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3章 ,番外(五)

封王后的朱宣,自负是常常有的事情,然后他再自省,自省过后,该自负的地方一点儿也不少。

不就是一个小媳妇,就是年纪相当,朱宣也不放在眼中。而且这时候不再是少年时候。结亲事的人中间,有不少是成亲前就认识,自以为成亲后举案齐眉,结果这样事情那样事情,公公不公,婆婆不良,媳妇不贤,丈夫不忠,再加上姨娘们不安分,丫头们不中使。。。。。。过不好的是大有人在。

朱宣心中早就明白,我的亲事和我治军其实是一样的。这么个小媳妇儿,年纪不相当也有不相当的好处,小时候都吓哭过,长大了估计瞪瞪眼睛就中用。这样多好,也免得御史有把柄抓。北平王和北平王妃不和,御史们一样能出来理由弹骇,妻子尚难管教,不齐家谈何治军,御史们不对路的时候,想找理由多的是。

再说还有母亲,成过亲不如意丢给母亲去。朱宣越来越年长,发现母亲是自己坚实的后盾,什么人不好,就丢给母亲去。要是换着是别人,早就打发姨娘出去,朱宣觉得这名声太难听,再加上是自己用过的人,出去再找人不是丢自己的人。一旦这样想,当然就顺着这思路想下去。这小媳妇儿,应该不难管教。

打也不是本事,骂也不是本事的妙姐儿在当时朱宣的心里,就是砧板上的一道好菜,随着他怎么切。这个时候的朱宣,只想着成亲后的管教,想过以后,就接下来想着应该和谁联姻,联几门亲事,这是他当时的思绪。联姻之念早就有之,朱宣做事情向来想的远。

既然在封地上,当然不会只是一年来看一次,朱宣和小媳妇儿没有话说,生日来坐一坐,再就是喊到面前来问几句:“身子好不好,缺什么东西不缺?”妙姐儿当然是无话,总不能抓着朱宣问话。

平时多是小厮们常来,离的这么近,几天就能到,比京里近的多。逢年过节的都可以送东西来,多是妙姐儿的衣服用具,来的多是朱福,朱喜开始推托着,都是朱福抢着来。朱福回的也详细,把姨娘们从蒋氏去世以后,慢慢开始变化,一一地回过朱宣。

朱宣每每听过,就在心里心疼一下妙姐儿,然后埋怨父母亲和蒋氏,别人家的女儿,十二岁就可以成亲,为什么妙姐儿要到十六岁。早结成亲,至少表哥不会看着人这么对你;然后想起来,十二岁的孩子应该比十六岁的孩子更好调理才是。这样一想,朱宣有些心动,在我的封地上,我说了算,如果我要把妙姐儿接来,按着我的喜好管教她?

这样一想,觉得主意可行,只是得找一个合适的机会,抓住沈家的错,让准岳父说不出话来才是。朱宣这样一想,自己又要自负一下,想孩童们最早有六岁开蒙,一般是八岁开蒙,也有晚些十岁开蒙,都是由着先生教成人。妙姐儿快十四岁,在沈家那样环境,一定还是个懵懂的孩子,什么也不知道最好,表哥说一她没法子说二。

这个主意一旦打定,朱宣就要找沈家的错才行。沈家的错也太好找,一抓一个正着。妙姐儿十四岁生日,南平王在沈家住的两天里,处处看着都是错。他向来能辨,又是王爷之尊,沈居安就是身份平等,在雄辨上也不是这女婿对手,何况朱宣位份高。

离开的朱宣对妙姐儿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他为着抓错,在妙姐儿房中看着阁子上不见好些东西,这是自己送来给妙姐儿日常玩的;当然他不客气地走到房中去,把那薄薄的被卧看在眼里。

只是后来妙姐儿来为父亲和姨娘求情,朱宣这才有了认识。战场上可以心狠冷酷,在家里还是看着小女儿家情思可爱。风流场中呆惯的朱宣,想想妙姐儿那娇怯怯来求情的面庞,这孩子好心肠。妻子好心肠,也是可以用来掩盖自己名声的一个手段。

封王后初到南疆杀了不少人的朱宣,心思向来如电,他可以预料到成亲后,自己可以严厉苛责,妙姐儿正好是一个心肠软会女眷的人,当然她对着别人说什么,自己得知道。这一正一反,正好相得。

回到王府去的朱宣快马给母亲去了一封信,信中备言:离成亲时日不远,妙姐儿还是年幼不知事体,这以后可怎生是好,让儿子心中时起忧愁。再沈家小门小户,教导上难让儿子放心。是以请母亲修书一封,把妙姐儿接来才是。“

太夫人结这亲事为还恩情,蒋氏赠银的时候,沈居安还不知道在哪里,太夫人对他了解也不多,只想着沈居安功名不成,行商也不过小商贾。向来忧心成亲以后儿子不待见妙姐儿的太夫人,一看到儿子这信中居然也有为妙姐儿打算的意思,太夫人宽慰之余,从京里修书一封,命祝妈妈亲自来接。

朱宣给太夫人的信中,玩了一个小花招,没有说接到哪里。他以前一直抵制这亲事,如果直言接到自己王府里,看着可教就自己留下来,看着不行就送给母亲,想来只会先换来太夫人的一通骂,然后就是太夫人从京里直接来人,把妙姐儿接到京里去。

初封王后的南平王对于自己以前的一些不雅名声,再后悔倒也不必,不过多方弥补,还是可以做到。比如妙姐儿如果可人疼,夫妻成亲以后和睦,这样的名声可以冲淡以前的浪荡,而且母亲也可以放心,母亲忧愁上来,就发愁她老去以后,自己会欺负妙姐儿。

有了母亲的这封信,朱宣顺理成章地强行把没有成亲的妙姐儿接出沈家来。太夫人修书,让妙姐儿去京中相伴,总比南平王修书,让未婚妻陪自己要好听的多。

祝妈妈一直疑惑了一个月,才给京里去书信:“王爷命我相伴姑娘,没有让我们回京的意思。”沈家离王爷王府近,姑娘进京以前从这里过,王爷对着太夫人也有个交待,他是好好招待的。可是王爷他?朱宣修书请徐从安来,就对祝妈妈说了:“姑娘小呢,也不懂事体,请一位先生给她,过年再进京吧。”接过妙姐儿不到一个月,朱宣就不肯放人走。好不容易到手的小树枝,母亲撸不如自己撸。

初进府的妙姐儿,在繁花锦绣中,丫头们都贴心,表哥又和气疼爱,姨娘们离的远,易姨娘一件事情,就可以感受到朱宣是关心异常,而且百般回护,妙姐儿娇滴滴,算是会讨好朱宣的人。她也没有理由得罪他,为着什么事情要得罪他,再说好吃好喝好待她,得罪他做什么?

朱宣下殿回来,或军中回来,和妙姐儿坐一会儿,听着她笑语声,觉得轻松不少;再易姨娘的事情,让朱宣有些愧疚。难怪母亲要担心,成亲以后,如果表哥不疼妙姐儿,光是姨娘们就都不是安生的。朱宣重责易姨娘,就是杀鸡给猴看,再让返京的管事们回京里去宣扬这件事情。妙姐儿的名声就是表哥的名声。做妻子的名声不好,做丈夫的名声独好,这事情不大对头吧?无错

施恩于人与放恩于人,南平王当然是明白。妙姐儿为秋巧求情,朱宣就答应下来,这孩子要跟在我身边一辈子,就做一个好心肠的人吧,一切事情到最后,反正是表哥拿主意。妙姐儿要求是她的事情,表哥肯不肯那是表哥的事情。

再想起来赵若南。朱宣为抓财政,一气杀了不少官员,妙姐儿进王府的时候,可以说是少有人敢对着王爷说不字。猛一下子被妙姐儿顶撞,如朱宣事后对徐先生所说,伶牙俐齿,还会狡辩。

刘全的亲事是朱宣所许,再加上刘全误卯是赵若南引起,朱宣要重责,一则他的家生子儿误卯丢了他的人;二则亲事已经许下,心里有人当时怎么不说,应该是那女子勾引才是。朱宣不客气地把赵若南关押起来,准备第二天押解回原地,治她“有伤风化”地名声,这个名声对于过去的女人来说,一辈子也翻不过来身,以后能不能嫁人都是个问题。

一向觉得乖巧的妙姐儿,就在这件事情上,让朱宣发现她有一个倔脾气。是个人都有性子,妙姐儿不可能没有,朱宣在秋巧的事情上,发现妙姐儿其实很懂事,也知道表哥疼她。秋巧事情在后面,赵若南的事情在前,朱宣先看到的是妙姐儿的小倔脾气,也没有规矩,表哥决定下来的事情不能改,她就顶撞表哥,自接来一直惯着,朱宣觉得这孩子没有规矩,决定吓吓她,让朱喜:“取家法来,”再对着妙姐儿道:“我是你表哥,管教得了你。”不是丈夫一样可以管。

换着是一位古人,当然知道认个错求个情,妙姐儿则一下子就愣了。朱宣在以前一直是疼爱关切和回护,妙姐儿不觉得自己是顶撞,觉得有道理总可以说说吧。对着朱宣可以吓到一片人的冷脸儿,再听着身边的人哭求:“姑娘认个错吧。”妙姐儿认了错,走出来,才觉得后怕,要是真挨了打,用古人的说法,这叫没有体面。妙姐儿被后怕吓到了。

朱宣被妙姐儿吓到了,成亲以前他是不会动妙姐儿一手指头,不过是为着吓唬她,果然吓到了,朱宣心中着实地后悔。想想母亲信中频频地催,就是不认为自己会好好对她。

而太夫人重起疑心,觉得儿子一开始就没想过要送给自己,他只是想自己教。太夫人一下子就能想明白,在朱宣手底下过两年,妙姐儿会变成什么样子。可怜兮兮的唯表哥是从的小媳妇儿。

道理能说通的时候,少有人会动手。这还是成亲前,朱宣觉得后悔,多就是吓到妙姐儿,母亲知道不会再让自己留下来。朱宣先喊来祝妈妈,不许她往京中通信,再去安抚妙姐儿。朱宣表妹的这身体也着实差了些,一吓就病,病的朱宣多了一条后悔,自己不是说不好道理的人,怎么想起来用家法吓她,当时顺嘴就是一句,这下子吓到他自己。

这是南平王在军帐中的习惯:“推出去重责四十军棍,”对自己的小媳妇儿,花柳一样娇弱的身子,这法子行不通。朱宣格外地怜惜,我接来吓出一身病来,这是我的不是。

病床上的妙姐儿喝不惯中药的娇态,吃不惯白粥觉得饿要哭,朱宣看着一一的新奇,这和自己的情妇们,艳词娇语地争宠,别是一种清纯风光。夫人们是肯定不会生病说喝不惯中药,病了也不会抱怨饮食清淡。

病好以后的妙姐儿更是乖巧,不仅是乖巧,是时时提醒自己不要惹到这位表哥。朱宣的种种手段,妙姐儿都看在眼里,属于她自己的一点儿小天地小的可怜。身边的丫头们和妈妈们不再象以前一样,什么事情都说好。天知道妙姐儿以前也没有做过什么,就是病好后,有点儿行步动步的不动,就是一堆的人要劝:“姑娘再不要惹王爷生气。”

就是有时候晚上多看一会儿月光,想着一样月下是不是有自己的家人,丫头们就送衣服来披上,再就是一句一句地劝:“姑娘睡吧,王爷要是知道不会高兴。”

有人管头管脚到什么钟点儿起,什么钟点儿睡都管的吗?朱宣就这么给妙姐儿立规矩,到睡的时候就睡下来,到醒的时候就起来,向来是睡早起的并不晚,不许逗留就得回房里去。南平王对自己的小妻子越来越喜欢,一管就听话,比管了不听话的要好。军中士兵们初到军中,再好性子的人思家念家,也会违犯军规。朱宣心里明白,能管的好就不错。

太夫人再来信,是强行来接,朱宣不肯送,把妙姐儿夸成一朵花,儿子喜欢她这些话写在信中给母亲,糊弄自己母亲能一会儿就是一会儿。小树正撸枝的时候,朱宣怎么会给母亲送去。南平王起始接到身边来,居心如何,他自己最清楚。一切围着他自己转。

出门一堆人跟着,回房中一堆人看着,妙姐儿忍气吞声地过下来,全凭自己想的开。认真来说,衣食待遇和周护上,朱宣做的相当不错,至少他的责任心让他明白,妻子是他的责任。南平王只是不想要一个成亲后与自己背道而驰的妻子,恃宠而娇的人就不行。

可怜的妙姐儿,全无还手之力。再想想表哥翻脸要打人,她只能忍着不让他翻脸。朱宣着手从各方面拧着妙姐儿的小性子,处处告诉妙姐儿,表哥说什么就是什么。成亲前肯定不会动手打妻子,让人知道说自己欺负人,就这就有人说朱宣欺负人;至于成亲后,朱宣想想妙姐儿倔上来要顶撞人,成亲后谁还会客气,不再是娇客,甩手就可以一巴掌,没有体面的自己哭去。不然丢给母亲去,想见表哥也不来。

女人是个什么样的心性,朱宣太多的情妇,个个见不到的时候要跺脚抱怨,见到的时候就眉开眼笑,朱宣觉得女人就是这样。成亲以后,表哥回不回房里,那就看你的能耐了。青年倜傥的南平王自负上来,觉得自己有如一朵花,人人都要抢着要,他自负的也算有理智,明白人人抢着要的不仅是他的模样,还有他的权势。朱宣为着权势汲汲,随时想着扩大权势的心思。

疑心重重的太夫人就没有一天是放心的,自从妙姐儿住在儿子王府里,太夫人天天在心里想着。一个没了母亲的可怜孩子,遇到自己儿子那样的人,太夫人终于在中秋节前后,震吓住往京里送节礼的一个资深管事。

问别人都回说不在二门里,说是不知道。中秋送节礼的管事的,不能再说不知道。王爷把沈姑娘吓病,一病就是经月,然后王爷迁怒,动不动就发脾气。再不管事的人都知道,只是这个管事的是没有躲过去,说自己不知道太夫人不相信。管事的被问出实话来,沈姑娘到王府里没有过上多久,就被王爷震吓病了经月。太夫人过了几个月才知道实情。

大怒的太夫人看看日子离过年不远,再想想祝妈妈信中也没有说这些,自己被儿子摆了一道,太夫人自此和儿子在过年前又开始大战一个回合,一直到过年,朱宣推无可推,命徐从安带着妙姐儿后进京,自己先行快马入京,先缓解母亲的怒气。当然南平王一张好嘴儿,把妙姐儿夸的象一朵花,儿子喜欢她,为她请的有先生,衣服穿戴时时都给,要留她在自己身边。

可怜的南平王从少年开始就一直辛苦,先是为亲事和母亲就没有赢过,为着妙姐儿留在身边好管教,朱宣和太夫人母子又要重新来一回。

南疆突然而起的战事,是朱宣想要的,他好战喜功,最为自负,以前上战场从不认为自己会有事情。可这战事也让朱宣匆忙离京,朱宣事先早就想好,把徐从安留在妙姐儿身边,打算让徐从安和母亲说去,让他奉着妙姐儿离京。

没主见的老好人沈居安玩了一个小花招,妙姐儿吓病,传到他耳朵里的时候,他正在外面经商路上,等他赶到王府,和朱宣为着纳妾败下阵来,沈居安一肚子气,时时在找着机会。京里还有妙姐儿的外家在。沈居安不愿意把女儿给他们见。

过年以前,沈居安生病的信就上了路,把妙姐儿接回家里来,这又便宜了朱宣,他说不过母亲,却足以压得住准岳父。

南平王给自己挖了一个坑,然后拼命地往里跳,生怕跳的不够深。妻子举止样样是依着他的喜好而来,最终结果他一定会很喜欢她,再有生活中的事情来沉淀,朱宣爱上妙姐儿是迟早的事情。习惯是可怕的一件事情,朱宣想着主意让妙姐儿习惯于自己的时候,他也同时在习惯有妙姐儿的日子。

这个坑是他自己挖的,结果也是他自己扛着。相伴过妙姐儿近一年的朱宣,收到朱禄的来信,妙姐儿在沈家又受人欺负,他还能会客气。战事之中,抽出时间来到沈家,就差在妙姐儿身上打一个标记:此人为我所有,只有我打得骂得欺负得,别人一概不行。他自己训过来训过去,怎么样都行,只有别人要靠后,吹口气儿都不行。

太夫人再来信,还有薛名时傻乎乎的问话:“沈姑娘和王爷在的时候,是不是也害怕您,躲着您?”朱宣对着母亲的来信:见你就害怕,我的孙子从哪里来。

南平王风流倜傥,这一点儿上他最行。生的挺俊,疼爱最多,妙姐儿喜欢自己,朱宣可以看得出来,在他来看,这理所当然,表哥多疼你,不喜欢表哥才叫不对。那个时候如果问他,是不是也离不开妙姐儿,朱宣一定是不会承认。他只是疼爱,觉得这亲事可以结,然后想到成亲后就有儿子。以后上阵父子兵,再以后一堆儿子。。。。。。

成亲后如愿一个大胖儿子,老侯爷看着儿子满面笑容:“你时时是辛苦的。”太夫人对着儿子也是趁心如意:“睿儿多象你。”孝子朱宣扪心自问,自己还是和以前一样,就是小丫头肚子争气,生了一个儿子,表哥一下子变成孝子表哥。

夫妻和睦其乐融融,朱宣开始留恋这和睦的光景,轻易不愿意和妙姐儿生分。外面有女人,哪一家没有,表哥还是最疼你,有什么好别扭有什么好存在心里的。方氏弟妹不讨人喜欢,朱宣当面是说妙姐儿,回到房里就百般地哄着她,看到朱明再说一句:“家里要和睦才行。”朱明没有朱宣这样的心思,觉得妻子丢了自己的人,回去总和方氏别扭。方氏每每委屈,反倒是妙姐儿这个大嫂劝解于她。朱宣还是朱宣,除了他自己可以给妻子委屈,别的人都不可以。

一场联姻,夫妻生分。自少年时,说这亲事以来,第一次朱宣伤的不轻。妙姐儿面色苍白责问自己:“表哥一意孤行,把我和睿儿置于何地?”这话伤朱宣伤的最重,就在他后来几十年夫妻恩爱的时候,一想起来,朱宣还是要生气,这孩子说话真不中听。只是后来生气,他只有气自己的份儿。

匆忙把妙姐儿撵出京的朱宣,那脸色气的不比妙姐儿好到哪里去。幸好还有母亲在,母亲可以帮一把。不然的话,朱宣想想这事情应该怎么收场。

想想表哥自接来时时教导时时用心,居心也有不良,以朱宣看来,全为着夫妻和气不是。不可能让朱宣明白现代人的思绪。朱宣心头时时一阵火气,发落徐从安,气走蒋大夫和卫夫人,和昭阳郡主的亲事,他更没有心情去操办,随着人怎么收拾去。

朱宣一想起来妙姐儿这没有良心的话,就觉得自己及时地撵走她是对的,要是还在眼前,就想给她一顿。给她十顿,让她哭哭啼啼去。朱宣都觉得不解恨。

幸好有母亲在,等自己回去,母亲说句话,表哥也可以回房去,不然的话,朱宣恨上来,一辈子都不要理才好。

朱宣在等亲事的时候,天天问自己,等我回去,揍不揍这丫头,身上没有几两肉,够表哥怎么打的,朱宣想到这里,就有些心酸,只怕我回去搂着哄,敢跟表哥生分的小丫头也不买账。每每想到这里,就觉得幸好还有母亲在,母亲压着表哥回房去,表哥敢不回去。朱宣自己没有台阶下,等着太夫人给自己一个台阶下来。

那一时格外地气徐从安,就没有少拿徐从安出气。急急再去军中,中夜难眠,披衣起来想给这孩子一封信,不知道是哄着的好,还是继续训她,跟她生气的好,这就再把笔放下来,朱宣在军中火气腾腾,只有徐先生知道缘由。王爷和王妃生气这样在乎,饱受朱宣折磨的徐先生更觉得自己做的对,一点儿也没有做错。

自妙姐儿离京,南平王在达玛死以前的这一段日子里,一想到妻子,就只有一个想法,回去是揍她一顿再哄她,还是先哄她,妙姐儿要是被母亲劝过来,这件事情表哥也放过去。朱宣就想着这个,自己颠倒于情中,自己尚且不知道。

要他放过这件事情,他觉得不解气;他再想到妙姐儿挨打,哭的如泪人儿,他只觉得心疼。向来在军中赏罚分明,一翻脸说一声:“推出去重责”的朱宣为难之极。

直到达玛自刎,那一拜,拜的朱宣这才恍然大悟,当晚军帐上,他泪流满面,这才发现自己对于妻子,是疼爱在心里。为难其实就是打不下去手,为难就为着心疼,不愿意看她泪眼儿,不愿意看着她不高兴,表哥在,只想看到妙姐儿欢欢喜喜,可是如今把她弄的哭哭啼啼的人,就是表哥自己。朱宣再心疼的时候,不是为着妙姐儿伤人的话,是实实在在地为着妙姐儿哭着奔出书房去。

想那撞到门上后,再回头来看的那一记无助受伤的眼光,和她没有血色的面容,朱宣想起来这一幕,叹一口气把眼泪擦干,拿起笔来开始给淮王写信,第一封信什么也没有说,朱宣依然是稳住淮王,要让他帮忙把自己那六封盖上小印的情信要回来才行,传出去这就是自己负心的真凭实据。南平王于痛心之余,依然是谨慎理智的处理悔婚的事情。

夫妻相逢于锦帐中,朱宣心里不会有表哥进房里,是就着妙姐儿的想法,如果不爱,也就什么也不想的来了;正为有爱,以前朱宣才会有这样想法。

锦帐里,妙姐儿嘤嘤不止地哭声让朱宣心痛,把那深埋在自己怀中的小脸儿找出来,看到面容上是数不尽的委屈,眼神里是难掩的伤痛。朱宣就叹气,再搂到怀中来,能说出来的只有一句话:“是表哥回来了。”

一起去看孩子,妙姐儿才会喜欢,她心里只有孩子。回想到这里的朱宣看着丫头们把用过的早饭收走,妙姐儿下榻来对朱宣道:“我去看看胖妞儿。”朱宣点头, 不过道:“又胖妞儿了,不是有名字。”

“这要怪胖倌儿,我先还喊过几声名字,”妙姐儿扶着女儿的手,人已经站起来:“后来就是胖倌儿总是喊,我又跟着喊上了。”对着朱宣一笑,又是年青的时候那俏皮劲儿:“我去帮着表哥看孙子,回来我告诉你。”

郑天楷听着岳父和岳母在闹行礼科:“那真是生受你,回来告诉我,是孙子还是孙女儿才好呢。”

妙姐儿和福慧母女都是一笑,往胖妞儿房中走去。郑天楷留在岳父身边,这个女婿责任重大,陪过福慧郡主还要陪岳父,只有岳母使唤他的时候少,岳母多是岳父自己陪。

“天楷,这几天里见的几个人,你都是如何看待?”朱宣突然这么问女婿,郑天楷想一想回答岳父道:“何大人对岳父还是尊重,他只是对于最近官员们的调动有些不安。。。。。。”

朱宣听过以后,看着外面大开的迎春花,对女婿道:“咱们要住在京里呢,有人请你,也可以去坐坐。”站起来负手的朱宣走到廊下,郑天楷当然是跟在身后,看着岳父伏身看着廊下几株细草一样的花草,只有叶子还没有花。

“这是凤仙花,等到开了花,你岳母又要给福慧染指甲才是。”朱宣颇有兴致地对着这未开的凤仙花看了一会儿。郑天楷就答应着。前面一句是问官场,后面一句是说花草。新入这家门不久的郑天楷心里难免狐疑,岳父难道也帮过岳母采这凤仙花?郑天楷不敢问,不过他心中有数,岳父既然提了,自己要帮着福慧采才是。

新女婿进门,有如劳工,要问感受如何,只有郑天楷自己才知道。在郑天楷的心里,他觉得上门女婿就是陪着福慧侍奉岳父母。成亲几个月,郑天楷所做的事情,就是这些事情。问他心里闷不闷,男人天性,总觉得应该做些正经事情。

总是摘花去厨房里陪着妻子弄菜,郑天楷也能忍下来,这样的日子在他回答岳母那问题时就应该明白,成亲后就是这样。

今天听到岳父偶然问出来自己怎么看几位大人,郑天楷按自己所想回答过后,再没有听到岳父说这些官场上的事情。一应官场上来人,朱宣都是自己会。

过上两个月,凤仙花大开,郑天楷真的去给妻子和岳母采凤仙花,而且他也看到胡须飘飘的岳父也干这种事情,不仅干这种事情,而且帮着妻子和女儿弄那花汁子弄的起劲,象是他晚年就做这些事情。岳父尚且如此,当女婿的还能有什么心思,何况这个女婿万中挑一,是个灵透的人。

“给,看看表哥弄的不错吧。”朱宣把捶好的凤仙花汁递给妙姐儿,妙姐儿坐在身边,接过来往福慧指甲上擦。福慧郡主这么大的年纪,有时候梳头也要母亲跟在后面看着才行。伸出自己的手指,看着母亲擦好花汁子用丝巾包好,福慧再给父亲看,再给郑天楷看一看,父亲和丈夫都是微笑:“包的很好看。”

手上包着十个撕成条的丝巾,怎么也好看不了。父亲和丈夫都这么说,福慧郡主站起来:“我去给四嫂看看,四嫂有身子,母亲就不肯给她染。”还没有走上几步,胖妞儿房中急步出来一个妈妈往这里来。

妙姐儿和朱宣都站起来,妙姐儿先问一句:“有动静了?”妈妈满面喜色:“想是到时候了。”妙姐儿急忙喊住福慧:“留下来陪父亲,”自己扶着丫头往胖妞儿房中去。

不一时顾冰晶也过来,房中已经在要各样东西,早就备的齐全,稳婆也是早早地找好候着。朱宣和郑天楷只在廊下看着,身边是不能过去的福慧郡主。

小梅悄悄使了一个人往郭家去送信:“四夫人要生了。”郭将军一听抓起来衣服就往外面去,杨姨娘一个人在家里急的团团转,拿出来自己的私房钱,使着家人一个接一个去王府里看去,一会儿听不到回信,她就急的不行。心里只是担心,第一胎多是鬼门关,可以顺利才好。

一直急到下午,杨姨娘茶饭不思;到晚上,她不生孩子,急出来一身一脸的汗,又开始打转转。眼看着月上西楼,杨姨娘回房中开始痛哭,这样长的时候生不下来,可见是不好生才是。

一夜郭将军都没有回来,晚上也不能再使着家人往王府里去打听。杨姨娘熬了一夜到天明才看到郭将军满面喜色地回来,一进门先说一句:“是个女孩子。”然后吩咐家人准备东西:“洗三那天送什么,早些拿出来。”

杨姨娘这才得已问明白。郭将军对着她一脸的泪痕大为不解,而且不高兴:“这是喜事哭什么,昨天先是说有动静,后来这小丫头又没动静,就一直等着,到早上才落地,快给大哥二哥送信去,洗三的时候要一起去才行。”

院外人声欢腾,两位郭大人携着家一起过来,先问一声母女平安,这就让女眷们再上车往王府里看去。用两位郭大人的话来说:“咱们家是不能跟王府里比,可是娘家人还是要去看看。”

郭家兄弟三个人开始喝酒,杨姨娘这才接到小梅传来的信,这才相信是一个女孩子。以杨姨娘的个性,她再去哭一场,哭完以后,心里从没有过这样的难耐。

“我想去看看小姑娘,”郭将军一醉到晚上,一醒来第一句话,杨姨娘要去看外孙女儿。胖妞儿嫁入王府多年,杨姨娘只是想都没有这样难耐过:“我只要看一眼就成,我得看看去。”

郭将军努力描述一下:“长的象胖倌儿,胖倌儿昨天晚上也到了家,说那孩子象他。你只想着胖倌儿的面相就成,象胖倌儿就生的好,象王府里的福慧郡主。”

“我没有见过郡主,”杨姨娘也觉得自己提出来一个天大的难题,可是不说出来她不舒服。郭将军纳闷:“接船那天,你没有看到郡主?一直伴在老王妃身边的那一位。”杨姨娘云里雾里的想一想,再陪笑道:“我只想着姑奶奶呢,没有看到别人。”

同样觉得这难题天大的郭将军道:“那你先想想胖倌儿就成,你要看孩子,至少要到明年。小呢,今年过年都未必带出来。”

就是想到今年过年都未必带出来,杨姨娘才更想看。这难题很难,姨娘跑去王府里拜客,是老王妃接待还是顾冰晶接待,杨姨娘黯然回房去,心里思念着姑奶奶的孩子,她唯一能做的,就是再拿针来,做些小衣服送去。

郭将军出现在门口:“你看着厨房上的人多染些红蛋送人。小衣服不用缝了,你缝的那些衣服,也用不上。”杨姨娘唯一可以传达自己一片疼爱之心的渠道,也被郭将军拦下来:“你要是能去看看就知道,成堆的衣服,哪一件都好。孩子有人来看,不会穿你做的衣服,体面才是要紧的。”

“我。。。。。。”杨姨娘放下针线来,对着手上小小衣服痴痴的看一看,再拿在脸上贴一贴,这才丢下来去弄红蛋。

家里只有这几个人,杨姨娘向来谦恭,家人们和她处的好,就劝她:“等上一年你就能看到了。”杨姨娘勉强露出笑脸来:“可不是。”王府里四个儿子,人都说大家子里事情多,杨姨娘看不到只是担心,生一个姑娘,祖父祖母疼不疼还不知道。

一直到满月那一天,郭将军和哥哥们一起去王府里庆满月。他们走后,一乘青色小轿停在门口,小梅从轿子里出来,不及和家里熟悉的人说话,进门就找杨姨娘:“快上轿去,”把杨姨娘推到轿子里让她:“别说话。”

路上走到一半儿,杨姨娘才明白过来,揭开轿帘道:“你得让我换件衣服吧。”小梅再把轿帘子合上:“别说话。”在外面跟着一路走到角门外,小轿才停下来。小梅领着杨姨娘进来,先到自己房中去,拿自己的衣服首饰给她换上,这才交待道:“一会儿看到老王妃和二夫人,姨娘记得行礼。”

天天说着要看的杨姨娘吓的不行:“我不敢去,我还是不去了。”小梅哄了几句把她带出来,领着她一路去看孩子。

“和老王妃住在一起呢,刚才那院子才是四夫人,自从有身子,老王妃说自己不会料理,就一直带在身边。”小梅一句一句地安着杨姨娘的心,杨姨娘渐渐也有心思看一看王府,回去也好对人说。

路上就看到人来往不断,来到妙姐儿院子里,丫头婆子更是川流不息。杨姨娘垂着眼睛跟着小梅进来,听着小梅提醒道:“这就是老王妃和二夫人。”

妙姐儿坐着,看一看四儿媳妇的生母,要看看孩子不是吗?面前跪下来就叩头的这个人,看不出来面庞。

“用过饭再回去吧。”妙姐儿站起来,顾冰晶扶着婆婆走出去。杨姨娘这才抬起头来,心中感激地来到胖妞儿床前,胖妞儿微笑一下:“这是孩子。”

身上一件红色锦袄,上面用珠子当花蕊。杨姨娘才不管这衣服多灿丽,先用手摸一摸果然轻软这才放心。她只关心衣服软不软,会不会磨孩子。

果然长的象胖倌儿,杨姨娘看着乐:“生的多俊。”满月过后,又白且胖,杨姨娘再关心第二件事情:“小王爷喜不喜欢?”

“姨娘少说这个,”胖妞儿不让杨姨娘说,再悄悄告诉她:“不是喜欢,是喜欢的不行,他正等着姑娘呢。我们家缺姑娘,胖倌儿天天就得意去了。”

以胖妞儿的推测,生个姑娘下来,会比小子哄的钱多,是以胖倌儿才这么高兴。这心思辜负胖倌儿一片爱女之心。

杨姨娘又放下一层心,笑逐颜开地听着胖妞儿说话:“我对着他,从来不说喜不喜欢。”胖妞儿看一看房中摆放的东西,各色人送来的东西都摆在这里。胖倌儿这个爱挑剔爱争风的人,再问他喜不喜欢,不是挑着他去父母亲面前争风。

“公公婆婆都喜欢,”胖妞儿这才喜上眉梢:“第一胎是个女孩子,三嫂说跟她一样,多给了一样东西,三嫂说她出一部分嫁妆,就是这话只能听,要到姐儿出嫁的时候看看东西才知道。”

胖妞儿不能告诉杨姨娘,这第一个孩子,胖倌儿把所有的人都搜罗一遍。胖倌儿第一胎生了一个女孩子,算是他如愿以偿,此时胖倌儿正和父亲在说话。朱宣陪着客人吃了几杯酒,正在房里歪着休息,看着儿子过来磨蹭:“父亲说的话,算不算?”

“不算,你小子玩花招儿,老子说话就不算。”朱宣闭目养神,再问胖倌儿:“你几个哥哥答应你给多少?”

妙姐儿在对面只是笑,等着看儿子如何问表哥要钱。朱宣睁开眼睛先看到的就是妙姐儿的笑容:“你有钱给他吧,这孩子是为着别人生的吗?”

“我也不给,”妙姐儿板起脸:“害我担心着急,表哥离他近,顺手给他一巴掌才是。还给他钱。”

胖倌儿站远些,自己想想女儿这样可爱,父亲怕你嫁妆少,才这样搜罗。胖倌儿这一会儿指着女儿找出来一个好理由,全然不管他从小是一个搜刮别人成习惯的人,那时候不是为着女儿着想。

福慧郡主从一侧房门退回到自己房里去,看着郑天楷正在写东西。走过来看一看,福慧郡主道:“这是什么?”

“岳父要我写的,”郑天楷写累了,停下来搂住福慧坐在膝上:“几时我们也有孩子。”福慧郡主笑眯眯:“福慧不知道的呀。”

郑天楷抱着梳头穿衣服都要岳母伴着,舞刀弄枪却要岳父陪着的娇娇妻子,听着她又是这一句,伸出手来在福慧鼻子上刮一下:“你就会这一句。”

福慧不知道的呀,这是福慧郡主的口头禅。郑天楷和妻子温存一会儿,放她下来:“把你帮四哥收的礼金还给他吧。”

“这是福慧收的,当然是福慧留着。”福慧郡主笑眯眯:“哥哥们和姐夫说四哥不听话,孩子要的晚,让他们着急,所以他们也让四哥着一下急。福慧先放两天再给四哥。”

走出房门来的福慧遇到胖倌儿,胖倌儿纳闷:“大哥二哥都没有信来吗?”福慧郡主笑逐颜开:“福慧不知道的呀。”

郑天楷在房里笑起来,家里人自觉得被胖倌儿折腾了,现在一起来耍胖倌儿一次。福慧是中人,收起来一大笔礼金,再去告诉胖倌儿哥哥:“福慧什么都不知道。”

重新执笔的郑天楷写的是一个奏折,看着岳父在家里就帮着岳母和福慧鼓弄那凤仙花汁子去了,不想他依然是不闲着。郑天楷对着桌上这奏折看一看,皇上要是准了这奏折,何大人又要头疼的不行。

赋闲在家里的朱宣他也不闲着,郑天楷这个看花摘花陪着妻子的女婿,此时是岳父的一个贴身代笔小厮。

想想自己这奏折写出来,足以让官场上震动一下,郑天楷恍惚间,突然不知道自己进这个门,是为着对福慧郡主一见钟情,还是为着这权势?

难怪这女婿挑来挑去,挑的人心不定。郑天楷把下面的写完,准备送给岳父去看。再往外面找福慧,又在花架子下面站着,仰着小脸儿往花上面在看。

第495章 ,忧喜(十五)第53章 ,剑指第192章 ,急事第154章 ,庙会(一)第333章 ,乱云(七)第646章 ,云涌(六)第222章 ,认亲(二)第472章 ,夕拾(四)第76章 ,凤鸣第185章 ,住店(五)第56章 ,防范第118章 ,外宅(一)第625章 ,舔犊(十五)第484章 ,忧喜(四)第197章 ,谈话第245章 ,寄居(五)第567章 ,温情(二)第143章 ,争取(二)第423章 ,东窗(七)第430章 ,反目(二)第27章 ,挟病第231章 ,乌云(一)第322章 ,配合(十二)第318章 ,配合(八)第630章 ,舔犊(三十)第266章 ,问话第597章 ,回来(七)第624章 ,舔犊(十四)第13章 ,旧友第378章 ,拨乱(六)第522章 ,纷乱(二十二)第176章 ,生枝(一)第295章 ,谈论(二)第630章 ,舔犊(三十)第327章 ,乱云(一)第596章 ,回来(六)第270章 ,思索(一)第661章 ,云涌(二十一)第21章 ,跪求第654章 ,云涌(十四)第551章 ,治家(十三)第623章 ,舔犊(十三)第300章 ,生事(四)第345章 ,开演(九)第62章 ,丫头第648章 ,云涌(八)第645章 ,云涌(五)第519章 ,纷乱(十九)第452章 ,为难(六)第6章 ,生日(下)第216章 ,孩子第520章 ,纷乱(二十)第646章 ,云涌(六)第412章 ,游玩(三)第367章 ,反正(九)第214章 ,算计(二)第575章 ,温情(十)第492章 ,忧喜(十二)第103章 ,收敛(二)第239章 ,严谨(一)第476章 ,夕拾(八)第241章 ,寄居(一)第9章 ,进府第437章 ,重圆(一)第580章 ,温情(十五)第467章 ,朝花(九)第377章 ,拨乱(五)第578章 ,温情(十三)第471章 ,夕拾(三)第20章 ,喜讯第187章 ,清客(二)第655章 ,云涌(十五)第629章 ,舔犊(十九)第22章 ,真相第243章 ,寄居(三)第663章 ,今生(二)第462章 ,朝花(四)第140章 ,主意第459章 ,朝花(一)第340章 ,开演(四)第519章 ,纷乱(十九)第85章 ,以前第507章 ,纷乱(七)第502章 ,纷乱(二)第249章 ,寄居(九)第52章 ,重礼第544章 ,治家(六)第598章 ,回来(八)第474章 ,夕拾(六)第623章 ,舔犊(十三)第431章 ,反目(三)第440章 ,重圆(四)第454章 ,为难(八)第624章 ,舔犊(十四)第423章 ,东窗(七)第638章 ,舔犊(二十八)第665章 ,今生(四)第69章 ,萧墙第314章 ,配合(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