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7章 盐场发展中

第177章 盐场发展中

如果不是这日子实在太难过了,苏烈也不想要搬迁自己军营,没办法,日子太难过了。

倒不是朝廷克扣了苏烈,事实上大唐府兵制制度决定了在通常情况下,大唐平时是不养兵的,基本上把所有养兵成本全都摊薄到普通百姓身上。

同时,大唐在贞观时期也有募兵制,唐太宗征伐高句丽时,其中就不仅是府兵,甚至有很大一部分是募兵制而来。

只不过募兵制在贞观时期的规模并不大,同时这些人更多是以将领亲卫或其他固定职业专业士兵存在,他们的主要职责是基层军官。

毕竟哪怕大唐将领都是良将,但府兵制决定了他们要征伐目标时,他们手上士兵绝大多数都是自己并不认识的士卒,甚至有很大可能是新兵。

而想把这群人快速组织起来,华夏上下五千年,能做到的也就一个,叫做韩信。

所以,一般司马或者将军,平时都会训练一批规模并不大的士卒,最多不会超过三千人。

这些人虽然在平时时就只是小兵,但等到真从民间召集各种府兵后,这些人马上就会被扩充成一个个队正,教导民间征召的府兵快速融入军队。

而百姓也乐得快速融入军队,因为古代百姓平均寿命未必到达三十岁,对他们而言,拿自己的命去战场上搏个光明前程是非常值得的。

但李泰的话,他是真有钱,而且不只是有钱,而且还有物资!

毕竟在地主家干活,可没这般的福利,倒是游侠儿多少有几分的微词。

但朝廷虽然养着他们,但要是指望多好那是不现实的。

而海盐基本上就在这整个水系体系中,生产出来能通过运河输送到从南到北的华夏各处,这优点对于矿盐几乎是碾压性的。

但现实就是很少有人真从府兵中一步步脱颖而出,莫说成为名将,就算成为普通将军都很少。

除了薛仁贵靠白马银枪的造型,一下子吸引了李世民的注意力而平步青云。

不过要留下改正的余地,因为我们现在还在慢慢摸索。

第二个就是食盐运输上了,因为水路成本比陆运成本低得多。

而这一笔钱朝廷肯定是不会给的,因为朝廷的每年的费用都是规定好的。

在相对封闭的内陆湖中,短距离靠着陆运还是能够解决,但长距离还是靠这条贯穿了南北的京杭大运河。

说实话,古代盐业算是相当消耗人力资源的一个产业,君不见古代能出来造反的豪族盐业占了很大一部分,而海盐比陆地食盐有优势的地方就在人力资源的消耗上。

李淳风听到李泰这般的话语,也不再多说什么,只是对李泰道:

苏烈是亲眼见证李泰翻新了郑国渠,更在郑国渠吃了好些个月鸡腿鸭汤。

而现在幽州登记在册的府兵就是比较初级的募兵制的雏形。

不过,还好朝廷直接拿出第二套新制度,也就是募兵制。

这让汉人百姓难以信服,更难以接受,简直是践踏大唐百姓的荣誉感。

经验什么的,本来就是一次次实验给试出来的!”李泰对李淳风道。

李泰拿过李淳风给自己的设计图,有些好奇道:

因为练兵是很花钱的,哪怕只是训练数量并不多的府兵,苏烈也明白,想要把这些幽州的府兵训练成精锐,这花费是免不了的。

毕竟这东西可是自己选定的破局手段,到底能不能生产出粗盐来对自己来说至关重要。

“你且去!”李泰道,“需要人力物力,去白鹤那里取,我全权开放给你!”

实际上这制度在贞观,高宗,以及武周时候都有出现,只不过通常情况下这制度只是府兵制度的补充。

所以李泰会选择幽州,更选择了海盐破局。

“这件事既然交给你,那你就全权负责,我相信伱能做到,什么方法你都可以去试试。

但在满足全国百姓食盐为前提的条件下,还想要彻底的打翻盐罐子,那在这时代,海洋是唯一的选择。

毕竟干活是临时工干,奖章给正式工发,这几乎是祖传的,就算贞观一朝也很难避免。

李淳风对李泰解释道,“并且这一个个盐田,开了好些闸门,把这初步处理的海水向需要的盐田里放,再进行细分好了。

如果以后需要直接处理海水之中的杂质,也能够直接在这盐田中一次性处理好。”

自己就算是向上申请,除了一顿臭骂,怕也不会给自己半个子。

受限于古代的生产力,陆地食盐比如盐湖之类的地方当然也能按照晒盐法进行开凿盐田,打造畦田,将盐田里面的卤水引入畦田之内,用太阳与风力进行蒸发,从而增加制田面积。

因为自己的目的不仅仅只是自己赚钱,更重要得是为将来打翻全国的盐价做准备。

“第一块盐田要这么大吗,快占据了所买下的半个滩涂了。”

“燕王,您来看看这个!这些日子,我亲自跑了一趟滩涂,测量了涨落潮水势,设计出这些盐田,您先来看看!”

毕竟海盐的制作工艺可以不断改进,海盐的制作成本越是大规模就越是比陆盐有优势。

шшш_ тт kǎn_ ¢〇

“也就两天而已!”李淳风一脸的风轻云淡,然后把一份图稿交付到李泰手上,道:

不过有李淳风镇着,到底也没出什么大事,后面苏烈带着幽州府兵驻扎在天津小村,并且隔三差五的能听到他们出操锻炼的声音,这些幽州游侠儿到底没再闹事了。

不过苏烈却清楚,这些对李泰来还只是小钱,自己还期待着天天吃肉的日子,到时候自己就可以往死里训练自己手下的府兵,直接把他们训练成精锐了。

但李泰更明白,自己想彻底掌握盐业,想要彻底打翻老百姓的盐罐子,让百姓不仅吃得到食盐,而且要吃得起精盐,那还是只能靠海盐,至少现在靠不了陆盐。

“淳风,你这是几天没有睡觉了?”李泰看着李淳风脸上黑得有些下人的黑眼圈不由道。

解决府兵制招募而来的士卒不能快速形成战斗,完成组织化的问题。

当然作为最佳的产盐地点肯定是要小心的甄选,但至少比内陆的一个个盐湖盐井,开采难度要低得多。

“淳风必不辱使命!”听到李泰这般话语,李淳风无比感动道。

就算长安地区的府兵,顶多只是吃大锅饭的时管饱,但想要吃到肉味,肯定是要什么节日或者值得庆贺时才行,正常情况下,也就吃饱就可以,吃好是别想了。

但自从出了李林甫为维护自身相权,提出重用胡将为节度使,使得军队与朝廷间原本能够流通的渠道被堵住了。

那就是海盐利用了月球引力的变化引起潮汐现象,潮汐导致海水平面周期性地升降,因海水涨落及潮水流动所产生的巨大能量。

说实话,如果第二点,某些内陆地区的盐池多少还能争夺下周边市场,但在第三点后,就算内陆地区的食盐,如果没地方保护也很难生存了。

而李泰现在虽然还没配套牛羊产业,但每周从幽州附近购买些羊肉到军营里面,给苏烈部队改善一下伙食,还是能做到的。

因为府兵制的上限直接被堵住了,士兵们再怎么奋斗也奋斗不到上层了。

“淳风打算先集中人力把这个大型的盐田给整出来,然后再一个一个小盐田一一落座,修出一条产业,把盐池投入使用再说。”

第一个就是产量上,只要海岸线所及,基本都能作为食盐场地。

简称潮汐能。

如果量上不好控制,再通过闸门送水到小盐田慢慢处理也行!”

但随着我们对盐之法则的熟悉与摸索,以后肯定能提升效率,到时候某些方法也能直接在大盐田里面进行。

所以李泰对李淳风的晒盐工程还是相当的重视。

即使如此,想要成为拥有朝廷编辑在册的府兵,至少在这时代不知道多少人抢着。

这就让这些人对李泰的感官相当不错,保护起天津小村也尽力了不少。

当然,海盐的缺点,李泰也明白,那就是海盐里面的金属含量比陆盐要高,生产出来的质量比陆盐要差。

随着李泰归来,李淳风怀着浓郁的黑眼圈出现在李泰面前。

毕竟在幽州这地方,有这么支武装部队在自己的身边,安全感自然高很多。

府兵们自然也发现,自己的将军自从来到这天津小村后,嘴角时不时露出耿直的笑容,不过看着天津小村每周送来的牧羊,多多少少也有了几分的领悟。

毕竟燕王您依照日之法则与水之法则研究出了晒盐法。

甚至在制作成粗盐之后,再进行二次处理,用高温蒸馏,或者用卤水调和,能够结晶出纯白如雪的细小精盐,至少比海洋中制作出来的海盐至少在二次处理上要方便很多。

“第一个盐田最主要的还是初步沉淀杂质,分开一个个小盐田也没太大意义。

李泰对晒盐顶多是知道这方法,但通过理论到实践,到底需要底下的人慢慢去尝试。

所以哪怕现在还是要在军营中啃粗米,但苏烈相信,只要给李泰时间,自己麾下的府兵还是能吃上肉的,对于苏烈来说,这就足够了!

随着苏烈带着幽州府兵驻扎在天津小村的附近,李泰微松了一口气。

海洋对时代百姓来说,几乎是无穷无尽的,至少在没更加先进的生产力条件下,潮汐能所带来的海水将远远超过人工引导卤水,最大限度解放了人类的生产力。

不过,李泰可没心思关注到苏定方的这些府兵,因为自己全部注意力可都在盐田上。

不仅是为了吃饱饭而已,而是这些有正式编制的人,在战场立了功勋好升官。

而随着这个规划图的出现,李淳风也开始调度人手,开始进行大规模的整田活动。

底层则是均田制被世家不断破坏,百姓分到得土地被不断侵蚀,这制度自然就咽气了。

这也是贞观时期,甚至到后面的高宗武周时期,虽然府兵制的底层被不断破坏,但对底下百姓来说,这多少是条能出头的路,所以府兵制虽衰但到底没亡。

利用涨潮落潮,把海水送入到盐田中,最大限度的节约了人工力量。

简单的说,这些府兵是接受统一训练,拿着朝廷给俸禄,算正式编制工,吃着职业饭。

而唐玄宗能拿出这制度,自然不是唐玄宗一拍脑子马上想出来的。

简单的说,这制度本来还能勉强维系下去,但因李林甫这举动导致这制度玩不下去了。

普通的佃户还好,李泰直接发粮发钱发房的做派,很快就让这些普通佃户选择留下来。

当然话说回来,正因这里面有着这么多弯弯绕绕,苏烈才选择向李泰靠拢。

幽州方面的高季辅也陆续把人向这边送过来,这些人或是普通佃户,或是幽州的游侠儿。

就算现在的李泰也知道海盐中有各种金属离子,处理起来非常麻烦,基本上也只能用淋卤法慢慢的冲刷,只能降低含量,而不能真正的彻底去除掉。

反正自己又不是不能接受失败,别得不说,单是自己想要的蒸汽机,到现在都还没改造出值得这般投入的价值呢!

让胡人成为节度使,汉人统帅再也不能出将入相,这就直接堵住了府兵制最后一口气。

因为军队不与朝廷互通,原本双向循环的水管被强行掰断,让军队上层一个萝卜一个坑,而且个个都是异族人。

不过李泰也清楚,晒盐跟种植庄稼一样,都不是一件今天想要明天就能出结果的东西。

哪怕自己完全修建好了整个盐田,想要食盐出货,却也至少要四到五个月。

更不要说现在这盐田还在建设中,谁也不知道这整个过程还需要多少修修补补,等真正的第一批食盐出货,怕是要等到今年年末了!

“啧啧,这个工程这么需要时间,等到第一批食盐出货怕是有得等待,我是不是该拜访拜访幽州本地世家,想办法让他们出点钱粮呢!”李泰的目光不由带着几分阴骘。

没什么,因为在幽州没个稳定来钱渠道,让李泰心中挺慌的,总想找点来钱快的事做做!

(本章完)

第396章 李承乾的幸福生活第144章 顺利通过第28章 开学第20章 吕才第86章 心黑第52章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第424章 第四百二十一 李承乾的觉悟第279章 整顿亲卫第321章 交税第137章 研发中的蒸汽机第156章 冬日第454章 将变第369章 战后的封赏第200章 杜如晦的观察第176章 被腐蚀的苏定方第228章 回来的岑文本第54章 百年计划的推手第116章 信息茧房第10章 两文钱第321章 交税第200章 杜如晦的观察第198章 大道元素周期表第4章第42章 什么是钱,我没见过钱第376章 草种计划的后续第260章 李泰的决定第220章 高句丽的特产第331章 冰窖的作用第466章 改革的风险第314章 要命的茶第255章 慕容伏允的目的第502章 军队伙食第545章 继续军议中第195章 火之法则第258章 覆灭第465章 军校的提议第435章 新的驰道第414章 武侯八卦阵第207章 计划书第437章 阴谋进行中第446章 魏征之死第98章 杜如晦踩坑了第299章 病来如山倒第9章 与窦静的合作第392章 荒谬的刺杀第487章 精神天赋的运用(今天一更)第89章 小小的牧草第306章 李春第397章 月饼制作第60章 意外的麻烦第457章 横推(今天一更)第465章 军校的提议第317章 称心第278章 真正好处第367章 大非川之战第485章 分封第146章 挖墙脚第538章 安东都护府第171章 殿中对第77章 与颜勤礼的对话第95章 从今天开始就信道了第495章 邀请李靖第379章 人事安排第376章 草种计划的后续第38章 高陵的目标第10章 两文钱第436章 考进士第205章 钱粮的问题我来解决第115章 文科的用法第124章 萦绕的紧迫感第388章 来到荥阳第394章 松赞干布已到达战场第396章 李承乾的幸福生活第403章 三百五十三万户第296章 偶遇第504章 高句丽的应对第130章 教化异族第414章 武侯八卦阵第484章 占城稻第154章 耻度第75章 分校第339章 传播第248章 许敬宗的手腕第171章 殿中对第484章 占城稻第44章 好好学习,做好笔记第297章 解读第146章 挖墙脚第95章 从今天开始就信道了第69章 高陵没有收入第267章 自古以来第243章 出发前的准备第253章 井然有序第333章 吐蕃的到来第81章 大丰收第161章 与李世民闲谈第278章 真正好处第94章 制约第405章 西海的路(今天一更)第395章 李泰缺人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