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5章 狙杀阿济格(八千字大章)

有些人还活着,但他已经死了。

这句话朱树人当然能理解,但他手下的将领们未必能理解。

所以,在中路羊攻诱敌成功、东路趁虚偷袭顺利之后,这两路明军的高层将领,无不更加踊跃雀跃,纷纷请求朱树人派重兵强攻拿下最后的邳州城,把孔有德的人马彻底灭掉!

但朱树人却觉得,眼前的主要战略目标已经达到,而且时近隆冬,应当以减少部队损失为要,没必要对注定弹尽援绝的敌人再进行强攻。

“诸位,如果孔有德眼下驻守的是徐州,那孤一定会让你们再接再厉,尽快破城的。因为徐州乃中原四省要冲之地,而且物阜民丰,既有人口也有钱粮。

但现在徐州已经被我军攻下,而且是稳稳拿在手中,满达海的初次反击尝试,也被我军击败击退了!我们完全可以趁着冬天最后两个月,把徐州周边的篱笆扎牢了,再有豺狼野狗敢来进犯,正好趁此给它们放血!

这邳州小县,原本就只是略有军事价值,但几乎没有经济价值,城中也没什么值得拯救的百姓。加上我军此前突袭时,李辅明将军来得很快,先破淮北沿河数县,又沿泗水北上破宿迁。

这邳州原本并不是孔有德部常年驻扎重兵之地,城中预存的粮草也就不会多,他是在得知徐州有可能受到威胁时,才临时调重兵来邳州堵路,阻挠李将军沿泗水推进得,却不想被我军的海州登陆绕后包抄了。

这种情况下,靠邳州原有军粮,要支撑三万大军,不过两三个月,绝对会饿死!这种情况,山东和归、亳的清军究竟救是不救?

若是来救,隆冬时节天寒地冻,主动野战出击,对清军极为不利,损耗也大,我军正好以逸待劳。若是不救,则可对北方从鞑汉人的士气进一步严重打击!

我们要通过这几个月的邳州围城战,告诉剩下全部的北方汉人,不要再给鞑子卖命!否则就算是跟着他们十五年、二十年的老汉奸,到了危急时刻鞑子也是不会来救!

我军能节约更多将士的性命,跟鞑子耗钱粮对峙、给鞑子放血一个冬天,最后还白白歼灭邳州城内三万贼兵,不好么!”

朱树人的高屋建瓴,终于让求战心切的曹变蛟、黄得功和李辅明,都认清了这个问题。

一年中最寒冷的时节,本来就不利于再长距离进攻。大明军队在隆武三年的大范围攻势,到了这一步,基本上也差不多了。

虽说鞑子倒是偶尔会利用隆冬进攻,甚至鞑子就是喜欢隆冬时节黄河和淮河冰冻,可以让马匹直接奔驰过河,连水军孱弱的劣势都被弥补了。

但这种优势显然只对北方人有效,大明现在的主力部队主要是南方人,作战方式也是南方式的风格为主,还极度依赖水军。任何一条后勤补给河流出现断流封冻,或者至少是水位下降无法再支持航运,都会造成不良影响。

这样的局面下,明军还真没打算在年底这两个月展开大规模攻势,就吊着清军放血便行。

鉴于朱树人如今在明军中的威望,早已高得如日中天,他既然定下了这个调子,各路将领当然也不会异议,大家都知道要张弛有度,严格执行了。

然而,让朱树人没想到的是,就在他对中路军和东路军下达了上述指令后,仅仅过了没几天,一直被他忽视的西路战场,居然就传回了一个巨大的胜利喜讯。

“王爷!汝阳、蔡州急报!张总督对阿济格大胜!西路清军也败退了!”

信使是从信阳府顺着淮河东下,日行数百里送来的捷报,朱树人接到手中时,都是诧异不已。

“什么?表哥居然能靠只靠河南官军和部分湖广官军之力,就直接击退阿济格?我原本还打算让阿济格再消耗一阵子,兵疲意阻后,来个围魏救赵的大迂回将其迫退,然后乘胜追击呢!”

朱树人震惊莫名,一边展开军报,一边还口中喃喃,“到底怎么打赢的?”

当时朱树人身边还有几个参加例行军事会议的将领,也都人人好奇,迫切想第一时间知道。

信使并不太了解细节,他也不敢私自提前拆看捷报,所以只是略知大概,他连忙大致解说了一下,原来是朱树人分拨给张煌言那一路的线膛枪狙击队,在战场上建立了意外大功,导致西路清军加速败退了。

……

时间线回拨半个多月,回到十一月初的明清淮西战场,也就是张煌言和阿济格对峙的信阳、汝阳、上蔡等地。

这个战场,明军其实已经很熟悉了,因为崇祯十五年的时候,朱树人自己还是湖广巡抚时,就在这儿跟李自成决战了一场,

最后灭了李自成二十万农民军,还用火枪队打瞎了李自成一只眼,让李自成一如历史惯性变成了独眼龙。

只不过五年之后,明军在这一战场的主帅,已经从朱树人变成了张煌言,而作战部队的战力、规模、武器,也都有了全面的升级。

所以,这场消耗战的前期阶段,倒是没什么好多说的,因为进展方式和五年前的朱李之战区别不大。

唯一的变化,就是阿济格的包围圈更加深入,有更多精锐骑兵可以穿插机动,彻底堵死明军翻越桐柏山补给信阳等地的道路。

而张煌言则可以依托比当年朱树人守城时、还要坚固得多的近代化工事,以较少的守城资源消耗速度,死守待援,慢慢消耗阿济格的攻击力。

经过明军休战期数年的建设,信阳,上蔡等几座当地的核心城池,都已经全面棱堡化了,火器弹药储备也非常充足,自然高枕无忧。

阿济格围攻两个月后,也渐渐疲惫麻痹了,没再指望快速攻破,只想着等城内物资耗光。

于是进入十一月后,随着天气渐渐寒冷,道路愈发难行,清军要持续封锁,付出的人力代价也更多,

虽然不会有什么伤亡,但骑兵经常冒着冬雪巡逻,也很伤士气的,明军却根本没有尝试偷偷翻越桐柏山给信阳等城运送物资,这样清军的无用功做得越多,士兵们的抱怨也就越狠。

阿济格也知道情况,不得不随着天气逐渐恶劣,适度降低封锁巡逻的烈度,估摸着只要不出事就行了。

张煌言始终龟缩坚城一动不动,也给了阿济格越来越焦躁轻敌的情绪,对其他隐患渐渐视而不见。

……

信阳城内的张煌言,看似什么都没做,稳守了两三个月,但他其实一直有隐藏实力。

之前两年半的休战期,明军有多项新装备新武器的科研种田成果,线膛狙击枪便是其中最被寄予厚望的一项发明。

朱树人在开战之前,很给表哥支持,全军当时也就七八百杆成品线膛枪,他光是给张煌言和河南军和湖广军,就累计分了近三百杆。朱树人自己的底细部队,也才留了五百杆。

而且朱树人在正面战场上,对于这种新式武器的使用,始终是很低调的。一开始他打算用那玩意儿狙死阿巴泰。

但阿巴泰当时比较谨慎,加上死前已经重病缠身,还不喜欢跟明军战前嘴炮对骂,所以明军一直没捞到偷袭的机会。

这种情况下,朱树人对狙击队的要求,都是等野战全面开战、乱作一团后,再夹杂在普通滑膛步枪兵的火力掩护中、抽冷子开火。这样战场上枪炮齐鸣,谁也不知道某颗子弹是谁射的,也不会怀疑到明军有“精确射程远超出原先旧式武器的新装备”上。

这样使用的代价,是明军在凤阳战场上,始终没有捞到战前超远距离偷袭杀害清军王爷、贝勒的机会,但也把这种武器的存在,又多保密了一两个月。

而且,正因为朱树人那边都如此低调,反而造成了清军更多的麻痹,更不可能想到明军还会有新武器没拿出来。

朱树人那边都如此谨慎,张煌言自然也一直压着这种新武器的表现。明明可以在守城时狙击三百步远的敌人,但他偏偏不许士兵开火,只允许敌人逼近到城墙两百步内再射击。这样既隐藏了实力,又能更高效地杀敌。

这一切,都为张煌言创造了条件。

……

十一月初七这天,张煌言等待的机会终于来了。

那两天前后,或许是因为清军原先的围城部队已经保持警戒太久,疲惫不堪需要换防。同时也是天助大明,下起了那年信阳府境内第一场鹅毛大雪。

大雪封山之下,各条穿越桐柏山的道路,算是彻底阻断了,至少要等雪化才能重新打通。而清军在城外,御寒条件肯定不如窝在城里的,士卒就愈发懈怠,要求提前换防,回到后方城内驻扎休整。

阿济格不得不亲自巡视新蔡、汝阳、信阳等县的围城营地,给士卒们打气,并且承诺按时换防、加赏酒肉,弹压冒动者。

为了便于弹压,阿济格本人的大营,也前进到了这三县之间的真阳县。

真阳县不是什么军事要地,还算偏僻穷困,但也正因为如此,明军此前没法在每个县都留下重兵防守,这儿也就早早被放弃、遭到清军攻破。

此地恰巧在信阳以北不远,只隔了数十里,但又地处淮北,相对安全,有淮河屏障隔离。大冬天下雪的,阿济格作为王爷也不想在野外扎营,就搬到了距离战场最近的、已经被清军拿下的县城里。

而就在这几天的换防过程中,信阳城南的清军,也出现了一些空档,

原本这空档也无关紧要——因为信阳往南的道路,之所以要封锁,主要是防止桐柏山以南的明军翻越信阳谷来信阳增援,或者是防止信阳守军从南翻山突围。

现在大雪都开始封山了,城南没有路,暂时围不围又有什么关系呢?

唯一的弊端,只是有可能导致明军从这个时候出城,然后不往南翻越桐柏山,反而是绕半个圈子之后,往北去偷袭其他各处战场的围城清军。

但这种事情,在清军眼中看来就是自杀,他们巴不得明军出城野战呢,有什么好提防的?

“这几天,看样子是个好时机,清军很松懈,尤其南边靠近桐柏山区的,因为大雪封路,他们日子也不好过,不愿僵立雪中,很多都偷懒撤走了。

我军还趁机派出骚扰部队,出城抓了些俘虏,问得阿济格最近有亲自视察各处围城营地,激励士气,清军的骑兵也都分散各处弹压。

朱总兵,后面就看你了。本官把军中全部三百杆线膛枪,保养潜藏到如今,再加上军中原有的两千后膛装填双管骑枪,一千转轮枪,统统拨付给你。

再集中全军大部分战马,选出六千匹状态好的,你只挑三千骑兵,一人双马奔袭,看看能不能偷袭弄死几个清军高层将帅,或者至少偷袭劫营几处后方敌军。

反正不要恋战,你有速度优势,就算被发现了,不会那么容易被追上的,不能打硬仗就赶快躲,说不定清军轻敌,还会主动给你机会。”

在辽东就残了半只手掌的朱文祯,已经带着朱树人麾下的火枪骑兵队厮杀了四五年了,当初从塔山、笔架山撤回来时,就受到了朱树人的信任重用。

所以要说大规模的骑兵军团作战,他或许还不如曹变蛟、黄得功。但两三千规模的火枪骑兵精锐,他指挥起来却绝对是如臂使指。

何况信阳战役已经持续两三个月,其他部队每天都在苦战,他的骑兵部队却一直歇着,张总督也没缺了他们肉食饭菜,待遇不比那些天天上城墙厮杀的袍泽差。

养兵千日用在一时,现在当然要卖命出去遛一遛了。

“总督大人放心!末将一定竭尽所能,不但要建功,还要把弟兄们尽量完好地带回来!”

说罢,他点兵了两千多最精锐的火枪骑兵老部下,还有八百名临时编入的精锐步枪手,带着六千匹战马,全部一人双马出击了。

或许有人会觉得诧异:他不应该是一支来去如风的纯骑兵部队么?为什么还会有八百人的精锐步枪兵?

这就要说到朱树人和张煌言,在过去拿三年休战种田期里,为新武器琢磨出来的一套新战法了。

众所周知,传统的骑射手也好,马背上来去如风的喷子骑兵、手枪骑兵也好,追求的都是观察敏锐,开火反应速度快。

毕竟在飞驰颠簸的马背上,射击精度是没法追求的,只要看到敌人进入有效射程,赶紧先敌开火最重要。

所以这些兵种很少训练瞄准射击,战场上也都是“凭感觉腰射”,连把枪端到眼睛前瞄一瞄再开火的习惯都没有。

这样的士兵,显然不适合使用线膛狙击枪。

朱树人和张煌言在战前讨论过这个问题后,提出的解决方案就是:别追求兵种综合性了,既然骑兵枪法不好,就只让步兵开枪。如果还要追求这支特种步兵的机动性、速度,那就让他们“骑马进入战场,然后按步兵列队、瞄准开火”。

说白了,这些线膛枪狙击手,就是一群“马上步兵”,战马只是用来赶路,进入战场的,具体打的时候还是跟步兵一样下马打。

其实后世18世纪相当长一段时间里,西方的“龙骑兵”也是这种战术,马只是拿来赶路的。

朱文祯就带着这样三千人的合成兵种,在一夜雪夜,趁着信阳城南清军换防的空档,悄悄开门出城,绕开了前线强敌,深入敌后开始了一场骚扰战。

一路上,朱文祯倒也并不意外地截杀了几股清军斥候,并且大致摸清了清军的部署,这也怪清军太久没遇到明军出城反击了,斥候警觉性不高,

加上明军的望远镜、观察设备更先进,士兵们还有专门经过科学营养调理、选出夜视视力特别强的士兵担任侦察手,在夜间斥候战中自然占得先机。

得知清军在信阳以及信阳正北、东北方呈掎角之势的三个县都有围城营地,在中间的真阳县还有阿济格本人的驻地,

朱文祯在略一盘算后,就决定分兵挑选一处距离真阳县最近的清军围城营地偷袭一下。如果运气差,那就仅仅杀他千百个鞑子兵,烧毁一些辎重军械,然后赶紧熘走。

运气好的话,还能勾引清军追击出营,甚至搞得风声鹤唳一点,勾引真阳县的清军也出城增援。那样就不用对付那些营寨、城池乌龟壳了。

朱文祯的操作还真就效果不错,或者说,这就是明军数月来反复等待机会、谨慎求战,总算是人品攒够了。

机会只给有准备的人,没准备的人哪怕上天告诉你未来几个月按概率总会出一次机会,你也未必逮得住。

被朱文祯率先偷袭的,就是位于信阳城北数十里、清军在淮河上的一处渡口营寨。原本朱树人没那么容易偷袭成功,但这几天刚好是大雪封山,当地的淮河又是上游,冬季枯水,突然降温后就彻底封冻住了。

清军在淮河北岸的渡口水寨,原本防御工事都是朝着岸上的,因为面朝淮河那边不需要提防,没人能直接从河面上杀过来。

现在河面封冻了,骑兵直接马蹄子裹上稻草绳防止打滑、从冰面上黑夜摸黑冲杀过来,清军毫无防备,顿时被劫营得很惨。

上千士卒在乱战中被直接杀死,连起床都来不及,更多士卒逃散崩溃,关键是清军留在码头渡口的储备物资也都被烧毁了。

朱文祯动静闹得很大,劫营杀散守军后,尽量往大了放火,闹得几十里外都能看到这儿的火光。

信阳围城大营内的部队,一看北边来路的淮河渡口被烧了,火急火燎出兵回援。而真阳县里的阿济格,也在睡梦中被惊动了。

阿济格这人也是桀骜悍勇之辈,憋屈了几个月了,居然部下不小心被明军偷了,如何能忍?立刻拿马鞭抽了几个稍微沾点责任的下属,然后要求备马,亲自带大军追剿这支不知死活的明军。

属下苦劝,阿济格却自恃他亲领的镶红旗精锐骑兵战力不凡,何须避战。

他还辱骂劝说者:“你们这些懦夫懂什么!我军留在信阳、新蔡、汝阳等地围城兵马,本就是汉军旗和绿营步兵为主,骑兵较少,遇到这种不知死的敌袭,他们如何追得上?

我两红旗精锐养精蓄锐已久,不趁此机会拉出去歼敌,更待何时!”

阿济格这番话也不无道理,因为之前围城战用到的多是步兵。骑兵在攻城时排不上用场,也就只能在后方歇着,负责监督,部署到二线控场堵漏。

现在明军就是以轻骑偷袭,镶红旗此时不上更待何时?

阿济格就宿命地冲杀出去,直奔信阳北的明港渡,一处淮河北岸的渡口水寨,半路上果然撞见了朱文祯的三千骑兵。

因为奔袭、烧寨都需要时间,两军相遇时,一整夜早就过去了,此刻都已经是次日的上午。

明军倒也不是一直鏖战、奔驰,在烧了水寨和码头后,他们也是休息了几个时辰的,要重新恢复精力。还拿着清军留在码头营寨内的物资,挑肉食好菜大吃大喝了一顿,恢复士气,以逸待劳等着清军援兵。

阿济格见明军骑兵这么嚣张,居然作了桉还不跑,还等在桉发现场不远等着清军援军来,简直气炸了肺:

“这伙南蛮子看着最多也就五六千人,说不定还有一人双马的,那人数就更少了。这点兵力竟敢如此嚣张?视我镶红旗精锐如无物么?稍作休整,让士卒恢复体力,准备冲杀!”

阿济格放话放得虽狠,倒也不是没脑子。他原本冲来很急,也是这几个月憋屈久了,想找个痛快仗打。

但冲到眼前看明军并不急着逃,反而是以逸待劳,他也冷静下来了,知道不能让明军占体力方面的便宜,该让自己的部队也歇一下再发动总攻。

反正急行军的目的是怕敌人跑,既然敌人都不跑了,他还急什么?

镶红旗就呈半月形包围上去,但距离明军还有大约十里地时停下了脚步,重新列阵休整。明军如果反冲,他们也有时间反应。

结果,镶红旗停下后不久,对面的明军就动了——当然这不是乱动,而是朱文祯已经用高倍望远镜仔细观察了清军骑兵的阵势,找到了阿济格的旗号所在。

“居然还想歇息恢复奔袭数十里的体力消耗?真是天赐良机!全军朝阿济格所在之处缓缓移动,八百骑步枪兵率先前出!按计划行事!”

看到明军骑兵也动了之后,清军果然也有些如临大敌,但稍微等了一会儿后,看到明军出列的只是几百骑,清军就又狐疑着止住了调动,唯恐这是明军的疲敌之计。

这么点人能做什么?怕不是想用这几百人的羊动,调动起上万清军骑兵,让上万清军骑兵都被消耗马力精力吧?

而清军很快就要为这个迟钝付出代价。

朱文祯派出的“龙骑兵队”的将领,名叫李愉,也是当年跟朱文祯一起,从塔山、笔架山战场撤回来的。

只不过李愉是当时弃暗投明的朝鲜鸟铳营守备、是朝鲜兵曹判书李时白的庶子,当初冒充他兄长李悦去清国当人质的。后来趁着郑成功张名振的笔架山之战,诈死投降大明得脱。

有一说一,大明后期因为国内严禁民间火器,所以当时鸟铳兵的精度,还真就不如朝鲜鸟铳营,这也是有史料支持的。

朝鲜早年需要防备鞑子,加上朝鲜改朝换代很少,不怕异姓武将和泥腿子造反,也就允许民间以鸟铳打猎。

有了长期训练的保证,还有很多拿着鸟铳打猎十几年的老猎户,就有了不少枪法很好的鸟铳手。只是朝鲜其他兵种确实垃圾,才被在明军清军倭军面前相对不堪一击。

朱树人并非狭隘之人,对于肯投靠他的有用之人,哪怕是异族,能用就用,最多暗中留点后手提防。

所以在狙击枪部队出现后,他也从当初李愉投降带回来那个一千多人的朝鲜鸟铳营里,挑了几百名枪法好的,再集中强化训练。

事实上,那个朝鲜鸟铳营被大明拉来拉去打仗,如今总共也就只剩七八百活人了,朝鲜老兵本来就是死一个少一个,又不会去特地补充。

朱树人找扩军招兵也是招汉人,朝鲜人只有存量而已,越用越少。

即便如此,朱树人也定下了一条不成文的规则,如今第一批来复枪狙击兵,朝鲜人只许占一小半,以后武器扩产了,更要控制朝鲜人数量到三成以下,逐步降低。将来和平年代资源充裕了,完全可以慢慢训练汉人神枪手。

而到了战场使用环节,汉人将领也会暗中防一手,比如这次派出八百龙骑兵,只有三百来复枪狙击兵,还有五百都是拿新式武昌造滑膛枪的,还有上刺刀。而狙击兵的火枪不便于装刺刀,也就没有近战能力,完全不怕他们不听督战指挥。

……

李愉在望远镜的帮助下,早就锁定了阿济格的旗阵,不疾不徐地逼近,唯恐阿济格提前警觉。而到了两军相距五百步时,李愉进一步放慢了速度,做出随时减速停下的姿态,闹得对面的清军将领愈发觉得看不懂。

这是搞什么鬼?

阿济格也觉得不解,看明军骑兵两部已经脱节甚远,这支突前的小部队跟后面数千军马都拉开好几里地了,他终于决定试探一下,就吩咐了几个麾下骑兵将领:

“卓布泰、沙尔瑚,你们带两个甲喇,左右夹击,先把这千骑敌军吃掉!不过他们若是诈败逃跑诱敌、试图跟主力会合,就不要深追!谨防有诈!”

“谨遵王爷将令!”卓布泰、沙尔瑚均虎吼应诺,便要转身去点起本部骑兵出击。

然而,就在阿济格吩咐的当口,对面的李愉已经做好了准备,此时双方相距还足有四百步出头,也难怪阿济格毫无提防。

李愉的三百线膛枪狙击兵,已经分三列站好,前排蹲伏,被告知都要提前好好瞄准阿济格,然后依令分批开枪。

分批开枪也是怕活力浪费,万一射向阿济格的子弹被侍卫挡了,而一起开火的话中枪的侍卫还没来得及倒下,就有可能挡住更多子弹。

稍微间隔三五秒,是最好的射击间隔,也不至于让清军反应过来、立刻保护阿济格。

“每排间隔五息,听令开火!第一排开火!”

李愉自己也是端着线膛枪在瞄准,让旁边的副官帮着喊口令,随后一起开火。

“砰砰砰!”

对面的清军军阵微微惊动,不过好在他们也是见惯了火枪的,无非原先的火枪没那么远射程,想不到会那么远动手。之前看明军骑兵下马列阵,还以为是别的什么诱敌诡计呢。

然而仅仅数秒钟后,清军中军就传出了骚乱,无数人互相拥挤,中间十余骑纷纷坠马,或传出各种哀嚎。

狙击营业不浪费时间,数秒内轮番开火,把三百杆线膛枪全部打空。

“呃啊——”阿济格连声惨嗥,满脸不可置信,双手捂住胸腹,却仍有汩汩鲜血从精良的双重铁甲下面不可遏制地涌出。

三百发狙击弹,瞬间击毙阿济格身边清军侍卫、将领十余骑,还有若干受伤。算概率,基本上十几颗子弹才有打死一个,这还是久经训练的神枪手,不得不让人感慨这种武器的初次实战,终究还是太嫩了。

但相比于原先的老式武器,这个精度和射程已经超乎了清军的想象。

而且大伙儿都是瞄着阿济格的,越靠近阿济格的人,身上中弹的数量可能就越多。比如那俩刚刚在听取将领的甲喇额真卓布泰和沙尔瑚,就分别中了三枪和两枪。

而最被照顾的阿济格,也算是能者多劳了,中弹数量刚好和那两个听令的属下身上加起来一样多,足足中了五枪。

只可惜没有直接爆头或击中心脏的,所以阿济格或许还能撑个一时半刻,才会因为器官衰竭或者疯狂失血而亡,没法做到数秒内当场死亡。

但这绝对是致命伤,母庸置疑。

“击中阿济格了!天佑大明啊!够本了!全军上马,不要恋战!快跟朱军门会合!”

李愉通过望远镜确认了战果后,当然也不会等清军报复,直接全军上马一熘烟跑了。

剩下大乱的清军主力,就交给朱文祯看着办吧,能捞一票就捞一票,捞不到也不必恋战,另找战机就是。

阿济格死了,还怕淮西清军不乱么!

第302章 曹黄雪夜下扬州第355章 河北大决战,五十万对三十万,优势在我第80章 塔山血第120章 专治多疑第79章 这半辈子仗白打了第30章 贺一龙的死法,竟能与刘希尧如此相似第216章 馒头吃到豆沙边第375章 从根本上不存在当皇帝的欲望第56章 风水宝地第361章 打完仗了好清算第6章 天下英豪尽入吾彀中第18章 天道本源(有政治哲学内容,不喜可以跳过这章)第66章 舆金辇璧,窃盗鼎司第26章 前有刘国能,后有沈树人第352章 生死赛跑第327章 再临江宁第258章 完成备战第18章 乡试揭晓第338张 汝可识得此阵?!第45章 我说这是无主之地这就是无主之地第86章 我还是喜欢你原来桀骜不驯的样子第24章 一石三鸟第170章 转移计划第197章 有始有终第302章 曹黄雪夜下扬州第41章 拔出萝卜带出泥第104章 疯狂备战第282章 多铎:富贵险中求第97章 挖新坑填旧坑第79章 这半辈子仗白打了第178章 李自成:命中注定独眼龙第147章 二分天下第50章 整军备战第42章 同知黄州兼团练副使第272章 杀鞑初战第174章 给我往死里激励士气第280章 不光造武器需要科技人才,打仗一样需要科技人才第207章 兵临重庆第7章 迫不得已只好利用一下工具人陈圆圆第111章 不破不立第207章 兵临重庆第284章 楼船夜雪瓜洲渡第329章 收复大员-上第337章 这可不是淝水之战(八千字大章)第56章 风水宝地第318章 范文程:活不下去不要怪朝廷!要怪南方狗终止了漕运!第369章 兵临沈阳第64章 这梁子结大了,不死不休第179章 乘胜追击第275章 南阳围城第15章 我可没说我是杨阁老的心腹,你们别瞎想第394章 青苗法本身没错,错的是在宋朝这种懦弱的朝代使用第385章 大明新时代第273章 先杀他一个梅勒额真祭旗第157章 饭要一口一口吃第63章 军备无小事第383章 一个不留第145章 升任湖广巡抚第53章 心有猛虎第147章 二分天下第320章 百废待兴第363章 北方重建计划第261章 连锁应对第239章 走到历史岔路口的吴三桂第394章 青苗法本身没错,错的是在宋朝这种懦弱的朝代使用第47章 我讲完了,谁赞成,谁反对第301章 一口气全吃光第262章 虚则实之,实则虚之第31章 拉拢关宁军第100章 我见犹怜,况小贼乎第252章 一念生死第6章 天下英豪尽入吾彀中第230章 再破袁宗第第265章 李定国大战李自成第256章 有病就早点治第128章 逼得张献忠做个了断第344章 白门楼:古有吕奉先,今有孔有德第60章 亲自迎接宋应星第58章 杀了沈狗官,抢光蕲州城第103章 重生的辽东军第301章 一口气全吃光第2章 打折只会剁爪更狠第357章 大清存亡,在此一战第309章 陛下的底气都是国姓爷给的第57章 “先杀己方圣母,保护敌方圣母”升级版第384章 终战条约第217章 亲征收尾(五千五百字)第60章 亲自迎接宋应星第21章 科学家方以智第387章 借着外敌的压力,搞大明自己的变法第17章 入国子监第140章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第318章 范文程:活不下去不要怪朝廷!要怪南方狗终止了漕运!第153章 李自成先憋不住了第59章 戚少保能干的咱也能干第219章 张献忠崩溃第149章 迎击李自成第360章 兴复大明,还于旧都第80章 能把现有的知识充分用好就不错了第42章 同知黄州兼团练副使