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一百五十三章 吞两朝之气,天下望科举

太阳初升,陈止便立于丘顶,观天地气运之变。

本来气运最为浓密的,便是南边的两处,为关中与江左,实为朝廷所在之处。

新汉王朝承两汉余韵,在气运上当然也有护佑,尽管如今天下大乱,原本的王朝气运散去了大半,但就算余下的这些,被两家分润,依旧十分可观,代表着民心所向与世家倾向。

但随着北地崛起,而关中小朝廷的一再退让,终究是让不少人看出了苗头,于是那关中的气运隐隐有溃散的迹象。

与之相对的,则是江左气运逐渐稳固下来,甚至开始汲取关中气运,这代表着关中的世家子弟,开始朝着江左转移。

和这两家相比,无论是蜀中李氏,还是那河北石勒,又或者西北的诸多势力,都较为逊色,但唯有北地不同。

代表着幽州的气运高高升腾,隐隐超越了江左、关中两家之和,而更惊人的是,在幽州东边与西边,平州和并州的气运开始与之相连,已然合流,一旦成功,自是澎湃。

与此同时,在那草原上,慕容与拓跋这两家的气运,同样澎湃而汹涌,宛如初生的太阳,却也在和陈氏气运相合,尤其是那慕容家的,更是隐隐要彻底融为一体。

“拓跋气运也逐步融入进来,看来张宾此行果然是成功了。”

当拓跋六修决定低头的消息,传回蓟县的时候,陈止不由松了一口气。

虽说局面不错,而且不是小好,而是一切大好,但陈止却很清楚,玄甲军的这一次征伐,确实快要到了尽头了。

这一次的突然爆发,固然是机缘巧合,但其实不算是临时起意,因为在陈止的谋划中,迟早是要有出兵的,而最好的情况,还是师出有名。

先皇的离去,让他很是愤怒,继而出兵,之所以能势如破竹,也是因为兵马所指,是有着舆论和群众基础的。

表现在气运上,那就是民心所向之处,最终水到渠成。

在这个过程中,陈止又辅以签筒中得到的诸多物件,加上一直以来的辛苦操练、队列涉及,以及军规的设立,最终造就了这般战果。

但在这个战果的背后,同样存在着隐忧,即便不考虑新近被征服的土地上,肯定会发生的反叛和反噬,就说一直四方出击的玄甲军,也已经到了战线过长、后勤补给即将到达极限的情况。

“现在玄甲军最南边,打到了接近潼关的地方,而北边驻扎在慕容棘城,如果再开辟一个拓跋部的战场,还真有些吃力了,而且这样一来,兵力就捉襟见肘了,当下正是科举大兴的时候,各大世家其实皆有怨言,若是没有足够的兵力镇压气运,被世家借机闹事,整个布局就功亏一篑了。”

想到这里,陈止不由对此次毛遂自荐,前往出使的张宾,多了几分好感。

“不愧是在原本来历史上,辅佐石勒成就大业的人物,这能力确实非同一般,未来大可期许,而现在拓跋部也入得体系,其气运与慕容氏的一起,都要嫁接到我这气运体系之中,北地的大局,可以说是彻底稳固了!”

陈止是知道原本的历史的,那慕容氏和拓跋氏,曾经先后崛起,尤其是那拓跋氏,更是奠定了日后南北朝的格局,乃至直接影响到了后来隋唐一统的局面。

就算历史改变了,可他们的积累过程没有太大的分歧,按着目前的情况发展下去,如果没有出现玄甲军这个势力,这最后能够站到最后的,估计就是这两家了。

将这两家吞并进来,代表着陈止所代表的气运派系,掠夺了两家未来的道路,更彻底巩固了北地的根基,根除了后院的隐患,未来的战略目标,就可以朝着其他方向转变了。

“不过,当务之急还是科举,待得科举稳固下来,形成了制度,上下通道打开,统治基础扩展,未来的整个情况就大为不同了,待资源、财富、兵力和人才尽数归位,就可以真正着手改造当代,适应未来了。”

这般想着,他忽然长舒一口气,感到漫长的任务,终于到了关键时刻,一旦度过去,最困难的节点也就度过了,身上的重担似乎是轻了一点。

“但是我这人生终究是有尽头的,生前所能做的是,同样是有极限的,这延缓灾难的发生,到底能达到什么程度,能延缓百年、两百年、三百年,但在这之后呢?终究还是要想个法子……”

忽然,他的脑海中,闪过了那个真龙泥塑,最后摇了摇头。

“还不是思索这些的时候,还是先专心于眼前的事吧。”

随着草原上一个个消息传来,在幽州境内掀起了偌大的风波,不管是士人还是寻常百姓,都是由衷欢喜的,这里不光有着家国情怀的原因,还有最直接的现实考量,因为这些边疆百姓虽然过了几年好日子了,但对于胡人南下打草谷的情景,还是记忆犹新。

而这消息传到了中原其他地方,这各方势力知晓之后,表面上说好,实际上他们是觉得很不好。

因为这不仅意味着幽州没有了后顾之忧,还代表着玄甲军在北方已经没有任何敌人了,那么接下来呢?玄甲军会选择哪个方向扩张?

没有人会认为有了这般优势之后,玄甲军会停下来修整,或者就此安乐种田,如果真有这般打算,又何必与关中朝廷起冲突?

问题只不过是他们会挑选哪家?

在这一刻,不少人都无比痛恨刘聪父子,哪怕匈奴国主和他的太子已经付出了代价。

不是因为这父子二人引出了玄甲军,那幽州有这等实力,早晚也要暴露的,但真正让人痛恨的,却是他们逼死了先皇。

没了先皇,何人还能制约那幽州陈氏?

在这里面,最为苦恼的无疑就是立足河北的石勒了。

好在目前幽州正忙于所谓科举,暂时无暇他顾,不过基于谨慎的心思,这各方势力还是派出了探子,就为了要搞清楚这科举到底是个什么东西。

第十七章 人往人来皆有由第三百五十七章 刘曜归国,以陈为仇第七百九十一章 各方算计第四百一十七章 我很被动啊!第一百六十章 彭城乱!第九百七十章 为何要占城?第四百二十二章 出仕为官,非为这般第八百三十八章 执金铁,亲临沙场第七十六章 以利动人心难定品第二百六十六章 世事岂能尽两全第九百三十九章 密谍司的“大敌”第六百九十五章 逢陈改运第四百八十二章 赞陈追问续何在第五章 江山如画在侧,日月拱卫其身第九百二十五章 三代有其名望,井田不见于世第七十六章 以利动人难定品第一千二百章 至圣言、管子语,断龙之术第五百三十二章 武丁变第七百零五章 一步臭棋?第三百章 洛阳京畿在眼前第二百六十三章 争与其人近,古今为一名第九百三十九章 密谍司的“大敌”第一百零八章 争侄第一百八十六章 始知世上有奇人第五百二十五章 得一洞而堤溃第五百二十一章 鼠窥将军谈,不知谋已知第二百零三章 空门为谁开墙上有陈言!第九百五十九章 逼人太甚?!第一千二百零五章 王与王第一千四百四十三章 此二人为使,暂可心安九百三十二章 阵前论礼第九百八十四章 钱财行之道,犹胜囤于藏第九百一十四章 汉殇(中)权争哪顾国第四百七十七章 立佛压陈,愤而出声第一千一百八十一章 即得十城,亦非冠军敌第三百零九章 胡临代县第一百一十九章 避而不见第四百零四章 两方谋划两方动第十六章 “佩服佩服”第六百四十八章 谎自口出色不改,屋中候召心难安第一百八十六章 始知世上有奇人第七百零九章 暴露第一千零八十一章 打仗不应该是这样的第八百八十章 人散心离力难转第三百三十五章 揭晓第一百一十三章 过年同往丰阳街第二百二十八章 请帖第六百四十九章 几窑上下品,文思有惊雷第九百四十章 昔日中枢重,今日掌兵强第一百七十四章 招丁演武,入牢探贼第三百四十章 文评,可有人去第五百一十七章 有道来第一千一百八十一章 即得十城,亦非冠军敌第一百一十六章 当时我就料到了第三百四十二章 当日请而不来,今日送贴相召第一千二百零七章 少时胡作为,今日奇人举第三十七章 知我寻法皆传书,使我不得安心读第八百五十八章 志大而事未成,当惜命第一千零八十九章 二将接龙体,一陈围胡城第九百零一章 误判形势,优势很大第一千一百六十七章 局明几分,何人定制?第一千一百五十九章 关中变,如陈言第五百七十三章 都是汪将军的错!第一百二十七章 三味铸《师说》第一百四十九章 步入院庭迷人眼第三百五十五章 让他升官!第一千零八十一章 打仗不应该是这样的第八百八十四章 占范阳而望幽州第六百九十七章 匈奴杀意第六百六十九章 爵有三分,怒急而查第六百九十六章 名望因何而动第七百七十七章 恭喜府君,名如其实第一千一百三十六章 多谢陈卿……第一千零二十五章 正军不敌石勒,诸公惦念幽州第四百二十章 太守死,各家人心动第三百三十一章 正主呢第一百四十五章 捷足先登第一千二百零八章 匡天下之志,为此第一千零四十四章 印字传书,破千古之壁第五百二十七章 掌金守石乃寻卝第二百一十三章 要完第六百一十二章 大局为重,勿使友藩惊诧第一百二十三章 我等着你的拜师茶第九百四十六章 陈止出上谷,胜!第一千零三十七章 灭其族而诛其种,绝其根而断其脉第八百六十一章 吾料此乃持久战第八章 意外之讯第一百五十九章 我会上当第四百零四章 两方谋划两方动第八百八十三章 生擒王浚!第一千零二十六章 石贼尚且不敢攻幽第七百四十五章 江都使姓桓,七品一万二第一千零三十四章 书生宣,粗汉亦可谈大势第五百二十四章 说动则得其兵第七百一十四章 道行于下,佛争于上第五百四十四章 鲜卑未见形,已有匈奴至?第九百八十章 列七品,分四姓第八百八十八章 疑则缚,攻其强第七百一十八章 窥机出头未如愿,僧言灯火道笑驳第一千零三十九章 德行以治,则民护其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