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零二十六章 石贼尚且不敢攻幽

张若看了过去,见说话的人年龄与自己相若,满脸正气,认出是新任的左民支度尚书郑鉴。

支度尚书这个位置权利不小,随着尚书台的进一步扩张,九卿职能被剥离出大半,真正的实权衙门渐渐偏移,主要归于尚书台。

这个郑鉴的话,有很大的指向性,不少人一听他说话,就要想这是不是尚书台的意思,尤其是几位宗室亲王、郡王在朝会上把这个事拿出来讨论,难保不是提前吹风,让众人站队的。

张若却毫不畏惧,说道:“我不是畏惧幽州势强,而是担心诸位以为幽州势弱,误判了形势!今天下不宁,凡有虚弱之处,就引群贼觊觎,稍有疏漏,就有叛逆撕扯,荆襄之地因兵马空虚,立刻有杜贼起兵,青徐之地东平郡公一时虚弱,就有曹贼反复,何也?皆因两地本就虚弱,而贼寇知晓可破,于是起兵,再思北地之局,诸位莫非不明其中关键?”

他说的时候,语气渐渐沉重起来,由于石勒势力的隔绝,幽州与朝廷的联系越发疏离,这里面的隔阂,不光是政令传达和人事任命上的,更包括了对幽州的情报和了解上。

“石贼凶威,诸位有亲身体会,朝廷兵马面对此人连连败退,若非有祖逖在旁牵制,恐怕早就控制不住此贼之势,而那匈奴强横,亦逼得关中差点失守,此二者皆与幽州相接,何以舍近求远?不攻幽地,而谋他处?”

张若的一番话,让群臣都沉默下来。

这里面的道理并不复杂,可有的时候,政治问题不能用单纯的逻辑来判断。

万一他陈止还听从凋令呢?

毕竟,朝廷的威严,在群臣看来还是有用的,或许对反贼无用,但用来逼迫朝廷序列之中的忠臣就范,应该是绰绰有余的。

正当秉政的楚王要开口说话之际,坐在龙椅上默不作声的皇帝忽然道:“今日商讨的本是对高句丽之策,非幽州之事,众卿家何必在此事上纠缠?既然暂时商量不出结果,依朕看,就先散了吧,事后若有所需,才提也不迟。”

楚王眉头微微一皱,周围群臣皆看向他,见这位亲王微微点头,这才尊令告退,就此散朝。

啪!

这边朝会散去,皇帝回到寝宫之中,便摔碎了一个瓶子。

略显老态的莫安节走过来,安排几个人过去收拾,然后安慰道:“皇上可是又受了气?这火啊,还是先收收,保重龙体要紧。”

看着这个从小陪伴自己的大伴,皇帝刘岱丝毫也不掩饰怒火和忧愁,怒道:“三王擅权,丝毫不把朕放眼里,比之刘裹犹有过之,真当朕还是顽童不成!?”

刘裹是长沙王的名字。

长沙王当初攻破洛阳,将老谋深算的晋王逼死,独掌大权,飞扬跋扈,不可一世,但对皇帝还算恭敬,因为担心旁人效仿,他还想行削藩之策,最后悲剧,但至少在大面上,对刘岱这个皇帝还交代的过去。

“朕出言,满朝文武皆不回之,唯楚王点头,方才领命,到底这天下是何人的?”

几句气话过后,皇帝的气也消了一些,莫安节过去,就打算安排一下接下来的琐事,没想到皇帝却在他身边低语道:“楚王果然是要对陈卿动手了。”

莫安节一愣,眉头就是一皱,但表情不变,不动声色的问道:“皇上,即便如此,也该有个名头才是。”

“他们如果要动手,哪还需要什么名头?”皇帝摇了摇头,面露嘲讽之意,“这司州、雍州、秦州、兖州的刺史,都已是三王的人了,其他地方被叛逆所占,他们却动不了,当然就要把主意打到幽州的头上了。”

“皇上可是担心陈将军被谋算?”莫安节见着皇帝脸上的忧色,便安慰起来,“其实大可不必,陈将军四年前就名震天下,当时几位亲王、郡王,尚还守着一亩三分地,难能相比?便是现在,他们连石勒之流都难以抵抗,又怎么能威胁得了击败了王浚的陈将军?而且陈将军一直忠义,为了供奉皇上,两年前开辟海陆,为朝廷送来钱财、粮草和战马,否则当下这中军怕是还要裁撤一些,如此举动,若被谋算,骂名谁人能担?”

“不错,当年朕一定要授予陈卿刺史之名,就是知道他不仅是朕的知己,也有过人之能,用恩义真情对待,才能得其投效,也必有厚报,”皇帝马上就觉得有了共同语言,“大伴所说的钱粮马匹,只是一面,更重要的是陈卿在用此法,告知这满朝文武,他尊的乃是朕,不是什么长沙王、楚王!可也因如此,那几人是容不下他的!”

“若是他们动手,未必就是坏事,说定还能敲打一下他们,”莫安节点点头,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先前几次秘信传来,都说陈将军在积蓄实力,他要动手的时候,必先南下,可以南北夹击石贼,有幽州雄军为凭,皇上可掌实权,削减几位宗室的权柄,这本就是水磨工夫,不可操之过急,现在几位想动,就先让他们吃点亏……”

言语间,这位老宦官对幽州军显得极有信心。

皇帝却皱眉道:“问题就在这里,此次楚王想要以朝廷的名义,替换幽州刺史的位子,若是得逞,那陈卿岂不是被逼的只能奋起,否则失了幽州,哪里还有根基?如何还能助朕?”说着说着,他又恼怒起来,“这也是朕这皇帝无用,否则焉能有这般局面?”

莫安节却是眼珠子一转,笑道:“皇上,此事并非无计可施,老奴曾闻,古时有州牧之说,牧民治兵皆出其府,而今又有都督之位,能节制多州之兵,以老奴浅见,陈将军之能,治理一州有些屈才,索性再加几州让他节制,反正那边不是蛮荒之地,就被叛贼占据,莫非朝中还能有人反对?什么州牧、都督的,都给他加上,到时一个刺史的名头,也就不值钱了。”

皇帝早非吴下阿蒙,闻言就其意,不由点头道:“不错,既是几年耕耘,理应有所收获,之前朕曾想与陈卿爵位,被群臣驳回,只待一个契机,就可如愿!”

第一千零五十七章 谋不见多而寡断第四百五十一章 纸第一百三十三章 以农固名第一百章 莫非北地皆如此 元旦快乐第六百七十章 无声潜入院,探墨寻秘传第一千零一十九章 以族分上下,以名得畅通第七百九十四章 钱粮!第一千零二十四章 天下乱!第七百七十九章 虎符三卫,开府建牙!第三百二十五章 无他方可成事第五百三十四章 背后挑拨抓起来!第一百八十六章 始知世上有奇人第八百九十六章 请先生教我!第八百九十二章 惊骇之闻!第六百七十二章 羯人两进,祖逖居中第七百一十六章 灯笼上的百家第六百三十九章 十年未有之大胜!第一千零一十五章 陈征北师出有名第一百三十九章 速速买纸第三百五十二章 以彼之道,还施彼身第八百三十九章 轻视与失落,聂氏欲转念第四百一十章 假兵退匈奴第六百八十九章 阵里杀人拂衣去第六十八章 此楼如何第七百九十六章 革新之始,祸乱之根第六百零六章 闭眼观势第五百五十八章 驱民攻城第一千零三十七章 灭其族而诛其种,绝其根而断其脉第二十章 陈四之脑无恙否第一千零八十二章 一日下雁门第一千一百五十三章 吞两朝之气,天下望科举第一百五十五章 想当然耳!第八百五十七章 一言可见格局第四百九十一章 为老不尊只为书第三百五十一章 妙哉稷下,自撕其画第二百七十九章 谢谢啊第一千一百一十二章 打得太快,人不够了第六百一十二章 大局为重,勿使友藩惊诧第四百三十六章 世卿世禄为士代,原来杨氏望弘农第一千零三章 一事未料,万般皆空第七百五十六章 天下英才何处觅?第八百一十三章 人为贵,谋武图文第七百三十八章 道疑,名再聚第一千零八十九章 二将接龙体,一陈围胡城第三百三十章 请人者非陈止,乃太乐令尔第四百三十一章 口中人,实为囚第一千一百二十一章 张宾请教第九百六十一章 谈笑间炸裂第九百一十章 厄来急作揖,战讯入京城第三章 拳打异乡客,耳闻燕祖陵第八百零一章 各有谋划第一千零二章 立足中央,四方延伸第八百八十二章 柳暗花明有人等第四百八十二章 赞陈追问续何在第九百一十三章 汉殇(上)第一千零六十九章 三王党争,石氏得利第四百一十七章 我很被动啊!第四百五十二章 谋利之策,立名着手第二百零二章 前后行第一千一百四十六章 不应其索兵临城第一百七十七章 酷吏通情理,御史言三错第一千一百九十七章 封师而吞气,劫来走一遭第三百七十五章 天子主祭!第二百八十四章 这名字好,我碰巧也写过第一千一百九十一章 拉轨车,铁罐马,引水自来坐钟摆第一千一百三十九章 得籍无置亦要走,陈学初露已两分第六百九十五章 逢陈改运第六百二十六章 人差不多齐了第三百四十一章 世间多有后悔事 今天只有一章四千字第一千零一十四章 大破拓跋,挟民而归第三百九十四章 幽州出手,扑朔迷离!第五百九十八章 避而不见第七百三十章 签后劫第一千一百七十章 灭之,吾不喜此词第七百八十八章 再伐代郡,可有胜算?第五十四章 谋定第六十章 先胜而后求战第四百五十七章 若得其成,则惠其民第一百七十三章 官贵皆来非我势第一千一百三十六章 多谢陈卿……第一千二百一十四章 止第一千零五十二章 以闻代思,陈氏闲事第一千零三十七章 灭其族而诛其种,绝其根而断其脉第六百九十三章 凑一起了第一百五十三章 诸葛有请第二百二十章 不敢!第二百五十九章 你若有胆,不妨一听第二百二十六章 奚仲作车,仓颉作书第一百章 莫非北地皆如此 元旦快乐第一千一百一十二章 打得太快,人不够了第一千零一十章 沦陷地胡作非为第一百二十三章 佛盛则运衰第一千一百九十七章 封师而吞气,劫来走一遭第八百五十八章 志大而事未成,当惜命第二百四十六章 东海王之死第八百三十九章 轻视与失落,聂氏欲转念第十一章 书则一字已见其心第一百七十一章 抽丝剥茧,朝使将至第一千一百二十章 胡商使者不绝音,馆外知是张君来第一千一百零五章 慕容与幽州世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