城稻第90章 方便之门第105章 精英宿舍第252章 围城打援第357章 将起的战争第507章 埋伏李世绩第175章 晒盐法第475章 尼哈旺德之战终结第108章 阴谋的余波第302章 吐蕃的使者第214章 与刘仁轨的商议第285章 你说了,我便相信第449章 考成法第239章 李泰的谋划失败了第72章 集装箱第314章 要命的茶第304章 尚公主的条件第164章 幽州的成果第110章 李泰的小实验第356章 明心见性第343章 大唐的棋圣第371章 李泰的仁慈第361章 信息的碰撞第468章 李泰的兵家大计第409章 所谓壮阳特产第545章 继续军议中第270章 与人方便与己方便第107章 越王府第一奸细第405章 西海的路(今天一更)第127章 长乐来访第95章 从今天开始就信道了第457章 横推(今天一更)第225章 毕业学生的分配第476章 进击的吐蕃第10章 两文钱第25章 五百文学费第97章 发展正常的幽州分校第182章 天津发展中第26章 建设商铺第240章 李世民努力中第114章 建议第188章 兴修运河第48章 尽兴而归第44章 好好学习,做好笔记第433章 三个天赋第257章 李泰的战争模式第401章 吓死了第492章 战争会议第126章 李世民的奖励第32章 邀请孔家第124章 萦绕的紧迫感第354章 义正辞严第253章 井然有序第306章 李春第501章 降维打击的后勤体系第200章 杜如晦的观察第473章 铜墙铁壁第529章 攻破安市城(今天一更)第212章 学子们的安排第500章 出人意料的运兵速度第75章 分校第499章 先兵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