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合二为一

二诚,作中,最关销的迈是空军与天军合并这件靳…

单就作战用途而言,空军与天军并无本质区别,都为夺取战场制高点,为己方创造最有利的攻防条件。当初,共和国与美国等几个大国。将天军设为独立军种,主要就是为了提高天军的地位,加快天军的发展速度。实质这,这与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各国将空军设为独立军种的意义完全一样。问题是,随着天军的地位得到承认,战力日趋成熟。独立于空军之外的必要性大大降低,负面效果愈发突出。受此影响。在四只前后,共和国与美国先后做出将空军与天军合并的决定。并且很快付诸实施。

合并两大军种,绝对是件说比做容易得多的事情。

拿共和国来说,合并两大军种,意味着数以万计的军人将提前退役。根据共和国国防部在田年制订的合并计划,仅计划裁退的文职军人就多达丑。笼统计算的话,大致需要裁退7万名军人。如果解决不了这7万人的问题,足以让军队乱套。正是如此,空军与天军合并初期。所有工作都围绕人事展开。即首先解决人事问题,确保所有必须裁退的军人都得到妥善安置,然后才谈合并事宜。

只有这么做,才能最大削弱合并中的阻力。

当然,实际情况远没有这么理想。

空军与天军的合并工作从目年下半年正式开始,也就是说,裴承毅担任国家副元首之后,才将合并工作提上日程安排。因为在此之前,国防部就对合并中所遇到的人事问题进行了处理,比如在田年到口年上半年间,国防部总共安排了近3万名空军与天军军人接受再就业培刮,还以委托的方式,跟国内数家大型企业签订了退役军人用工合同,以此确保退役军人能够迅速容入社会。曰年年初,国防部还针对两军合并的相关事宜,在空军与天军内部做了一次问卷调查,名义上是在征求意见,实际上却是对两军重叠岗位的具体情况进行摸底,并且给注定要被裁退的官兵打预防针。正是因为做好了前期准备。所以曰年初,两军合并工作就正式启动了。

首先合并的。自然是两军司令部。

因为在溺年的时候,空军参谋长还兼任总参谋长。所以在合并初期,由空军参谋长出任新天军参谋长,原天军参谋长则出任副参谋长。也正是如此,4年之后,即曰年更换总参谋长的时候,才有人提出应该由陆军参谋长兼任总参谋长。而不是让天军参谋长出任总参谋长。

不管怎么说,第一步走得很顺利。没有遇到多大麻烦。

总的来说,合并工作能够顺利展开,与裴承毅的部署有很大关系。

岛年的时候,几乎所有人都认为,是空军吞并天军,而不是天军吞并空军,不然不会由空军参谋长出任新天军参谋长。实际情况则截然相反,除了参谋长一职之外,新天军的要职几乎都在天军将领手中,比如几大兵种司令中,只有支援航空兵没有变。其他几位司令都来自天军。更重要的是,为了不使这种一面倒的情况遭到空军反对,在此之前,裴承毅就安排了多位空军高级将领转投天军,比如空军上将梅乐驰就在飕年转投天军。以天军上将身份出任战略司令部司令。如此一来,到两军合并的时候,已经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了。为了获得两军高层支持,在合并工作正式开始之前,裴承毅还以国防部长的身份对两军高层人事做了调整,将年纪在的岁以上、即将退役的将领安排在了重叠岗位上,以此来保留年轻有为的将军。也就是说,到合并工作正式开始的时候,在两军高层占据要职的将军大都赞同合并,几乎没有反对声。

从共和国军队的情况。搞定两军高层,事情就成功了一半。

别的不说,至少在人事方面,已经不存在多少麻烦了。

正是如此,合并工作开始后,最大的问题来自基础建设。

这里必须提到一件事情,即《斯德哥尔摩协议》对空军与天军合并产生的影响。众所周知,《斯德哥尔摩协议》出台的时候,空军与天军合并的事情还没有个。眉目,所以该协议分别对空军与天军做了约束。

如此一来,在协议生效之后。不管是空军吞并天军、还是天军取代空军,都意味着必须舍弃部分军事力量,使国家安全受到影响。毫无疑问,这是任何国家都无法接受的结果。要是在和平时期,也许会通过单独谈判的方式,来确定空军与天军合并之后的军控事宜,但是在田年左右,既没有必要条件、又没有充足时间,共和国与美国都没考虑为此另立一份协议。更重要的是。在共和国与美国看来,《斯德哥尔摩协议》本身就是为了第三阶段削减工作顺引胀二生的“实际意义并不明显,比如该协议就没有对两与海军的现代化建设产生多大影响。自然没有理由为了该协议规定的条款,对空军与天军的合并另寻出路。

针对这一问题,共和国当局采取了非常直接的办法,那就是让空军名存实亡。

按照新的编制体系,空军三大航空兵中。只有支援航空兵全数保存了下来。而且得到了适当加强,战略航空兵取消并入天军。战术航 空兵拆散并入陆航与海航。因为《斯德哥尔摩协议》对陆航与海航也做了限利(单独对陆航的总规模做限制,海航则以舰载航空兵与岸基航空兵为别,分别做了限制)。所以到力刃年的时候,空军司令部仍然存在。而且空军的三大航空兵司令部也存在。只是空军参谋长兼任了天军参谋长。而两大兵种司令部的具体职权则掌握在天军与陆航、海航手中。

拿战术航空兵来说,改编完成之后,重型制空战斗机部队全数归于海航,多用途战斗机部队则尽数刮给了陆航。当然,肯定有人会想,这么做会不会对共和国的本土安全、特别是国土防空造成影响?如果说没有影响,那肯定是骗人的。不管怎么说,空军从诞生的那一天开始就肩负起了国土防空的重任。如果换个角度看。就会发现,这个影响并不大。关键只有一点,那就是田年之后的共和国不再是 田年前的共和国,不但国土防空的压力不再像以往那么大。而且国土防空的手段也多了许多。

可以说,印度战争之前,共和国的所有对外战争都是为了创造一个更安全的战略环境。

客观的评论,从力 瞬到历年的力年间。共和国完成了第一阶段战略扩张。建立起了东起朝鲜半岛。经琉球群岛、东南亚地区、安达曼群岛、南亚次大陆到中亚地区的弧形外围战略防线。获得了从沏千米到。千米不等的战略防御空间。摊开地图看一下就知道。在这道战略防线上。空军能够挑起防空大梁,海军航空兵也不例外。即便不考虑以攻击性为主的航母战斗群,仅依托岸基航空兵,海航都能完成空军的所有战略防空任务,守住共和国的大门。

当然,在北面,共和国的本土仍然直接暴露在了俄罗斯的炮口之下。

问题是,共和国本土北部地区的安全。并不是防空力量就能解决的。说直接点,就算空军没有撤消。哪怕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制空战斗机部队。也无法完全确保共和国北部地区的安全。对此,共和国当局采取了双关齐下的策略。一是降低面向俄罗斯的北疆等几个省份的重要性,通过政策引导。将这几个省份的人口适当内迁,即人为制造出劲到劝千米的战略防御空间。二是以积极攻势部署应对俄罗斯的挑战,即用进攻对付进攻,迫使俄罗斯在西伯利亚与远东地区以战略防御为主。削弱俄军的进攻实力。从根本上讲。如果能够在开战初期积极进攻,将战场设在敌国境内。共和国北部地区的防御问题就不是很突出,甚至没有必要过分担忧。

如果仅从防空角度考虑。除了海航之外,共和国还有更多的防护手段。

首先就是地面防空系统。可以说。没有谁敢怀疑共和国的本土防空系统。要知道,共和国是最先淘汰中近程防空导弹。在本土各主要城镇部署能量拦截武器系统的国家,也就是第一个将战略防御系统向中小城市铺展的国家。按照共和国公布的国防蓝皮书,到田年的时候,所有人口在力万以上的城市都配备了拦截范围在刃千米以上的拦截系统。并且计发。再花5到旧年时间。为所有人口在2万以上的城镇配备拦截范围在目千米以上的拦截系统。并且将中等城市拦截系统的作战范围扩大到巧千米。因为共和国本土城市的平均间隔距离在四千米左右,而在腾冲一漠河线以东的人口密集地区,城镇的平均间隔距离不到田千米,所以在田年左右,共和国已经具备了全面本土防御能力。

虽然这种点防御能力只能应付一般打击。但是在此之上,还有国家级别的战略防御系统,能够透过战略防御系统到达城镇上空的,也只是个别目标。因此共和国的本土防空能力绝对能够满足战争需要,应付俄罗斯这种大国的突然袭击。

当然。关键还是战略防御系统。

总而言之,取消战术航空兵。对共和国本土安全的影响并不明显。

与之相对的,则是此举带来的巨大好处。

要知道,在印度战争与中东战争中,共和国陆军航空兵就一再证明,直接隶属于陆军的空中打击力量,与地面部队的配合最为紧密。能够最有效的支持进攻或者协助防御,因此将战术航空兵的一部分划归陆航。等于把陆航的打击力量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使共和国陆军的战斗力得到仓面提?????????? ……

虽然在某些战术思想上,陆航与战术航空兵并不完全一致。

别的不说。在低空攻击机要不要具备适当空战能力的问题上。陆航就坚持认为。攻击机没有必要具备与制空战斗机交战的能力,只需要具备对付敌人低空攻击机的能力。如果在战斗中遭遇制空战斗机,完全可以利用出色的低空飞行性能逃逸。更重要的是,实战已经证明,如果空战高度进入到如米以下。制空战斗机很难占到便宜。随着机载导弹拦截系统全面普及,视距外空战的作战效率越来越低,视距内空战再次成为主流,制空战斗机要想对付低空攻击机。就得把飞行高度下降到四米以下。到了这一步。低空攻击机更是没有必要害怕制空战斗机了。但是在大方向上,陆航的战术思想与战术航空兵最为接近。比如,两者都高度重视进攻,认为只有进攻才能把航空兵的实力发挥到极致。

正是如此,吸收了战术航空兵的多用途机群之后,陆航并没完全按照空军的路线来扩大航空兵规模。而是在原陆军航空兵的基础上,对两股力量进行整合,并且提出了统一发展方略。只不过,为了照顾《斯德哥尔摩协议》,陆航在做规划的时候。对具体事务做了详细分配,没有揽下全部工作。

与陆航一样,海航也是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吸收了制空战斗机部队。

相对而言,战略航空兵的变更最大。事实上,即便没有把战略航空兵划给天军。随着技术发展。战略航空兵也是最先向空天领域过渡。早在丑年代中期,即印度战争结束后不久,共和国空军就提出了研制巡航飞行速度为力马赫,具备有限空天飞行能力的新式战略轰炸机,只是受第三次军事改革影响,该计划在规划阶段就被取消了。到2曲年左右。研制空天轰炸机的条件已经具备。正是在这个大背景下,空军的战略航空兵完全归于天军,空军的轰炸机项目也自然交给了天军。

总而言之,到力曰年的时候,共和国空军与天军的合并工作已经完成。

按照龙宏恩在会议上做的报告,新式装备的采购工作从历年下半年开始就有条不紊的展开,到力骂年6月底,涉及支援航空兵、陆航与海航、也就是传统空军领域的装备采购工作已经基本到位,即便还有几个重大项目没有完成,也能在战时加快进行。装备了新式战机的部队已经形成战斗力。

母庸置疑,关键还是在空天力量上。

受《伦敦条约》限制,由天军主导的战略轰炸机项目仍然处于工程研究阶段,并没进入采购阶段。当然,该项目的研制工作早已完成。各项论证试飞也已完成。第一批飞行员的培七工作也在年初完成,只要生产工作启动,就能在3个月内形成初步战斗力,在半年之内具备全面战斗力。

与之相比,空天战斗机项目更加重耍。

因为是轨道飞行器,只要采用适当的飞行轨道。不管是战斗机、还是轰炸机,几乎都具备无限航程,而战斗机与轰炸机的最大区别。仅体现在有效载荷上,所以空天战斗机也具备有限的战略打击能力。更重要的是,战斗机属于战术武器,而不是战略武器,不受《伦敦条约》限制,《斯德哥尔摩协议》也只对天军军费做了规定,没有对天军的具体编制做任何限制。如此一来,天军肯定会重点开发空天战斗机。

可冉说,空天战斗机部队何时形成战斗力,几乎成了开战的首要条件。

要知道,其他众多战略打击手段要么不具备精确打击能力,要么受到条约限制,只有空天战斗机能够对敌国的战略设施进行精确打击。并且不会引来毁灭性的报复。制订战争计划的时候。袁晨皓就明确了空天战斗机的重要性,将其当成头号战略打击力量。随着空军的战术航 空兵解散、战略航空兵名存实亡,天军的空天战斗机部队更是成为了共和国军事力量中仅有的战略打击力量。

如此重要的项目,自然也是国家头号机密。

可以说,共和国天军到底装备了多少架空天战斗机,以及其性能到底如何,不但对外界是秘密。在共和国高层内部都是秘密。正是如此,做相关报告的时候,只要涉及到具体数据,龙宏恩就会一笔带过,不会说得太明确。

这么做,也大大节约了会议时间,毕竟高层会议不是用来商讨技术问题的。

随着国防部的官员介绍完军队的备战情况,特别是编制、装备等情况之后,会议转向了最后一个重点,也是最重要的话题,即战争计划。直到这个时候,已经坐了几个小时的袁晨皓才获得了发言机会。(未完待续

第55章 心照不宣第36章 雷霆一击第126章 低空霸主第34章 乱局序十七偃旗息鼓第1章 强国梦第46章 隔岸观火第28章 战术调整第37章 静观其变第47章 难以置信的顺利第112章 神出鬼没第42章 未发生的叛乱第71章 民主表决第12章 搭台唱戏第40章 掉包第18章 独醒第17章 统一意见第39章 正中下怀第35章 意外收获第68章 最重要的战果第144章 信息第一第124章 将帅之别第99章 缴械投降第20章 重大消息第138章 极速狂飚第15章 有理有据第110章 战略牌第17章 正名第165章 扩大化第124章 领跑者第134章 无条件投降第129章 登陆作战第44章 死对头第3章 群英会集第24章 接头第41章 埋头做事第30章 眼界高低第125章 追赶者第100章 左钩拳第48章 谁绑架谁第49章 精小强悍第92章 拣便宜第91章 契机第43章 和平利用第34章 乱局第17章 高潮迭起第9章 新老交替第152章 国家的权力序六暴走海狼第76章 有限反击第107章 走向决战第69章 人质第4章 秘密颠覆行动第57章 挑战与机遇第47章 准气象武器第124章 领跑者第87章 海军的表演第45章 斗气第49章 风云再起第4章 停战谈判第28章 孰轻孰重第13章 政治风暴第125章 艰难的开端第16章 基础第51章 步步逼近第23章 何去何从第31章 掌握主动权第72章 高调亮相第181章 战略博弈第34章 乱局第29章 开打第80章 归队第22章 空中争雄第3章 集团化第54章 外交斗争第97章 高消耗战争第46章 由守转攻第61章 夺权第43章 返回中央第138章 战略布局第21章 倒计时的信号第74章 军控协议第31章 时过境迁第34章 乱局第13章 烟雾弹第148章 创造历史第19章 赤裸裸的威胁第80章 再次遭遇第24章 出山第52章 制空王牌第62章 胆大包天第57章 偷袭第31章 出国作战第67章 同盟体系第8章 人才第65章 一举两得第82章 坚持路线第157章 再起硝烟第56章 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