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2章 五月无事

第202章 五月无事

李泰面对杜如晦突如其来的问话,不由呆了呆。

李泰非常清楚,杜如晦实际上已经距离真相真的非常接近了,但他的资质到底还不足以支撑他彻底看破这原因。

没办法,能拥有这般资质的人,一千年都未必诞生一个,而杜如晦还差得远。

李泰深吸了一口气,对杜如晦反问,道:“杜相觉得天下财富恒定吗?”

杜如晦听到李泰的话微微沉默,又说道,“天下财富难道不恒定吗?

比如交易,以物换物,看起来好像有赚有亏,但就总体而言,却是不变的!”

李泰听到杜如晦的话点头道,“从交易角度来说的确是等价交换。

哪怕其中有所差距,但就现实来说,很多无形价值使得双方交易达成平衡。

但我们说的并不是交易,而是财富。”

“愿闻其详!”杜如晦听到李泰这话,神色郑重起来。

“在杜相看来所谓财富是指什么?”李泰倒也没有解释,而是又问了一个问题。

杜如晦笑了笑道,“幽州的漕运计划顺利实施,我不日便是会启程离开。”

不过从长安到洛阳,渭河水道只能走到华州,剩下来的道路需要陆运运输。

毕竟完善的生产基地和合适的标的物品,自己都不算真正建立起来。

杜如晦挥挥手道,“好好把幽州经营好,这种两国定点通商的模式前所未见,伱将来遇到的事怕也是多不胜数,我就不打扰了,你好好在幽州看着就是了!”

原本还以为自己能轻松把这件事讲解清楚,杜如晦知道原理后,自己也算有了一个同道。

最简单的例子就是种田,百姓们通过种田从土地中种植粮食,就是生产力的一种体现。”

自己肯定是按照手中粮食的数量发放的,顶多就是比例差不多是一比三左右。

杜如晦的脸色变得难看了起来,道,

“你的粮票真是按你手中拥有的粮食数量发出来的吗?!”

所以,在确定高陵小麦丰收后,第一时间,李泰便让吕才把这些小麦粉给运输过来。

杜如晦带着马周离开,但李泰的工作倒没停留下来。

更重要得,还是今年洛阳小麦粉成功运输到幽州来,虽然费事不少。

如果我手上媒介不够,就另外制造一些媒介,让百姓们接受,然后愿意劳动也就足够了!”

不免也感觉自己的确是水平有限,想要把有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一系列知识深入浅出的讲解,自己真的做不到啊!

“至于什么东西作支撑,自然是百姓们的生产力。

比如说清理淤泥,拓宽河道这些事情,就只能够让徭役来,耕牛是没有办法替代的。

毕竟大运河完成了疏通后,接着便要修建雍奴到天津城的道路修缮好,还有天津港口到天津津口的驰道,李泰到底是有着干不完的活等着这些徭役。

“不在天津?”李泰听到杜如晦的话,倒有几分不解的问道。

“怎么可能会开放那里!”杜如晦听到李泰的话,摇头道,

甚至杜如晦原本隐约抓住了什么,但现在听到李泰的话语,反而有几分迷糊了!

李泰看着杜如晦没有说话,不由捂住了自己的脸。

在这过程中,除非沿途购买粮食,否则粮食消耗会非常大,至少会损耗三成以上,还请燕王做好准备。

“重要的是什么支撑了为什么这粮票能够作为钱的替代!”

同时又写上,自己拿到了洛阳津口的建设权,可以把原本调度给自己的墨科与算科学生,先派遣到洛阳的津口处修建洛阳津口。

说实话,知道了还有这种操作,杜如晦也流了一身冷汗。

这时候的李泰才想起来,吕才还在处理着洛阳津口的事情。

此刻杜如晦前往沧州,想来最多也就三个月的时间,就能把这一段的运河清理,建立起一个标准的津口来,整个《漕运计划》此刻也从北到南的正式铺建开来。

但李泰觉得,这一件事情还是很值得的。

同时联系上马周,获得朝廷审批,让洛阳的津口建设起来,费用则让孔雀把炭业、布业,以及其他产业的利润拿出来,填补这个窟窿。

而杜如晦倒对李泰平静道,“至少燕王的这种理论,想来只有善待百姓才能实行吧。

说实话,天津所处的位置几乎是以平地为主,加上境内较为丰富的水力资源,运河没有经过这里时,还没什么,但运河经过这里,这片区域的土地自然凸显了出来。

“哦?是平壤城吗?”李泰听到杜如晦的话开口询问。

所以在整个流通过程中,虽然粮票比例开始逐步增加,但开元通宝和布匹依旧是很坚挺的货币。

只不过随着五月的到来,基本上幽州大大小小世家全部完成了春耕,播种上了粟米。

不过,李泰此刻对杜如晦继续道,

有了吕才全权处理洛阳津口的事情,也让李泰松了一口气。

“是!”李泰面不改色的回答。

高句丽在那里建了一座大行城,选择那里作为高句丽方的贸易地点。”

“嗯!”李泰点头道,“弄懂这个问题,您就应该知道,钱本身对我来说不重要。”

这件事情吕才也不敢怠慢,回信表示会先把小麦粉送到洛阳,然后再由永济渠送到幽州。

可以说它是国家北部相当重要的一个城市,华夏想确保对朝鲜半岛区域的影响力,那丹东的建设就不能放下,某种程度上来说,算是针对朝鲜半岛的名片城市。

李泰收到吕才信件后,马上又给驿站送去一封四百里加急的信件,表示从孔雀处要钱,直接沿途购买粮食,把这一批小麦粉先送到幽州来。

“好!多谢杜相告知!”李泰对杜如晦行礼,表达了提前通知的感谢。

虽然李泰已尽可能去解释了,但还是那些话,想要把这件事情彻底解释清楚,真不是李泰这种半桶水能解释的清楚的。

李泰听到杜如晦的话语,倒想要安慰,但又觉得不合适。

到了李泰手上更是一百人左右,但让他们去组织徭役们去开垦荒地却足够了。

李泰深吸了一口气,重新组织了言语道,“简单的说,我利用墨科研究出来的各种工具,以及草种计划的所生产的耕牛,来替代佃农的劳力!

同时,多出来的人则能放在技术性更高的工作上。

只能说,高句丽选择了这么个地点作为双方开放的地点,算是展现自身诚意的一种方式。

因为李泰看着粮仓一点点空下去,而不见粮仓堆满,李泰还是有很大不安全感的。

杜如晦听到李泰的第二种解释,立刻便明白了整个事情,但杜如晦一脸可惜道,

虽然这一段时间,杜如晦都在幽州,但沧州的事也已经准备的七七八八。

毕竟这地方算高句丽腹地了可谓诚意十足,但同时辽东地区算是长白山脉衍生丘陵遍地,就算大唐想要通过这里进攻高句丽却也绝对不容易。

杜如晦皱了皱眉头,思索了一下,认真道,“开元通宝,绫罗绸缎,以及金银之物!”

“燕王要不要猜一猜,我大唐的通商贸易点,开在哪里?”杜如晦道。

这时候,李泰给远在长安的吕才发送消息,让他把今年丰收的小麦,研磨成了小麦粉后,再派遣农业学府愿意北上幽州的学子们,把这些小麦粉送到幽州来。

也就是有劳动能力的百姓通过劳动生产而进行的一种改造自然的能力!

杜如晦听到李泰的话语松了一口气,杜如晦是真怕李泰乱来,结果导致信誉破产。

高句丽选择了现代大概丹东的位置,作为与大唐相互交流的贸易港口。

“额……正是正是!”李泰听到杜如晦这般理解,自然连连点头。

而李泰也没强行推广小麦,毕竟小麦现在在幽州种植得不多,更重要得是,若让他们种植的小麦多了,那自己在秋末种植小麦时,在耕牛的运用上会跟他们起冲突!

不过,随着他们对耕牛的需求开始不断下降,李泰则在天津这区域开始大面积开垦起来。

“是汉代乐浪所在,乌骨江与鸭绿水的入海口。

哪怕自己仓储之中的粟米能支撑到今年秋收,但李泰看着连一年都支撑不到的粮仓,心中多少还是有几分心慌的。

等联系上马周,确定得到朝廷的批准建立津口后,便开始集中力量建设津口。

“杜相劳苦功高,却是辛苦您了!”李泰听到杜如晦的话语,倒是连忙行礼道。

杜如晦听到李泰的话,眉头不由皱了皱。

只不过,我预见了这些多余的劳力,然后进行了合理的分配而已。”

多出的一部分实际上并不是单纯为粮食买单的,而是还有其他杂七杂八的生活必须品,以及各种消费产品,一比三的发放比例很保守了!

不过,李泰也不敢发放太多。

“嗯!”李泰听到杜如晦的话语,道,“在我看来,所谓财富只是农民耕种出来的粮食,以及自己麾下工厂生产出来的产品,甚至这些徭役通过劳动换来的基础设施!

通过我合理的调度资源,自然两件事情也就都能做好了!

与此同时,幽州农业学府的学子们也开始毕业,虽然这批数量一样不多,也就两百来人。

如同杜如晦所说,在巡查完幽州大运河河道后,杜如晦便带着马周继续向着沧州而去。

但省省吧,如果这些事情真容易解释得清楚,自己上辈子早就成为讲师了。

说实话,去年虽然购入大量粮食,就算现在李泰的粮食也依旧非常充足,但今年徭役来得这么多,让这粮食的损耗有些出乎李泰的预料。

圣人曾言语,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而燕王您的理论则是尽水之力,顺水而推舟!”

“看起来燕王所领悟的道理,纵然想解说给我听都很费劲啊!”

与孔雀商量后,自己亲自带着学子们护送着粮食来到洛阳,然后一批以农科为主的学子继续运送小麦粉顺永济渠北上,把这些小麦粉送到李泰手里。

不过,高陵的小麦粉这些粮食,则尽可能向幽州运输,这点没得谈。

对高句丽来说,比较起几乎漫长得有些恐怖的海岸线,只守住这一个地点总归容易得多。

“粮票?!”杜如晦听到李泰的话,倒是马上反应了过来。

杜如晦看了一眼李泰,继续道,“另外朝廷跟高句丽达成了协议,双方都开放通商口!”

至于开元通宝,绫罗绸缎,甚至金银,对我而言只是媒介而已。

丹东位于东北亚中心地带,是东北亚经济圈与环渤海、黄海经济圈的重要交汇点。

“正是天津,全如了你的心意!”杜如晦说道,“另外,高句丽的通商口要等到高句丽的使者回到高句丽之后才会开放,但幽州的通商口岸则是会先一步开放,以展现诚意。”

一直到六月份,高陵的小麦粉全部都送到天津都入库后,李泰才松了一口气,实际上这个过程之中布匹钱粮的损耗,甚至比粮食总价的三层,可能还要多几分。

而自己则另外带着墨科与算科的学子,在洛阳寻找适合的地方购买土地,建立房屋。

虽然所谓的大行城什么的李泰完全不清楚,但提到了鸭绿江,李泰马上便明白了。

“恭送杜相。”李泰对着杜如晦行礼把杜如晦送出了自己的府邸。

见到李泰的回信,吕才把学府中事情暂时交给刘神威来处理。

李泰发送了一封信表示粮食送到了,同时让吕才慢慢处理洛阳津口,不需要着急。

毕竟杜如晦对整个大运河不仅是单纯的清淤工程,还有为了《漕运计划》的执行进行人事调整。

就算杜如晦也只能一个州一个州的慢慢调整过来,所以李泰让吕才慢慢来不需要多么着急,就当是让算科与墨科的学子有一个实习的地方。

见到李泰的回信,吕才看着快要修建好的津口,又看了看这封信……

燕王这是看不起谁呢!

(本章完)

第201章 驰道建设的计划第154章 耻度第125章 李泰的目的第247章 出兵吐谷浑第149章 新的计划第433章 三个天赋第179章 我就选你了第212章 学子们的安排第433章 三个天赋第184章 与幽州世家的交易第143章 邀请冯盎第456章 一代的恐怖第8章 马周的提醒第525章 唐军的伏击(今天一更)第484章 占城稻第236章 悠闲的长安生活第253章 井然有序第18章 与郑凤炽的交易第277章 被发现了第216章 求教战部天赋第269章 吐谷浑平定第301章 到洛阳第242章 折冲都尉第512章 高句丽百姓的安置第231章 准备离开第131章 再见长乐第130章 教化异族第161章 与李世民闲谈第229章 薛仁贵行动中第370章 够了!不要了!第526章 高延寿的挣扎第425章 李泰摆烂中第290章 保护第301章 到洛阳第295章 自适应的发展第345章 点金术的力量第70章 马周的奏章第381章 广州的发展第28章 开学第445章 生产力的遐想(今天一更)第420章 万象神宫第243章 出发前的准备第17章 认识的差别第488章 房玄龄很馋第526章 高延寿的挣扎第246章 进步神速第206章 秉烛夜谈第127章 长乐来访第112章 马周回来了第167章 尽心国事第48章 尽兴而归第259章 向李靖请教第374章 武媚努力中第424章 第四百二十一 李承乾的觉悟第404章 高昌余波第508章 李世绩的谋划第29章 图书馆第214章 与刘仁轨的商议第456章 一代的恐怖第167章 尽心国事第360章 各显神通第218章 亲兵入伍中第282章 令人头疼的材料学第282章 令人头疼的材料学第532章 李泰的真正目的(今天一更)第445章 生产力的遐想(今天一更)第428章 受伤的人第10章 两文钱第538章 安东都护府第75章 分校第234章 送礼物第356章 明心见性第483章 房玄龄复职第337章 廉租房第232章 时光的残忍第88章 长孙无忌的敏锐第284章 自适应的妙用第275章 杜楚客到来第303章 顺水推舟第408章 与李世民的见面(今天一更)第25章 五百文学费第65章 战报第413章 薛延陀进击中(这个月接下来可能都第228章 回来的岑文本第416章 佛家律宗第69章 高陵没有收入第480章 李世民的准备第372章 下山第153章 嚣张第257章 李泰的战争模式第376章 草种计划的后续第95章 从今天开始就信道了第26章 建设商铺第55章 李靖的拜访第483章 房玄龄复职第28章 开学第218章 亲兵入伍中第311章 茶园的建议第227章 农业研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