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别把明朝文官想得太有节操,赏赐再高他们也只想补刀抢人头

崇祯修改了当初为凤阳祖陵被毁而下的罪己诏,也开出了新的赏格。

这个举措,让在京城的新科进士们,都觉得大为振奋,似乎吃到了一个“即将有人能建功立业封侯拜相”的大瓜。

民间百姓、乃至各路流贼,反应也差不多激动,纷纷开始八卦“张献忠还能活多久”。

据说,后来当这个消息昭告各省,传到陕、豫边界的商洛山区时,连如今还躲在商洛山区收集人马打游击的李自成,都眼红不已,甚至生出了一个念头:

“靠!张献忠的人头凭什么这么值钱?那咱要是把他剁了,是不是也能封侯拜将、洗清前罪了?”

千万别觉得李自成这么想很奇怪,历史上李自成这人对于攻城略地其实也谈不上多少远见,也没有想过好好建设根据地,都是打到哪算哪。

最后打出山西、在宁武关攻破周遇吉之前,李自成都还在求崇祯给册封洗白,

完全就是一副“我已经占了一个省,你崇祯认不认我割据吧。不认我就再打一个省,展示肌**你认,再不认再打一个省”,最后遇上崇祯是个宁死不屈的,硬生生打到了京城。

(注:这一点上没有黑崇祯的意思,崇祯有很多错误,但誓死不降是对的。大明主权领土完整不容屈服)

任何人的野心都是逐步膨胀的,刚起步的时候都是想先赚一个小目标,或者当个征西将军就够了。

当然,如今的李自成,意淫归意淫,还不至于立刻就动手。他也是有城府的,知道观望形势。

想看看皇帝的新盟誓公布之后,天下人有没有真的对张献忠群起而攻。如果张献忠日子确实不好过了,李自成也不是不能下山摘桃子抢人头。如果张献忠还没到绝境,那就先让别人上。

除了李自成之外,其他如罗汝才和均州各营、革左五营,暂时也都还是这么想的,都想等官军先动手,看看风向。

结果一圈闹腾下来,最积极最激动的,反而是那些新晋官员和进士们。这些人没有官场经验,觉得重赏之下必有勇夫,轻敌之心溢于言表。

……

京城这边,三月初十,也是殿试揭榜后一周。

三百名新进士的官职委任工作,总算完成了一小半。前六十名的一甲、二甲人员,除了极个别情况特殊的以外,其他都被排了缺——

而沈树人这个二甲吊车尾,还“得罪”了皇帝,显然属于“情况特殊”的范畴。

剩下二百四十人的三甲同进士,量太大,吏部也没那么多缺,暂时只排了一个开头。

考前紧张读书的同年们,趁着等职缺的空闲,也都在京城各处秦楼楚馆潇洒,每日聚饮文会,听曲狎女支。

这种环境下,众人闲聊的话题,自然三句离不了前程。

每天不是听说这个同年进了翰林当编修,便是说那个同年外放地方、到了南方富庶之地,还有个别被放到了河南、湖广、安庐,那些被流贼杀了不少官员、出缺严重的地方。

如果是往年,听说同年被分配到流贼肆虐地区,其他人多半会觉得兔死狐悲、物伤其类。

但今年情况却截然不同,那些被分去张献忠肆虐地区的官员,很多都颇为自信,觉得是个捞功劳的好机会。

跟沈树人难兄难弟的方以智,就被分配回了原籍、到南直隶桐城当县令,守土抗贼,很快就得上任。

这种情况在太平年月是很难想象的,明代虽没有严格执行“官员异地任用”,但一般都会尽量错开。

如今也是贼情太严重,皇帝和吏部觉得本乡本土的官员更容易保卫家乡、不太可能卖了父老乡亲跟流贼合作,才不得已原籍授官。

这天,正是给方以智践行的日子,沈树人选了京城最有名的青楼摆了几桌,还有十几个近日来刚刚混熟的二甲进士,也都来喝酒听曲。

殿试揭榜之后,前两甲进士们也自然而然根据政见倾向,分成了三群各自比较玩得来的小团体。

最大的一群,以魏藻德、高尔俨等及第者为首,占了一半多,足有三四十个。都是那天御前策问时,主张道德绑架唱高调的。

其次两群,各自只有十来个,各占两成左右。一派就是沈树人这样主张劝谏皇帝务实、别图虚名的。还有一派则是和稀泥,没什么主张的。

务实派里,又以沈树人、方以智和传胪葛世振为首,其他七八个则是跟班的。

葛世振不太喜欢谈道德教化,做事风格朴素,喜欢定量算计,考虑成本,是个务实之才。他原本该中榜眼的,现在因为蝴蝶效应降到传胪,名次依然足以赢得这群人的尊敬。

沈树人名次垫底,却依然受人尊敬、被人推戴,则是因为他敢于犯颜直谏。明朝文官对于挨了皇帝廷杖的同僚都有种崇拜,沈树人倒是没挨廷杖,但效果差不多。

这群人里,剩下还有泉州蔡肱明,汉中马鸣騄,安庆颜浑,临沂孙一脉、宋鸣珂,湖州姚序之、武昌任弘震。

虽然沈树人穿越前读的史书不可能写太细,这些人他原本多半也不认识。

但事实上,这批官员历史上反而比较有气节。

这些人里,蔡肱明本该战死于将来张献忠攻四川之役;马鸣騄跟随史可法守城,死于扬州十日多铎之手;

颜浑、孙一脉、宋鸣珂、姚序之、任弘震,或外放地方官,或在南京六部做事。历史上至少也能做到明亡后拒绝出仕、或忧愤而死、或绝食而死。

其中最惨的应该是宋鸣珂,他在多铎南下时,就死于登莱守城战。但他留下了一些仇清的文学作品,多年后被清朝的吕留良引用修改,在雍正年间引发了文字狱。

清朝皇帝把吕留良劈棺戮尸后还不解恨,就把吕留良引用过的前朝文人也挖出来。宋鸣珂当时都死了八十多年了,肉身腐烂完没法戮尸,清帝就下令改为挫骨扬灰。

相比之下,魏藻德那一派如今声势烜赫,未来却是出了一甲三汉奸,还有好多都是主动降清求官的。

当然,那些唱高调的人也不可能都是汉奸,也有个别确实是真心信仰道德洁癖的。

如永州陈纯德,就是这一届进士里道德洁癖口号喊得最响的,因此被任命为御史言官留京,专门负责喷人。

但他做人确实硬气,历史上李自成攻破北京时,他听说崇祯上吊自尽后,也跟着上吊殉国,算是对得起皇帝了。

可惜陈纯德这样的人,在道德楷模派里最多只占一两成,剩下全是空喊口号的伪君子。

……

沈树人纵然不知道太多历史细节,但他看人的眼光还是不错的。一个人有没有骨气,从日常行事作风中,多少能看出一二。

对这批志同道合的同年,他肯定会仗义疏财、结交笼络,将来到了地方上,也好多些朋友帮衬。

今日给的践行酒席上,蔡肱明、马鸣騄、孙一脉、宋鸣珂这四个同样被外放地方的,便纷纷给方以智敬酒道贺,祝他能被分配到与张献忠系流贼交战的前沿。

“方贤弟,你年少高中,还能去桐城跟蔺养成厮杀,将来定然前途无量,不是咱这些老朽能比的。

陛下如此宽宏,说不定你到了桐城,蔺养成刘希尧就倒戈卸甲、以礼来降,给朝廷天兵带路、反戈去杀张献忠呢。”

这四人被外放的地方,要么是四川,要么是山东,都不如方以智那么靠近战区。

他们刚踏入仕途还有些狂热,都觉得张献忠很快就要完蛋了,谁上都能有功劳。

其中孙一脉、宋鸣珂都四十好几岁了,胡子都有些花白,会试考了四五次才中,却也跟年轻人一样没有政治经验,态度比较轻敌。

方以智跟沈树人接触比较多,而且他老家在前线,也知道流贼的战斗力,并不敢轻敌,喝完酒之后,他也只是审慎地回应:

“诸位年兄过誉了。张献忠反反复复,为祸多年,岂是陛下一纸盟誓便能收拾的。我辈此去,尚且任重道远。大家一起共勉,为国尽力便是。”

方以智这种略显泼冷水的话,让其他几人稍稍有些不痛快,还以为方以智是谦虚到近乎虚伪。

被分到扬州做县令的马鸣騄闻言,便拉着一旁的沈树人,让他说句公道话:

“沈贤弟,咱明人不说暗话,这儿都是自己人,我知道陛下的太庙盟誓,其实就是你给出的主意。你倒是说说,张献忠多久能授首?

以你的才干,陛下虽然黜你为二甲末位,但绝对是会外放地方重用的。你会试之前便是正七品了,这次外放必然比方贤弟更受重用。你就不想也捞个与张献忠交战的差事?”

沈树人也没料到话题歪到他这儿了,只是淡泊地摇摇头:“吏部至今没有给我任命,可能有些变数吧,谁让我是二甲末位呢。

至于张献忠,不是那么好对付的。我敢笃定,如今觉得此贼不日将平的,多半是普通百姓、朝中新官,或是流贼中其他派系的头目。

但朝中老臣宿将,多半不会这么乐观——只有他们才知道朝臣对陛下的旨意,有多么推诿搪塞。杀张献忠能封侯不假,可谁去当出头鸟呢?

以我观之,除了杨阁老没办法,身兼统筹之责,不得不用命,其余人,不知有多少想避开硬骨头,专挑软肉吃呢。几个月一过,风头退去,说不定又是老方一贴。”

沈树人的语气冷冰冰地,也听得其他同年颇为沮丧。

确实,要论对官场风气的理解,这些刚考中的人,确实远不如沈树人这种已经当了半年多官的。

杀敌的赏赐再高,以明朝现在的颓废,也没人想做先输出的人,都等着最后补刀那一下呢。

酒局的气氛顿时有些沉闷下来。

就在众人想要另找一些好消息安慰时,勾栏门口忽然进来一个客人,问了老鸨找到地方,直奔沈树人等人聚会的花厅。

众人定睛一看,这人倒也是今科的二甲同年,九江黄云师。此人之前比较沉默,崇祯御前问对的时候也不太发言,算是中间派。

这黄云师走到沈树人面前,拱手告诉他一个消息:“沈贤弟,吏部今日把最后一批二甲待授职的人也分配好了,你我都在这一批里。

我是来给你报个信,你被暂时调到翰林院修撰,跟一甲及第的人一起,你负责史鉴。我也不知为何最后会如此安排。不过吏部透了点消息,说是你这个修撰应该做不久,很快还会被外放,让你耐心点。”

旁边众人听了,不由很是惊讶,有为沈树人高兴的,也有为他不值的。

为他不值,是因为如今圈子已经形成,他们这批人都觉得魏藻德高尔俨是趋炎附势之徒,不想跟那些人为伍。沈树人就算去了,估计也会被排挤。

为沈树人高兴的,则是觉得翰林修撰毕竟是一甲及第才有的待遇,沈树人这时破格享受高规格了。

只有沈树人自己清楚,当下面对纷纷扰扰的同年友人或恭喜、或不值,他都示意大家稍安勿躁:

“大家不必担心,也不必祝贺,我知道是怎么回事。吏部既然说了我这修撰做不久,应该就是陛下要等各地漕运改革结果回报呢。

我这次来京,本就是押运送到山海关和宁远的军粮,顺路赶考。如今运河、渤海早已彻底解冻,三四月间正是去年冬季征粮北运的旺季。陛下这是留我在京观察,要看漕运改革的功过省费,才最终决定我的外放官职呢。”

听他这么说,马鸣騄、宋鸣珂等人纷纷祝贺他:“原来如此,那就祝贤弟顺利过关,到时候直接得一个能在围堵张献忠之事上大展拳脚的实缺。”

“就是就是,纵然那些老朽文武明着保身,相信贤弟这种忠义之士,只要有机会,肯定会全力以赴。贤弟也正好给天下忠君之士做个榜样!”

面对这些恭维,沈树人也是微微苦笑,这些人还是把对付张献忠想得那么容易,果然还没经历过官场和战场的毒打呀。

第162章 李自成用计第168章 久旱逢甘霖第203章 连自己人都看不透国姓爷第54章 跟全球首富打交道就是爽快第178章 李自成:命中注定独眼龙第361章 打完仗了好清算第22章 朱大典也在下一盘很大的棋第371章 鄂王爷想的,都不是他活着时候的事儿第372章 豪格:任你几路来,我只一路去第81章 防止情报泄密的最好办法就是下克上独走第328章 挖的坑全填完第348章 朝鲜投明第297章 守敌之所必攻第57章 哪儿看着都原始第104章 疯狂备战第73章 首辅也不过是临时工第49章 封疆大吏个个都开始捞钱养兵第28章 慢性绞杀第274章 吃一堑长一智的阿济格第206章 轻取万县第17章 入国子监第92章 功劳全部归活人,罪责全部归死人第336章 朱树人:提兵十万援合肥第169章 救藩之功第22章 朱大典也在下一盘很大的棋第7章 南京事,南京毕第294章 剃一发而牵全身第239章 走到历史岔路口的吴三桂第140章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第22章 朱大典也在下一盘很大的棋第79章 这半辈子仗白打了第207章 兵临重庆第67章 当初放出去的长线,终于有钓到大鱼的时候第153章 李自成先憋不住了第227章 天使看到的,当然都是国姓爷摆拍的第51章 不要做重复发明车轮的傻事第253章 炮退刘良佐第330章 为何兴无名之师犯我疆界最近更少了,说声抱歉,解释一下(感言)第340章 阿巴泰之死(七千字大章)第106章 师夷长技以制夷第309章 陛下的底气都是国姓爷给的第345章 狙杀阿济格(八千字大章)第370章 清堡宗顺治第26章 前有刘国能,后有沈树人第128章 逼得张献忠做个了断第302章 曹黄雪夜下扬州第178章 李自成:命中注定独眼龙第147章 二分天下第379章 扶桑人肯定不懂怎么防官渡之战第194章 放在大明这得凌迟(七千字不拆了)第30章 贺一龙的死法,竟能与刘希尧如此相似第189章 崇祯的帝王心术第38章 福王被杀,洛阳也就不用救了第176章 背水一战第36章 别把明朝文官想得太有节操,赏赐再高他们也只想补刀抢人头第361章 打完仗了好清算第85章 阿济格到底有什么阴谋第17章 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第265章 李定国大战李自成第337章 这可不是淝水之战(八千字大章)第285章 见招拆招第170章 转移计划敌390章 大明的七年科研计划第288章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第53章 东林与桐城第370章 清堡宗顺治第34章 儿子立功爹先升官第15章 牵一发而动全身第163章 宋先生不愧谋过蒋干,智胜郭图第73章 斩杀刘贼,光复黄冈第32章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第23章 左金王之死第356章 豪格的孤注一掷第122章 棋逢对手第231章 迎了闯王不纳粮,不迎的人都杀光第119章 给你机会你不中用啊第292章 曲线诞生的剃发令第269章 左有阿济格,右有多铎第379章 扶桑人肯定不懂怎么防官渡之战第90章 逛摇子也是官场斗争的一部分敌391章 对于新归化的蛮夷就要温水煮青蛙第134章 决战爆发第141章 您不在的时候,中原早就乱成一锅粥了第343章 中央突破,两翼齐飞第172章 要走也要挖开黄河第98章 虚实相济第107章 原来不是天朝上国所有地方都有那么好待遇第13章 每一步计策至少同时骗到两家对手第314章 尼堪:走晚了就别走了第96章 不想越级打怪第106章 师夷长技以制夷第204章 忠奸难辨第311章 赏罚分明第255章 新监国的三把火第17章 入国子监第253章 炮退刘良佐第11章 浩然正气,大公无私第39章 百万漕民衣食所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