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时间折扣—今天的100元大于明天的100元(2)

“正时间偏好”合乎理性。经济学家观察到,人们的确给当下某物赋予的价值要比给未来“同样”的东西赋予的价值高。

1891年,巴维克在他的《资本实证论》中解释,因为我们对未来缺乏耐心。相对未来而言,现在总要占据更多的优势,现在可以被我们直接感知,而未来,却需要我们去想象,天知道未来会是什么样子。

传统贴现效用理论

如何解释人的跨期抉择,大约在1937年,萨缪尔森给出了一个贴现效用模型(TheDiscountedUtilityModel)。

不懂这个模型,丝毫无碍完整的人生。姑且省去烦琐的公式,把萨缪尔森的观点进行归纳:

1.在各个时段,贴现率是恒定不变的。

2.正的时间偏好,递减的边际效用。人们愿意消费分散到各个时期,而不是集中在一个时期。人们更乐意在30分钟内慢慢吃掉一串葡萄,而不是1分钟全干掉。

3.在时段跨越中作抉择时,决策者会将新的备选计划和现有计划结合起来考虑。

4.不同时段的效用是独立的。

5.在跨期抉择中,任意时段的效用不受其他时段状况的影响。昨天吃的是豆包,明天将要吃花卷,但这两样都不会影响今天你对馒头的胃口。

6.假定一个人在任意时段,对某一活动所产生的偏好都是一样的。

至今,大部分经济学家都在使用这个模型。对于行为经济学家来说,这一模型能够得到广泛使用是令人费解的一件事,因为萨缪尔森本人也对这一模型的规范性和描述性持有明显的保留态度。

“朝四暮三”VS“倒吃甘蔗”

按照传统贴现效用理论,人们应该拥有正的时间偏好。

也就是说,如果时间有价值的话,理性人应该尽可能在现在享受好东西,比如成果、胜利、效用、收益、利润、奢侈,等等,而尽可能地推迟到未来去承受坏的东西,比如苦难、悲伤、支出、成本、失败和拮据,等等。

人应该像寓言里的猴子一样,先享用更多的栗子,或者先吃大葡萄。

现实中,很多人刚好和理论的预测相反:情愿从差的起点开始,克服一下,“倒吃甘蔗,渐至佳境”。而不是先来好的,然后慢慢变坏。

至此,我们看出来了,传统的效用贴现理论是有问题的!

鲁文斯坦的新贴现理论

行为经济学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是“造反”,行为经济学家直指传统理性假设。代表人物是卡尼曼、泰勒等人。第二阶段是“媾和”,传统经济学“招安”行为经济学,行为经济学也积极向传统经济学靠拢,对传统经济学理论进行一些修修补补。代表人物是马修·拉宾、乔治·鲁文斯坦等。

新贴现理论就是“媾和”的产物。

鲁文斯坦是卡内基梅隆大学的社会和决策科学系的讲席教授,和泰勒一样都是耶鲁大学经济系的博士。

鲁文斯坦对效用贴现模型进行修正。数学论证统统省略,现将鲁文斯坦的观点归纳如下:

1.收益和损失的贴现率不一致。

2.决策取决于人的先前的期望。

3.景气指数与投资储蓄。

未来损益贴现率

你最近表现不错,老板说要发你奖金。

A.今天就领奖金,可领10000元。

B.如果一年后领,可领15000元。

你选 。

鲁文斯坦通过实验证明:今天拿100元的价值相当于一年后拿158元,而今天损失100元的价值相当于一年后损失133元。

远期损失、收益的贴现率不一致:

远期的“收益”比较不值钱,贴现率更高。

远期的“损失”,更为值钱,则贴现率更低。

甚至有人对“损失”的贴现率为负:他们宁可今天损失100元而不是未来损失90元。

抉择取决于人的先前的期望

小明和小刚各自预订了一辆拉风牌汽车。小明的两个月后可以提车,小刚的4个月后可提车。

两个月后,经销商分别联系他俩,告诉他们现在有两种选择。

(1)马上可以提车。

(2)再等两个月提车,免费给他们的汽车加个电动按摩座椅。

请问谁更有可能等待?答案是小刚更有可能等。

小明的选项是:(1)(应该)马上到手的汽车;(2)两周后到手的一辆更拉风的汽车。

选项(1)是小明的现状和参照点(referencepoint)。损失规避会让他保留选项(1),否则他会很痛苦。同时对未来的好处贴现,让选项(2)不那么吸引人。

总体作用偏向选项(1),所以小明更有可能选(1)。

小刚的选项是:(1)马上到手的一辆汽车;(2)两个月后到手的一辆更好的汽车。选项(2)成了小刚的现状和参考点(他本来就要再等两个月),损失规避会让他害怕放弃选项(2),但是对未来的收益的贴现让选项(2)不那么吸引人。

综合来算,总效果没有对小明那么强。所以小刚更有可能等待。

景气指数与投资储蓄

特韦斯基、卡尼曼以及泰勒,这三位更多的是关注微观经济行为。而鲁文斯坦使用他的理论解释了行为学对宏观经济周期中经济行为的影响,特别是对投资和储蓄的影响。

鲁文斯坦认为,让投资者和消费者在不景气时期进行投资和储蓄是一个很困难的决定。因为不景气时期消费者对投资和储蓄带来的(未来)收益打折得比较狠(意味着需要很高的收益率才能吸引他们去投资和储蓄),同时不景气时人们把从降低的收入里拿出钱来投资和储蓄当成(今天的)损失,这样更是要避免。

因此,在经济不景气的时候,和传统经济学的预测相比,投资者更会减少投资,消费者会加倍减少储蓄。但是市道好时,特别是发了奖金,消费者反而会更高比例地增加储蓄。

说英语的人的储蓄观念不如说汉语的人

耶鲁大学的行为经济学家基思·陈发现,说英语的人的储蓄观念不如说汉语的人,他们更可能会在退休后变穷。

如果你说英语,那么与说普通话的人相比,你不太愿意为退休储蓄,更爱抽烟更少锻炼。

陈教授根据语言中的时间概念,将世界语言分成两组:强未来时间参照和弱未来时间参照。

所谓强未来时间参照,指的是说到未来时需要使用不同的时态。陈教授举例说,因为要参加研讨会所以今天晚些时候不能出席会议,用英文必须是“Iwillgo,amgoing,orhavetogotoaseminar”,用汉语则是“我去听讲座”,没有时间参照。

强未来时间参照语言让说话者对未来和现在之间的区别有更大的感知,可能会因此忽视长期的结果和趋势。

负债规避

负债规避,是鲁文斯坦最有趣的发现。可以说它是对损失规避原理,以及泰勒心理账户理论在分期付款消费领域的一个证实。

负债规避很多情况下,人们不喜欢负债分期付款消费,但是,车轱辘话说回来,有些时候,人们又喜欢负债分期付款消费。

先作个调查。

假设您准备去您最想去的越南转一转,旅行社报价是5600元。假设这个旅行社声誉相当好,所以不必考虑欺诈的问题。它有两种付款方案供你选择:

A.一次性付费方案。旅行之前一次性付费5600元,包含饮食、住宿、交通等项目。

B.分别付费方案。饮食、住宿、交通等项目分别缴费,也就是消费一次,掏一次钱。加起来是5600元。

您选 。

根据传统经济学的理论,钱是有时间价值的,当然是方案B合算。但鲁文斯坦的研究证明,大部分人会选方案A。参加旅游团旅游,一次缴清旅行所有的费用和先付一部分钱,然后每次门票费再另付,可能路线、费用都一样,但舒服度是完全不同的。前一种是怎么玩乐怎么高兴,因为钱已付了;后一种情绪变化会比较大,因为总在掏钱。

再作一个调查:

你希望买一台电视,价格5600元,正好某家电商场有分期付款业务。

你也有两种选择,第一种是一次付清,第二种是分六期付,免利息。

鲁文斯坦的实验证明,这时人们的答案反过来了:84%的人选择分期付款。

消费愉悦VS支付痛楚

人们为什么会对负债产生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呢?

比如说旅游,虽然分次付款有经济上的好处,但是一次次付款的痛楚,会降低他们的愉悦感。

根据泰勒四则原理和损失规避原理,我们知道,我在消费愉悦的同时,还要经历支付的痛苦。把旅游的享受和支付的痛苦分开,一个人才会更快乐。同时,如果付钱有一种痛感在里面,那不妨让这些痛一步到位。

但如果每次能把消费愉悦和支付痛楚放在一个账户里,比如,您在每期付钱时,想起了新房子住上了,大屏幕等离子电视看上了,这些快乐可以冲销分期付款的痛楚。

套餐,套你没商量

千刀万剐,或一剑封喉,都是一死,但显然后一种死法比较轻松。

消费者买单也一样,须知支付是一种痛苦。

假设一杯可乐要6元,一个汉堡包要10元。这时候,商家推出一个促销政策,汉堡包可乐套餐只要15元。这个时候,可能销量就会上升。因为一些本来只想买一个汉堡包的顾客也会改买套餐。

假设一杯可乐要6元,一个汉堡包要10元,一包薯条4元。这时候,商家推出一个促销政策,汉堡包、可乐加薯条套餐只要19元。这个时候,可乐、薯条的销量都会上升。因为顾客实际受到一种暗示,把这三样全吃了,才叫完整的一顿饭。虽然从整体来讲,给予的优惠很小,但是,顾客愿意一次性买单,胜过分三次出钱。

一些家具厂商以“家具套餐”方式促销,与总价相比,让利幅度挺大。一些顾客不考虑自己的实际需求,就贸然买下“套餐”。但是,经常不是买回了不实用的东西,就是买下了根本用不着的东西,实际并没有享受到优惠。

支付的痛感,决定了你是“吝啬鬼”还是“败家子”

没有人喜欢别人用“吝啬”或者“挥霍”来形容自己,但这两个词却可以很好地注解一个人的消费行为倾向。

鲁文斯坦指出,所谓“吝啬”,是指那些“在花钱之前感到心痛”的人,所以他们实际花费的钱总是比自己希望花费的钱要少。而所谓“挥霍”的人,是指在花钱的时候“根本没有太多感觉”,所以他们总是比自己原本打算花的钱要多。人们所感受到的“付钱的痛苦”的程度决定了他们是“吝啬鬼”还是“挥霍狂”。

鲁文斯坦和同事斯科特·里克做了两项实验。

在5个月的时间里,538名学生被告知,为感谢他们完成亚马逊网站的调研,亚马逊公司将赠送给他们每人一整套DVD影碟。

DVD将在28天内免费送达。其中一部分学生被问到是否愿意支付5美元来换得次日快递DVD。

而另一部分学生则被告之,他们只须支付区区5美元的手续费来换得次日快递DVD。

调查结果显示:虽然“吝啬型”的人对“手续费”要敏感得多,但是,愿意支付“区区5美元手续费”的人比支付“5美元”的人多了20%。

而“挥霍型”的人则对费率是如何制定的完全不关心,他们只关心拿到DVD的时候有多么高兴。

在第二项实验中,鲁文斯坦改变了假设的前提,即人们花100美元按摩,有两种选择,第一种是可以缓解背痛的功能型按摩,第二种是为了享乐的享受型按摩。

研究结果表明,为缓解背痛而按摩的人在付钱的时候要比为享乐而按摩的人爽快得多;而“吝啬型”的人付钱的时候要比“挥霍型”的人心疼得多。

“吝啬型”的人中愿意花钱按摩的要比“挥霍型”的人少得多,但最终的差别还是要取决于按摩是怎样界定的:在选择享乐型按摩的人中,挥霍的人要比小气的人多26%,而在选择功能型按摩的人中,“挥霍型”的人只比小气的人多9%。

理论背景:小气鬼和败家子是天生一对?

我们稍微延伸一下话题,谈谈鲁文斯坦的其他研究。

你是否遇见过这样的事情:节俭的丈夫娶了个败家的娘们儿,抠门的老婆找了个爱挥霍的老公。难道是冤家不聚头?

小气鬼与挥霍者往往相互吸引,容易配对成为夫妻,这其中到底有什么玄机?

大约2004年,卡内基梅隆大学行为经济学教授鲁文斯坦和同事斯科特·里克(ScottRick)教授,设计了一种ST-TW(挥霍—吝啬)调研问卷,来评估“花钱习惯的个体差异”。

问卷要求受访者按1~11的等级对自己是小气还是挥霍进行评分,以此来归纳他们的某种消费行为,并判断(吝啬和挥霍)两种消费习惯哪种更能代表他们真正的消费行为。

鲁文斯坦没有直接要求受访者对“购物时的情绪”作出评论,因为受访者可能没有有意识地总结自己当时的情绪,相反他们要求受访者“指出自己实际的消费习惯与理想中的消费习惯的差异”。

截至2007年的31个月中一共有13327名受访者回答了这四个问题。被调查者被分为三类:吝啬型、中间型和挥霍型。

调查结果非常有趣:

·男人比女人吝啬得多。

·年轻人比老年人更挥霍。

·受教育程度越高的人越容易吝啬。

·即使挥霍无度的月光族,总体而言,抠门的人要比大手大脚的人多,两者的比例是3∶2。

·总体言之,吝啬型的人对价格更加敏感,而挥霍型的人则对产品本身的品质以及“购物所带来的乐趣”更加在意。

最耐人寻味的是,对已婚人士的调查显示,越是抠门的人越容易迷上花钱大手大脚的人,而越是挥霍的人,越希望找个节俭的对象。

可是,大多数未婚的被调查者都表示,他们想要和一个消费倾向与自己相似的人结婚。事实上,人们口中所描述的理想伴侣的个性,往往与现实中真正吸引他们的伴侣性格完全不同。

第17章 时间折扣—今天的100元大于明天的100元(2)第10章 懊悔理论—懊悔规避与寻求自豪(1)第24章 正态分布—钟形曲线的妙用与滥用(2)第12章 锚定理论—随意却有效的参照暗示(1)第18章 窥测天机—风险探索简史(1)第22章 小数法则—样本大小与统计结论(2)第13章 锚定理论—随意却有效的参照暗示(2)第10章 懊悔理论—懊悔规避与寻求自豪(1)第14章 乐观偏见—自信、自负与拖延(1)第6章 禁脔效应—奢侈品与炫耀性消费(1)第23章 正态分布—钟形曲线的妙用与滥用(1)第8章 心智分账—挣到的100元大于白捡的100元(1)第22章 小数法则—样本大小与统计结论(2)第24章 正态分布—钟形曲线的妙用与滥用(2)第14章 乐观偏见—自信、自负与拖延(1)第22章 小数法则—样本大小与统计结论(2)第4章 参照效应—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1)第4章 参照效应—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1)第3章 风险悖论—谨慎和大胆,只是一体两面第8章 心智分账—挣到的100元大于白捡的100元(1)第6章 禁脔效应—奢侈品与炫耀性消费(1)第12章 锚定理论—随意却有效的参照暗示(1)第27章 满意指数—快乐与满足的最大化(2)第21章 小数法则—样本大小与统计结论(1)第6章 禁脔效应—奢侈品与炫耀性消费(1)第6章 禁脔效应—奢侈品与炫耀性消费(1)第24章 正态分布—钟形曲线的妙用与滥用(2)第15章 乐观偏见—自信、自负与拖延(2)第14章 乐观偏见—自信、自负与拖延(1)第24章 正态分布—钟形曲线的妙用与滥用(2)第18章 窥测天机—风险探索简史(1)第24章 正态分布—钟形曲线的妙用与滥用(2)第5章 参照效应—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2)第19章 窥测天机—风险探索简史(2)第10章 懊悔理论—懊悔规避与寻求自豪(1)第26章 满意指数—快乐与满足的最大化(1)第11章 懊悔理论—懊悔规避与寻求自豪(2)第23章 正态分布—钟形曲线的妙用与滥用(1)第2章 损失厌恶—丢失的100元大于白捡的100元(2)第16章 时间折扣—今天的100元大于明天的100元(1)第11章 懊悔理论—懊悔规避与寻求自豪(2)第19章 窥测天机—风险探索简史(2)第19章 窥测天机—风险探索简史(2)第11章 懊悔理论—懊悔规避与寻求自豪(2)第5章 参照效应—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2)第14章 乐观偏见—自信、自负与拖延(1)第16章 时间折扣—今天的100元大于明天的100元(1)第4章 参照效应—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1)第4章 参照效应—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1)第28章 九重幻象—认知与决策偏差(1)第24章 正态分布—钟形曲线的妙用与滥用(2)第17章 时间折扣—今天的100元大于明天的100元(2)第8章 心智分账—挣到的100元大于白捡的100元(1)第22章 小数法则—样本大小与统计结论(2)第26章 满意指数—快乐与满足的最大化(1)第28章 九重幻象—认知与决策偏差(1)第12章 锚定理论—随意却有效的参照暗示(1)第14章 乐观偏见—自信、自负与拖延(1)第23章 正态分布—钟形曲线的妙用与滥用(1)第5章 参照效应—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2)第5章 参照效应—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2)第6章 禁脔效应—奢侈品与炫耀性消费(1)第16章 时间折扣—今天的100元大于明天的100元(1)第26章 满意指数—快乐与满足的最大化(1)第23章 正态分布—钟形曲线的妙用与滥用(1)第5章 参照效应—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2)第23章 正态分布—钟形曲线的妙用与滥用(1)第27章 满意指数—快乐与满足的最大化(2)第13章 锚定理论—随意却有效的参照暗示(2)第23章 正态分布—钟形曲线的妙用与滥用(1)第12章 锚定理论—随意却有效的参照暗示(1)第12章 锚定理论—随意却有效的参照暗示(1)第4章 参照效应—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1)第10章 懊悔理论—懊悔规避与寻求自豪(1)第7章 禁脔效应—奢侈品与炫耀性消费(2)第25章 理性原罪—多重选择下的冲突第8章 心智分账—挣到的100元大于白捡的100元(1)第26章 满意指数—快乐与满足的最大化(1)第13章 锚定理论—随意却有效的参照暗示(2)第28章 九重幻象—认知与决策偏差(1)第27章 满意指数—快乐与满足的最大化(2)第17章 时间折扣—今天的100元大于明天的100元(2)第5章 参照效应—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2)第16章 时间折扣—今天的100元大于明天的100元(1)第4章 参照效应—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1)第5章 参照效应—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2)第19章 窥测天机—风险探索简史(2)第19章 窥测天机—风险探索简史(2)第20章 均值回归—可媲美万有引力的一个发现第13章 锚定理论—随意却有效的参照暗示(2)第23章 正态分布—钟形曲线的妙用与滥用(1)第23章 正态分布—钟形曲线的妙用与滥用(1)第25章 理性原罪—多重选择下的冲突第13章 锚定理论—随意却有效的参照暗示(2)第19章 窥测天机—风险探索简史(2)第11章 懊悔理论—懊悔规避与寻求自豪(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