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4章 驾崩

多尔衮和张雷已经不是第一次打交道了,因此对于张雷的作战方式他已经清楚得很。

其实说实在话真的要追究起张雷的作战方式来,无非就是快,快速地排兵布阵,快速地攻击,正所谓天下武功唯快不破,张雷不需要耍什么技巧,强大的武器杀伤力再配上快速的反应,从而发挥出“快”字诀的真正威力。

因此,要想打破他的“快”,就必须要“以快制快”,只需要将张雷的固定阵形打乱,那张雷的阵形就不会产生效果了,至少对于清军来说危害不会有那么大了。

所以多尔衮毫不犹豫地冲了,带着大清帝国引以为豪的骑兵开始了冲锋,他以为只要自己冲到了张雷的面前,只要自己能够将他们的阵形全部打乱,那自己后面的军队就可以冲上来了,肉搏战什么的他可是从来就没有惧怕过任何敌人。

但是他似乎忽略了,和张雷打了这么多次仗难道就没有一个人会知道冲锋吗?自然是有的,而且还有很多,但是那些人的冲锋都以失败告终——除了上一次数万战马成功地冲进了罗德曼组成的阵形之外。

于是,很理所当然的事情发生,冲锋的队形还在半路上就已经被打散了,不少的人都从战马上面掉落下来,然后摔死,少数幸运的人没死成也失去了战斗力。但是让张雷感觉到很不能够理解的事情却是,这多尔衮居然一点事情也没有,不光他没有受伤。连座下的战马都没有受到任何伤害。

“撤。后撤。”看到这个情况。多尔衮不得不下令后撤,他已经没有办法继续追下去了。

张雷不由得冷笑,只要不让你们冲到面前来,你们永远都只能吃瘪,这是命中注定的,装备上面的优势就是这么明显,就是这么简单而且有效。

不过有一点事情多尔衮还是觉得做对了,那就是他们在冲锋的时候后面的大军往前面推进了不少的一段距离。至少张雷的先头部队已经能够进入铜炮的射程,这就可以了,其他的不说,如果连给张雷的军队带来伤害都做不到,那还打个什么劲。

而张雷应对的方法更加爱简单而直接,让战神一号队伍后退,这也是老把戏了,战神一号那超远的射程优势必须要体现出来,否则的话那还花许多力气来增大射程做什么呢?

在满清铜炮的射程内,张雷没有安排人员。而是让大家后退,任由他铜炮再厉害。打不到人也是白搭,正所谓敌进我退,就是这个道理。而清军也不是笨蛋,步兵撤走了,那还有枪兵,那些手持三眼铳的士兵成了他们的目标,但是三眼铳阵形一乱的话就发挥不出最大的威力了,不过这又有什么办法,后退不杀人总要比不后退和敌人拼命要好得多,杀人的前提是必须要保住自己的性命。

于是张雷下令全军后撤,他从来不认为打仗的时候后撤就代表着认输,相反,只有一个懂得前进后退的将领才是一个合格的将领,一味无脑往前冲的那不叫勇猛,那叫送死。

而在多尔衮看来,张雷的这个做法就是认输的表现,于是他觉得自己现在是时候带着人往前面推进了,冲锋是不可能的,因为刚才的那一次冲锋他的损失实在是太大了。

经过一天的时间,张雷他们后撤了十几里。当然张雷并不认为自己是打输了,因为在这一天的时间里面,他们杀死的清军比自己被清军打死的人数要多得多,这就够了,打战的输赢不是按照前进后退来计算的,而是按照损失来算了,在张雷的概念里面,谁的损失大谁就已经输了,这是没有任何争议的判定方式。

多尔衮和张雷打了这一天,这才终于知道这一支军队的厉害,他们进退有序,各个兵种都是相辅相成的,简直就是铁板一块,想要各个击破那是完全不可能的事情,只能够硬着头皮来打,到了晚上的时候,他不得不下令停止前进,他需要调整,不管是战术还是在心态上面都需要。必须要想一个办法打败张雷,否则的话他就要进攻盛京了,到了那个时候,大清朝就完了。

张雷也下令休战,既然对手说不打了那他就不打,他这个人还是很好说话的,总不能别人都停战了还要硬拉着别人打,这不是他的作风,因为他不着急,他知道这样打下去清朝迟早要被他给消耗光,除非他们能够研究出更加先进的武器来,要知道在人数的损失上面,他张雷的损失还不到清军损失的十分之一,这是一个很强大的比例,清军死一百万人他才死十万人,问题是现在清军加起来都还不到一百万。

多尔衮在想办法,但是任何的办法都被否定了,因为他除了用巨大的人力的消耗作为代价换回双方的贴近之外,想不到其他的能够对张雷军队造成巨大杀伤力的办法。

但是没办法,就算是现在这样的情况对他很不利他也要打,他也不能够退缩,他还是要带领自己的军队为保卫自己的家园而战斗。但是事情似乎总在向着对他不利的方向发展,因为就在和张雷对打了几个月之后,八月初十,他接到了从盛京发过来的加急文书,皇太极已经于八月初九日驾崩了!让他赶回去处理丧事和主持朝政!

当接到这个消息的时候,多尔衮当场就惊呆了,这皇太极怎么好好的在这个时候死去了呢?但是这是大事情,是比和张雷打仗还要大的事情,容不得他有半点的疏忽,他马上吩咐所有的人都坚守战线,不要贸然前进,但是死也不能够后退,而他自己则带着几十个亲兵转头就走,马不停蹄地往盛京去了。

到了皇宫外面。他已经发现整个皇宫的各个角落都已经挂上了招魂幡。白色的。在风中摇曳,看起来都显得十分阴森。他不管不顾,直接就往皇宫里面冲去,那些士兵看到是皇太极,谁也不敢阻拦,他骑着战马直接冲到了皇宫内院才停了下来。他跳下战马,什么都不管,身上的盔甲都来不及脱掉就往后宫跑去。在半路上面遇见了之前皇太极身边的贴身太监。那太监对多尔衮说道:“灵堂已经布置好了。”

于是他领着多尔衮就往灵堂方向去了,一路上宫女太监无数,看到多尔衮来了马上就跪下去请安,多尔衮都没有时间去理会他们。

“墨尔根代青(聪明王)回来了。”当多尔衮来到灵堂的时候,看到他的人马上就说道,不管是王公贵族还是朝廷官员都在里面,不下百人。

多尔衮一边往里面走一边扫视着大家,他来到皇太极的灵床前面,一下子跪在了地上,身上的铠甲撞击发出金属的声音。他一下子抓住皇太极那冰冷的手。声音颤抖着说道:“皇兄啊,我来迟了。你怎么就走得这么匆忙,咱们都还没有来得及见你最后一面啊。”他的脸上流下两行泪水,声音哽咽起来,完全不像是一个铁骨铮铮的汉子。

作为皇太极的最大的儿子,在多尔衮回来之前一直都是硕塞和孝庄皇后在打理着这一切的事物,等那多尔衮在皇太极的灵床前面哭诉了一刻钟有余,硕塞来到他的身边将他整个人都拉扯着站起来说道:“皇叔,父皇驾崩了,以后事情还要多多倚靠皇叔,还希望皇叔不要太过悲伤,皇阿玛有这个东西,说是要我亲手交给皇叔。”他拿过来一个用黄绸子包着的檀木箱子说道。

多尔衮迫不及待地接过这个箱子,打开来看,里面是几份文书,最后还有一张纸,这一张纸上面的东西是皇太极在弥留之际写给多尔衮的,其中就有他驾崩之后朝政的分工问题。上面还写着让多尔衮在自己的灵床前面宣读福临的登基诏书和辅政大臣的任命书。

“这是皇兄在弥留之际写的东西,现在趁着大家都在这里,就一并宣读了。”多尔衮拿起手中的东西来给大家看,示意自己说的不假。

多尔衮拿起第一份诏书来,这是关于皇太极对于自己死去之后的安排,从这份诏书里面,大家似乎能够看到他对于自己的后事的安排并没有什么骄奢淫逸在里面,反而十分朴素,或许也是考虑到如今大敌当前,不宜铺张。

念完了这一份诏书,多尔衮说道:“诸位,如今皇兄已经驾鹤西去,天命难违,正所谓国不可一日无君,社稷不可一日无主,我以为,咱们现在有两件事情必须完成,一是皇兄的谥号,二就是新皇登基。首先来说说看,大家对这个谥号有什么看法?”

谥号,为东亚古代君主、诸侯(包括中国、朝鲜、越南、日本)、诸侯、大臣、后妃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去之后,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评定褒贬,而给予一个寓含善意评价、带有评判性质的称号。此外,受中华文化影响的一些邻近国家亦有使用。所谓谥号,就是用一两个字对一个人的一生做一个概括的评价,算是盖棺定论吧。象文、武、明、睿、康、景、庄、宣、懿都是好字眼,惠帝都是些平庸的,如汉惠帝、晋惠帝都是没什么能力的,灵、炀都含有否定的意思,哀、思也不是好词,但还有点同情的意味,另外孙权是个特例,他的谥号是大帝,在中国是绝无仅有的。

谥号是周开始的,除了天子,诸侯、大臣也有谥号,但我这里是专讲皇帝天子的。秦始皇认为谥号是子议父、臣议君,于是废了谥号,从他这个始皇帝开始,想传二世、三世以至无穷,可惜只传了二世。汉代开始又实行了。汉倡导以孝治天下,所有皇帝的谥号都有个孝字,如孝惠、孝文、孝景一直到孝献。汉献帝是他死去之后曹魏给他加的谥号,他做皇帝的时候没有这个叫法。

另外,帝王与群臣之间有严格区别,帝王的谥号,在隋朝以前均为一字或二字,如西汉的皇帝刘盈谥惠帝、刘恒谥文帝、刘启谥景帝,东汉的皇帝刘秀谥光武帝等即是。但是从唐朝开始,皇帝的谥号字数逐渐增加,例天宝十三年,玄宗李隆基决定将先帝的谥号都改为七个字如李渊为“神尧大圣大光孝皇帝”,李世民为“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唐后各代皇帝的谥号,一般都偏长,其中称冠的清太祖努尔哈赤,谥号竟长达二十五个字“承天广运圣德神功肇纪立极仁孝睿武端毅钦安弘文定业高皇帝”。

努尔哈赤死了,谥号二十五个字,现在他的儿子皇太极也死了,那他的谥号又有多长呢?

当然,古人的智慧也是无穷的,为了取谥号的时候方便,还专门演变成了有谥法。

中国古代帝王、诸侯、卿大夫、大臣等人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生前事迹和品德,评定一个称号以示表彰,即称为“谥法”。始于西周中叶稍后。从周文王、武王至懿王,王号均自称。考王之后,方有谥法。后仍有自立王号者,如春秋时,楚君熊通自立为武王。天子及诸侯死后,由卿大夫议定谥号。秦始皇废不用。汉初恢复。以后帝王谥号由礼官议上。贵族大臣死后定谥,由朝廷赐予。明清定谥属礼部。此外,又有私谥,始于东汉,大多是士大夫死后由亲族门生故吏为之立谥,故称私谥。

当着这么多人的面,礼部官员站了出来,为皇帝定立谥号是他们的工作。

经过几个时辰,皇太极的谥号终于被讨论制定了出来,是:“应天兴国弘德彰武宽温仁圣睿孝敬敏昭定隆道显功文皇帝。”

随后,礼部尚书便将这个谥号写成了文书,里面写明了为什么要用这些字,然后将文书盖章存档,这就算是正式生效了,以后皇太极的灵牌上面就要多上这些字。

第73章 接纳流民第381章 集 体婚事(1)第104章 入土为安第46章 合纵连横第384章 集 体婚事(4)第129章 贺逢圣第148章 明朝其实很牛叉(1)第147章 大明书局第7章 西红柿,加鸡蛋第279章 高阳之战(5)第238章 败了第332章 伏击李自成第319章 与清决战(9)第153章 第一节车厢第282章 临危受命第220章 清军攻朝第377章 黄河决口第328章 逃入四川第91章 夜观星相第103章 海战第111章 难民营第162章 被发好人卡了第76章 夫子说第232章 史可法弹劾张雷第379章 秦洛风回来了第301章 彻底决裂第112章 正七品把总第1章 福无双至,祸不单行第161章 海南第241章 麻雀第243章 被迫撤离第182章 又被包围了第314章 与清决战(4)第268章 血战(2)第35章 产业链规划第329章 李自成攻开封第101章 乱世降至第351章 战场的真相第210章 硝烟乱(1)第328章 逃入四川第64章 都是人才第168章 后退二十里第254章 心理素质太差了第119章 有钱的都是大爷第386章 集 体婚事(6)第241章 李自成的反击第251章 扬帆出海第58章 兄弟第277章 高阳之战(3)第18章 高手在民间第158章 广州湾第170章 援汉中第73章 接纳流民第249章 生了第158章 广州湾第249章 生了第257章 求见圣女第75章 老夫子第37章 其政闷闷,其民淳淳第32章 钻床和刨床第121章 惹火烧身第261章 北川美幸和她的儿子第176章 投名状第278章 高阳之战(4)第286章 探张雷的底第350章 进军盛京第222章 清兵来犯第138章 寻求庇护第364章 整顿第241章 麻雀第81章 连环计?第114章 张雷的反击第19章 火柴梗第338章 与李自成谈判第186章 论功行赏第三百五十六章 第27章 实力为尊第317章 与清决战(7)第2章 死里逃生第139章 奉旨成婚(上)第295章 人去楼空第180章 转攻巢县第256章 圣女第220章 清军攻朝第4章 你有病第159章 张雷被抓了第237章 各怀鬼胎第386章 集 体婚事(6)第367章 手下留情第250章 张泽天第350章 进军盛京第84章 夜袭徐家营第6章 小莲献身第264章 掌控琉球(2)第200章 拿下大员(2)第217章 皇上驾到第247章 增收之策第54章 苏彤第182章 又被包围了第76章 夫子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