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方孔炤听沈树人说他有把握请动刘国能,一时也颇为诧异。

在方孔炤印象里,刘国能这人跟张献忠有旧仇不假,但归顺作为官军之后,也不太受重用,他也怕被调来调去当棋子消耗,在作战方面一直比较独断专行。

换句话说,刘国能杀贼是肯出力的,但不太听具体战术指挥,比较喜欢用自己的方式自主杀贼。

当初招抚他的是熊文灿,熊文灿活着时,刘国能勉强还能被调动。后来熊文灿被皇帝问罪斩了,刘国能就愈发敏感起来,经常提心吊胆反应过激。

方孔炤便斟酌着劝说:“贤侄,你说你跟刘国能有旧,能劝他助战,到底有几分把握?这种流贼反正的将领,可不能深信呐。

至于你提醒杨阁老的事儿,我倒是可以帮你委婉转达,你毕竟人微言轻,也不了解江陵、荆门这边的防务,由你说的话,杨阁老未必会重视——你不会觉得老夫这是在贪功吧?”

沈树人想都没想:“不过几句提醒,谈得上什么功劳?一切以大局为重。至于劝说刘国能助战的办法,一言难尽……下官这就修书一封,一会儿请抚台过目便是。”

方孔炤也不拿上官的架子,立刻请沈树人去隔壁书房,自有笔墨纸砚伺候。时间紧迫,方孔炤还很照顾晚辈地亲自拿起墨块又磨了几下。

沈树人提起笔来就写,方孔炤就在旁边看着。

信的内容,无非是从去年殿试后崇祯召对前六十名二甲进士简单说起。沈树人提到自己当时就建议崇祯“要赏赐重用其他当初被熊文灿招抚、而张献忠复反后能坚持不被张献忠裹挟的降将”。

还提到他希望帮熊文灿减轻刑罚、但皇帝最后没听,只是帮熊文灿抹掉了一部分罪名。

有些话直接写刘国能未必肯信,但沈树人作为当事人,肯定知道很多内幕细节。他还可以把时间线对上,比如殿试后问对是那年的三月几号、皇帝下诏处决熊文灿、奖励刘国能又是什么时候。大量细节内幕一些,也不由刘国能不信了。

临了,沈树人还不忘加一句“当初就是为了保住陛下面子,所以陛下才明面上贬我为二甲最后一名,但风头过了之后还是用了我的建议,此信请阅后即焚”。

沈树人敢加这些话,已经是建立在他知道刘国能是个忠义之士,历史上最后跟李自成死战到底不降、兵败后连着他十一岁的儿子一起,全家被李自成杀了。

如果刘国能不够忠义,沈树人都怕他趁机拿自己把柄——虽然这种把柄也不是非常严重,哪怕传到崇祯耳朵里,只要没有公然宣扬于众,别导致皇帝公开面子挂不住,崇祯也是不会乱处罚人的。

崇祯这人虽然乱惩罚大臣,但也是有底线的,他要的是公开的面子,不怕别人私下诋毁。因为到了大明最后几年,私下诋毁皇帝的人太多了,根本管不过来。能把公开诋毁的管了、抓大放小,就已经很不错了。

写信的时候,一想到历史上刘国能全家的命运,沈树人又补充了一条,说是两年前、杨阁老就担心其他被熊文灿招抚的降将不稳,想让他们的子嗣去南京国子监读书,扣为人质。

但当时考虑到刘国能之子才九岁,根本没到入监的年纪,这才作罢,后来就扣了郑成功——如今,沈树人把这些也修饰一下后写进去。

只说自己多么仗义,跟南京国子监山长吴梅村关系又多铁、这几年里保护郑成功在南京不吃亏,让杨阁老与郑芝龙能和睦精诚合作,最后还送佛送到西、给郑成功谋了个湖广盐法道下属的文职小官帮着缉收厘金。

所以,只要刘国能愿意,加上过了两年他儿子现在也十一岁了,沈树人可以出面斡旋,让吴梅村开个恩,把刘国能之子也处理成候补的荫监生。

等稍微读两年书年纪到了、就转为正式荫监生,自己将来一定也会帮刘国能之子运作一个体面的文官,就像自己对郑成功一样仗义。

这个建议对刘国能的杀伤力绝对大,因为沈树人知道历史上刘国能就是一个非常爱慕虚荣,想要向体制内靠拢、得到体面身份的人。

不然他殉国之前,也不会辱骂李自成:“我初与若同为贼,今则王臣也,何故降贼!”

可见刘国能自己都看不起自己做贼那些年的履历,非常想要洗刷。可惜归顺后这些年来,大明朝就没哪个文官肯正眼瞧他的。

而沈树人非常细心,还强调给他儿子处理成“荫监生”,这个“荫”类的监生虽然不是待遇最好的,但必须父辈是勋贵或者高级文官,才能封妻荫子荫成监生,这等于是把刘国能“比照勋贵或高级文官待遇处理”了,面子已经给到十足十。

信的最后,沈树人还善意提醒:他这次请刘国能送子入监,绝不是为了人质,而是因为听说李自成也在河南重新肆虐,随时有可能糜烂。刘国能镇守信阳,兵荒马乱,把儿子带在身边,万一有点调动,反而不便,如果去了南京,那就没有后顾之忧了。

方孔炤看着沈树人把信彻底写完,也是对沈树人的劝说口才佩服不已,同时也知道了不少内幕,居然生出几分肃然起敬之心。

毕竟,崇祯去年召新科进士奏对时,很多细节方孔炤也不知道,他儿子方以智虽然在场,也没全部跟家里人转述。

“真是后生可畏,我大明年轻一辈的官员,还有如此铁肩担道义,不以个人荣辱为重,只求利于国家的诤臣,真乃大明之幸。

老夫若是年轻二三十岁,未必敢拿触怒天子、黜为二甲末名的代价,做这般直言诤谏。如今方知智儿的信中,为何对你如此推崇备至了。”

方孔炤发自肺腑地感慨了几句。

沈树人跟他稍微讨论了一下信的内容,查漏补缺确定把握挺大,这才封好熔上火漆印信:

“明日有劳抚台派人护送下官的心腹持此信去叶县求援,不如这样吧,末将今日进城时,看到一位城门守备金声桓,以及他麾下千总王得仁,都还勤勉谨慎,武艺应该也不错吧?带上百十骑兵护送即可。”

方孔炤想了想:“这两人做事倒也确实自告奋勇,勤恳任劳。这样吧——本官与你做个约定,此番就让王得仁派骑兵护送。

等王得仁收了刘国能回信后,如果确保刘国能会出兵袭扰贺信阳、围魏救赵。那本官就把金声桓、王得仁本部兵马两千人,一并派去孝感给贤侄做援军。

到时候算算时间,二贺的前军应该也会得到贺一龙老巢被抄的消息,军心定然不稳。本官助你两千精兵,对于追击动摇之敌,应该颇有帮助。如能快速退敌,再让这两千人回防荆州。

不过,贤侄也要答应老夫一事:一旦随州解围,敌军退走,不但要立刻还我这一营人马,还要再多派一营来增援,我这儿围堵张献忠已是捉襟见肘,十日八日还能撑持,久了难免生变。”

沈树人想了想,方孔炤这个要求也是应该的,用兵之道,就是要随时随地尽可能集结优势兵力,打时间差将敌人各个击破。

一开始不给援军,是觉得沈树人会跟二贺长期相持,他派的人不知要被借到猴年马月,甚至是有借无还。

但如果刘国能肯抄贺一龙后路,战争有望在较短时间内结束,稍微借十天半个月问题就不大了。张献忠那边就算得到消息,也需要时间。

方孔炤还能在江陵等城池虚立旌旗、减兵增灶、夜里偷偷出兵,多欺骗一会儿。

沈树人把信交给沈福,方孔炤也深夜找来王得仁吩咐了一番,让他们抓紧好好休息,明天清晨就要骑马出城送信。

目前从江陵到襄阳再到叶县的道路,还算是安全的,流贼并没有进入襄阳或南阳腹地。北面的李自成虽然已经从商洛山区窜出来、进入了河南地区,但并不是朝着南阳盆地去的。

交代清楚事情后,方孔炤对沈树人颇为欣赏,拉着他又交流了不少对军国大事的看法。

虽然已经深夜亥时末,沈树人明天就要回孝感,但机会实在难得,方孔炤也不愿放过。

他吩咐人给沈树人重新沏上茶,再准备点宵夜;问的也都是非常实打实、迫在眉睫能用上的问题。

“贤侄,如今形势这般恶劣,老夫有一事一直悬在心中担忧不已。你觉得,若是流贼再次做大,朝廷真的没办法完全扑灭时。

张献忠、罗汝才、李自成、贺一龙,究竟当以确保灭绝哪一家为最重?老夫有一种不好的预感,唉,黄台吉这时候来,就算我们奋力死战,歼灭了一些流贼,余部估计也会被剩下的贼酋收编。

如果不能全歼敌军,或者至少是俘虏改编回官军的话,只杀其酋守,说不定反而会帮到那些流贼自相兼并、活下来的只会愈来愈强!唉。”

沈树人骑了一天马,又想计策写信谋划到半夜,已经彻底虚弱不堪,此刻只是拿着茶水灌,试图缓几口气,又随便抓着书房里常备的乏味干饼往嘴里塞。

明朝读书人常备的点心都比较干硬,最多只是加了点糖,好处是越干保质期越长,可以在书房里搁个把月都不坏,味道肯定比现做的差得多。

沈树人噎得有点难受,顺了好几口茶水,才揉着胸口叹道:“我以为,四贼当中,应该是张献忠、李自成最危险。我倒是想为国出力,尽快灭了他们,但最后怕是身不由己,只能是谁先送到刀口上先杀谁。”

他回答时,也没精力想太细,所以纯粹是用历史先知报答案。

然而,方孔炤似乎并不满意这个答案:

“为何?张献忠当年组织挖掘凤阳皇陵,虽然最为罪大恶极,也最为凶悍,可毕竟被朝廷针对,如今躲在川东鄂西荆山之中,兵力补充应该是比较弱的。

李自成也是如此,原先逃到商洛山中只有一十八将,部曲都是慢慢重新集结的。

罗汝才诡计多端、左右逢源胜于这俩莽夫,之前蛰伏忍耐时,实力受损也比较小。

马守应作为革左五营之首,在另外几方兵力受损后,他的人马已经不比罗、李少了。更关键的是,这次我们会跟贺锦、贺一龙死战,如若二贺能被歼灭,还则罢了。

如果只是被击退,甚至溃散,残部逃去依附马守应,那马守应的兵力绝对能增长到群贼之冠——贤侄为何觉得只有李自成、张献忠才最需要提防?”

沈树人一时有些语塞。

他抄答案抄习惯了,从来没想过这问题,因为历史上就是李自成张献忠最后成事了嘛,后世历史书也没分析这个问题。

可是在明朝当时的人眼中,至少这四家流贼级别是一个段位的,除了张献忠组织挖皇陵的罪恶最大,但实力层面,没人觉得有分别。

“时称操、献、闯并雄于世”,谁敢小看罗汝才?

他也只好先搪塞拖时间慢慢想:“这个说来实在话长了,下官今日疲累已极,能否让我稍稍歇息、用些宵夜整理一下思绪。”

方孔炤也意识到自己太急切了,逮着个欣赏的晚辈就可劲儿薅,确实有点过分,连忙让沈树人先自便,还吩咐侍女把自己的书桌整理出来,让沈树人可以靠一会儿,还叫了两个侍女给沈树人捏肩揉腿摁太阳穴。

沈树人喝完两杯茶,总算稍稍整理出一些思路,也不一定准,但至少能倒果为因、自圆其说。

便在这时,书房门口传来阵阵脚步,很快就进来一些女眷。为首一个四十来岁的中年妇人,也不跟方孔炤客气:

“老爷,已经过了子时,三更半夜为何还不歇息?朝廷公务可明日再处置。智儿的家书我也看了,这是他的同年来访呢?怎得这般急切?”

方孔炤被打断,颇有些来气:“妇道人家懂什么!沈兵备明日就要回随州,军情如火,他是两日一夜四百里赶来求援的!难得他了解前线贼情,还见识不凡,我跟他讨教一些军情见解,你们先歇着吧。”

其妻被抢白,听说军情如火,倒也不敢造次,但还是忍不住上前仔细看了几眼儿子家书里提到的那位同年进士。见沈树人形容憔悴,昏暗灯光下也看不清相貌如何。

不过沈树人还算守礼,看到有方家长辈进来,他也起身作揖,这一站起来,立刻就让人很有压迫感。

“这么高大?怕是有六尺了吧?倒是个堂堂伟男子。”方家女眷下意识就害怕地往后退了两步。

方夫人背后还有一个女子,退步后似是想起了什么,连忙把手中的茶盘放下,对方孔炤行礼:

“那父亲安心操劳军务,我扶娘回去先歇息了,这是孩儿炖的宵夜,加了些鹿茸、蜜枣,熬夜可要保重身体,别再吃那些干饼了。”

方孔炤拿过一碗,直接推到沈树人面前:“贤侄你先吃,你要动脑子,老夫只是听,不妨的。”

“一起一起。”沈树人客气一声,反正不止一碗,大家都吃也无妨。他几口含鹿茸的汤水下肚,很快觉得一阵提神,思路倒也没那么迟钝了,居然就给他想出了一套说辞。

第156章 让人输得心痒痒第130章 咱流贼从来没打过这么富裕的仗第27章 困兽之斗第64章 将喷子进行到底第62章 就凭你有什么资格学戚少保第183章 王上加白都没动力第120章 专治多疑第153章 李自成先憋不住了第176章 背水一战第345章 狙杀阿济格(八千字大章)第57章 哪儿看着都原始第336章 朱树人:提兵十万援合肥第193章 无恒产者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矣第159章 惨败放弃第163章 宋先生不愧谋过蒋干,智胜郭图第167章 潞王殿下在此第239章 走到历史岔路口的吴三桂第245章 一片石大战前夜第79章 这半辈子仗白打了第43章 何必当面装逼打脸呢,闷声发大财就好第50章 整军备战第119章 给你机会你不中用啊第269章 左有阿济格,右有多铎第100章 我见犹怜,况小贼乎第169章 救藩之功第280章 不光造武器需要科技人才,打仗一样需要科技人才第207章 兵临重庆第294章 剃一发而牵全身第217章 亲征收尾(五千五百字)第63章 军备无小事第73章 首辅也不过是临时工第105章 有了卡宾枪都不会用第388章 朱树人那么高的智商,怎么可能满足于“摊丁入亩”第337章 这可不是淝水之战(八千字大章)第264章 李自成:生命中最后一次渡过汉水第319章 朱树人和多尔衮都在做的事第330章 为何兴无名之师犯我疆界第40章 李自成归左良玉,张献忠归沈树人第381章 郑成功灭绝长州藩第179章 乘胜追击第62章 一步干到工业歌命前夜第54章 出不出破甲装不是由你性子来的,要看对面出不出肉第373章 犹豫就会败北第30章 两千年来的儒生不行,不代表我不行第123章 内部清算第172章 要走也要挖开黄河第158章 闯贼也是倒了八辈子血霉第207章 兵临重庆第110章 转战湖南张献忠第298章 江阴围城第342章 光复中都(六千字大章)最近更少了,说声抱歉,解释一下(感言)第164章 你以为自己是布吕歇尔,其实你是曼努埃尔格鲁希第364章 新山海关大战第149章 迎击李自成第302章 曹黄雪夜下扬州第28章 慢性绞杀第174章 给我往死里激励士气第87章 小宛纺纱机敌390章 大明的七年科研计划第1章 大局为重第42章 尘埃落定第351章 好好学学大明在干什么,而你又干了什么第119章 给你机会你不中用啊第75章 出来混迟早会结梁子第59章 刘希尧入侵第2章 打折只会剁爪更狠第42章 尘埃落定第312章 人不为己第151章 你本色出演就行了第328章 挖的坑全填完第248章 正朔无小事第366章 蝴蝶效应下的新“迁海令”第8章 终于等到反派恶霸第282章 多铎:富贵险中求第349章 豪格弑叔多尔衮第54章 出不出破甲装不是由你性子来的,要看对面出不出肉第286章 钱谦益:你说我要是再咬咬牙,不就挺过来了么!第163章 宋先生不愧谋过蒋干,智胜郭图第388章 朱树人那么高的智商,怎么可能满足于“摊丁入亩”第299章 前仆后继第186章 李自成掘黄河第363章 北方重建计划第98章 虚实相济第168章 久旱逢甘霖敌391章 对于新归化的蛮夷就要温水煮青蛙第53章 东林与桐城第154章 但凡学过小学几何,都不会中这种招第87章 小宛纺纱机第12章 沈树人在大气层第15章 牵一发而动全身第319章 朱树人和多尔衮都在做的事第329章 收复大员-上第69章 秦淮金粉第366章 蝴蝶效应下的新“迁海令”第74章 一鸣惊人,再鸣又惊人第184章 请陛下因功赐国姓,不就不算赘婿了(六千字大章)第169章 救藩之功第19章 随州炮战第370章 清堡宗顺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