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零五十二章 以闻代思,陈氏闲事

听得陈止透露了计划,苏辽便没什么好说的了,更重要的是,他从这番话中听出了弦外之意——

自家主公显然打算在幽州长期待下去。

一个正常的刺史任期,也就是四到六年,哪能赶得上选出来的孩子成年?这些被挑选出来为学的,想要学有所成,少说也得五到十年,要是陈止到了任期便走,怕是要尽数错过了。

即便算上征北将军这个职位,那也说不过去。征北将军更加侧重于兵家事,对于民政之事的干涉力度,其实很有限。

另一方面,这话也从侧面体现了陈止对天下局势的判断——

天下将持续很长时间的动荡,甚至伤及朝廷的根本。

否则的话,陈止何必布置这样一个后手?

将近十年的成才周期,以及足够充沛的为学之人,无疑是为了更长周期的割据和扩张在做准备。

事实上,这四年以来,陈止就没放松对教化之事的关注和投入力度,在几个主要的郡和县中都兴建了官学,对于求学之人给予诸多便利,目前陆陆续续的有些学子出师,通过文举,投入到了幽州的建设中。

见苏辽明白了自己的用意,陈止掀过这个话题,又问:“这民间的风气倡导如何了?”

这其实是在问,举子讲学对百姓的舆论导向,进行的怎么样了。

面对苏辽,不用包装,陈止无需像与卢志等人交谈时那样,还要有一番遮掩和说辞。

苏辽回答的也干脆利索:“百姓平日少有寻乐之处,既有举子宣讲,多数会过去旁听,以之为乐,将很多事当做是传奇话本来听,事后更多有讨论。”

“这是个好现象。”陈止要做的,就是尽可能的控制幽州的舆论环境。

任何形式的宣讲,都是强加自己的思考给旁人,当后者习惯了这种吸收信息的形式之后,就会逐步丧失思考能力,按宣讲之人的思考逻辑进行判断。

这种事,在后世就被称之为洗脑。

事实上,任何人都逃脱不了被外界信息洗脑,不过有些人认为自己没有被洗罢了。

一个最为典型的例子,就是后世信息大爆炸的时代中,获取信息和知识的门槛降低、途径增多,但零零散散的信息、不成体系的片段,却考验着一个人的分析和整理能力,这时候,许多便利的搜索工具出现了,于是很多人就习惯了搜索。

搜索得到的信息,往往带有结论,于是很多人就成为了搜索的傀儡,看起来得到了结论,其实没有思考,却认为自己得到了知识,但这个知识并不能长久,几天之后就会被更多崭新的信息覆盖,因为这并不是自身感悟,留不住。

陈止现在要做的,就是在生产力水平较低的时代,用高人力和高成本,来尽量实现类似的效果。

“幽州不会永远和平,我们也不会一直蛰伏,”陈止看了陷入思考的苏辽一眼,“一个势力,就像是一个人,兵力、粮草、财富,就是力气、体格和块头,而不同的思想,就好比是诸多念头,势力与势力之间的比拼,就是两个人打架、对峙,可以用拳头,但胜负不光看体格,还要看谁更坚定,杂念越少,意志越坚定,幽州要做的,就是将整个州的力量全部集中起来,无论是力气还是思想。”

苏辽点点头:“属下明白了。”

………………

“兄长又见苏辽了?”

另一边,陈梓回返到家中,却见到了几位族人,而那为首之人的身份非同一般,正是陈止的三弟陈息。

以陈止在幽州的地位,他的亲兄弟自然是重要人物,不过陈止没让自己的亲兄弟在将军府或幽州刺史府挂职,而是给陈停安排了一个行走的职位,让他在幽州各地行走,又安排陈息处理家族事物,行经商之事。

最初,陈息还很不理解,做出几次任性举动,比如隐瞒身份参加文举之类的,只是他确实没什么天赋,虽然读过书,却不算突出,不出意外的落榜了。

事后被陈止知道之后,只是略微提了一下,并未责罚。

等时间长了,陈息就安生下来,这几年过来,年岁长了,懂事了许多,现在经营着几家工坊,名下也有些田地,娶了妻子,因为陈止的关系,这幽州上上下下都敬他几分,日子过得有滋有味的。

不过,靠着兄长的名头得了实利,但陈息对陈止这位大哥,却是敬畏多过亲近,面对面见着,反倒很不自然。比起亲兄弟陈止,倒是与陈梓更为亲近。

其实,严格算起来,出身下邳陈氏的陈梓,和陈息之间的血脉关系颇为疏远,但比起高高在上的陈止,掌握了一定权柄的陈梓,却让人觉得更为真实些,这也是由于陈梓会照料一下陈氏在幽州的发展,帮助处理一些族中的问题、难题。

相比之下,陈止的地位反而制约了这般举动,有些事他不好做,是防止给下面的人一种错误的示范,让他们误解,进而让陈家走错了陆。所以更多的时候,陈止想要照看陈家,会嘱意陈梓去做,而非亲自动手。

久而久之,陈梓在幽州陈氏之中名声很大,受人尊重。

听说他回来,就有不少人主动上门拜访,陈息算是来得快的,也是他的身份摆在那里,所以能当先开口。

都是陈家族人,幽州又是陈止主政,所以这陈氏的人,普遍都有种“主人翁”精神,很是关心内外大事,说话的时候也很少有顾忌。

很快,一群人就围坐在一起,品茶论道,好不自在。

他们也知道苏辽去找陈止了,陈息就主动提起,话中透露出一点厌恶和畏惧之意。

苏辽作为特务头子,就算是陈氏族人也吃了几次亏,心里忌惮,如果是其他人,哪怕是在家宴之时,也不敢议论此人,难保自家仆从里就有密谍司的探子,可能晚上吃了什么、喝了什么、说了什么,直接送到密谍司的衙门,第二天就被陈止拿来询问。

陈姓族人是少了些顾忌,可听到陈息提起,气氛还是陡然凝重起来。

陈梓摆摆手,道:“不提政事,还是说说家事,听闻咱们陈氏最近出了点事,还和主公的小妹有关,不知详情如何?”

第四百七十一章 通典两册疾送都,帝巡蜀乱乃闻佛第三百七十六章 请陈为太守第四百三十二章 投靠你,有什么好处第三百一十九章 风雨欲来第七百九十二章 汉制于其不过工具第四百零三章 王浚与段部鲜卑第一千零七十七章 降而复叛,乱而惊天下第九百二十九章 砸一下,慌一城第八百零五章 家家有本难念的经第三百三十章 请人者非陈止,乃太乐令尔第三百零九章 太尉之位动人心第六百七十一章 敌从何处来?冀州有军情第八百三十一章 还没开战,就走投无路了第三百三十五章 揭晓第一千零三十一章 谈笑间,敌首已擒第一千一百七十二章 南下一日城尽失第九百二十三章 审鸡而诫猴第三百六十章 文评之盛哉第九百零三章 直接抓了!第四百七十六章 佛评日第九百九十三章 一举多得,岂不美哉?第四百四十章 牵军入局是何意第一千一百三十六章 多谢陈卿……第三百七十一章 为国背锅,使人惊惧第一千零七十四章 龙崩第二百二十二章 文非文,匈奴影第七百九十九章 臣属与有荣第八百零九章 贵人改制,应者转运第一百八十八章 大梦谁先觉,春秋四季枕第九百七十章 为何要占城?第七百五十四章 人未出县陈已知第二百四十三章 王家宅中阻书童第三百三十八章 尔如行在崖边,我则如履平地第一百三十章 一篇师说演百年第三百四十四章 您父亲喊你回家第一千零三十四章 屯军、养兵、砸钱,一气呵成第四百二十二章 出仕为官,非为这般第一千一百零九章 宰了便宰了第一千零五十三章 刮目三年,砍杀族首第五百四十四章 鲜卑未见形,已有匈奴至?第七百七十二章 国以民为本,民以谷为命第六百九十五章 逢陈改运第三百七十四章 见微知著,方知气候已成第三百零四章 北疆部族知陈名第四百九十九章 洛阳急信传幽州第一千一百八十章 汝不主杀,便被彼伐第一百八十四章 眼界不同,做法不同第八百五十五章 不因寒蔑,不因品贵第七百八十章 权隆气盛,陈止的试探第二百九十七章 陈家危局第二百四十七章 陈侯两支遗策辗转第四十六章 几时说是送给你的第六百一十五章 不在拓跋,而在我等第二百三十三章 一言止棋第六百三十八章 钱不在我,以利诱之第四百二十七章 广宁郡隐藏着什么第五百八十四章 鲍氏今日可曾求饶?第八百八十七章 夺幽定策,缓急先后第八百零六章 仇家如狼,饥则可驱第五百零八章 这从何算起第四百一十二章 祸从口出急从书第四十八章 此人当为友第一百五十四章 武乡侯北上镇匈奴第七百八十二章 跨越七百年的技术雏形第六百四十一章 袭屯先投毬第二百三十七章 虚张声势第一千一百四十七章 今日一去,何日可归?第一百七十九章 我懂,他不懂第九十五章 品第四百八十八章 陈氏一书佛家裂 上第九百二十八章 可延寿否?第一百五十二章 大丈夫生当如此!第二百三十七章 虚张声势第四百九十六章 齐民之术变人心第五百一十章 求附庸而不可得第九百三十九章 密谍司的“大敌”第七百八十六章 有后方能聚人心第三百一十八章 太乐之位,可坐多久第四百七十八章 译二十经,惊闻评人!第九百四十章 昔日中枢重,今日掌兵强第九百六十六章 乱中衍内讧第八百二十章 文武加身!第五百六十九章 悔则壮士断腕第六百九十七章 匈奴杀意第三百七十五章 天子主祭!第一千零三十九章 德行以治,则民护其名第七百六十七章 乘车路遇兵押囚第八百零一章 各有谋划第九百六十四章 行事者,恐受制于人第一千二百零二章 人道制法,以束玄虚第四百二十二章 出仕为官,非为这般第五百零四章 洛阳来客第一千一百八十章 汝不主杀,便被彼伐第六百五十九章 朝廷使来,冀州之势第二百九十八章 这就击溃了第三百零六章 不要沮丧,从长计议第九百二十六章 争一方气运主角第八百六十五章 月黑风高杀人夜第一千零五十一章 衙门下乡,义务学堂第一百三十五章 论辩风浪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