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八十三章 请长者赐名

这三个字一说出来,众人的注意力,也就顺理成章的从那文章字转移到了文章的内容上。

“诸国论?这三个字有何意义?莫非是这鲜卑之人,在识图议论当今天下之局势?只是,这又何谈是诸国之属?”

他们对这三个字的第一个印象的反馈。

诸国,这个称呼,想来想去,那肯定是不止一个国家,但当今的局势,还是大一统的局面,除了雄踞中原的新汉之外,其部族都是弱势,乃是在新汉之人的眼中,都算不得是一个完整的国家。

就在众人的疑惑中,徐老和鲁王目光下移,看到了文章的第一局内容。

“昔有六国居于东,不战于秦,乃至灭……”

看了这么一句,两人登时就明白过来。

“这不是说的当今局势,而是在谈及先秦之时,七雄并立的时候!”

不光这两位长者明白了,周围正在围观的众人,也都纷纷反应过来,也是表情各异,但大部分的人,都是眉头皱起,显然对这一篇文章的内容,并不感到满意。

要知道,此时在这院中的人,大部分都是顶尖的名士,这些人不光有名望,也有本事,其中不乏擅长写文的大家,也不是没人写过战国七雄时期的文章,以此来举例,但他们写的时候,作为华夏之人,相对就更有资格,也更清楚写过去的事情,是为了什么。

“这个鲜卑人,居然敢写东方六国与秦国之事,还真是胆子不小,还是用的‘论’这种文体,但不知道他是否明白,以论而写前人之事,并不是单纯追忆过往,而是要借助过去的事,来证明某种论点。”

人群之中,刚才出面的孟趟公淡淡笑着,说出这么一番话来,他因为地位使然,所立之处较为靠近,也是看到了内容,是以有此一说。<>

他话音落下,后面的几位名士也是纷纷点头,表示同意,而且各自说出了看法——

一个说:“这以过往之事为论,体现的往往总结得失,言及对错,是为了防止重蹈覆辙,也是为了以史知得失,盖因那七国皆在华夏之土,因此才有借鉴意义,他鲜卑人居于蛮荒之地,也敢妄谈六国之事,着实有些奇怪,未免是名不正而言不顺。”

另一个又道:“这鲜卑人以此为突破口,未免有些想当然尔,他一外人,在我等跟前谈及先人过往,这是班门弄斧,竟还堂而皇之的拿出。”

还有人说道:“还是看看再说吧,既然他们赶在这个时候、这个地方拿出这么一篇文章,相信不会是无的放矢,从那个慕容辛的表情来看,也是他精心准备许久的,其中必有缘故,我等倒是不用急着下定论。”

最后一个说话的人,算得上是老成持重,说出来的话,让人听着也觉得有道理,不过因为场地和角度的关系,能在第一时间看到文章的,终究还是少数,再加上鲁王身份特殊,有护卫在旁边警戒,占据了一部分空间,与之相对的,就是其他人的空间被挤压了很多,很难看到文章,只能听前排的人谈论,然后加以议论。

于是,这后面的人听说一个鲜卑人,妄谈战国七雄之事后,就都纷纷谈论,疑惑者有之,鄙夷者有之,嘲笑者有之,不解者有之,凡此种种,不一而足,但大体而言,都并不看好,有着先入为主的看法,虽然都知道,鲜卑人这个时候拿出文章,肯定有着考量,存在自信,但凭着中原之人的优越感,还是认定了这篇文章必然有着先天的不足。

这些议论声,当然会传入那些个鲜卑人的耳中,让这些人的脸色都不好看,有几人更是面色通红,明显是在强忍着。

他们与慕容辛同行,多数还是好友,当然知道这篇文章,虽说慕容鲜卑为保密,事先没有透露太多,但这些亲近之人还是看过原文的,所以都是佩服不已,知道这篇文章实乃佳作,这时候一听在场的中原名士,因为族别不同,就妄下判断,贬低文章,当然心中不服。<>

想着想着,他们纷纷朝慕容勉、慕容辛看去,前者神色凝重,但眼睛里蕴含着一丝希望,后者则是冷笑连连,看着在场众人,一片轻蔑之色。

注意到旁人情景,慕容辛转头低语:“且等片刻,你再看他们。”

见此情景,其他鲜卑人也不便出声。

“咦?”忽然,那徐老轻咦一声,而鲁王也是微微点头,而后吩咐下去,叫来一人,看上去乃是王府的一名文书,直接照着那篇文章读了起来,声音嘹亮。

由此一举,情况倒是清晰起来,那人群中的议论也减少了许多,原因很简单,抛开其他因素而言,这篇文章在结构和辞藻的运用上,是非常附和中原的审美的,文章偏向骈文,兼有精巧之风,内蕴生气。

在语言的声色之美、句法上的对仗工整,都可以说是无可挑剔。

这样的文风,如果抛开书写之人的身份,拿在这样的晚宴之中,是绝对会引起众人追捧的,考虑到那慕容辛的年纪,恐怕更要有诸多赞誉。

即便如此,现在碍于鲜卑之别,以及众人之前的断言,他们不好立刻改口,但议论的声音和人数已经迅速降低,而随着那朗读之人的继续,文章的文意也慢慢传达出来,这议论的人就更少了,更是多了一点零星的赞赏和认可之意。

那几名鲜卑人,刚才还是面色通红,觉得受到了耻辱,但现在听到零星的几个称赞,顿时还是面色通红,但神色已经变了,露出了激动之色,对视之间更是神采飞扬,显然能被中原名士认可,对他们而言,是莫大的荣耀。<>

“刚才众多名士还看低此文,如今竟有人认可,更显得此文珍贵!”

“我们一定要受到中原认可,让他们不再看低我等!”

“这是一个好兆头,这说明咱们慕容鲜卑,也是可以的!”

也不怪他们会这么激动,实在是能当场转变众人的看法,着实是一件了不起的事,尤其是这群人还是中原的顶尖名士,但究其根本,却是因为慕容辛的这篇文章,确实让众人刮目相看。

最初的字,到后来的文风结构,都只是表象,而文章的内涵才是关键。

“这篇文章很有意思,开篇就点名了东方六国,不敌秦国,被秦国灭亡,但接下来的两段,却是在回顾这六国格子的强盛时期,以及诸多人杰的事迹,有诸多追忆,引起百家共鸣,然后忽然就文风一转,就说起暴秦崛起,逐一吞没的事情。”

品味着文章内容,陈止也不由点头,同时想起了在原本历史中,很有名气的一篇文章——

《六国论》。

“《六国论》乃是宋时苏洵所作,论起结构和这篇《诸国论》十分相似,同样也是写的秦国与东方六国之间的变迁,但在立意上,两边却截然不同。”

陈止这边想着,那念文之人,正好也读到了文章的最后一段。

这最后一段,是以秦朝灭亡收尾,然后讲述了六国贵族在一定程度上的复兴,又有诸国之意,算是点题了。

但陈止自是知道,这其实就是议论文中断章取义的技巧,因为在这之后,就是汉朝一统,历史掀开了崭新篇章,六国贵族或许也有存留下来的,但在历史舞台上,已经没有了他们的角色。

“《六国论》以六国灭亡为论据,讲述了什么样的行为,最终会灭亡,是将所处的宋朝,暗暗比喻成进贡和贿赂强秦的六国,暗示结局,而这慕容辛的《诸国论》,其实是将秦国的灭亡,归结于东方六国被强行吞并后,心有不满,最终造成偌大帝国轰然崩塌,这其实是在映射新汉因为匈奴反派,对周边部族,采取高压态势,乃是一种委婉的劝诫,这种劝诫,颇得文人名士的欣赏,所以他们才会改变口风。”

就好像后世科举的时候,考生答题不光要看字体、看卷面、看学识,同样也要看对考官心思的揣摩一样。

这新汉朝的名士,很喜好这种利用文章,委婉劝谏的手段,显得优雅,又有担当,还容易青史留名,乃是性价比相当高、技术含量亦不低的文士手段。

鲁王说的文武比试,这文之一道上,此等手段堪称绝妙。

最后,连徐老和鲁王都不由点头道:“此文甚佳,足见功力,也是用心的,虽然你不是中土之人,但深得我辈精神,值得称道。”

听得此言,以那慕容辛的倨傲,依旧免不了露出喜意,但他颇有城府,很快敛去,然后想到了原本的计划,看了陈止一言后,上前两步,赶着颇为热闹的气氛,就说:“两位都是德高望重的长者,番邦小民早就听闻大明,甚向往之,今蒙错爱,称赞陋作,心中甚感惶恐,但此文实乃小民心血所铸,是为了能对上国有所助益……”

他这么一番马屁爬拍下来,别说鲁王、徐老,围观的众人亦暗暗点头。

这慕容辛的话还没说完——

“但小民毕竟是番邦之人,文章写出来,也很难被人重视,还望两位长者能新赐一名,也好使得此文,彰显于世。”厉害的屁股丰满迷人的身材!微信公众:meinvmeng22(长按三秒复制)你懂我也懂!

第五百一十八章 求典先求纸,买纸非独财第四百三十九章 约定第一百二十三章 佛盛则运衰第一千一百一十七章 幽州风气第八百一十七章 越不安稳,越要言兵第三百二十五章 无他方可成事第十八章 上门送钱第五百二十五章 得一洞而堤溃第一千零八章 论天下第八百六十五章 月黑风高杀人夜第七百零八章 事关功业,教主指路第六百四十七章 昨日无礼今亲访第一千二百零二章 人道制法,以束玄虚第三百零三章 萧规曹随编成册第二百四十章 鞠躬尽瘁司马懿第一千一百二十章 胡商使者不绝音,馆外知是张君来第二百七十章 我……挺不住了!第六百八十二章 离得远,传得慢,错的多第一百六十章 彭城乱!第一千一百零二章 平州局第八百五十五章 不因寒蔑,不因品贵第九百四十九章 惊于幽州陈,进退乃失措第七百七十四章 西边不亮找东边第五百八十五章 时机将至!第一千一百一十二章 打得太快,人不够了第四百五十二章 谋利之策,立名着手第一百四十九章 步入院庭迷人眼第六百二十二章 弦震火延蒺藜散,骨断颅裂心胆崩!第八百五十五章 不因寒蔑,不因品贵第一千零六十二章 石勒围洛阳,三王挟真龙第九百四十五章 七日局变第六百六十七章 以功换识字第一千一百九十九章 锦绣文章自口出第一千零四十六章 吸农纳匠,减税分地第三百五十七章 刘曜归国,以陈为仇第二百零六章 陈止,技止于此第二百零五章 僧注陈止语第三百六十一章 谁人不知陈君,闯关且看石勒第七百六十五章 冶铁铸甲,搜人提拔第八百三十七章 主帅另有其人?第九百七十五章 辱盟异臣,必不久矣第九百一十三章 两王同念,尚书尴尬第三百九十四章 幽州出手,扑朔迷离!第七百五十四章 人未出县陈已知第六百零八章 匈奴祚短,群起瓜分第三百三十八章 尔如行在崖边,我则如履平地第一百五十章 贼踪传官府,诸葛问守一今晚无更,大概还有三章第九百九十九章 甚好第六百七十三章 意外来客第八百九十章 得势且肆意第一千一百六十五章 北乱南散,皆不成运第三百一十二章 四方儒院,太常有请第八百五十九章 真是让他占了便宜第一千一百五十七章 皆等其乱?第七百八十二章 跨越七百年的技术雏形第三百四十二章 当日请而不来,今日送贴相召第九百五十八章 我兄长是何等人物?第五百四十六章 观盘演兵,武丁慑代郡之家第一百二十六章 速速退去,莫污赤子!第一千零七十九章 世家皆囚,二臣恸哭第四百二十一章 我……就是郑实第二百七十七章 谁给你的胆子第四十二章 陈家,我与陈止最亲第七百三十六章 红有主,青攀阶,聚众成金第四百一十三章 刘氏劝夫,鲜卑献礼第一千二百章 至圣言、管子语,断龙之术第二百四十五章 王家文会开不了了第一千零五十七章 谋不见多而寡断第一千二百零一章 占地称雄为传道?第二十章 陈四之脑无恙否第一千一百六十五章 北乱南散,皆不成运第一千零四十章 知将军府,而不知朝廷第九百九十四章 官途劲敌第二百零五章 僧注陈止语第七百零九章 暴露第十三章 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第六百三十一章 权掌生死,恩威发乎于一身第九百八十二章 光明大道,指导思想第八百四十九章 临机决断,身陷囹圄第四百二十九章 寻神仙方,算世家计第一千零八十九章 二将接龙体,一陈围胡城第十八章 上门送钱第四百三十章 称赞求字老人说第九百二十四章 定内隐而思外患第三百一十五章 陈止的衙门第六十七章 执剑赴会第四百四十一章 青壮聚营帐第五百一十六章 图穷匕见惊煞人第十九章 得闻七哥书法了得第四百三十八章 结盟与人口第七百六十章 以佛化东第一百八十六章 始知世上有奇人第三十七章 知我寻法皆传书,使我不得安心读第一千一百九十四章 玄甲下蜀,长生观气第六百三十一章 权掌生死,恩威发乎于一身第四百零七章 不劳费心第九百四十三章 言势定策不提幽第八十四章 悔不当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