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章 夫济大事必以人为本

说实话,刚来大冶铁山视察的时候,沈树人想过很多种可能性:

究竟是先改良冶炼技术,还是改良采矿技术,还是想办法从解决原材料、燃料质量的角度入手、优化钢铁生产……

但愣是没想到,实地走了一遭后,最后却先从矿山作业环境和生产安全的角度着手,看到啥不顺眼的就让人整改,

哪怕要投入一点成本、产出却不明显,至少没有立竿见影的生产力提升。

没办法,说到底,沈树人的灵魂还是后世文明社会来的,他的恻隐之心阈值比明末其他士大夫要低得多。

让他亲眼目睹这种每隔几天就要死点人的生产环境,他是真不能忍。

而明末的士大夫,普遍对于苦力的生死,压根儿就是漠视的,尤其如今流民遍地,廉价劳动力一抓一大把——也别觉得夸张,或者是黑儒家士大夫,这在当时就是正常现象。

后世90后、00后没见过苦日子,觉得生产过程中死个人是很严重的大事。但其实这是进入21世纪后、全国狠抓生产安全的结果。

只要稍微倒退几十年,退到20世纪80年代或者90年代,当时盖房子的农民工,基本上每个楼盘盖完,稍微死几个人都是很正常的。甚至要是哪个楼盘盖完一个民工都没死,这开发商和包工头还能得到美名赞颂。

但这也导致,沈树人的很多整改,一开始不但知县、小吏们不太能理解,甚至连干苦力的矿工群体,自身都不太理解。

……

“你说这新来的道台大人到底想折腾什么?咱这一天天的够苦够累了,还要在矿坑里修坡道。拖这么沉的石磙子碾地,不比挑矿石担子还累?”

“谁说不是呢,要是就累十天半个月的,也就罢了,扛扛就过去了,好歹最近每天能多发一升土豆、半条咸鱼。关键这坡道修完后,将来咱每天运矿石、都得多走好多盘陀路,这不穷折腾么。”

沈树人下令整改后两天,大冶铁山最大的一处矿坑里,几百号矿工就在那儿叫苦不迭地劳作。

坑边一段刚刚修整好的缓坡上,三个身高六尺、肌肉虬结的壮汉,正推着一个石磙子平整路面。

旁边还有几个矮小一点、肌肉也相对瘦削些的,则拿着铲子、背着土篓。

遇到地上有凸起的石块,就挖出来,填到旁边低洼的地方,然后再铲上半锹浮土盖在石头挖去后留下的坑里,用铁锹拍实,最后让磙子碾过。

而干活的人,大多数嘴里都在吐槽新道台大人的不接地气,胡乱给大家整活儿。

那仨推石磙子的壮汉里、最中间的那个,块头也最大,相貌粗豪,一脸短须如钢针。

他姓王,行二,没有正经名字,因为挥得一手好大锤,打钢钎一砸一个准,被弟兄们称为王铁锤。

他二十来岁年纪,自崇祯八年两淮大乱时南下当了流民,已经在这挖了六年矿,旁边身体虚弱的流民同伴,也不知死了多少了。也因为他体力好,资格老,这群百来号矿工都隐隐以他为首。

这几天,他们每天待遇倒是不错,加了点工钱,吃饭也管饱,但一想到以后每天运矿石都得多走路,心里就忿忿不平。

干活怨气大,吐槽声音难免也响了些,就被旁边一个路过视察的监工军官听见。那军官也是个暴脾气,见居然有人不识好歹、背后诋毁道台大人,立刻就抽出皮鞭“唰”地一下抽过去。

“不识好歹的贼厮鸟!道台大人这是为了你们大伙儿做工安生,都给加银子加餐了,还待怎滴?”

这军官正是左子雄麾下的千总卢大头,他今天依然是来给沈树人视察打前站的,不一会儿沈道台就要到了,他先带着亲兵来现场看看,维持一下秩序,没想到就遇到有人背后说坏话。

一年半之前,卢大头也只是对岸黄州府蕲水县黄颡口镇上的码头工人头领而已,手下带了几百号力工。因为孔武有力,又有威信,从军后渐渐积功升到千总。

但他毕竟出身卑贱,又不识字,即使让他学,也学得很慢,再往上升就有些困难。今年年初的时候是千总,如今打完二贺、又经历数场小战,至今还是个千总。

不过不管能不能再升官,卢大头这批码头工人出身的军官,对道台大人那是发自内心的绝对尊敬,知道道台大人平易近人,能体会士卒与力工的疾苦。

如今到了武昌府,这帮矿工怎么就不识好歹呢?

另一边的王铁锤,结结实实挨了一鞭子,心中也是大怒。

以他的身手原本是能躲的,不过正推着千斤重的石磙子,怕自己一松手旁边的弟兄们撑不住、顺坡脱手滚下去会压死人。

被打了之后,他忍痛把石磙子侧推到坡边抵住,这才撸起袖子怒目而视。不过看到对方是军官,他也不敢造次,只是怒视而已。

卢大头被他看得不爽,也不觉得自己理亏,就上前争辩:

“你这厮莫不是不服?老子打你还打错了不成?天下事抬不过一个理字。道台大人为了你们好,你们居然背后说人,不是大丈夫所为!”

王铁锤啐了一口,大声嚷嚷:“你要讲道理咱就说个明白!”

两人正在争吵,忽然卢大头后边传来一阵更响亮的喧哗声,还有人吆喝清道,卢大头回头一看,正是道台大人已经来了,还带着宋协理——

这已经是沈树人第三次来矿山视察,可见他非常重视自己提出的整改,稍微做出一点部署,隔两天就要来看看效果。

卢大头连忙上前请罪,表示自己开道、维持秩序的工作没做好,请求责罚。

沈树人和颜悦色地摆摆手,示意不妨事,就跟着卢大头走到王铁锤面前,就事论事地问:

“本官便是沈树人,你们对本官要求的整顿,可有什么不满?但凡有道理,本官自会采纳,何必背后说人,这可不是君子之道。”

左右几百号矿工,都没见过沈树人,他们最多也就认识宋明德,闻言不由为王铁锤捏了把汗,怕他被清算。

王铁锤也是头铁,都到这份上了,他只是短暂腿肚子打转了几秒,就又不怕了,一咬牙说道:

“大人!咱不是不肯干活!实在是这么改太折腾了!矿坑里原先也没有路,咱就捡够两竹筐矿石,一根扁担挑了,直接踩着旁边的乱石坡上去了。

Www ▲Tтkan ▲Сo

最多一两百步,也就把矿石运到坑外平地上。路虽然险些,好歹够快,监工要求咱每个时称挑十担,一天要挑够五十担,我这种力气大的,三个时辰就做完了!

现在改了缓坡,不让直接攀旁边的乱石陡阶,虽然说是将来可以推车,但走的都是盘陀路,绕整个矿坑三圈才到坡顶,加起来怕是要走两里地!这比原先远了五倍不止!就算推车一次能运得多,比挑担多好几倍,也快不了多少!

我们已经估算过了,只有原先就气力不济、爬不上这陡坡、原本就得绕路的瘦子,整顿之后才能运得更多更快。我们这种身强力壮的,爬乱石堆如履平地,根本用不上!”

王铁锤这番诉苦,外行人乍一听不太容易明白。原来,古代的矿坑,旁边的坡都是毫无整治的,直接就是一个天然的乱石堆,自然形成了一些台阶。

这种路很难走,但对于能挑着一两百斤重担爬台阶的壮汉来说,直接爬台阶出坑肯定快得多。

按照王铁锤刚才说的矿工工作量,一天挑五十担矿石,每担是两个筐,每筐只能装一斗铁矿石,一天就是十石、七千斤。

(注:斗是容积单位,不是重量单位,所以密度大的东西不能装太多。挑粮食一筐能挑五斗,大约七十斤,挑铁矿石一斗就有七十明斤)

这个工作量,等效于后世一个快递小哥,每天把七千斤货物,从一幢没有电梯的十层住宅楼楼底、分五十趟爬楼梯挑到楼顶。

对于擅长爬楼梯的壮汉,当然是走楼梯省时间,但对于体力不支的,当然走盘山路更安全。

沈树人一下子就听明白他们的诉求了,对于王铁锤这种天赋异禀、体力强健如履平地的人而言,矿山运输环境改良后,他确实没占到好处,还浪费了时间。

所以他也没有怪罪对方,只是心平气和地当着矿工们的面讨论:“你这么说,本官也不怪你,可你想过没有,这矿山你,有你这样体力筋肉的,能有几人?

这乱石嶙峋的坑壁,说是有台阶可以踩,实际上谁知道稳当不稳当、会不会塌陷?我就问你,去年一年,爬坑壁挑担运矿石的,摔死了几人?另外,有没有被活埋的?”

王铁锤一下子被问住了,也不得不承认:“这就不是咱能知道的了,咱只管干活!不过挖矿死人是常有的事儿,不摔死也有在矿洞里塌了死的,每隔几天不得死个把人!”

面对这个问题,还是旁边负责管理工作的宋明德站了出来,他一看就是喜欢定量管理的理科人才,数据很充分:

“道台大人,我知道,去年这光是爬坡运矿石,至少摔死了七八十个,这坑壁根本就没人去加固,都是矿石开采后剩下的石头、天然堆成什么样就是什么样,最多爬坡的人多了,自己踩出一条路来。哪天一下雨,直接塌方都是常有的。

我说的七八十个,还是死了能找到全尸的,是摔死。去年还有十几个,是爬坡的时候直接整面山体都塌下来,直接活埋砸死、死无全尸,也没人去刻意挖出来。

шшш¸ TTκan¸ ¢o

干这一行的,哪天矿石开采到把上面的挖完了,骸骨自然就露出来了,也没必要刻意再打扰亡灵。”

明末的矿工,还真是生死看淡,被摔死砸死了,埋哪儿不是埋?既然是活埋在矿石堆里,就当是就地安息了呗。再挖再埋,纯粹是折腾。

沈树人听了这个数字,这才伸出两根手指,戳着王铁锤胸口数落:

“听到了没有!你是孔武有力、下盘稳健,干了这么多年都没出事,那些身体虚的呢?你就不管他们死活?你这种人怎么在这些矿工里有如此威望、让人服你的!”

沈树人这番话也是收买人心,所以说得中气十足,语音嘹亮。旁边其他一些精瘦的矿工,听了之后也都有些动容,开始理解道台大人是为了他们好。

沈树人也趁热打铁继续说:“再说了,你们怎么知道这乱石壁的台阶、改成盘陀缓坡,就一定不能运得更快?

你们现在用的独轮车是装不了几倍,但以后车还是能改的!拉车的牲畜也能想办法换!说不定以后我们会在这盘陀路上铺铁轨、推铁轮子的车呢?是不是轻松得多?是不是能在铁轨上再加一点卡榫、防止铁轮推车往回滚?只要动脑子,那条路总有更好的办法。

但你们仗着体力好,直接挑担子爬台阶,却是没有长进的,今天你能三个时辰挑五十担,过几年你老了只会越挑越少!挑担子的技术也不会进步!配套的器具也没法再提升!这条路是一眼望得到头的!你们就准备挑担子运矿石运一辈子了么!”

一众矿工和管理小吏,被沈树人这番接地气的话一数落,人人都惭愧起来,发现道台大人原来并不是好高骛远,而是真心为他们的安全着想。

一些见识少眼皮子浅的矿工,已经开始下跪哭泣。

“听说这道台大人也是天下名士、天上的文曲星,居然还能做事这么接地气,讲的道理咱大字不识一个的都能听懂。原先那些狗官,一个比一个傲气,鼻孔都朝天了,说出来的话一句都听不懂。”

沈树人也被这些波折搞得有些感慨,一个人走到矿坑边缘高处,俯视眺望这一切,若有若思。

宋明德跟在旁边,想方设法开导几句,说道:“大人,这种事情本来就要循序渐进,不必气馁。”

知县刘民生也不甘落后,连忙跟着劝:“大人,你为那些苦力着想,他们其实也未必懂得。以后再有其他的改良,不如直接以提升产量、提升钢铁质量为要。

这些苦力的生死,你这么重视,他们未必念你的好。再说了,如今这世道,吃不上饭的流民这么多,你用都用不完。

武昌府每年至少有十几万从北方沿汉水南下的豫、皖青壮流民,他们本来没饭吃也是要死的,挖矿死了一些,让其他要饿死的流民顶替上去干活,也误不了事。”

沈树人脸色一板:“是何言哉!亏你还是读圣贤书的!不管这些流民在北方过得多苦,他们逃亡来武昌,想靠卖力气安安分分在这儿混口饭吃,那就是武昌府的子民!

夫济大事必以人为本,今人归吾,岂可弃去!”

第333章 打扫干净家里才好北伐第47章 我讲完了,谁赞成,谁反对第340章 阿巴泰之死(七千字大章)第377章 师出有名第307章 身中百弹豫亲王(六千字大章不拆了)第163章 宋先生不愧谋过蒋干,智胜郭图第33章 孙武再世第96章 不想越级打怪第4章 大家都是老狐狸第249章 拥立抉择第339章 血战克敌(六千字大章)第98章 虚实相济第86章 我还是喜欢你原来桀骜不驯的样子第142章 抽丝剥茧,真相大白第65章 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第166章 无巧不成书第288章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第273章 先杀他一个梅勒额真祭旗第252章 一念生死第313章 多铎:终于从既生又死的叠加态,坍缩回纯死态第31章 笼络刘国能第90章 全胜而归第180章 不得消停第316章 光复二府(六千字大章)第69章 秦淮金粉第51章 不要做重复发明车轮的傻事第216章 馒头吃到豆沙边第263章 打赢不难,难的是不给机会跑第319章 朱树人和多尔衮都在做的事第106章 师夷长技以制夷第383章 一个不留第351章 好好学学大明在干什么,而你又干了什么第295章 留发者义民也;剃发者难民也第367章 满人种田也是帮大明种的第40章 李自成归左良玉,张献忠归沈树人第156章 让人输得心痒痒第277章 南阳炮战第44章 初到黄州第198章 领旨第219章 张献忠崩溃第388章 朱树人那么高的智商,怎么可能满足于“摊丁入亩”第67章 当初放出去的长线,终于有钓到大鱼的时候第216章 馒头吃到豆沙边第28章 慢性绞杀第51章 敢立帖为证神预言,就要做好被杠的准备第385章 大明新时代第265章 李定国大战李自成第261章 连锁应对第86章 我还是喜欢你原来桀骜不驯的样子第311章 赏罚分明第292章 曲线诞生的剃发令第67章 我插队是因为我没素质啊第202章 逆练张献忠裹挟术第294章 剃一发而牵全身第320章 百废待兴第374章 活捉豪格,覆灭伪清第4章 大家都是老狐狸第333章 打扫干净家里才好北伐第55章 换弹不换枪第99章 金鳞岂是池中物,一遇罗马便化龙第277章 南阳炮战第238章 国安民乐,岂不美哉?第2章 打折只会剁爪更狠第143章 欲升官爵,必承其重第373章 犹豫就会败北第202章 逆练张献忠裹挟术第310章 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第389章 工人的人头税,当然找老板代扣了第363章 北方重建计划第285章 见招拆招第87章 洪承畴降清第269章 左有阿济格,右有多铎第378章 这种小儿科就是拿来秒杀的第48章 实事求是第353章 以秒杀速度光复山西第280章 不光造武器需要科技人才,打仗一样需要科技人才第316章 光复二府(六千字大章)第75章 海运虽有千般好,可惜不适合一路收银子第273章 先杀他一个梅勒额真祭旗第205章 先剪除羽翼总是不会错的第286章 钱谦益:你说我要是再咬咬牙,不就挺过来了么!第145章 升任湖广巡抚第355章 河北大决战,五十万对三十万,优势在我第7章 迫不得已只好利用一下工具人陈圆圆敌391章 对于新归化的蛮夷就要温水煮青蛙第325章 得国本第25章 曹振德:寄了!我彻底开摆了!第89章 户部侍郎有所不如第360章 兴复大明,还于旧都第243章 让吴三桂这个中间商赚差价第302章 曹黄雪夜下扬州第219章 张献忠崩溃第55章 悄悄惊艳沈道台第333章 打扫干净家里才好北伐第270章 鞑子最擅长这种事情了第230章 再破袁宗第第230章 再破袁宗第第90章 逛摇子也是官场斗争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