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辈子张楠干过土夫子,但从来没在老家当地干过这一行,无人知道他的黑历史,重生更是早就洗白白了!
至于在外边,早年同他交易收脏的人没几个,先别说本就不用真名、不知其底细,这多年过去,估计面对面都一下子不好认出。
唯一知道知晓其来历的同伙兼朋友,在地底下给故人做了陪葬,属于标准的失踪人口。
重生前个十多年,张楠在剡县当地古董收藏圈子里那也算号人物,什么收藏协会资深会员一类的名头更少不了:人在江湖混,总得披张皮!
这干的事里有属于不黑不白、灰色地带的“工地地货”这一项,有张官方、半官方的皮最好。
收藏协会这玩意看似民间协会,其实那也是有上级机构的,各地统属不一,但有一点相同:里边的人五花八门、梁山好汉云集,逢场作戏一般在里头混一混总有好处。
最直接的就是:当地文管会的人基本上都会是这个协会里的人。
在文管会、博物馆一类机构上班,除非是和文物八杆子敲不着的财务一类少数人员,其它工作岗位和单位性质统一的那些伙计里,既不玩收藏又不混收藏圈的人几乎没有,像农博升这种人几乎比大熊猫还稀有。
文管会的人熟了,一旦有自己不知道的大墓进行考古发掘,亲自上手那是别想,混个能站在警戒线内看热闹的位置还是没啥问题的。
还有嘛就是以防万一:都一个圈子里混的,万一自个某个物件或者某件事出了问题,大事这文管会是管不了,小事公安系统还是会咨询一下文管会的意见。
张楠做事小心,这种情况没碰上过,但有关系总比没关系好。
抬头不见低头见的,别说近距离看发掘现场这点无伤大雅、不违反规定的事,就算真有点能下能下的麻烦事,人家好意思下死手?
周汝士墓被抢救性发掘时,张楠第一时间就得到文管会已经出动的消息。
反正也闲着,就开车去看热闹:根据施工队那边的朋友说那是座规模不小的墓葬,因为那条道路施工是政府项目,人多眼杂,没法私下解决。而且墓葬破损严重,干脆一个电话打给派出所,免得便宜没捞到,惹出一身麻烦。
张楠赶到的时候,简单的警戒线已经拉起,边上还站着派出所的伙计,但也就意思了一下:地形一边高一边底的,吃瓜群众们站在十几米外就能舒舒服服看热闹。
至于张楠,从现场指挥挖掘加上亲自动手的文管会张主任,到记录的新上班小妹,他全认识。
至于派出所的人……
对于文管会的熟人,他们压根不管,更别说原本就熟悉:小地方嘛,混得时间长了,总能搞个脸熟。
打声招呼,这就进了警戒线,直接站在墓坑外半米的地方看热闹。
砖石双室墓,墓室坐西朝东,典型的宋代砖木风格。
不过就像给出消息的那位工程队朋友说的,这座墓本来就是破的!
挺惨!
看着就是至少上百年,甚至几百年前这墓就被盗过,加上干活的挖掘机在施工的时候一开始没注意,导致这座墓葬损毁非常严重!
挺佩服这位机手的,都刨掉了体量不小的墓葬的天顶,这才发现有大情况,或者这时候才被施工员喊停…
整一个棒槌!
估计还是个挖机界新人。
还好,留下的部分还能看清砖墓的基本形制尚存,规模大,墓葬构造也比较复杂。
至于墓室的建造工艺更是考究,还有砖砌的排水沟。
文管会的工作人员还在墓室周边发现了筒瓦、石质基座这些建筑构建,这是规格比较高的墓葬才有的配置:墓葬刚建成的时候,应该还有墓祠、拜坛这些附属建筑。
一堆铁劵出来了,边上还有几个破碎的青瓷坛子……
然后,负责清理的一名工作人员都欢呼起来!
这会张楠递给农博升一只不大的碗,类似于如今常见的汤碗,口径大约十来公分,上绘青色偏绿的花草纹图案,釉水基本到底,疵点极少。
看着是很普通,但这是只青花碗!
农博升接过,端详了好一会,“和铁劵一起出来的?”
后头的王德贵连忙道:“是的。有照片,那天交通局的到工地拍照归档,顺手拍过几张,照片和底片都在公司里。”
比较巧,不然要做鉴定就会比较麻烦。
张楠看了眼王德贵,后者连忙道:“我已经让他赶回来,照片在他那边。”
这就不去理会德贵同志,农博升把碗交给王成安,“这应该是国内目前发现工艺和保存状态最好的一件宋代青花器,你仔细看看。”
走一路学一路,这样的机会难得。
是很好,这个青花碗的制作工艺同明清景德镇极度相似,王成安看了几眼后道:“这是釉下彩!”
唐青花是釉中彩,这点农博升和王成安还是前段时间从陈江华打来的卫星电话里知道的事,今天中午吃饭的时候看到了在“大鲨鱼号”上拍摄的照片,不过实物张楠并没有带回来。
至于晚一点的宋代青花瓷,到目前为止全国也拿不出几件标本!
没办法,现在看来唐青花在北方经过初创期以后,并没有发展,反而是走向了衰败。这宋代青花瓷似乎和唐代的前辈几乎没有任何关系,就像是种重新创造的工艺。
唐末战乱连着五代十国,那段时期死的人可不少,社会够动荡,消失种并不广泛传播的制瓷工艺更玩似的。
这会拿在王成安手里的这件宋青花碗,妥妥的国内有记载发现的第三件(批)宋青花!
少,太少了!
之前在华夏大陆,能看到的宋青花标本只有从两处塔基遗址出土的十多片碎瓷片,压根就没有完整器,而且烧造质量还是差强人意。
这两处塔基遗址还都是在江南省,第一次是1957年发掘的龙泉-县金沙塔塔基,一共出土13片青花碗残片。
那座塔的塔砖上有纪年:太平兴国二年(977年,北宋。)。
第二次是1970年在绍-兴市的环翠塔塔基,出土了一片青花碗腹部的残片,同时该塔塔基出土的塔碑证明这塔建于南宋咸淳元年(1265年)。
两次发现,十多片宋青花瓷片都是碗的残片,胎质有粗有细,纹饰随意多变,有菊花纹、圆圈纹、弦纹、线纹。
青花发色前一处发现的较浓、发黑;后一处的较淡,也没共同点。
这发色比较黑,应该是外层的透明釉太薄的原因;太淡,看着不舒服。
江南省本身就有丰富的钴土矿,这些宋代青花瓷应该就是使用了江南本地的钴料,常规认为和唐青花没有直接的延续关系。
颜色不是黑就是淡,结果看着很多人看着这些瓷片和一般意义上的青花瓷区别很大。
至于全世界的宋青花标本,估计打死了也就几十件,绝大多数还是残片。
标本太少,宋青花的来历、窑口、发展历程……
一堆谜团!
现在手里的这个青花瓷碗外形无损、规整,釉色清凉,青花发色虽然略微偏绿,但颜色鲜艳,都能达到明清时期民窑青花上等品的烧制质量。
同样,它也是江南范围内出土,还有明确的时代证明:周汝士1184年、南宋淳熙十一年病亡。
好东西!
真正的好东西!
看了一会,当初管工地那位包工头赶了回来:熟人,昨天在国商大厦工地里见过。 шωш ☢Tтkд n ☢¢ O
那人先打了个招呼,这就兴冲冲去了新办公楼,照片在他的办公桌里头。
一会,拿来了。
张楠不急,农博升倒是先急着接过那叠照片:彩色,有整体墓葬外形状态的,还有文物还半掩埋在土里的时候的照片。
拍得很清楚,青花碗原始位置就在距离那堆买地铁劵不远的地方,才从土里露出半截。
看完了,从考古的角度而言,之前最坏的情况没出现,这算是最佳的结果!
农博升笑着对王家兄弟和小包工头道:“你们这是这都快赶上专业考古队了,你们真是工程队?”
说完,他自己先笑了起来。
褒扬一般的调侃,这点大伙都听得出来。
王家兄弟笑,至于小包工头,他刚才就注意到这位说普通话的人气质特殊,就像传说中的大学教授,连大老板都似乎非常尊重这位。
一听这褒扬,包工头笑着道:“两位王总都说张董将来要开博物馆,一旦有大墓,最好能拍下原始照片归档,将来博物馆里好用。
不过那趟也是赶巧,交通局的人……”
这听完,农博升明白了:大墓拍照片,一般墓葬就没那讲究,这座看得出早就损毁严重的周汝士墓属于赶巧。
那为啥昨天王家兄弟献宝,自个公司挖出来的高等级青铜镜为啥没照片?
说白了工程队还是工程队,不是这会喜欢老带着台相机的报社记者,那个“照片留档”的说法不是强制要求,基本不会实行。
再说了,出土青铜镜的是座压扁的墓葬,已经有点古墓常识的施工员一看就知道这是座汉代墓(汉墓的墓砖很有特点,和两晋南北朝的墓砖类似,都是大砖。但两者之间的纹路区别明显,汉砖基本只有网格纹,没有一般南北朝开始才有的双鱼铜钱纹、人像、纪年这些。这个区别方式只要有懂行的人加上实物辨别,一点就会。),知道东西不会多,果然最终里边也就是一堆破陶器加面镜子,完全没让人赶回公司拿相机的必要。
汉代墓葬,用得起砖头建墓的都是真正的土豪,但土豪的随葬品也会受到时代的影响,对盗墓贼、跑工地的人而言,这汉墓可以说吸引力真是一般般,特别在华夏南方更是这样。
先秦时期大量使用青铜器陪葬的习俗变了,似乎是汉代早期哪个皇帝下令:咱家底薄,都给老子简葬!
好嘛,西汉开始,从商代开始的一大堆经典青铜器随葬品突然变得凤毛麟角,就算有也变得工艺简化、体量单薄,还得是身份很高的人才会享受。
有些贵族更干脆,用陶器替代青铜,造一堆外形高古、材质是土的玩意,连博物馆的伙计都嫌弃!
那还是西汉贵族墓葬,至于像在江南更常见的东汉豪强墓,里边几乎就一件,还是必有的青铜器:青铜镜。
陶器,怎么着也不会值钱,再精美也一样,而东汉除了末年开始出现的越窑青瓷,墓里都是陶器扎堆。
女子墓有青铜镜,男子墓不仅有铜镜,很多还有柄剑,可问题是汉代都用铁剑了,两千年时间过去,能挖出根铁条都算运气,鸟用都没!
至于铜镜…
江南省多酸性土,地势低点的能成黑漆古,高点的青铜也挡不住,品像级别很糟糕。
汉代玉器倒是很不错,但问题又来了:汉代豪强造墓喜欢讲派头,六七米长度、两米宽度的砖石墓比比皆是。
单用挖掘机挖看不见,天晓得那些迷人的值钱小玉器会跑去哪里;换几个伙计扛着锄头上……
卧-槽!
一千七八百年时间,就算不塌也填满土,这工作量绝对酸爽到爆!
一到三国、两晋就好多了,人家至少开始普遍用瓷器陪葬,总能有点收获。
至于到了隋唐开始,除了高等级墓葬,一般的地主老财们的墓葬体积就小多了:不是没钱造,就是习惯而言,里边的随葬品还不少。
所以一挖到汉代墓,包工头才不会去拍照,甚至还头疼。
拍照不怕惹麻烦?
照片是可以烧掉的,当认为将来会需要,那就留着;感觉不合适、会有麻烦,处理掉就是。
……
最终选了几件文物离开,晚饭王德彪安排的有点远,在影视城附近的一家园林酒店。
这会剡县出现了点奇怪的情况,县城的宾馆不如建造在下边乡镇的,剡溪宾馆似乎就是在一夜之间就失去了龙头老大的位置。
不过很快,四星级标准建造的剡县宾馆就将竣工,管理方会是剡溪宾馆的那般人马,县城里的宾馆还将夺回龙头老大的位置。
为啥不造五星级的?
就算有了影视城,剡县这会终究还是小地方,现在可是90年,四星级标准都实在够奢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