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7章 东风吹 战鼓擂(下)

沈默是如何与定国公勾搭上的?这还得从老徐家的族谱说起。

第一任定国公徐增寿,乃是开国元勋、魏国公追封中山王徐达的小四儿。说到徐达,那真只有唐朝的郭子仪可相提并论。众所周知,大明开国元勋,那是历朝历代最惨的,在朱皇帝的屠刀下,无论文武,鲜有善终者,然而第一功臣徐达是例外,他不仅寿终正寝,三子一女中,出了一个皇后、两个国公。且都繁衍延续至今,昌盛不休,可谓当之无愧的天下第二姓。

徐达薨后,其长子徐辉祖承袭父爵,虽然在靖难之后,因为不肯向朱棣称臣,而被削爵幽禁而死,但看在他父亲是自己的岳父,他姐姐是自己的皇后,他弟弟是自己的功臣的份儿上,朱棣还是让徐辉祖的长子袭爵。这一支开国国公一直留在南京,传到现在第七代魏国公徐鹏举,提督南京京营。

徐增寿身为徐达的小儿子,当然轮不着他袭父爵了,但仍然以父荫出仕,几年功夫便官至正一品左都督!朱元璋死后,建文帝怀疑他姐夫燕王朱棣造反,便傻缺傻缺的去问他,你姐夫是不是要造反?徐增寿当然向着自己的姐夫,当时就给朱允炆跪下了,顿首道:“我姐夫和你爹是亲兄弟,又富贵已极,为什么要造反!”善良的朱允炆相信了,谁知徐增寿转头就把这事儿密告给了自己姐夫。

朱棣真造反以后,徐增寿又充当起内线,数度将政府军的部署密告朱棣,后为建文帝所发觉,但一时没顾上问他。等燕军渡过长江后,建文帝当面质问,徐增寿不能回答,感到被欺骗被辜负被侮辱被损害的建文帝,气愤的手刃此獠于殿庑下。

朱棣对小舅子之死痛惜万分,入城后抱着徐增寿的尸体痛哭,随即又追封他为定国公,谥忠愍。让他的儿子徐景昌继承爵位……这个用生命换来的靖难国公,后来随着朱棣北迁,回到徐达当年在北京时的大将军府中居住……也就是现的定国公。之后虽屡有事故,但又屡屡恢复,传到这一代徐延德已是第六任国公,正好与南京的徐鹏举同辈。

这同气连枝的两国公府,却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形同陌路。因为魏国公徐辉祖是忠于建文帝的,当初朱棣进城,他躲在徐达的祠堂里不肯出来参拜,后来被削籍软禁至死。所以魏国公府上的人,向来都是以正朔忠臣自居,认为定国公虽然帮了姐夫,从大义上讲却有违徐达的忠义之名,于是和他们断绝关系,后来一个随着成祖北迁,一个留守南京,双方南北相隔千里,就更是老死不相往来了。

当然那都是老皇历了,一百多年时间,多大的冤仇也都淡化了。加之土木堡之后,勋贵地位急剧下降,文官集团彻底把持国政,丹书铁劵也无法保证国公们的地位,在强大的外压之下,仍然拘于成见就太可笑了,两家的关系终于缓和……虽然都是国公,但也大有不同,北京的是天子近臣,历来深受皇帝信任,政治地位要比南京的高得多,但天子脚下,狼多肉少,仅靠着那点俸禄、田庄,可养活不了阖府内外两千余口人,还得从官兵口里夺食,日子仍是紧紧巴巴的;而南京的魏国公府,远离北京,在朝中也说不上话,却地处富庶江南,多年经营下来,名下产业无数,号称金陵最富。全靠着他们源源不断的支援,才能让北京维持这种花钱如流水的奢侈生活。

本来一个有权、一个有钱,大家互帮互助,倒也心安理得。但徐延德发现,最近几年情况变了,徐鹏举的本事好像越来越大,要办什么事儿,从来不求自己了,甚至还反过来帮着自己。远的不说,就说前年徐延德提督京营的事儿,当时呼声最高的,不是年老多病的定国公,而是年富力强的成国公,就连他自己也觉着没戏,在给南京的信上,发了几句牢骚。谁知没几天,南京就回过信来,说‘哥哥你放心,他抢不过你。’结果……徐延德当了几十年公爵,当然能看出,是徐鹏举在里面帮了忙。这让他越琢磨越不是味,便让儿子亲自去了趟南京道谢,并把真相追问出来……原来徐鹏举托了时任东南经略的沈默帮忙,生怕北京的老哥哥以为冒失,他将自己知道的沈默的情况和盘托出,又备述自己和沈默是‘过命的交情’,完全可以信任云云。

不过徐鹏举是见识过沈默的厉害的,唯恐沈默知道了,会怪罪自己,于是也向他做了坦白。所以这次会面,双方都是心知肚明,神交已久了。

这就是主人热情,客人淡定的复杂原因……两人说了会儿闲话,徐文璧端着茶具,后面跟了个十五六岁的侍女,提着壶开水,重又出现在桌前。

茶水茶水,一是茶,二是水,有好茶而无好水,沏出的茶汤必定就不是正味。配龙园胜雪的水当然也要是最顶级的,讲究个‘甘洁活鲜’,陆羽在《茶经》中说:‘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其山水,拣乳泉,石池漫流者上。’而这煮茶的水,正是玉泉山顶峰山泉水,完全符合‘山水、乳泉、石池、漫流’的标准。只是从燕郊运回来,需要一天的时间,水质难免退化,但用那套装置过滤,泉水便复归于甘甜,堪堪配得上这茶中帝王。

一边将这茶水的来历说给沈默听,徐文璧一边将备好的一应茶具、茶点及一个玲珑锡茶罐,轻轻搁在桌上。挥手让侍女退下,世子亲自掌泡,点汤、分乳、续水、温杯、上茶一应程序,都做得十分细致认真。

茶斟好了,徐文璧将两只各有半杯碧绿茶汤的梨花盏,轻轻送到沈默和父亲的面前,微笑道:“请品茶。”这个过程,沈默和徐延德一声都没吭,一直认真关注着整个沏泡过程,这时才相互做了个‘请’的动作,相视一笑。然后各拿起一只梨花盏,送到鼻尖底下闻了闻。

沈默轻轻摇头,微微闭目道:“这香味清雅得多。”

“哦,大人喝过?”徐延德有些意外。

沈默点点头,轻声道:“但不如这清雅,可见功夫没有白费的。”

“请世叔再尝尝茶汤。”徐文璧仿佛大受鼓励,催促沈默道。

沈默先小呷一口,含在嘴中润了片刻,再慢慢吞咽下去,面上绽出享受的表情道:“入口又绵又柔,吞到肚中,又有清清爽爽的香气浮上来。”说着轻声吟道:“疏香皓齿有余味,更觉鹤心通杳冥……”

“说得太好了,句句讲在人心坎上。”徐延德已经喝了两杯道:“不过沈大人日理万机,恐怕难得一颗鹤心吧。”

“是啊,浮生难得半日闲,”沈默搁下茶盏,苦笑道:“今天来探视老公爷,其实还有些琐事要和您商量。”

徐延德看看徐文璧,沈默摇摇头道:“世子何须回避?一起听听罢。”

徐家父子正有此意,不过是故作姿态,就等他这句话了。

“一是东宁侯接任京营提督一事,”沈默轻声道:“他心里没底儿,竟在家里装起病来,在下想请国公爷,宽宽他的心。”

“哦……”徐延德喝了会儿茶,搁下茶盏,缓缓道:“咱们一家人不说两家话,我托大叫你一声老弟。老弟啊,我之所以一直没表态,一是这个差事向由国公担任,东宁侯在资格上还差了一截,我担心另外两家会有意见;二是听说朝廷换上东宁侯,就是坚持要搞那个‘分营练兵’,这个在官兵中怨气很大,前几天王尚书都被打了,老朽可得考虑后果啊。”熟归熟,到了真事儿上,一样不客气。

“公爷老成谋国。”沈默点点头,低声道:“既然你叫我老弟,那我也向老哥哥交交底,那日邸报上刊登的‘林润调查报告’,其实只是个避重就轻的摘录,还有八万字的真材实料在内阁躺着,到底公不公开,徐阁老没有拿定主意。”

徐延德的瞳孔明显一缩,强笑道:“这有什么不能公开的?”

“我认为还是不公开的好。”沈默淡淡道:“报告上说,兵器、甲具、战车、战马、被服、营帐,没有一样是合格的,都存在着严重的以次充好,更存在着严重的超期使用……比如说战车,按例应该五年更换一次,但大都是嘉靖三十五年以前生产的,比我为国所用的时间都早;再比如说战马,按规定,服役期是两到八岁,可三大营里的战马不仅严重缺编,更几乎找不到十龄以下的……”说着叹息一声道:“朝廷这些年是有些紧,但再紧也没想过削减军费,每年兵部报上来的装备购置费、更新费、以及一切正常开销,内阁从来都是优先考虑,如数下拨,这些钱到底花到什么地方去了?内阁和徐阁老,不能不要个说法!”

气氛一下凝重起来,徐文璧屏息看着沈默和父亲,见两人表情严肃,一声也不敢吭。

“这个……大人应该去问兵部。”徐延德道:“军需购置的权柄,向来操持于兵部,军方干涉不得,都是他们发什么,我们用什么的……”

“为什么不向朝廷提出异议呢。”沈默沉声道:“朝廷难道连你们的发言权也剥夺了吗?”

“有些事儿说了也没用。”徐延德叹口气,目光复杂的望着沈默道:“国情如此,大家还是难得糊涂吧。”

“徐阁老愿意糊涂!我也愿意糊涂!”沈默沉声道:“但朝廷的科道言官不会同意!如今朝中已经形成共识,‘国防第一、北边第一’的口号越喊越响,尤其是那些年轻官员,早受不了鞑虏年年入侵、京师年年戒严的屈辱,恨不得下一刻就能驱逐鞑虏,封狼居胥!然而他们寄予厚望的京营,却被发现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其失望之情滔天似海!只要内阁不在期限内,给出个满意的处理,漫天的弹章泼洒过来,我沈某人引咎辞职,内阁还是得彻查此事!”

一想到那些癫狂如洪水猛兽般地言官,徐延德终于变了脸色,定国公爵的世袭罔替并不是无敌的,否则也不会几度被废,他实在不想领教言官们的三板斧……于是强笑道:“老弟,你不要吓哥哥。”

“老哥,我和魏国公相交莫逆,虽然没有斩鸡头、烧黄纸,但一如亲兄弟一般。”沈默语重心长道:“您是他最敬爱的兄长,我也就把您当成最敬爱的兄长,您说,我能害你吗?”

“不能……”徐延德摇头道。

“方才和您说的这些。”沈默轻声道:“其实是让您知道风向,咱们好趋利避害,先机而动。”

“是。”徐延德点头道,他已经被沈默一番连敲带拉,搞得有些头晕了,只能先顺着道:“兄弟,你说哥哥该怎么办?”

“请老哥相信,有我在,内阁是不会为难咱们家的。”沈默一脸真诚道:“而且徐阁老执政稳字当先,虽然支持京营改革,但他希望能有个和风细雨的过程,大家都能接受的结果。这就需要内阁、兵部、京军,三方相互配合,开诚布公,共同来实现这个目标。”

“哦……”徐延德脑子有些乱,借着端茶沉吟不语。徐文璧便接话道:“世叔能让小侄说两句吗?”

“世子请讲。”沈默颔首笑道。

“您说的京营现状,小侄完全同意,往昔随父亲在丰台当差,深知‘营军皆踉儿戏,人马徒费刍粟,实无用也’!”徐文璧毕竟是青年人,言谈锋锐,毫无暮气,但沈默知道,他这是欲抑先扬,所以只是笑着点点头,听他接着道:“我们心里是很支持改制的,然而难处在于,京营积弊百年,早就变了味儿,已经不是那支威震天下,居重驭轻的王师,而只是军里军外,上上下下吃饭的家伙罢了。说白了,京城这地方狼多肉少,却又勋贵如云,各家都得铺张体面、花销太大,可进项又太少,别处又找不到钱,只能打这里面的主意。咱们家有南京叔叔支援,向来不在里面伸手,可也不能断了别人的财路,所以父亲在位的几年,只能睁一眼闭一眼。”

见他一番话,把徐延德的窟窿补上,沈默不禁笑了,心说这小子看着斯斯文文的,其实胆大无耻,有前途,有前途!

见他发笑,徐文璧有些心虚道:“虽然小侄说得有些直白,但事实就是如此。”又补充道:“况且京营风气也不是勋旧搞坏的,而是那些监军太监,他们从宣德年间就开始全面掌军,侵蚀军资,扼制大将,占役买闲,荒废训练。早就把京军祸害烂了……虽然先帝撤尽监军太监,把京营交给我们,但已是积重难返,神仙难医了;而且那些宦官对京营的侵蚀,也并未停止,只不过由明转暗,换了个方式罢了。我们无力阻止,只能尽量维持,保证几万人的操练,以报先帝恩情。”

沈默这才敛住笑道:“什么方式?”

“那些军需的生产,全都是他们控制的……”徐文璧咽口吐沫道。

“呵呵……”沈默笑起来,笑道:“世子不赖啊,彻底帮国公爷摘干净了。”

“是本来如此。”徐文璧松口气道。

“既然那些军需厂都是太监的,”沈默也如释重负道:“那就太好了,还以为是你们的呢。”

“为什么……太好了?”徐文璧感觉不大对劲。

“我们收集了足够的证据,随时可以取缔这些,胆敢以假冒伪劣坑害朝廷的黑工厂!”沈默朗声道:“只是不知是否和勋贵们有关,现在世子证明我们的担心是多余的!当然太好了。”

“难道?”徐文璧艰难道:“要采取行动?”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沈默点头道:“世子就等着好消息吧。”小样,想跟我玩,你还嫩了点。

“啊……”

“别听孩子瞎说,他什么都不懂。”徐延德只好重新出马,让快要哭出来的徐文璧,还是乖乖泡他的茶叶去,老头儿定定望着沈默道:“大人,其实个中底细,您都心知肚明,咱不玩虚的了,就说你打算怎么办吧。”潜台词是,我能答应就答应,不能答应——鱼死网破。

沈默点点头,将自己的要求娓娓道出。

第695章 若雨第292章 报仇鸟……第270章 皇帝不糊涂第798章 海风(下)第873章 隆庆皇帝(中)第101节 小三元之县试案首(中)第837章 隆庆新政(下)第363章 强大的坏人是强大的,软弱的强人是软弱的第745章 火并下第881章 火中取栗(上)第80节 祝福(中)第二一九章第790章 京察大计(下)第751章 凉风起天末(中)第850章 倚天(中)第91节 最后一课(上)第875章 奇怪的沉默(中)第233章 姜还是老的辣第770章 万岁晚睡玩完睡(上)第352章 西出阳关无故人第838章 大阅兵(下)第922章 归来(上)第803章 皿字号(中)第795章 不如归去(下)第814章 真相(中)第864章 会盟(上)第310章 无量天尊第779章 卷平冈(下)第784章 东阁大学士(上)第8 九三章 夜宴(上)第720章 浩气永存第405章 富可敌国第847章 来客(下)第596章 生死之间第187章 抓鸟第259章 鹿鸣宴后第441章 苏雪大家第531章 决断,风起!第738章 运筹帷幄(下)第729章 江南春(上)第905章 中隐(上)第873章 隆庆皇帝(下)第82节 过年(上)第792章 虎狼斗(中)第332章 报捷报捷再报捷!第563章 木牛流马第532章 化解第663章 我的蹄筋我做主第313章 陶公子的难言之隐第750章 天下熙熙(上)第864章 会盟(中)第324章 出来混,迟早都要还!第657章 麒麟第902章 京察(上)第367章 抄家第862章 南中国海(上)第450章 买卖第803章 皿字号(上)第456章 男女战争第88 九章 罪己诏(中)第467章 连环计之声东击西第36节 人不可貌相(下)第564章 大发明第826章 会面(中)第192章 凯旋之后第874章 宾天(下)第249章 哥考得不是乡试,哥烤的是自己第391章 吴淞江第750章 天下熙熙(下)第735章 历史的车轮(中)第831章 新的开始(中)第106章 徐渭(上)第478章 连环计之无中生有第905章 中隐(中)第208章 风雨中……第88 九章 冲动的惩罚(中)第842章 千骑卷平冈(下)第361章 狼狈为奸的父子俩第208章 风雨中……第458章 风波乱第904章 人从海上来(中)第8节 沈家大院(中)第818章 金杯共汝饮(下)第629章 向左向右第188章 谁说女子不如男第485章 丧心病狂第237章 莼鲈之思第812章 逼宫(下)第250章 宝剑锋从磨砺出第783章 廷推(中)第833章 宦场如市(中)第248章 正面的较量第306章 京华春梦第886章 愿在法场证菩提(中)第790章 京察大计(下)第773章 狼犬满街(上)第15节 城隍庙(下)第392章 隐患第8 九八章 日本(下)第705章 百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