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3章 隆庆皇帝(下)

太子才十笋,再聪明懂事,也只是个孩子。隆庆对宫内的凶险刻骨铭心,知道没有了有力的庇护.十岁的孩子会面临各种死法,总之,只要有人想让他死.他就一定活不了

隆庆能放心托付的,只有太子的两个母亲,嫡母陈皇后和生母李贵妃。而在这两人之中,他更放心的其实还是李贵妃嫡母虽然大过生母,但那毕竟不是陈皇后身上掉下来的肉,尽管陈氏膝下无子.只能把太子当做亲子,但隆庆担心的是,真到了紧要关头,她有没有拼命护犊子的决心?毕竟对于陈皇后、日后的陈太后来说,反正不是自己的儿子,换一个宗室之子来做皇帝,又不会影响她得地位,也不是不可接受的虽然这样的可能微乎其微.但皇家本就是世上最匪夷所思之处,什么事都有可能发生,为了儿子着想、为了祖宗的江山,他不能冒这个险。

只有李贵妃,这个自己所有儿子的母亲,她才会不惜一切代价,保护自己儿子的安全、维护自己儿子的地位,因为母凭子贵、一损俱损。其实隆庆很欣赏这个富有心计的女人,他认为自己有些弱了,正需要这样一个女子来补充一下,震慑后宫。所以对李贵妃的所作所为,他一直都视若无睹.直到这女人变本加厉来挑战自己的底线,从乾清宫把自己辛爱的女子弄出去杀掉。才让隆庆皇帝感到震怒,知道一味纵容只能害了她,必须要给她一个深刻的教刮了。

是的.隆庆至今也没想着把李贵妃怎么样.他毕竟是他最爱过的女人,是他两个儿子的...隆庆自幼饱尝有父等于无父、有母仿若无母的悲惨生活,他又怎会忍心,让自己的儿子再重蹈覆辙呢?

至于李贵妃的狠毒,他倒不担心,虎毒还不食子呢,何况这女人的地位,全靠她的儿子支撑,所以隆庆只是想冷落她一段时间,让她知道自己是谁.日后行事能收敛一点,仅此而已。

可惜人总是以己之心度人之心,心理龌龊的人.想别人也一样龌龊,所以在李贵妃看来,隆庆的沉默,只是爆发的前奏,她压根没想过,皇帝会重重提起、轻轻放下,才听了冯保的鼓动,就决定孤注一掷了

至于冯保,隆庆起先是打算收拾掉的,这根本没有任何难度.只要皇帝一句话,只手遮天的大太监.就能连渣都不剩了。然而健康状况的恶化,让隆庆没有这么做,因为他身边的太监大都愚不可及,只有这个冯保,能镇得住场面,使司礼监与外廷抗衡

当年宣德皇帝为什么要设内书堂教太监读书?因为他需要帮手来对付大臣。在民间戏曲和老百姓的印象中,只要一提到太监,就会和无恶不作、带坏皇帝的坏蛋联系起来,而和太监作斗争大臣们,却个个正义凛然,为了国家朝廷、黎民百姓抛头颅、洒热血,百世流芳,人人敬仰。

但真的是这样吗?其实不是的,固然,太监大多不太正常,心理阴暗、贪婪无但根本原因,还是笔杆子掌握在谁手里的问题。文人是掌握话语权的,而大臣们则是文人中的杰出代表,所以在舆论的引导下,大臣们流芳千古,太监们遗臭万年,这没什么好稀奇的。

然而在皇帝看来,大臣们是可怕的,远远不如太监来的可爱。因为,君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政治体制,决定了皇帝必须接受文官集团的分权制衡,这对于皇帝来说,实在不是什么令人开心的事....在老百姓的印象中,皇帝是想干什么就能干什么的,没有人能够管得了。

可事实上,本朝的皇帝并不容易当,那些文官们就像一群苍蝇,不但要向你提意见,甚至有时候还会挖苦你,讽刺你,你还不好把他怎么样。不仅是国家大事,他们甚至还管皇帝的私事,皇帝想修个房子,他们说费钱,想出去玩,他们说劳民,甚至有些过分的家伙,连皇帝**做得事都管,还振振有词道.天子无私事,为了江山社稷巴拉巴拉巴..”十分的欠揍。

而且皇帝还不能发脾气,那些士大夫们都看着呢,你必须接受他们的意见,态度还要好。如果你忍不住骂了他们,甚至进行处罚。那麻烦就来了,道理总是在大臣一边.史书上会记载他们勇于进谏,能够流芳百世;而皇帝则很不幸的背上了不纳谏的恶名,这种事儿干多了,就被归到昏君的队伍里去了,

那些大臣们心里清楚着呢,所以干这些事的时候往往是前升后继,巴不得你发火、你治罪,你打屁股呢!

唉,到底谁是老板,谁是打工仔?但没有办法,国家这么大,就算是朱元璋那种每天只睡三个小时的精力超人,也不可能一个人管起来,他必须要将一部分权力交出去,而一旦将权力分给别人,自己就有被制约的危险,这就是所谓的.分权制衡,。

这是一场旷日持久斗殴,参赛双方是皇帝和大臣。对于太祖、成祖那种猛人,一个人就能单挑群臣,还打得他们生活不能自理,自然没人敢无事生非.故意找事儿,能得个耳根清净。但到了仁宗宣宗时期,几十年的天下承平,使文官集团茁壮成长,强大无比,而作为富三代、富四代的仁宗、宣宗皇帝,则不可避免的出现了战斗力退化,常常被大臣群殴得鼻青脸肿仁宗皇帝心地善良,却因为小事被骂得气急败坏,宣宗行为端正,更是史上有数的模范皇帝,却只因为斗蛐蛐,就被大臣们刻薄的骂为.蟋蟀天子”寻常老百姓还能有点个人爱好呢.堂堂皇帝玩个蛐蛐却要被批判,这还有天理吗?

大臣们为什么要没事儿找事儿非难皇帝?难道真得只是为了沽取直名?其实不是,大臣们要把皇帝压住了.这样才

能随心所欲的干自只想干的事灿治国也好.谋私也罢.总之是不要让皇帝捣乱就是

事实上,朝政早就控制在那些,看起来无比正直的大臣的手中,他们有学识,有谋略,有办事能力.而且通过同门、同年、同事勾结成了同党.盘根错节、枝繁叶茂尤其是在内阁获得了票拟权之后,皇帝那所谓的至高无上的权力在文官集团的眼中也算不得什么。到了宣宗时候,皇帝一个人就要支撑不住了。这样下去,他将被大臣们任意摆布

宣宗皇帝感觉快要支撑不住,必须要找帮手了,很自然的他便想到了太监。虽然在大臣们眼里,这些少了根的怪物面目可慢,和他们同列都像受到侮辱一般。

但在皇帝眼里,太监,远远要比讨厌的大臣更可爱可亲。

这不难理解,至少皇帝不会这么认为。因为他从小就是在太监的陪伴下长大,太监们陪他玩耍,哄他开心,无微不至的服侍他、照料他。而且十分服从柔顺口很多生长在深宫中的皇帝.是把太监当成自己的亲人的。在他们看来,那些表情严肃.整天给自己挑毛病提意见的大臣,才是外人!

而且皇帝也不担心宦官会危及自己的地位,事实上,宦官权力最大的是唐朝,而不是本朝。在唐朝后期.宦官完全操纵国家大权,可以随意立废皇帝,俨然就是国家最高统治者,而在本朝,太监虽然专权结党,但皇帝要动手解决他们,不过是一句话而已。

这是因为中晚唐藩镇掌军权.不被中央控制,而中央军队主力是左右神策军,神策军被宦官所控制,皇帝也被挟持,所以宦官可以操持国柄,甚至拥废皇帝。而本朝中央集权明显强于唐朝,军权始终被中央掌握,最大的特点就是分权制...日常练兵管兵之将,并无调兵之权,而能调动军队的兵部,又无统兵之权,需要由五军都督府,后期就是皇帝来指派将领。这样军权便被一分为三,除了皇帝之外,谁也没有能力把军队调动起来。甚至就连皇帝调兵,也需要得到兵部的确认,才能调兵.这就杜绝了宦官利用皇帝年幼或病重,借天子之名调动军队的危险。

而且就连.批红,、.掌印.这种政治权利,皇帝也只是命太监代行而已,要收回来,只是一句话的事儿。皇帝想要废掉他们,只是一句话的事儿而已。所以在本朝皇帝看来,太监才是值得信任的人,而大臣们是抢夺他权力的对手。可笑天下人一直都一厢情愿的自以为,皇帝真的视臣子为手足心腹,和大臣一样讨厌太监呢。不只是小、民百姓,甚至许多平素里英明无比的大臣,也会犯这种低级错误,从而判断失误,阴沟翻船,抱憾终生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于是皇帝教太监们读书识字.然后选出优秀的人才,安排在司礼监,让他们帮着自己一起对付大臣。司礼监有两种大太监,一个是秉笔太监其职责是为皇帝代笔.按照内阁票拟的内容抄下来。于是,天下唯一可以压制内阁票拟权的批红权,就落在了秉笔太监的手中!

而秉笔太监之上,还有一位掌印太监,顾名思义,这位是替皇帝掌管玉董的,没有他用印的话,你写再多也是废纸一...

有了这批红和掌印的权力,司礼监的地位飙升,掌印太监号称,内相”与内阁成制衡之势。嘉靖皇帝正是因为起先不懂这个道理,才会在年轻的时候和大臣拼得那么辛苦,到后来还不是一样要借助内廷来监视内阁?隆庆皇帝没有他父皇那样彪悍的战斗力,但他毕竟接受过皇家教育,所以登极之后.便开始给宦官加码裕邸的大太监,皇宫中的旧人,不仅其本人,还有他们的兄弟从子,也统统得到封赏。皇帝还命重整东厂,恢复对大臣的监视,并想让太监领京营,在宫内建立内卫,等等等等还以内外有别为由,不许大臣插手。皇帝想通过这些手段,加强宦官实力,以制衡外廷的目地显而易见。

然而经过嘉靖皇帝炼狱般的洗礼,隆庆朝辅臣的实力实在是太强了,皇帝和中官们想玩什么手段,都逃不过他们的法眼。他们也从没停止过对内廷的打压,让皇帝的图谋一次次难以得逞。时至今日,外廷一家独大的局面仍然没有改变,而内廷在一任任无能的司礼太监领导下,只能在其威势下伏低做小,不能违背。

隆庆皇帝自己可以忍受外廷的权势,却不忍心自己的儿子再受压迫。当然皇帝的担心是有道理的.十岁的太子,距离成年还有十岁,距离真正成熟到能掌握皇帝的权柄,还得至少十七八年。这段时间,皇权不可避免的式微,如果有人想利用这十几年的功夫做些什么的话,皇帝完全无力阻止口

这时候,用来制衡外廷的司礼监,就显得尤为重要了。这时候,孟和这样只知道吃喝玩乐的憨货,是指望不得的。只有用冯保这样的恶奴,加上李贵妃那样的悍妇,这种组合,才能为太子撑起一片天,使皇家的权柄不至于被文官们夺了去。

再仁慈的皇帝也是皇帝,活着的时候,他最重视的是如何保住自己的权柄,快死的时候,他考虑的是如何保住子孙的权柄,指望着哪个皇帝能突发善心,主动放弃权柄,是绝对不可能的!

昨天睡着了,竟没法,为表歉意,今日两连马上还有一章哈!

第455章 扶乩第30节 对(下)第733章 幕僚(下)第738章 运筹帷幄(中)第552章 扞卫第779章 卷平冈(上)第52节 李县令(上)第841章 西北望(上)第78 九章 灵济宫(下)第116节 新任知府(中)第423章 柳暗花明第672章 本与末曲终人不散江上数峰青后记之二上下第632章 火了第429章 交代第858章 婚变(中)第376章 尔虞我诈,谁是谁非?第842章 射天狼(上)第68节 极限(中)第617章 绝处逢生第865章 返京(下)第720章 浩气永存第177章 倚天剑与屠龙刀第537章 李娘娘第10节 万般皆下品(上)第622章 抢戏第858章 婚变(下)第811章 审(中)第856章 阁老的心(下)第914章 日升隆(上)第66节 较量(下)第464章 草蛇灰线第857章 一代天骄(中)第733章 幕僚(下)第761章 求人不如求己(上)第301章 走下神坛的皇帝第111节 顺之心隐(下)第668章 伊王第8 九三章 夜宴(下)第836章 三鸡报晓(下)第266章 半醒半醉过大礼第382章 新官上任第311章 激流汹涌第176章 正职的天敌第87节 老宅(下)第796章 尚书遇袭(上)第865章 返京(中)第40节 巧匠(上)第415章 开宝箱第847章 来客(上)第469章 戚将军负荆第699章 是非第808章 意外(上)第669章 海上之城第127节 乔迁之喜第321章 奏对第753章 鸿雁几时到(上)第331章 穷则思变第713章 远虑近忧第279章 意绵绵玉生香第118节 小三元之府试案首(上)第314章 蓝道行第883章 神鞭(上)第835章 神挡杀神(下)第335章 比太医还牛的人第509章 投壶第388章 用眼神杀死你!!第780章 战正酣(下)第368章 毁灭与开始第305章 正阳门第748章 夕阳(上)第632章 火了第787章 来使(下)第788章 过年(上)第797章 东风吹 战鼓擂(上)第871章 暗斗(中)第793章 唯一的大佬(上)第167章 不速之客第785章 内阁(下)第132章 小三元之院试案首第610章 话别第88 九章 罪己诏(上)第901章 来自鬼魂的报复(上)第594章 断头饭第673章 海第559章 状元、状元和底牌第146章 很小心的俞将军第92节 最后一课(中)第916章 朕的江山朕做主!(下)第51节 斗吕(下)第614章 年夜第881章 火中取栗(中)第189章 箭在弦上第165章 中华岂会无烈士?第769章 早朝早吵朝朝吵(中)第365章 意外的转折第四五二章第483章 从此不再恨第816章 宰相的愤怒(下)第814章 真相(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