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当灭鬼队的五个人快要到达南京的时候,他们五个人都是下了马,他们都是缓缓前进,一直前进到快要到达南京城门的地方。

“城门城门几丈高?三十六丈高。骑大马,带把刀,城门底下走一遭。”很多人在南京的时候都曾吟过这段童谣,这首童谣讲的就是南京的城门。

南京现存的城门,主要始建于明代。明代南京都城,由宫城、皇城、京城、城郭四圈城垣组成,城门“内十三外十八”,内城城墙三十三公里,外郭城墙长达六十公里。

“里十三”指的是十三道京城城门,都与市内大街贯连:城东设朝阳门(今中山门);城南设正阳门(今光华门)、通济门、聚宝门(今中华门);城西设三山门(今水西门)、石城门(今汉中门稍南的汉西门)、清凉门(又称清江门)、怀远门(今定淮门)、仪凤门(今兴中门);城北设钟阜门、金川门、神策门(今和平门)、太平门。“外十八”指城郭的城门,分别为麒麟门、仙鹤门、姚坊门、观音门、佛宁门、上元门、沧波门、高桥门、上方门、夹岗门、双桥门、栅栏门、凤台门、大小安德门、大小驯象门、江东门。老城门多为“名存实亡”。

“六百多年来,南京的城门不断在变化。‘内十三’当中,城门名称几乎都改了,只有‘通济门’保留至今。”原省地方志副审编吕武进先生在电话中告诉记者,此外,南京内城门已经发展到二十四道门了。

自清末开始,又陆续增开了十一道城门:一九零八年开草场门;一九零九年开丰润门;一九一三年开海陵门;一九二九年开武定门;一九三一年开汉中门、中央门、小北门;一九三四年开新民门;一九三五年开雨花门。

明朝所开的城门今仅存聚宝(中华门)、石城(今汉西门)、神策(今和平门)、清凉四门。至于外城墙和“外十八”城门,早已“名存实亡”了,只留下原城门名称当作地名了,其中只改了一处,把“姚坊门”改为“尧化门”。

其实外城门的所指方位一直令后人搞不清,比如大小驯象门,大概是在安德门与江东门之间,具体位置就不知道了。而外城门的消失,也有很多原因,最重要的是保养维修问题,因为只有城门和部分城墙用砖砌成。再加上明朝中后期迁都后,南京城墙的防御功能减弱,外城墙不被重视。城墙不在了,城门自然也就没了。

聚宝门:今称中华门,位于南京城南,坐北朝南。东至通济门界,西至三山门界,两界之间长九百多丈。该门为南唐都城和宋、元金陵城的南门。洪武初年。直接利用了旧有的城门,并定名为聚宝门。洪武十九年又重新建造。

通济门:位于南京城南,坐北朝南。东至正阳门界,西至聚宝门界,两界之间长五百一十一丈。城门内西南片为热闹的商市区,东北片为戒备森严的皇宫区。建有内瓮城三座,内设瓮洞若干,门垣共四道。内瓮城的三座城门与京城的一座城门呈直线而设,皆为拱券砌筑。为南京京城十三座城门中,占地规模最大的一座城门。

正阳门:今称光华门,位于南京城南,与皇城正南的洪武门在同一条中轴线上,坐北朝南。东至朝阳门界,西至通济门界,两界之间长九百零八丈。因朱元璋的大明王朝在五行中属“火”属“阳”,主南方,故称“正阳”。

朝阳门:今中山门南,位于南京城东,坐西向东。南至正阳门界,北至太平门界,两界之间长七百五十四丈五尺。因傍皇宫且朝东,故称朝阳。城门下设水关一座。原朝阳门于民国时期拆除,在其原址北面改建中山门。

太平门:位于南京城北,坐南向北。东至朝阳门界,西至后湖小门界,两界之间长八百四十五丈。因城门外为“天牢”所在,故取名“太平”。

神策门:今称和平门,位于南京城北,坐南朝北。东至后湖小门界,西至金川门界,两界之间长九九五丈。这座城门的开筑,与附近守卫京城的驻扎部队“神策卫”有关。洪武九年八月,置千户所驻守。

金川门:位于南京城北,坐南向北。东至神策门界,西至钟阜门界,两界之间长七百三十五丈。因金川河由此出城,故名。

钟阜门:洪武初年称东门,洪武十一年改东门为钟阜门,取其遥对钟山而得名。位于南京城北,坐西向东。南至金川门界,北至仪凤门界,两界之间长五百多丈。明成化年间以前与仪凤门一道被堵塞。

仪凤门:位于南京城北,坐东向西。南至定淮门界,北至钟阜门界,两界之间长五百多丈。该城门建于洪武初年,城下有水涵闸二座。明成化元年与钟阜门一道被堵塞。清顺治十六年后,清军总兵梁化凤复开仪凤门。

定淮门:位于南京城西,坐东向西。南至清凉门界,北至仪凤门界,两界之间长一千多丈。建造于洪武初年,由于临近城内的马鞍山,故名马鞍门。洪武七年将其改为定淮门,并置千户所。清道光二十三年,定淮门被堵塞。

清凉门:位于南京城西,坐东向西。东至石城门界,西至定淮门界,两界之间长七二五丈。洪武六年置清凉门兵马司驻守。清凉门现已成为石头城公园南侧的重要景观。

石城门:位于今汉中门市民广场内,坐东向西。南至三山门界,北至清凉门界,两界之间长三九七丈。建有内瓮城一座,内瓮城的城门与石城门的城门呈直线而设,为拱券砌筑。该门现已成为汉中门市民广场的重要景观。

草场门:位于明代清凉门与定淮门之间,今北京西路的西端。清光绪三十四年,因交通运输的需要,在城西新开城门一座。因城门外临秦淮河码头,存放马料之草场,故取名草场门。小北门:又称四扇门、四扇便门,位于明代神策门与金川门之间。清光绪三十五年,因金川门通小火车,为便利城北交通,故开辟此门,今钟阜桥西侧是其旧址。民国时期,曾一度被误称为钟阜门。该城门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拆除。

丰润门:民国后改称玄武门,清宣统元年,两江总督兼南洋商大臣端方奉旨举办南洋劝业会,为中外宾客提供游览场所,遂在临近会场的明城墙上开辟了这座城门,“以通后湖”。这座城门的开辟,使被城墙阻隔的玄武湖,第一次成为具有近代意义的城市公园性质。

海陵门:位于仪风门与定淮门之间。一九一四年,由南京下关商埠局帮办金鼎首先倡议和各界人士合议下,为开辟新的街市,繁荣下关码头岸线,“在仪风门以南新开城门一孔,称“海陵门”,单孔海陵门于一九一五年三月竣工。海陵门的开辟,对南京下关街市的形成,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民国时期因拓宽改筑城门,原单孔海陵门拆除。

挹江门:位于海陵门原址,经改筑后而成。自一九二七年下半年至一九二九年春,为迎奉孙中山先生灵榇通过南京城及南京城建所需,先后开筑了中山大道等四十八条主干道,其中将十二公里的中山大道和中山门外的陵园大道定为迎榇大道。同时,将海陵门改筑成三孔多跨连拱的复式券门。这是南京城门开筑三孔券门之始,具有纪念孙中山先生的意义。现已成为南京主城区的北大门。

雨花门:位于今武定门与中华门之间。一九三五年五月,随着宁芜段铁路的竣工通车,《首都计划》中,拟将南京市内“小铁路”“与京粤路线相连”的设想,于一九三六年三月得到实施并建成城门。由当时南京市下水道工程处勘测设计,从中正街向南穿八府塘过淮清桥而跨秦淮河,傍白鹭洲,沿武定门内侧向南至门东石观音庙而抵城墙,辟城墙建城门一座而出城,至养虎巷口与江南铁路贯通。抗战前后,小铁路对因城墙封闭起来的南京城,在当时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中山门:位于明代朝阳门原址,经改筑后而成。自一九二七年下半年至一九二九年春,为迎奉孙中山先生灵榇通过南京城及城建所需,先后开筑了中山大道等四十八条主干道,其中将十二公里的中山大道和中山门外的陵园大道定为迎榇大道。在这条大道与城墙交汇处的单孔朝阳门,改筑成三孔多跨连拱的复式券门。这是南京城门开筑三孔券门之始,具有纪念孙中山先生的意义。现已成为沪宁高速公路进人南京主城区的东大门。

中华东门、中华西门:分别位于中华门的东、西两侧。一九三一年为改善城南交通状况,以不破坏中华门内瓮城为前提,在中华门东、西两侧拆城开辟车道,增筑城门,是为中华东门和中华西门。这两座城门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同时被拆除。

新民门:位于明代钟阜门与金川门之间。一九三二年,在城墙打开豁口,因资金不足城门未建。一九三四夏,建成城门,保留至今。

武定门:位于中山门与雨花门之间。先开该段城墙,以利城市居民生活需要。一九三四年夏,又因城防需要,修筑城门,因城内有武定桥而得名。

汉中门:位于明代石城门的北侧。一九三一年,因在汉中路最西端,临近汉西门北约三十米处拆城建门,以通新街口、中山东路,新开城门因汉中路而得名汉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