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章 集装箱

第72章 集装箱

听到李泰斩钉截铁的回答,在场众人愣了愣,一时间有些没反应过来。

大唐虽享受着大运河所带来的便利,但真正把大运河这条沟通南北的经济命脉重视起来,还要等到李治和武则天舍弃了长安百姓到洛阳就食之后,他们才明白这条运河的重要。

甚至到了安史之乱后的唐朝能继续维持一个帝国应该有的体面,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大运河的续命作用。

从这以后,华夏古代定都,基本就舍弃了长安之类易守难攻的地段,而都是选择依托大运河的城市进行定都,宋元明清都是如此。

整个华夏的政治版图,在大运河出现那天开始就彻底发生了改变。

当代因对隋炀帝更多偏向谴责,所以大隋所遗留的大运河仿佛灯下黑似的被忽视了。

房玄龄听到李泰的话,开口道:“越王认为,大运河的存在会改变税收政策?”

“是的!”李泰神色严肃道,

“从去年调度江南的救命粮食到洛阳,便能看出大运河在沟通南北两岸的重要作用。

而分段修建码头,采用分段运输,那么水通则漕运,水浅则储仓,设粮仓于运河沿岸。

“计划倒好,但货物运输往来事务千奇百怪,品种更是多不胜数。

运输过程中所有物品全部放入到这运输箱中,我们根据这运输箱的数量收取费用。

不会随着向其他地方推广,结果变得如同秦尺慢慢变成如今唐尺般出现度量的问题。

收税方式自然要简单,最好简单到换条狗到岗位上,那都能够顺利的把税收给收上来。

“分段修建码头?”听到这话语,在场众人都不由闪烁过几分茫然。

李泰面对魏征不见半分畏惧,毕竟自己做得事情自己认为是对的,那自己又何必退缩。

想到这里,看着李泰把在场三省六部的大臣全部说服,不由感到羡慕。

更重要得是加强了南北交流,促进了南北融合,让南方与北方不再是两个不同的世界。

到时候一件货物,一路上就能省去上下搬运的麻烦,直接便是从船舱到指定的地点,效率提升一倍不止,甚至以后有了需要,还能直接给集装箱下面装上轮子。

而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能帮助我们减少不少的问题。

房玄龄也是因为时代局限性,虽然知道大运河重要与便利,但并没李泰所看得那般通透。

马周却也没有丝毫的胆怯,面对着众人依旧从容不迫,说道:

“转嫁之事我与越王的确商议过,所以我们便是想到了第二种办法。

不满一个集装箱的物品,按照以一个集装箱计算。”

李泰此刻到时没有半分的退缩,看着魏征说道,

“李淳风在农业学府时,曾制作出新的标准。

御史大夫萧瑀开口:“此事虽不错,但却跟收取税收有什么关系,还请不要再卖关子。”

如果明明有种能管控到基层的办法却被白白放弃,那对在场任何人来说都不愿意接受。

真到那时候,那我大唐内部的物资调度速度可想而知将会变得多么惊人。”

基本上李泰如果真没什么办法,那李泰是不会把这件事情拿出来说的。

“这……”在场的人听到李泰的说法,那自然是倾向于第二种。

更重要得是纵然能强行航运,但到了要用马车进行运输时,发现因尺寸太大而无法运输,那这货物怕是只能丢在码头了!”

“税负之道,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而李泰则是继续的说道:“可以说如果没有度量衡统一,那根据集装箱数量进行税收,也就成了绝对不可能的事情!”

哪怕不看经济利益,只看着政治意义,这提条运河便是值得定期维护与修缮。”

如果朝廷没钱去维护水道,那这些开凿出来的水道,随着时间流逝迟早会淤塞起来,而水道淤塞,又会断绝靠着运河为生的沿岸百姓的生路。

房玄龄的目光看向李泰,虽然房玄龄不懂李泰到底有什么办法,但房玄龄能理解李泰的思维。

只是这种办法相对第一种来说,需要更大的前期投入,以及甚至可能需要改变度量衡。

“先期需要海量投入去建设分段码头是吗!”戴胄一句话倒把所有人拉回了现实。

“但越王您可想过,若您按照《漕运论》所说,向您这样的码头掌握者直接缴税,那么这一笔赋税很可能会出现其他的问题。

而如今魏秘书既然否定了《漕运论》所提之法,那就只能采用分段修建码头了!”

“是的!”马周继续说道,“水运虽然比陆运的消耗要小,但这终归是有消耗的。

所以并没有放在《漕运论》中,以免引起不必要的争端。

只要船只靠到码头就要收费,而这些费用实际上就是税收。

“戴尚书所言甚是!”马周认可的点点头,但依旧坦然道,

到时候想要重新再清理出来可不容易,所以还不如一开始就拿钱维护好水道。”

听到了这话,众人倒是明白了李泰的意思,为什么要统一度量衡。

“既然上奏《漕运论》,那自然尽可能把这件事准备齐全!”

但想要推行新的度量衡肯定需要朝廷支撑。

那肯定会让别人心疼的,所以怎么处理好关系,就看施政之人的政治手腕了。

“阿耶,魏秘书,我失态了!”李泰深吸一口气道,

“总而言之,若想要用第二种方法来说,需要一种较为稳定的单位,是多少那就是多少。

李承干看着李泰在众人面前款款而谈,却也恨不得以身代之。

但其它掌管码头的豪门,他们很可能会把税收转嫁给漕运民夫,到那时候又该如何!”

而且河流与运河的水位,随着年节的不同也时长会有不同的变化。

虽然他还是听不懂为什么维护这大运河,居然还要让百姓缴税。

李泰倒是伸出手来描绘未来的蓝图,实现不能实现不知道,但唬人绝对足够了。

“越王,你做事向来谋而后动,相信你应该已经有了度量衡的标准了吧!”

“因为度量衡从根子开始就有问题,我们现在的唐尺比较起秦尺要更长,但我们依旧将错就错的用着,为得不就是从百姓的身上多扣出几口粮食来!”

这些费用收不到漕夫身上,就算他们想要转嫁,也不可能直接进行转嫁。”

众人听到定期维护这四个字,便马上明白为什么李泰要主张缴税。

与之相比,第一种自己只能找码头负责人收取费用,收取到费用多少倒是其次,更重要的是作为大政府,那天生就是想要管控到基层的。

但他到底记得李世民的嘱咐,他虽然有听政的资格,但并没有插嘴的权利。

“这点由宾王来回答吧!”李泰顺手把宾王推到众人面前道。

李泰描绘出来的这个景象的确是相当的诱惑,但现实是前期需要投资一大笔钱!

“实际上,比较起港口建设的投入,最大的问题是度量衡未曾统一。”李泰无奈道。

当然,虽然这些事情全部都想到了,但真用起这些钱来,那也是从不同的人身上刮油。

码头与仓储是朝廷投资建设的,那船只停靠是不是应该缴费,使用仓储是不是应该缴费。

李世民摸了摸小胡子不由道,“青雀你希望以后漕运交税向天下水道铺开来吗!”

高陵开设了码头后,我便能看得出码头上人来人往,各种事务无比繁杂。

毕竟他们也能够听得出来,第二种虽然前期的投入比较的大,但是以后几乎是坐着收钱,而且别人的数量与物资也都能够全部都精准的进行掌握。

这条运河的出现,实际上改变了很多的东西,不仅是资源调度这般简单。

但想想好像这也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情,毕竟贞观一朝的各个人不说出身贫苦,但因为隋唐大乱多少见过底层的灾难。

“青雀!”这时候的李世民听到李泰这般言语,神色不由严肃起来。

如果不注意这个,到时候,箱子你大一点,你小一点,变得难以税收且先不说,

这造成了码头的热闹,同样也是码头的杂乱,甚至会形成码头的拥挤堵塞。

等到淳风回来,可以让他当着诸位的面再进行试验度量衡的由来。

如果朝廷同意,那可以以高陵作为试点,慢慢向着全国推行!”

李承干把目光投向李世民,却看到李世民看着李泰眼中尽是得意。

这样漕船既不停滞,漕粮也无损耗,极大提高漕运量。”

还是那句话,内政问题就是“为什么用钱,钱从哪里来,需要怎么用的”一整条逻辑链。

到时候纵然是陆路的驰道,中转站,桥梁,都能轻松进行搬运。

“为什么不呢!”李泰听到李世民的话语,开口道:

“度量衡未曾统一?”魏征听到李泰的话,疑惑道,“自从始皇帝起,我华夏度量衡用得不都是寸尺丈里,何曾没有统一度量衡,我此事到是第一次听到!”

听到马周的话,在场众人不由思索,反而是民部的戴胄皱起眉头道:

“集装箱?”李世民的目光看向李泰,道,“是你想出来的?!”

“若是统一了,又哪里有大斗小斗之事!”

“越王的想法还是很有道理的!”魏征听到李泰的话,说道,

您出身皇家,受圣人教导,自然秉持正道,不会贪图这些小利。

一众人听到马周的话,理解的点点头,感觉马周这提议还算不错。

现在,高陵码头的搬运工人已经接近五万了,但还是有时候来不及卸货与搬运。

要将这些东西仓储,数量少倒还好说,但数量多了,那需多少人计数,又需多少人维护。

船只来来往往,朝廷修建好码头,然后对船只与货物收费就是了。

因为这条大运河对整个国家的意义实在太重要了。

“所以由越王的提议,朝廷方面需要制作出一种能装在包装的特殊搬运工具,确定它的长宽高,统一把所有的物品全部都能装进去,将其称呼为集装箱!

“那换成所谓集装箱,就能解决掉你所说的问题?”魏征有些难以置信。

有些时候很可能一袋大米洒在地上,都会导致某些路段堵住,从而波及一大片区域,形成了大面积混乱,管理起来相当有难度。”

“是的!”李泰坦然承认道,“

某种程度来说甚至值得贴钱维系这一条生命线,更不要说现在是从这条运河上捞钱了。

李泰听到魏征的话愣了愣,没想到魏征已经看到这点了。

如果集装箱能全面普及,那可以制造出专门能够放置这集装箱的马车。

李泰看了房玄龄一眼,总感觉他好会找台阶,不由开口道:

马周对萧瑀行礼之后,才继续说道:“

“高陵作为试点?”魏征神色严肃道,“看起来越王是有备而来!”

但在李泰点破后,房玄龄便明白了,收取漕运费用已经成为了必然。

李泰道:“可以,直接让他们把集装箱送回他们仓库,他们回去之后慢慢拆解也就是了!

事实上,集装箱所带来的好处,不仅如此。

不缴税你钱哪里来,没钱怎么进行定期维护。

尤其魏征他还是瓦岗的起义军出身,底层百姓的困苦,他就算没经历过但到底见过,更不要说这种这么简单的转移手段了,对在场的智者而言,几乎就只是一个念头的事情。

这方法只能解决一时燃眉之急,不可能彻底解决这问题。”

李泰的目光在魏征的身上落了一会儿,最终还是落在了李世民的身上,开口说道:

“除了度量衡的推广外,还有港口的分段建设,这些都需要时间。

我觉得与其一下子在大运河上实行,还不如先在渭河上实行一段时日来积累足够经验。

有什么问题,需要怎么解决,这些都能一一处理。

要知道渭河东西走向,尚且会有多不胜数的杂事,而大运河可是南北走向,沟通整个华夏的南北,这遇到的问题肯定比渭河水运会遇到的更多!”

(本章完)

第192章 第一百九十二 徭役们第503章 出发前的准备第69章 高陵没有收入第253章 井然有序第167章 尽心国事第135章 历史性的突破第32章 邀请孔家第229章 薛仁贵行动中第395章 李泰缺人中第195章 火之法则第80章 达成一致第331章 冰窖的作用第161章 与李世民闲谈第233章 军用转民用第429章 卑路斯再临第450章 李佑谋反第360章 各显神通第181章 河东卫家第309章 破碎的计划第122章 马球场的见闻第262章 青海的重要性第113章 与太仆寺的合作第532章 李泰的真正目的(今天一更)第262章 青海的重要性第231章 准备离开第193章 杜如晦来访第383章 冯盎的抉择第476章 进击的吐蕃第282章 令人头疼的材料学第86章 心黑第320章 期货商会第396章 李承乾的幸福生活第400章 整军出发(今天一更)第237章 胜之不武第355章 工匠考核第234章 送礼物第198章 大道元素周期表第414章 武侯八卦阵第436章 考进士第17章 认识的差别第332章 李泰的指令第165章 坠马第60章 意外的麻烦第32章 邀请孔家第433章 三个天赋第478章 启动高句丽的计划(今天一更,不用第165章 坠马第500章 出人意料的运兵速度第453章 第四百四十九 针尖麦芒第114章 建议第404章 高昌余波第495章 邀请李靖第531章 辽难运河第380章 年节礼物的发放第198章 大道元素周期表第47章 流民成良民第314章 要命的茶第434章 六镜花·传承第160章 托付第165章 坠马第268章 高原反应第463章 惩处余党(今天一更)第465章 军校的提议第237章 胜之不武第15章 冬日将近第142章 岭南地区的小计划第486章 政治的延续(今天一更)第214章 与刘仁轨的商议第269章 吐谷浑平定第518章 军功经济第228章 回来的岑文本第173章 封燕王第83章 又被弹劾了第413章 薛延陀进击中(这个月接下来可能都第342章 卑路斯的告辞第29章 图书馆第140章 与房玄龄的交易第90章 方便之门第256章 李靖的碾压第245章 洛阳开发计划第64章 胜利第317章 称心第193章 杜如晦来访第166章 巴掌第83章 又被弹劾了第426章 王真儒的精神天赋第42章 什么是钱,我没见过钱第411章 李世民的无奈(今天一更)第494章 面见玄奘第403章 三百五十三万户第114章 建议第459章 展露才能第250章 李靖的任务第166章 巴掌第171章 殿中对第237章 胜之不武第136章 幽州的交换生第263章 先拖着,等等看第5章 鸭蛋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