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三十七章 世家争霸,沾亲带故!

这话几乎难以反驳,因为这项将豪强迁徙的制度,确实没有传下来,所以拓跋郁律只好回到之前的话题,又道:“但这些世族中,有很多像杨家这样的,是从先秦时期流传下来的。”

“杨家有传承,但能扬名至今,靠的已经不是血脉。”陈止摇了摇头,“如今的杨家,和先秦的杨家,血脉想通,而本质不同,我知道你觉得此言笼统,那就再说一家,这一家,你肯定熟悉。”

陈止笑了笑,压低声音继续道:“既然提及杨家,那有个家族,更该提及了,汉有三兴,你觉得季汉选错了制度,为何光武复兴汉室的时候,没有恢复古老的迁徙制度呢?不仅如此,世家的成长,大部分还是在次汉完成的,你总不会以为,天下诸多世家大族,是季汉建立之后突然冒出来的吧?他们是从什么时候发展的?甚至季汉之前,群雄割据,那些人又都是出自哪里?”

拓跋郁律一愣,正要说话,但心中一想,嗓子却是怎么都发不出声音来。

“光武之家在南阳,其实南阳宛城,为天下富豪汇聚之地,光武外祖樊家,家田广阔,闭门成市,其姊丈邓晨为巨富,后结交各家,至河北群豪归附,乃成大势,其本身就是世家大族聚集在一起的势力,此乃根基,以此成事,比起刘氏宗亲,更似地方豪强,这与杨家比起,岂不是更为迥异?豪强立国,如何反过去迁徙豪族?不是自掘根基么?事实上,

光武皇帝不仅没有迁徙豪族、打压世家,还规定了田租三十税一,重士善卿,美名传扬。”

“陈君所说也不过两家,而且那邓惠侯,还因光武皇帝起兵,被抄了家。”拓跋郁律本能的反驳,但语气已经弱了很多,同时着眼的地方,也不再是大的制度,而是纠结于历史细节。

“只有两家?”陈止摇了摇头,不客气的指出,“云台二十八将,豪族者十之六七,皆立大族,指责季汉未能治理世家豪族,纯属冤枉,按这个说法,那宣武一统前,几十年战乱,莫非是光武之错?因他不灭云台众将、不绝公卿士族,不断王朝根基,以至王朝二百年灭亡?岂不可笑?再者,董卓乱政,军阀割据,哪家不是世家出身?麾下又有几个不以世家为重?”

拓跋郁律嘴唇微动,抬手擦汗,终究说不出话来了。

陈止却没有停下,依旧说着:“曹操重荀氏,荀氏加入之后,广引乡党,叔举荐其侄,侄举荐其友,友又有亲,亲又有其友,最终猛将如云、谋臣如雨,若是布衣起家,这群人岂能服气?”

“袁绍兄弟,四世三公,累世望族,门生故吏遍及天下,是以众望所归,北霸几州,南称皇帝,普通小族,岂能效仿?”

“刘表汉室宗亲、名望传天下,为八骏之一,因此以客身镇荆襄,娶大族之女,方能有人相从,若是无名小卒,岂可为之?”

“孙氏父子,前后三代,经营多年,那孙策借兵归家,靠乡亲友人,才能以小博大,期间不知多少次搏命,就为弥补家世与名望的不足,最终乃至身死,托弟于故交与宿老,叮嘱孙权,内事、外事,皆与世家妥协,方可行之,否则昭烈皇帝未必能取而代之!”

“这般几家,若他们一统天下,是否就没有九品之法?就没有世家之大?”

一口气说了军阀割据时的几大势力,陈止微微停歇,看着额头见汗的拓跋郁律,他微微摇头,有些感慨的道:“便是昭烈皇帝,斩黄巾起家,因无名无财,更无家世,连宗亲之名都无人相信,朝廷说好的封赏,得在洛阳苦求多月,勉强得一县尉之职,后来朝廷为理秩序,将黄巾军功得官之人罢黜,派督邮去各地,以种种借口,削减职位,昭烈皇帝无从拒绝,只好自编一场鞭打之戏,在去官职前勉强谋一点名声,前路漫漫,但靠着名声,他才能渐入世家之眼啊。”

拓跋郁律越听,这脸色越是变幻,这些人的名字,他当然知道,都是历史上的人物,留下了名号,但过去观史,只是看到他们如何叱咤风云,如何金戈铁马,现在听陈止这么一说,才惊觉,这些个人,确实都有着相通之处,心里的惊疑,逐步平息,开始信服起来。

陈止则被勾起思绪,脸上浮现出追忆之色。

前世,他也曾妄想做番事业,但了解现实之后,就息了念头,他一个没有名声和背景,乃至来历都说不清的人,在那个世道直接被看做流民,哪里有成事的可能?

世家,不是两晋突然冒出来的,东汉末年就已彻底掌控了社会的方方面面,制定无数规则,没有九品,亦不逞多让,不是一个穿越者,靠着一个口号、两块玻璃、三个肥皂,就能打破的。

于是,陈止只能退而求其次,择一家诸侯投靠,即便这样,也需要极高门槛,比如曹操麾下,有招贤馆之说,但敢去的人,多有跟脚来历,更不要说,更多的人是彼此推荐,陈止一介白衣,怕是有招贤馆也进不去,进去了也无人举荐,有人举荐……

都有人举荐了,还要去召贤馆?

慢慢的,他的目光落到了刘备的身上。

和后世认知不同,这位刘皇叔算是群雄中根基最差的,所谓皇叔,最初无人相信,也无人在意,更别说靠个皇叔名号招摇撞骗,皇帝都不顶用,

何况你个皇叔?

因此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陈止都没听过和他有关的消息,差点以为自己的蝴蝶翅膀,把这位传闻中,靠着眼泪哭出一国的帝王,给扇没了。

不过,最后他知道自己杞人忧天了,那个时代的交通和通讯条件,加上世家大族对消息和知识的垄断,别说陈止,就是地方官吏,没有特地传信,也很难知道,有刘备这么一号人物,就是知道了,也不在意。

那个时候,随便找百多个人,兴许就能找个皇叔、皇伯什么的,不差刘备这一个,这个称号,可以锦上添花,但也得等皇帝认你了再说,怎么让皇帝认你?

最起码,你得从草鞋专卖铺,一路打拼到一方诸侯,最次也得是省长那个层次,再往中央这么一去,指不定就能得到官方认证了。

这样的情况下,陈止第一次听闻刘备,就是有关鞭打督邮的事了。

而就连这件事,都是刘备精心策划的,是他在不知前路如何之时,咬牙拼出的一点名声。

督邮,乃朝廷派去考察地方官员得失的官员,有很大的权柄,可以临机决断,夺官去职,而派出督邮的大背景,实是源自朝廷的一项善政――

当时汉廷财政艰难,又有各地反应,那些没有经过正规途径,靠着黄巾军功得官之人,在各地倒行逆施,扰乱了很多地方。

这也正常,马上打仗的人,突然为政一方,不是科班出身,能做好的是少数,而且那个时候,只能通过战功出头的人,多不是世家子弟,得不到教育机会,很多都是文盲,而且过去贫穷,一朝权在手,哪有不横征暴敛、贪、污】腐、败的。

正因如此,不知有多少投诉直奔京城,促使朝廷做出了一个艰难的决定,就是将这些得官的野路子,都给撸下来。

如此一来,就苦了真心要有一番作为的了,因被贴了标签,成了一个整体,个人的能耐反而不重要了,只要你是黄巾军功得管,都得下马。

刘备就是这群倒霉蛋中的一员。

当然,也有少数世家子弟是顺着黄巾之乱而起,但这群人没有人会去找他们的麻烦。

不过,朝廷做事讲究个名正言顺,总不能平白就把人家的官职拿掉,这也显得朝廷刻薄寡恩,所以督邮的作用就体现出来了,派将出去,最不缺的就是种种借口,顺理成章的拿掉,再宣之于众,让人觉得是为民做主,舆论士林宣传一下,马上百姓就交口称赞。

不知道有多少黄巾起家的人,栽在这个上面,还因此坏了名声,不得翻身,而且因为通讯的问题,这边下马了,那边还不能及时得到消息,往往没有警惕。

但刘备不然,他在督邮上门的第一时间就有所警觉,很快发现了对方目的,并且意识到自己无法抗衡朝廷的意志,索性演上一场,说是这督邮要吃喝拿卡,要贪墨民脂民膏,所以他刘备不屑与之为伍,鞭打一番,挂印而去。

不要觉得挂印而去,是多么潇洒,当初刘备为了这么一个官,在京城求爷爷告奶奶,最后还是沾了别人的光,被捎带上,才能为之。

现在官印一扔,前路如何,他根本就不知道,他又不是穿越者,不知道天下将乱,不知道汉室将颓,不知道群雄并起,也不知道天下三分。

那个时候的人,还以为汉家还当三百年。

就这么一个不起眼的人,咬牙扔掉了好不容易得来的官印,不知未来如何,走的时候,声情并茂的一番演讲,刻意泪如泉涌,以此养望,被百姓所记。

无权无势无世家,只能从名望着手,最起码,他比陈止多了清白名籍,还可为之。

就是这么一番手段,非但没有让朝廷得到名声,反让刘备刷了名望,不过后世之人,往往记住了刘备的演技和眼泪,将他描述为反复无良之辈,忽略了他的手段和警觉,仿佛这是个事事靠人的泪包。

“成事从来无善辈,但说立国称帝靠的是眼泪,那不是对其他人的侮辱么?岂不是说,这个时代绝大部分的人,都比不上一个只会哭的?这种逻辑,小孩子都能明白,难道还会有人被迷惑?哭能哭来天下,那天下人应该都不会哭。”

摇了摇头,陈止收敛思路,停下追忆,看到对面的拓跋郁律,正眉头紧锁,思考着问题,知道对方终于意识到一点问题了。

不过,很快拓跋郁律又问道:“就算如此,但九品之法,终究还有局限,为何当初不多考虑一些?”事到如此,二人的对话,已经由单纯的局势分析,有了变化。

“当然不是,我在秘书省为官的时候,看过几本文献,上面对九品法的描述,和如今不同,观其行间之意,这九品法在建立之初,本意是调节士族流动的方向,掌控士族舆论,乃至接纳士族意志的尝试,不只是九品之法,就连之前用官僚代替世卿,也是为了倡导价值取向,打破地主豪强对权柄的掌控,只可惜,让狐狸制定法度管理狐狸,再由狐狸去长期执行,又怎么会不变味?”

拓跋郁律一愣,沉思片刻,最终拱拱手,露出了心悦诚服之色,点头道:“原来如此,在下这次是真的受教了,也知道该如何做了,有话要对陈君明言。”

第五百七十七章 以州为饵,驱虎吞狼!第七百八十八章 再伐代郡,可有胜算?第一千一百二十五章 断虬龙,慑群雄,斩仇祭龙第三百零六章 不要沮丧,从长计议第四百六十六章 问广宁第一百三十七章 你可有道统可分善恶第一千一百四十一章 指慕容第三百八十五章 慕容兄弟第六百四十二章 都是假的!你在骗我!第三百九十七章 人将行,谁相从第九百五十五章 慕容之怒第九百三十章 代郡之家急攀附第一千一百四十六章 不应其索兵临城第八百九十五章 一言难尽啊!第一千零三十五章 边塞镇,老农不与外乡言第七百七十七章 恭喜府君,名如其实第八百二十一章 群属成第二百六十章 五子五丈谁家善,黑白散尽凶匕见!第一百五十一章 故人之后,金液满三第三百零九章 太尉之位动人心第七百四十八章 信陈者富贵第二百四十七章 陈侯两支遗策辗转第七十九章 一诗毁名,千夫所指第七百九十二章 汉制于其不过工具第六百八十三章 五斗米,坐于蜀,南北传第六百七十章 无声潜入院,探墨寻秘传第八百二十六章 兵动!第九百七十六章 阳谋离间族相异第七百零二章 匈奴也难啊第一千一百零六章 府中几日,外已变天第一百七十八章 针锋相对,何必妥协第四百六十二章 这文章,我要摸第四百二十九章 寻神仙方,算世家计第三百四十七章 赞大师而得其能第一百七十五章 异族初显迹,朝廷使已至!第一千一百零二章 平州局第三百八十三章 立威三件事第五百九十一章 我还就不信邪了!第一千一百三十六章 多谢陈卿……第一千一百一十章 帐内书信,帐外炮响第三十章 苍颉循圣,作则制文第九百六十九章 谈完一个又一个第五百七十二章 将军幕僚急阻客第一千一百五十八章 兵者得山河,立制镇气运第一百九十三章 问君可曾注典籍第一千一百六十六章 玄不可往,而王可北上第九百五十三章 单于面前诉恐第一千一百零一章 庾氏之悔,过往之秘第六百二十七章 你心里没点数?第八百零七章 诡异第三百一十一章 来得正好!第一千一百七十六章 杀豪!第六百二十六章 人差不多齐了第五百五十九章 信中虚实乱人心第一千零五十七章 酒杯,投掷!第一百零一章 世间安得两全法第一百二十八章 名士如陈华,背信名不达!第三百七十三章 拓跋郁律第六百四十七章 昨日无礼今亲访第三十二章 反水了第七百三十四章 上品当贵!第四十五章 若得此字上青史!第七百七十二章 国以民为本,民以谷为命第一千零九十九章 江左琅琊第一千一百六十章 知而无法,防而无用第八百八十八章 疑则缚,攻其强第一百九十四章 冠绝彭城!第一千零六章 故人来投途遇险第六十一章 世兄之才,今日方知第二百九十九章 恭喜陈家老爷第一百一十二章 一言劝人离第五百三十四章 背后挑拨抓起来!第一千零一十九章 以族分上下,以名得畅通第一百章 莫非北地皆如此 元旦快乐第九百六十章 可怖之念,蕴于平凡第七十八章 自作孽第一千零五章 洛阳隐,家信疑第六百三十五章 匈奴可过,段部可过,你过不得!第七百九十九章 臣属与有荣第一百一十九章 避而不见第五百一十一章 不按剧本走第一千一百三十八章 入籍事繁,学难成第第二百五十四章 大败!第六百四十一章 袭屯先投毬第三百九十一章 花落哪一郡第七百零四章 何以让人趋之若鹜?第八百零七章 诡异第二百九十五章 郡王拜师,冠绝青州第三十四章 冤!第二百一十四章 血勇难撼阵图,外力不可居功第五百五十六章 成信以待截,目的何在?第五百五十三章 鲜卑围城第二百六十三章 争与其人近,古今为一名第四百一十六章 将军算盘难如意第二百五十一章 此人好梦中为学第一千零三十四章 书生宣,粗汉亦可谈大势第二百六十章 五子五丈谁家善,黑白散尽凶匕见!第八百四十章 若幽州姓陈...第九十八章 城外书院院中人第六百三十六章 胜讯佐刀落人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