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章 不想越级打怪

洪承畴正式降清后三天。

四月初一,武昌府。

崇祯十五年的老天爷,真是一点都没吝惜自己的面子,江南之地,正在迎来连续两年的水旱不匀——

不是长江上游内涝、淤塞,下游却干旱,就是长江下游汛期把雨量提前截留了,中上游干旱。

哪怕如今有沉树人这个穿越者出现,在武昌周边数府兴修水利、提升灌既调蓄的潜力,也不可能彻底解决天灾的危害,充其量只是稍稍缓解。

而历史上这个时间点,除了水旱之外,江南数省还接连发生了瘟疫,好在这种人祸,如今倒是没有发生——

按《明史》的说法,崇祯十五年的长江中游地区,应该是彻底的流贼肆虐之地。去年张献忠暂时攻破襄阳、杀襄王贵王之后,就该靠着分散数座王府的金银、收买人心扩军,随后就会从襄阳渡江,到随、黄一带肆虐,跟革左五营彻底合流,并收服其中一部。

而张献忠部的流窜屠戮劫掠,显然会导致大批尸体无法掩埋处置,也正是历史上那一年导致江南地区也被大瘟疫蔓延的重要原因。

但这一切,显然已经彻底被蝴蝶效应改变,革左五营被沉树人全灭,襄阳在短暂失守后,也被沉树人阻击、给张献忠造成一定损失,逼得张献忠至今还缩在川鄂交界的神农架山区里不得发展。

张献忠都没来,江南何来的大瘟疫。

没有了瘟疫,又稍稍缓解了水旱,暮春之际的武昌府,乃至周边数府,看上去便颇有了几分生气,在这明末显得格格不入,哪怕与吴越之地相比,都能不遑多让。

这片湖沼湿地遍布的江汉平原,此刻到处都是郁郁葱葱,庄稼长势喜人。

早在沉树人过年回南京的时候,他留下负责民政的张煌言等人,就勤勉劝农,确保春耕有序进行。

三月初沉树人一行返回后,更是查漏补缺,抓紧整顿农业生产、急民所急。

沉树人非常清楚,原本要是张献忠过境,这儿的百姓相当一部分都会被裹挟为流贼。可这种事情只能怪张献忠,不能怪百姓,百姓只是缺衣少食,只有解决了生产力,把这些苦哈哈的穷地方变成勉强能活下去,才能从根子上断绝李自成张献忠的兵源。

好在沉树人手下的人也都很给力,不但行政效率上清廉高效,在科学技术、科学管理上,也颇有补益。

比如,沉树人新选来的武昌知府方以智,本身就是一个文官兼科学家的结合体。历史上他能写出《物理》,可见对于自然规律还是很擅长总结的,远非腐儒可比。

而这一世方以智在工程和技术实践上,显然走的比另一个时空更远,几年前沉树人就带着他一起鼓捣飞梭织布机、搞了好几个小发明,这些操作似乎点歪了方以智的技能树,让他到了武昌上任后,继续分出闲暇时间处理这些民政小玩意儿。

堂堂知府,居然在几个月内,做出了一些稍有优化的农具,进行推广。而沉树人又请来了宋应星一家坐镇大冶县,开铁矿、炼钢、研究机械之余,宋应星也会跟方府台偶尔切磋。

方以智对科学规律感兴趣,宋应星则是对工程应用技术感兴趣,这两人一个偏理论一个偏实践,切磋之下也算金风玉露一相逢,很快成了忘年交。

以至于方以智每周都能抽出一两天跟宋应星探讨实用技术。

虽然这么做的代价,是会导致宋应星分心,在研发新式炼钢技术和枪械制造方面,多拖延一些进度,但沉树人也没去妨碍他们。

沉树人很清楚,科研探索最需要的就是宽松的思想环境,不能总是用工程问题逼着研发人员赶进度。

赶进度的只能是“填补国内空白”,是模彷山寨式研发,而不适合探索未知领域。

探索未知领域的科研管理,就得像谷歌那样,允许员工分出两成的时间和精力做自己感兴趣的奇思妙想,哪怕最后什么效益都没产出,也不能责罚。

所以在月初、得知方以智和宋应星经常会在一起切磋“无用之学”后,沉树人就非常大度地表示:

以后给宋应星安排的项目,都会追加两成额外的科研经费,可以随意用于研究别的东西,同理时间上也允许每十天抽出两天干私活。但前提是账目依然必须清晰。

钱研究在没用的东西上,这是能接受的,但直接贪掉就不行了。科研人员觉得待遇差的,可以单独提高待遇,这是另一个问题,一码事归一码事。

这种待遇在明末绝对是绝无仅有的,无论中外的资本家都做不到。沉树人如此信任宽仁,也让宋应星感受到了无比的知遇之恩,也愈发有干劲了。

宋应星当初写《天工开物》时,本来就也有涉及一些农业技术,毕竟宋应星本就是历史上汉人文明第一个记载“棉花摘星抑制顶端优势”的科学家。

现在沉树人给了更宽松的环境,刚好三四月份又是农忙劝农的季节,他和方以智互相碰撞之下、加上沉树人也偶尔来点拨几句神来之笔,还真就搞出了一些东西。

比如,按照沉树人去年年底原本做的计划,玉米主要只能在长江以北的几个府大力推广,今年主要的重点推广地,还是刘国能的信阳府。

而江南的武昌汉阳等地,因为水稻的生长周期无法像冬小麦那样和玉米完美衔接,今年平原田地还是以种双季稻为主。只有一些坡地、山地可以想办法种土豆作为补充,但玉米在江南算是没什么出场机会了。

可是今年事到临头,因为天时不应,计划不如变化快——崇祯十五年的早春,江南下游地区雨水比较绵密,一改前年浙江大旱时的状态,似乎是要把前年少下的雨补回来。

长江下游稍稍有点水灾,却导致暖湿气流云团在下游就被早早耗尽,中游的湖广等地降水明显减少了。

虽然还不至于全面旱灾,但至少也会导致一些灌既条件差的田地,无法种出水稻早稻。

农民们当然不会等春雨下雨之后才播种稻种,肯定是还没下雨就先撒了,所以这批种子白白浪费掉一部分,也是没有办法的。

好在方以智和宋应星对农学科学也比较有研究,就建议可以想办法在这些灌既不足的田地上,临时补种生长周期极短的豌豆,勉强补一季口粮。

如果今年确认会持续比较干旱,部分田地种不了水稻,等豌豆收割后,第二季改种玉米也来得及——豌豆生长期极短,两个月多一点就能成熟了,比冬小麦短整整三个月,刚好可以确保早春下种、依然和冬小麦同时成熟,接上玉米。

得知这个情况后,沉树人当然不吝在江南的汉阳、武昌、九江三府奔走劝农视察,了解农业情况,然后官府组织种子贸易,给农民借贷豌豆种粮,让补种豌豆。

至于沉树人的老巢黄州,虽然地处江北,但其部分地区也存在类似情况,一样也推广了豌豆。

沉树人在初次听宋应星统筹说、早稻灌既不足时、可以补种豌豆救急后,他就忍不住对着宋应星和方以智刨根问底:

“既然早知道豌豆生长期那么短,那么灵活,往年为什么没有推广开来呢?是产量太低么?莫非比毛豆/黄豆还低?

只要比毛豆高,以后就该好好推广,种植豆子毕竟可以肥田,将来种别的收成就好了。”

对于这个问题,宋应星当时如是解答:“豌豆产量比黄豆还高不少,当然晒干之后差得不多,往年豌豆不得大面积推广,主要是不易贮存。

豌豆比黄豆更嫩更湿,而且有些容易酸败的油分,简单晾晒无法久贮,朝廷任何情况下都没法收豌豆纳税,黄豆倒是可以勉强作为米麦的补充征收。”

沉树人原本也只是随口一问,得到这个答桉后,他也是心中一动:貌似进入19世纪后,西方青豆罐头、冻干豌豆制品普及非常快。

连他前世玩号称以写实着称的《荒野大镖客》时,米国人那些西进拓荒的牛仔,补给品里都有大批青豆罐头。

看样子,这个问题完全是可以通过预煮杀菌之后、装到罐头里面解决的嘛。

当然了,如今是明末,用铁皮罐头成本太高,食物本身都还不值这点钱。但是也可以想办法用气密性尚佳的瓷坛子封装嘛。

就好比后世四川人做泡菜,坛子口倒扣一个碗、缝隙处灌上水隔绝内外空气流通,就可以实现罐头的气密效果了。

对于要移动的军粮用罐头,也可以预煮后用熔化的石蜡封闭坛口,石蜡冷却后就封住了。

武昌靠近江西,而江西的制陶烧瓷产业已经非常发达,都产能过剩了,弄点工匠来大造瓷坛制造豌豆罐头,推广到民间,也能防止旱年种不了水稻时,百姓饿死太多,到时候抢种一季豌豆,哪怕不能纳税,好歹有口饭吃救条命。

而且豌豆比毛豆还有一点好处:当豆苗比较嫩的时候,豌豆的豆壳勉强也能吃下去,不像毛豆的壳都是扎人骚痒的绒毛,没法连壳一起吃。

(注:明末的豌豆不是现在的甜豆,壳还是比较硬的,但是比较光滑。荒年要饿死的时候,可以连壳一起吃,至少比吃草营养好。)

历史上西方的罐头技术发端,最早就是在拿破仑战争时期,说白了没什么难度。无非就是“预煮杀菌”加“确保气密”这两个思想,罐头的具体材质并不重要,不用铁皮也能气密。

于是乎,整个三个月,沉树人就跑遍了治下各府,一个府一个县地督导地方官的劝农工作,发现哪儿旱情导致早稻无法发芽,都紧急要求把相应的土地补种。

这个过程中,还顺便把罐头技术鼓捣发明出来了。

三月底的时候,当沉树人回程武昌途中,最后一站在江对岸路过黄州,黄州百姓看了抚台大人如此勤政爱民,也纷纷忍不住跪满了黄颡口镇的码头给他送行,还想给他送万民伞。

沉树人勉为其难把万民伞收了,当地一个德高望重、已经一大把年纪的乡老,拄着拐杖代表百姓称颂:

“抚台大人有所不知,我黄州一地,数百年来最受百姓爱戴的地方官,原是北宋的苏学士。故老相传,如今我们能一年种两季水稻,便是宋时传入的‘百日熟’,

而百日熟当初之所以被推广,也是苏学士在黄州时,遇了旱灾,等雨水来时,下早了的稻种都已腐烂,不及发芽,需要补种,苏学士才弄来了长得特别快的‘百日熟’。后来苏学士知杭州,再遇旱灾,也是这般处置。

今年旱情,却比往年更甚,便是‘百日熟’都救不回来了,大人却能想到劝我等种豌豆与玉米衔接、还专门为百姓钻研了‘封罐’之法贮存豌豆,功德绝不在苏学士之下。

大人将来定然也是青史留名、流芳百世的文曲星,我黄州父老能得大人这样的清官牧守三年,实在是一方之福!”

沉树人受人吹捧时,也有几分恍如隔世之感。他来的时候,已经是三月过半,农历早已过了清明节和寒食。

一听到百姓以他和苏东坡对比,他也不由想起苏东坡那首被称作天下第三行书的“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

他也算连头到尾过了三个寒食,只不过前年寒食他刚来做官,今年寒食已经要回武昌,只是路过黄州。他的官运,可比苏东坡强多了。

他是文武全才,苏东坡想比拟他文的一面是可以的,其他几面,自然也需要别的一世之雄来比拟填补。

……

因为沉树人回任后勤于民政、出巡踪迹飘忽不定,导致他回到武昌时,发现想找他的人已经排出去老长的队了。

他不得不让幕僚顾炎武排好序列,一个个接见。

“怎么一下子这么多人来找?都是紧要公务么?”沉树人回府刚刚坐定,才洗了一把脸,就忍不住问负责留守的顾炎武。

顾炎武也是无奈地耸耸肩:“有些是公务,有些就是来熘须拍马的,都说抚台要被陛下大用了。”

“大用?”沉树人一愣, 有一种不好的预感。

顾炎武理所当然的说:“怎么?抚台在黄州等地巡视期间,竟不知您去年立言的着作《流贼论》,刚刚应验了么?就前几日,李自成挟杀汪乔年之威,连杀罗汝才、马守应、兼并其部众。

如今全天下都在传言,说您绝对是文曲星下凡都不止,得是张良再世、诸葛复生,料敌千里之外、算敌数月之后。杨阁老好像也要派人来,跟您商讨军务呢。”

沉树人顿时一个头两个大:“做事哪有三心二意的,杨阁老派人来,肯定是为了李自成告急。唉,我想好好把张献忠先干掉,怎么又扯上李自成了?”

——

PS:刚刚地图切换回来,隔得有点久。沉树人这边时间线也过了一个月,需要重新拉平一下时间线,所以这章比较流水账。

现在时间线弥合了,明天开始剧情就正常了。

:,,

第72章 狭路相逢勇者胜第240章 太子岂会与杀父仇人合作第378章 这种小儿科就是拿来秒杀的第197章 有始有终第77章 沈道台手下,只有文武平等第4章 你想丢女人还是丢脸第82章 新年计划第59章 刘希尧入侵第168章 久旱逢甘霖第238章 国安民乐,岂不美哉?第118章 首尾不能相顾第149章 迎击李自成第377章 师出有名第117章 张献忠:沈树人不方便干的卑鄙事我来干第156章 让人输得心痒痒第177章 孤注一掷李自成第26章 前有刘国能,后有沈树人第101章 好事多磨第286章 钱谦益:你说我要是再咬咬牙,不就挺过来了么!第164章 你以为自己是布吕歇尔,其实你是曼努埃尔格鲁希第90章 全胜而归第30章 贺一龙的死法,竟能与刘希尧如此相似第184章 请陛下因功赐国姓,不就不算赘婿了(六千字大章)第115章 互相欺骗第384章 终战条约第75章 海运虽有千般好,可惜不适合一路收银子第176章 背水一战第113章 巴陵围城第322章 和平也不等于完全不打仗第8章 终于等到反派恶霸第46章 忽略不计第220章 招降李定国第332章 不把笛卡尔找来本王就枪毙俘虏第252章 一念生死第80章 能把现有的知识充分用好就不错了第188章 功高难赏第204章 忠奸难辨第67章 我插队是因为我没素质啊第89章 户部侍郎有所不如第82章 福兮祸所倚,祸兮福所伏第63章 军备无小事第57章 哪儿看着都原始第84章 惹火烧身第167章 潞王殿下在此第174章 给我往死里激励士气第122章 棋逢对手第37章 不能给皇帝当炮灰第326章 诸位王爷感动么?第27章 终离苦海陈圆圆第77章 两条都是死路,一条长一点,一条短一点第233章 进犯京城第272章 杀鞑初战第339章 血战克敌(六千字大章)第262章 虚则实之,实则虚之第314章 尼堪:走晚了就别走了第79章 这半辈子仗白打了第186章 李自成掘黄河第136章 决战张献忠-下第90章 逛摇子也是官场斗争的一部分第57章 哪儿看着都原始第130章 咱流贼从来没打过这么富裕的仗第63章 军备无小事第3章 好学之心值得鼓励第290章 喘息之机第6章 天下英豪尽入吾彀中第99章 金鳞岂是池中物,一遇罗马便化龙第18章 乡试揭晓第95章 洪承畴:有朝一日刀在手,杀尽天下喷子狗第26章 前有刘国能,后有沈树人第68章 哥就喜欢大年三十和大年初一灭通匪豪绅满门第231章 迎了闯王不纳粮,不迎的人都杀光第26章 前有刘国能,后有沈树人第79章 大别山根据地第201章 亲射虎,看孙郎第6章 天下英豪尽入吾彀中第327章 再临江宁第44章 初到黄州第43章 何必当面装逼打脸呢,闷声发大财就好第63章 军备无小事第73章 首辅也不过是临时工第175章 全军爆种第217章 亲征收尾(五千五百字)第127章 用流言挤兑流言第360章 兴复大明,还于旧都第145章 升任湖广巡抚第232章 陛下还没死呢,你们就蠢蠢欲动了第180章 不得消停第168章 久旱逢甘霖第313章 多铎:终于从既生又死的叠加态,坍缩回纯死态第262章 虚则实之,实则虚之第285章 见招拆招第221章 张献忠死于此山下第74章 一鸣惊人,再鸣又惊人第312章 人不为己第289章 柳如是击鼓抗金第108章 箭在弦上第162章 李自成用计第356章 豪格的孤注一掷第51章 敢立帖为证神预言,就要做好被杠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